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度吠檀多的“摩耶”观念到叔本华的生命哲学

来源 :世界哲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82512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印度吠檀多哲学中,“摩耶”观念指现实生命的虚幻性,由此形成大梵与经验世界的二元对立.吠檀多哲学的解脱论也建立在这种二元对立的基础上,即否定生命的现实性并走向“梵我一如”的绝对真理.这种对现实生命的否定和超越也体现在叔本华的生命哲学之中.通过对“摩耶”观念的吸收和转化,叔本华解决了意志与表象之间的张力,并将世界的本质领会为“生命意志”.然而叔本华在实现本体与现象之统一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意志包含了经验内容,这就要求意志否定自身以获得精神的绝对自由.意志的自我取消使叔本华的生命哲学走向吠檀多式的神秘主义,导致了消极悲观和反道德的实践困境.
其他文献
近年来学界围绕“可理解性”,从重建形而上学的角度重释黑格尔辩证法的内涵.辩证法研究理解世界的方式,思维形式不仅是“可理解性”的形式,是真东西的形式,而且是实在的形式.
拉康“三界学说”中的“三界”主要指产生“镜像”误认的“想象界”、“能指”统治的“象征界”、以“缺场”表征在场的“实在界”三大秩序.“三界学说”用不同的维度对“主
黑格尔处理国家与宗教关系的思路有别于启蒙理性或政教权力划分的思路,黑格尔重在通过处理国家与宗教关系问题进入精神哲学体系之中论证国家的精神性地位.在此意义上,启蒙理
随着资本主义在20世纪下半叶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相应的意识形态问题进行研判,便成了当代(后)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在尝试完成这项任务的众多努力中,有一种拉康主义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