张学良为何要杀父亲爱将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l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9年1月10日晚上,张学良府中突然传出两声令人惊悚的枪响,划破了寂静的夜空。但是,很快帅府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那么,死者是谁?是无意间的擦枪走火,还是哪位犯了什么事儿?
  原来,是两个人被击毙了:一个是与张府关系过密的常客——大帅张作霖生前情同手足的东北军总参谋长杨宇霆;另一个则是黑龙江省省长常荫槐。
  杨宇霆从小学习成绩就不错,后来又在日本士官学校进修了五年。可回国后,他也没折腾出什么名堂来,不久,杨宇霆就投到了张作霖门下。由于他知识渊博,鬼点子多,又眼力乖滑,深得张作霖的赏识和重用。这样一来,杨宇霆慢慢地滋生了对最高权力的渴望和扩充势力的野心。尤其是张作霖死后,他更加不把张学良放在眼里,经常让张学良当众出丑,下不来台面。最可恶的是,他还想暗中勾结日本人让其做自己的靠山。
  而常荫槐是学法律的,参加过奉直之战,一直在黑龙江一带任职,也是奉系的老人儿,并深得杨宇霆的赏识。张作霖在皇姑屯遇害,当时一起同行的就有常荫槐,但快到出事地点时,不知什么原因,他却借故下了车。而惨案发生后,他又出现在事故现场,这就不得不让张学良感到蹊跷了。
  张学良虽然年轻,也没受过高等教育,但他聪明机智,对军中的大小事务了如指掌——杨宇霆想利用日本人爬上“东北王”宝座的野心,当然也逃不过他的眼睛。他始终认为父亲的死,杨宇霆脱不了干系。再加上杨宇霆嚣张跋扈,使他对其痛恨至极。但他却不动声色,时刻都在等待着收拾杨宇霆的最佳时机。
  1928年,张学良经过慎重考虑,与南京方面国民党达成了易帜协议。同年的12月,国民党政府委任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这个时候,杨宇霆坐不住了,觉得南京方面该封官的都封了,唯独没他的份儿。这以后,他是要兵没兵,要将无将,还凭什么爬上“东北王”的宝座呢?恰好,日本人给了杨宇霆巴结的机会。
  1929年初,日本人贼心不死,再次向张学良提出修建满营五铁路的事,思想进步的张学良对此深恶痛绝,但又迫于国内外严峻复杂的形势,他不想在日本人面前发作,只好以外交问题推脱。于是,日本人把目光投向了正与张学良暗地里较劲儿的杨宇霆,想借助他的势力来牵制张学良。
  而常荫槐和杨宇霆一样,当时也是极力反对东北易帜的。这二人沆瀣一气,他们私底下背着张学良大肆扩充军队,还偷偷地从捷克订购了三万支先进步枪,想进一步从装备上超过张学良。这使得张学良大为恼火,更加坚定了除掉杨、常的决心。
  1929年1月10日,张学良解心头之恨的机会终于来了。杨、常二人带着日本人的重托,底气十足地到张公馆找张学良摊牌——再次提出修建铁路事宜。尽管张学良向他们反复强调不与日本人为伍的决心,但杨宇霆欺人太甚,步步紧逼,还公开叫板儿,让张学良在有关条文上签字,这让张学良积郁已久的愤懑一下子迸发出来。他大喊一声“来人”,门外荷枪实弹的卫士立刻冲进了“老虎厅”,迅速将杨、常按倒在地。张学良朝卫士使了个眼色,他们即刻心领神会地扣响了扳机,把杨、常二人送上了不归路。
  编辑/夕颜
其他文献
1897年9月,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威廉·福克纳顶着家族的荣光出生了。他的曾祖父是这个家族的高光点,被称为“老上校”,是政治家,也是种植园主,又是企业家——经营着铁路,当地唯一的铁路就是他修建的。福克纳从小就以曾祖父为荣,甚至自认为是曾祖父的孩子。然而,他的表现与曾祖父大相径庭。  福克納对学习不太感兴趣,六年级开始就经常逃学,考大学时毫无意外落榜了。之后,在祖父的介绍下,福克纳进入银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已年逾六十。而在此时,皇位继承人究竟该选谁的问题却仍未解决。  这一年,与乾隆同年出生的弟弟和亲王弘昼去世。离奇的是,弘昼的两代后人在之后四年也相继去世。这一系列事件立刻引发了乾隆的警觉,他一直回避的立储问题也就提上日程了。  当时,候选的皇子只有四人,那就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理、皇十五子永琰和皇十七子永璘。  乾隆最开始考虑的是皇八子永璇。但他考虑来考虑去,
张鹏是明朝景泰二年(1451年)辛未科进士,和绝大多数进士一样,他也是怀抱着儒家士子的理想踏上仕途的。张鹏初授监察御史,处在捍卫正义的最前线,他的表现也确实不错,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劝止了当时官员向皇帝送礼的歪风邪气,很快便被推为都察院掌道御史,是都察院的13位中层领导之一。  天顺元年(1457年),监察御史杨碹准备弹劾大贪官石亨、曹吉祥,张鹏听说后热血沸腾,自愿牵头让13位掌道御史联名弹劾。但
清朝女子在妆容上基本沿袭了明朝的风格,简约质朴。红妆依然是当时女性的最爱,而且涂抹脂粉已經不仅仅局限于面部,而是涂满全身。  清代的唇妆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上唇涂满口红,而下唇只在中间点上一点,这是当时宫廷较为流行的一种唇妆化法;另一种是直接在上下唇的中间位置化一个形似花瓣的样子。  晚清时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清朝的女子在唇妆上逐渐趋同。上下唇都会涂满,与当下日常的唇妆并无差别。  在发式方面
一  我回到繁华如故的莫忘城时,又是十年过去了。以前服侍明火的老妪剪着大红窗花,在垂泪的烛火前将一个又一个十年比喻成沧海桑田。  我来到城南的芙蓉池边,望着悄然泛绿的柳丝,又想起明火,想起白园姐,想起我们并肩看烟花绽放的夜晚。身后是香尘飞扬的琳琅道,我们曾乘着赤红的骏马、打着响亮的呼哨穿过这条长街,穿过人声鼎沸的闹市,一直跑到城外蓊蓊郁郁的树林中。  白昼过后,莫忘城陷入一片深不见底的黑夜。停歇在
南朝宋代的朱百年是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三代出身,只是朱家向来有清廉自守的传统,因此家境并不富裕。父母去世后,有学问、有气节的朱百年干脆带着妻子一头钻进会稽南山,过起了隐居生活。  没有收入来源,拿什么谋生呢?朱百年和妻子开始了另类“创业”之路:他们砍了些柴火、摘了些箬叶(可编竹笠、包粽子),准备用这些东西换取生活用品。这也算一种谋生手段,无可厚非,可奇怪的是,朱百年不是找人去交换,而是把這
中国古代的整形术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时代,肇始于“食疗”。据《山海经》载,古时皮肤长“疣”的人可以去“求如之山”寻求治疗,此山是“滑水”的源头,滑水中生有“滑鱼”,脊背呈赤红色,以滑鱼为食可使皮肤恢复正常。  患白癣的病人怎么办呢?《山海经》告诉古人,可去历儿山以东15里的渠猪山,在“渠猪水”中钓些“豪鱼”来吃,这种长有红色嘴巴和红羽尾巴的鱼是祛除白癣的特效药。  由此可见,古代医美整形的萌芽,是以治
能够像鸟一样飞上天空,一直是人类的梦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离这一梦想越来越近。当时,发明家们已经制造出能够飞上天的飞行器,但是这些飞行器的性能不够稳定,缺乏一套适应空中复杂条件的操控系统,不能在空中做长时间停留。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最终被莱特兄弟解决了。莱特兄弟从小对机械装置非常痴迷,长大后经营起一家自行车厂。当时,从事飞机发明的各路发明家都在绞尽脑汁研究飞机操控系统,莱特兄
孔子有次坐在家里,门外忽传朋友的死讯—一个叫伯高的人在卫国去世了。  伯高家属报完丧,孔子在门口犯了难。按春秋的礼法,哭丧很有讲究—兄弟死了,在祖庙里哭他,表示咱們同一个祖宗;父亲的朋友死了,在祖庙外哭,虽是伯叔父却不能进祖庙;老师死了,在正寝哭他;朋友死了,在寝室门外哭他;只知道名字的点赞之交死了,就在野外哭他。  孔子是最讲礼的人,当然不敢破坏规则,但对于伯高,孔子真纠结了。在正寝哭他,显得太
@秦岭一白 一次,乾隆提前给和坤出了道题,想让他在朝堂长长脸。题目是:“什么商,什么低,什么东,什么西,什么瘦,什么肥。”和坤不懂,便去问刘墉。刘墉随口胡诌了一段:“黃瓜商,茄子低,冬瓜东,西瓜西,羊腱子瘦,羊尾巴油肥。”次日上朝,和坤自信地说出了“黄瓜论”,乾隆大怒:“你说的这是什么,刘墉来说,”刘墉答道:“君王高,臣子低,文在东,武在西,寒霜瘦,春雨肥,”乾隆拍手称赞,和坤心里暗骂:“我那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