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革命:审视中的批判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itial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清政府沐浴在落日余晖的时候,西方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们就已经播下了“自由主义”的种子,其思想贯穿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1689年英国的《权利宣言》,1779年美国《独立宣言》,1789年法国的《人权·公民权宣言》,充分体现了自由主义的精神和自由主义的胜利。”在文学领域,则“充满了自由主义精神,表现在創作主体的自由独立品格,创作内容以人为中心,充满了对个性自由的高扬和对一切束缚个性自由的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批判,深厚博大的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内含”。
  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正统文化一贯强调“家族本位主义”“纲常伦理”观念,对“个人本位主义”的“自由主义”是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的。所以,直到晚清,“自由主义”才被译介过来,“五四”时掀起了“人本主义、个性解放的大潮”。胡适喊出“国家之上是个人”的口号。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提出了这样的理念:中国要“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要“立人”,必须“尊个性而张精神”,“掊物质而张灵敏,任个性而排众数”,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屹然独立于天下”。
  自由主义文学并非是宣传“自由”理念的文学,而是视“文学之为文学”,专注文学本体的文学。周作人将之称为“自己的园地”,文学既不是“匕首”,也不是“投枪”,独抒性灵而已。简单梳理一下文学思潮:“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的萌芽,三四十年代左翼文学、京派和海派之分野,皆能以自由与革命,这两个关键词来概括。
  “自由主义”在“五四” 时期大放光彩,唤醒国民觉醒,发挥了启迪民智的功用。近几十年来,经济的腾飞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思想界也活跃起来,对自由主义思潮的研究成为热门话题,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刘川鄂著《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简称《论稿》)是第一本“从整体上对这一文学现象作宏观研究”的专著,后来者的研究大多是在这一框架下“接着说”。
  该书特色鲜明。
  第一,体制宏大,既有历史的梳理,又有横向比较。《论稿》大体分为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历程研究与中国自由主义作家创作特征的研究。在思潮部分,主要探讨了“中国自由主义文学与思想文化界的自由主义思潮的联系及其他文学阵营的关系”。第一章简要回顾中、西自由主义思潮的演变过程。将自由主义放到“两个文学史参照系”中考察:“就不同时空来说,它相对于中国古代无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和近现代没有明显的非自由主义反自由主义而言;就时空来说,它相对于中国现代文坛的左翼文学、民主主义文学、右翼文学、大众通俗文学而言。”接下来,大致勾勒了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包括它“在近代的萌芽,与启蒙思潮同途而殊归的20年代、与左翼文学对立与互补的30年代、在民族革命洪流中挣扎与终结的40年代等阶段”。同时,对胡适、周作人、梁实秋等人自由主义思想作了精深的分析;又将自由主义思潮与人道主义思潮、民主主义思潮、左翼思潮等进行横向比较,“总结其历史命运及经验教训”。
  第二,视角独到,既有人性的挖掘,又有审美烛照。《论稿》“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与自由的观点为指导、适当吸取东西方自由主义理论,运用美学的与历史的观点”来探讨“关于文学与自由、人性与阶级性、作家的时代使命感与审美创造等关系的问题”。文学是人学,要探讨人性,挖掘灵魂深处的隐秘部分。审美性是文学之为文学的基本属性,“文学向美而在”。作者认为“人的文学”是自由主义文学的理论基石,“中国人被灌输了太过的道德规则和责任义务,但就是没有权利观念、个性观念。周作人从自然人性这一理论基石中肯定了凡人的幸福,否定了偏于兽性与神性的文学”。谈到梁实秋、钱锺书等人的散文,作者概括为“自由书写、个性至上”风格,“既有着闲适美,又有着智慧美”。沈从文希望建造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新感觉派小说“关注人的理性与非理性、意识与潜意识、‘超我’与‘本我’的冲突”。这些都说明了作者研究问题的独特视角。
  第三,一家之言,既有学理的表达,又有诗人才情。《论稿》涉及的作家、思潮和流派众多,对之作出逻辑论证和准确的描述,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深厚的理论修养与学术功底,是不可能把“自由主义思潮”论述清楚的。作者或旁征博引,或精研文本,洋洋洒洒,纵横捭阖,集百家之长而出一己之见、成一家之言。例如,陈国恩先生将“自由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概括为:“把文化斗争与社会革命运动分离开来,主要承担反封建的任务;大量表现关于人性的主题,尤其是强调自然人性的优美和乡村民风的淳朴;在文学批评中提倡宽容的精神。”作者则认为:“所谓中国自由主义文学,大体是指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和文学观念影响的独立作家和松散组合的文学派别,他们创作的那些具有较浓厚的超政治超功利色彩,专注于人性探索和审美创造的文学作品及相关的文学现象。这些作家通常抱着远政治近艺术的创作态度具有独立性;作为文学思潮,它总是处于非主流状态,具有边缘性。”在此我并不是比较谁的观点正确,而是强调他们各自有独立的思考。
  当然,《论稿》也有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对有些问题的论证不够深入,往往点到为止,或者一笔带过。总体说来,《论稿》的开山之功不可否认。正如谈到新诗,就一定要讲《尝试集》一样。
  (作者简介:王锦宝,媒体记者、编辑,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朱惠民先生的专著《白马湖文派短长书》(以下简称《短长书》)最近由宁波出版社出版,这是现代文学史研究中应该予以点赞的一个事件。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朱惠民花了近30年的时间来研究现代散文中的“白马湖文派”,钟情于此、矢志不渝;应该说,这部著述是他积半生的学养和心智而修成的“正果”,堪称难能而且可贵。  短长书,是指战国时代策士的纵横游说。《史记·六国年表序》云:“六国之盛自此始,务在强兵并敌,谋作用在
也谈严复和胡适的宪政观。    在近代中国,富强与宪政之路是一条荆棘丛生的坎坷之路,有关宪政的话题更是一个苦涩艰难的话题!  近日,王人博教授在媒体通过严复和胡适两位历史人物对近代中国纷繁的宪政之争进行了梳理,认为在近代中国致力于宪政追求的众多历史人物和主张中,严复和胡适是两个代表性符号,分别代表了两种宪政主张与理念。严复是以宪政为用,把宪政作为富强的工具,以致在宪政与富强的问题上,把富强放在首位
2004年,我在广州读研究生,由于研究对象的关系,阅读了北师大赵勇的一些研究大众文化的论文,其行文运笔之老到、思想见解之深刻、谋篇布局之精湛瞬间就击中了我,以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赵氏风格占据了我的脑盘。2006年,我来到了有些闭塞的太行山区某高校任教,在系里举行的迎新会议上,系主任花了很长时间向我们这些新教师谈论科研的意义,举的例子是晋东南师专研究大众文化的赵勇。又是赵勇!难道姓“赵”名“勇”的人
今年7月7日是全面抗战爆发80周年纪念日。当年,处于抗战最前沿的平、津相继沦陷后,国立北平大学响应政府命令,和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一起前往陕西组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抗战的先锋。而带领北平大学西迁抗战的,就是该校校长徐诵明教授。  徐诵明教授(1890—1991)字轼游,系浙江新昌人。1908年赴日本求学,同年经章太炎先生介绍加入同盟会。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堂预科、日本冈山第
壹  双鹅拍拍水中游,  行人缓缓桥上走,  都说春来了,  真是好气候。  这是日后以《红楼梦》研究而知名的俞平伯写作的第一首新诗《北河沿之春》中的句子,1918年发表在《新青年》上,这一年的俞平伯是北京大学国文系一年级的学生,只有18岁。北河沿就是老北大第三院门前南北延伸的一条河的西河岸,而这条流淌过老北大东边的河因为无以名之,被人称为“北大河”。当年的“北大河”一年三季清澈明净,水满潮平,两
“爱国”即热爱祖国,后者的直接体现可以是区域、城市,或同胞,也可以是政权。“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是忠诚和热爱自己祖国的思想和感情。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确定政治纲领之一为“驱逐鞑虏”,经孙中山反复斟酌考量,到1911年底制定《临时约法》宣布“五族共和”,从此对中华民族这个大族群的认同感成为近代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随着近代爱国主义热潮的兴起,翻译和创作“新题材
【石涛的“躁”与“粗”】  石涛的画,尤其是山水,充分体现的是一种元气淋漓、纵横天地的自由艺术精神。朱良志先生《南画十六观》中以“躁”为纲领,来解会石涛的绘画风格和艺术精神。  《道德经》二十六章有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老子的“躁”,是轻率躁动之意。朱氏所言的“躁”,其意指向一种醉舞欢歌、率性挥洒的豪纵之气,有别于老子的观念。  在《石涛研究》一书中,朱良志先生也以“粗
爱模仿,其实是善于学习  中国人常说日本人最爱模仿,其实也可以说是日本善于学习。一千多年前,他们学大唐,学成功了;一百多年前,他们学西方,也学成功了。看似偶然的两次成功,偶然之中有必然。  现代化发端于西方,大约150年前,身处亚洲的日本朝野上下自觉接受现代化的洗礼,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全面而深刻的改革运动。他们在政治上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在经济上“殖产兴业”,广泛学习欧美先进技术,迎接工业化
“饮食”这一学术课题,尽管多年以来,学界多有著作的问世且颇多获好评,然有关饮食美学、尤其中国饮食美学史之类有系统、有深度的研究与著述,仍付之阙如,令人不免有些遗憾。因此,江南大学人文学院赵建军教授《中国饮食美学史》的出版,可谓及时之撰。阅读该书,觉得其写得内容厚重,史脉清晰,旁征博引,见解独到,是一有所学术创新之力作。  这篇小序试图略说两个问题。  充分梳理中国饮食美学发展的历史线索  第一个问
日前,天津作家陈丽伟文学作品选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其中理论卷《中国新经济文学概论》初步构建起中国新经济文学理论体系,从时代背景、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心理特征、情感类型、文化学特征、困境及前景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性阐述。散文卷《给枯干的花浇水》是作者近年散文创作的选集,有描绘津城美景的佳作,有幽默辛辣的杂文,有解读书画文艺的文论,有展现滨海前沿生活的纪实,也有记录心灵私密情感的美文。诗歌卷《城市里的布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