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对大学生了解和学习形势与政策的主渠道、主阵地。本文以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为例,阐述《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现状,在总结了该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的目标和思路。
【关键词】独立学院 形势与政策 规范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80-01
一、课程现状
《形势与政策》是我校2006年以来首批启动建设的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在教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上都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首先,明确规定学时(本科32学时,专科16学时)和学分(本科2个学分,专科1个学分),并把它列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写进教学计划。学生的学习成绩也纳入学籍管理。其次,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从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安排到教学课件的制作,从教学活动的督导、检查到学生成绩的评定,每一环节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初步将该课程建设成为了一门覆盖我校各年级、各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课程。
二、存在问题
(一)课程设置和管理欠规范
目前国内独立学院普遍成立时间不长,形势与政策这一门课程在很多学校尚未完全自成体系。同时也因为该课程性质的特殊性,在课程设置和管理上涉及到多个部门。以我校为例,涉及这门课程的部门有校党委,学生处,教务处等。整个授课计划是参考中宣部、教育部和市教委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全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由学生处人文素质教研室负责确定每学期授课选题,对授课内容进行指导;教务处负责安排教学计划,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学生处负责组织授课教师,落实教学计划。
(二)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形式与政策课程是一门政治性鲜明、内容更新快、内涵和外延广的一门学科。因此,对于任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综合素养要求比较高。但是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还没有建立起专门的教研室和专业的师资队伍,课程教学的主要力量是各个学院辅导员和行政人员等。而辅导员和行政人员在课程教学方面的基本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的参差不齐也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体系和内容的不确定性
形势与政策是一门没有固定教材,没有系统的教学体系和大纲的课程。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形势与政策教学都是基于教育部社科司下发的春、秋两季的教育教学要点作为蓝本做出本校的教育教学要点开展教学。因此,该课程有很强的动态性和时效性。
三、课程的规范化建设目标
首先,要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和行政架构,教学保证条件的建设和实施。其次,要建设一支知识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教育理念先进、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多年龄层次的主讲教师梯队来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与主动性。再次,要建立先进的课程体系,重视课程体系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与适应性。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组和精选优化,课堂教学要做到“准、精、活、严”四个字。在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规范化建设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性与交叉性。要建构一种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
四、课程的规范化建设思路
一是建立健全了管理、考核、监督“三合一”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监管体系。由分管校领导牵头,教研室主任具体负责的制度,融合任课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教研室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等因素对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选拔、管理与考核,教师队伍实行动态管理,采取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的形式。以教学督导、同行听课和学生网上评教三结合的考评形式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大力提升教师业务水平,设立形势与政策校内科研项目、奖励学术论文发表;下拨专项经费,定期组织专职教师参加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培训、并不定期组织骨干师资到兄弟高校或党校交流、学习。
二是尝试建立健全课堂、网络媒体、社会实践“三合一”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体系。第一,根据新时期学生群体特点,开设时效性强、聚焦度高、学生兴趣浓的系列教学专题。全面采用图文并茂的PPT教学方式,自主编辑形势与政策课件,全面规划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同时,邀请校内外党政领导、专家等到各个学院做形势政策报告会。第二,大力建设形势与政策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学习材料与形式多样化。
三是建立健全了自主式学习、互动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三合一”的形势与政策课学习体系。第一,充分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自主化,可以采用“学生自己来上课”、鼓励学生课外调研、分组讨论、演讲辩论等多元化互动模式进行教学,着力增强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第二,以网络为载体,把单向接受学习转变为互动交流学习,以校园门户网站為主体,以学生在线和院系党政领导信箱为补充,以微博、QQ、微信公众平台等为延伸,全力打造旗帜鲜明、积极向上的思政教育网络。
【关键词】独立学院 形势与政策 规范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80-01
一、课程现状
《形势与政策》是我校2006年以来首批启动建设的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在教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上都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首先,明确规定学时(本科32学时,专科16学时)和学分(本科2个学分,专科1个学分),并把它列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写进教学计划。学生的学习成绩也纳入学籍管理。其次,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从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安排到教学课件的制作,从教学活动的督导、检查到学生成绩的评定,每一环节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初步将该课程建设成为了一门覆盖我校各年级、各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课程。
二、存在问题
(一)课程设置和管理欠规范
目前国内独立学院普遍成立时间不长,形势与政策这一门课程在很多学校尚未完全自成体系。同时也因为该课程性质的特殊性,在课程设置和管理上涉及到多个部门。以我校为例,涉及这门课程的部门有校党委,学生处,教务处等。整个授课计划是参考中宣部、教育部和市教委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全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由学生处人文素质教研室负责确定每学期授课选题,对授课内容进行指导;教务处负责安排教学计划,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学生处负责组织授课教师,落实教学计划。
(二)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形式与政策课程是一门政治性鲜明、内容更新快、内涵和外延广的一门学科。因此,对于任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综合素养要求比较高。但是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还没有建立起专门的教研室和专业的师资队伍,课程教学的主要力量是各个学院辅导员和行政人员等。而辅导员和行政人员在课程教学方面的基本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的参差不齐也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体系和内容的不确定性
形势与政策是一门没有固定教材,没有系统的教学体系和大纲的课程。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形势与政策教学都是基于教育部社科司下发的春、秋两季的教育教学要点作为蓝本做出本校的教育教学要点开展教学。因此,该课程有很强的动态性和时效性。
三、课程的规范化建设目标
首先,要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和行政架构,教学保证条件的建设和实施。其次,要建设一支知识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教育理念先进、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多年龄层次的主讲教师梯队来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与主动性。再次,要建立先进的课程体系,重视课程体系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与适应性。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组和精选优化,课堂教学要做到“准、精、活、严”四个字。在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规范化建设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性与交叉性。要建构一种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
四、课程的规范化建设思路
一是建立健全了管理、考核、监督“三合一”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监管体系。由分管校领导牵头,教研室主任具体负责的制度,融合任课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教研室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等因素对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选拔、管理与考核,教师队伍实行动态管理,采取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的形式。以教学督导、同行听课和学生网上评教三结合的考评形式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大力提升教师业务水平,设立形势与政策校内科研项目、奖励学术论文发表;下拨专项经费,定期组织专职教师参加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培训、并不定期组织骨干师资到兄弟高校或党校交流、学习。
二是尝试建立健全课堂、网络媒体、社会实践“三合一”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体系。第一,根据新时期学生群体特点,开设时效性强、聚焦度高、学生兴趣浓的系列教学专题。全面采用图文并茂的PPT教学方式,自主编辑形势与政策课件,全面规划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同时,邀请校内外党政领导、专家等到各个学院做形势政策报告会。第二,大力建设形势与政策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学习材料与形式多样化。
三是建立健全了自主式学习、互动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三合一”的形势与政策课学习体系。第一,充分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自主化,可以采用“学生自己来上课”、鼓励学生课外调研、分组讨论、演讲辩论等多元化互动模式进行教学,着力增强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第二,以网络为载体,把单向接受学习转变为互动交流学习,以校园门户网站為主体,以学生在线和院系党政领导信箱为补充,以微博、QQ、微信公众平台等为延伸,全力打造旗帜鲜明、积极向上的思政教育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