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民工子女由于种种原因,在学習上存在很多困难,自卑感强,缺乏自信心。本文从民工子女的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两个方面分析造成学生缺乏自信心的心理原因,并提出了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榜样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条件、运用恰当评价、营造良好氛围等六方面的策略,以达到矫正的目的。
[关键词] 民工子女 学习 自信心 归因分析 策略
《课程标准》在情感与态度方面它又明确的指出: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的信心。【1】
下面就结合本校外来民工子女存在的自信心问题以及解决策略,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造成民工子女缺乏信心的归因分析
(一)客观方面的原因:
1.家长素质普遍较低。民工家庭大多子女多,对孩子是只养不教,教育方式多为放任型和专制型,简单粗暴。这样的教育方式,极大地压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摧残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2.学习环境不稳定。由于父母工作不稳定,故民工子女就像候鸟迁徙一样频繁转学。我校每学期开学都有不少外来民工子女进进出出,中途转进转出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3.教材编排不统一。民工子女大多来自外省市贫困地区,各地的教材存在一定的差别。有的地区采用人教版教材、有的地方采用苏教版的教材,还有部分学生连课本都没有,全凭教师“一纸相授”。
4.教师教学态度和方法不当。经常无视民工子女的自尊,轻视民工子女。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民工子女的生活经验联系较少或偏离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主观方面的原因:
民工子女缺乏自信心的主观原因突出表现在如下几点:
1.自卑心理。比如:认为自己的智力不如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认为自己天生学习能力差,"不是学习的料",自暴自弃,形成自卑心理.
2.惰性心理。有些民工子女未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缺乏竞争意识,在竞争面前甘拜下风,尤其是学习上某遭失败后,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因而丧失成就动机,从而养成惰性心理。
3.消极心理。调查显示有近三分之一的外来民工子女自认为受歧视而自卑,甚至他们的父母也常常担忧本地人看不起他们,会欺侮他们的孩子。
4.兴趣不浓。对上课乏味,对做作业厌烦,对考试焦虑恐惧,把学习看成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这类民工子女往往学习成绩很差;另一类往往无法将注意力集中于他所不感兴趣或有压力的事上,对学好毫无信心可言。
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策略:
如何帮助民工子女建立学习上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积极性,对于他们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具有重要意义。【2】
1.正确认识自我,给予成功机会。
如:平时上课时一些较简单,容易的问题,尽量给他们回答,让他们在同学们面前也能表现自己。进行测验前,对一部分民工子女进行个别辅导,甚至一些测验可以让他们事先做一遍,测验时使他们的成绩也能及格,让他们感到成功的愉悦。
2.树立榜样教育,唤起学生自信。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史料中中外科学家自信、奋斗、成功的事迹教育民工子女,培养他们的自信。
3.激发学习兴趣,消除畏惧心理。
要唤起民工子女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时,特别是教学设计或作业设计上,做到“趣”一点、 “活”一点、“新”一点、“奇”一点。要摆脱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的、无思维价值的练习。
4.创设学习条件,搭建展示平台。
(1)优先提问
在课堂教学实际中,老师提出问题后,只要发现有民工子女举手,立即让他回答,答对了立刻表扬鼓励,答的不完整或不正确,可以让他坐下想一想,静听别人回答后再让他重答,答对了再作表扬。这样让民工子女一次不成功还有第二次的机会,努力鼓舞民工子女的上进心和满足民工子女的成就感。
(2)优先板演
教学前针对民工子女实际和教学内容,调查了解民工子女掌握旧知识情况,为他们在课堂板演作准备。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增强了自信,强化了民工子女的成功体验。
(3)优先游戏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游戏活动,尽量多让民工子女参与,使他们在游戏中能主动探究、理解掌握知识,品尝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从而诱发他们获得成功的欲望。
5. 运用恰当评价,增强学生自信。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结果,应采取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3】
(1)课堂评价
如:民工子女在某一问题上的独见,哪怕是一点点,教师都应及时的表扬,真心的祝贺,为学生的进步而高兴。这样做,符合了民工子女的心理需求,调动了民工子女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民工子女的自信心,民工子女才会有激情自发地不不断的努力取得进步。
(2)作业评价
教师可用鼓励的语言在作业本上写着:“你一直在进步,你很有潜质。”用这种让学生感到温暖的话语鼓励他们向优秀行列进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民工子女,教师可以从他们每天的作业着手,把他们的作业降低难度,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去做,只要尽力了,教师给他们打上“优秀”。
6.营造良好氛围,推动学生前进。
(1)营造团结、友爱、温暖的集体氛围。
教师要求同学们不要歧视他人,鼓励学生之间主动地接触表达内心愿望(一起玩耍、游戏),以此来解放民工子女孤僻的心理。教给他们一些交往的技巧和方法,让他们在同龄间的人际互动中,掌握互礼(礼貌待人)的原则,增强自信与自我表达能力,体验同伴间美好、真挚的情谊,使彼此的心灵有机地相融,从而促使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4】。
(2)营造温馨、健康、尊重的家庭氛围。
家庭环境与家长因素成为推进民工子女前进的重要因素。为改变家长原先一些不合理的认知和片面的观念,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的家访、平时的电话沟通、开家长会等,适时适量地向家长宣传新的教育理念,辅导和指点家庭亲子沟通方法,充分发挥良性的家庭功能,帮助他们逐步走出教育迷茫,加深他们与孩子感情的亲近,使我们的教育更加主动、可续和完善。
总之,自信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需要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建立起真正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林崇德,建中主编,《走向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王卓亮,“心理饱和”对问卷调查的影响分析 [J];河池学院学报; 2006年02期。
【4】张杰,儿童社会化发展模式初探 [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9年03期。
[关键词] 民工子女 学习 自信心 归因分析 策略
《课程标准》在情感与态度方面它又明确的指出: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的信心。【1】
下面就结合本校外来民工子女存在的自信心问题以及解决策略,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造成民工子女缺乏信心的归因分析
(一)客观方面的原因:
1.家长素质普遍较低。民工家庭大多子女多,对孩子是只养不教,教育方式多为放任型和专制型,简单粗暴。这样的教育方式,极大地压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摧残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2.学习环境不稳定。由于父母工作不稳定,故民工子女就像候鸟迁徙一样频繁转学。我校每学期开学都有不少外来民工子女进进出出,中途转进转出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3.教材编排不统一。民工子女大多来自外省市贫困地区,各地的教材存在一定的差别。有的地区采用人教版教材、有的地方采用苏教版的教材,还有部分学生连课本都没有,全凭教师“一纸相授”。
4.教师教学态度和方法不当。经常无视民工子女的自尊,轻视民工子女。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民工子女的生活经验联系较少或偏离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主观方面的原因:
民工子女缺乏自信心的主观原因突出表现在如下几点:
1.自卑心理。比如:认为自己的智力不如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认为自己天生学习能力差,"不是学习的料",自暴自弃,形成自卑心理.
2.惰性心理。有些民工子女未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缺乏竞争意识,在竞争面前甘拜下风,尤其是学习上某遭失败后,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因而丧失成就动机,从而养成惰性心理。
3.消极心理。调查显示有近三分之一的外来民工子女自认为受歧视而自卑,甚至他们的父母也常常担忧本地人看不起他们,会欺侮他们的孩子。
4.兴趣不浓。对上课乏味,对做作业厌烦,对考试焦虑恐惧,把学习看成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这类民工子女往往学习成绩很差;另一类往往无法将注意力集中于他所不感兴趣或有压力的事上,对学好毫无信心可言。
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策略:
如何帮助民工子女建立学习上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积极性,对于他们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具有重要意义。【2】
1.正确认识自我,给予成功机会。
如:平时上课时一些较简单,容易的问题,尽量给他们回答,让他们在同学们面前也能表现自己。进行测验前,对一部分民工子女进行个别辅导,甚至一些测验可以让他们事先做一遍,测验时使他们的成绩也能及格,让他们感到成功的愉悦。
2.树立榜样教育,唤起学生自信。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史料中中外科学家自信、奋斗、成功的事迹教育民工子女,培养他们的自信。
3.激发学习兴趣,消除畏惧心理。
要唤起民工子女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时,特别是教学设计或作业设计上,做到“趣”一点、 “活”一点、“新”一点、“奇”一点。要摆脱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的、无思维价值的练习。
4.创设学习条件,搭建展示平台。
(1)优先提问
在课堂教学实际中,老师提出问题后,只要发现有民工子女举手,立即让他回答,答对了立刻表扬鼓励,答的不完整或不正确,可以让他坐下想一想,静听别人回答后再让他重答,答对了再作表扬。这样让民工子女一次不成功还有第二次的机会,努力鼓舞民工子女的上进心和满足民工子女的成就感。
(2)优先板演
教学前针对民工子女实际和教学内容,调查了解民工子女掌握旧知识情况,为他们在课堂板演作准备。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增强了自信,强化了民工子女的成功体验。
(3)优先游戏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游戏活动,尽量多让民工子女参与,使他们在游戏中能主动探究、理解掌握知识,品尝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从而诱发他们获得成功的欲望。
5. 运用恰当评价,增强学生自信。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结果,应采取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3】
(1)课堂评价
如:民工子女在某一问题上的独见,哪怕是一点点,教师都应及时的表扬,真心的祝贺,为学生的进步而高兴。这样做,符合了民工子女的心理需求,调动了民工子女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民工子女的自信心,民工子女才会有激情自发地不不断的努力取得进步。
(2)作业评价
教师可用鼓励的语言在作业本上写着:“你一直在进步,你很有潜质。”用这种让学生感到温暖的话语鼓励他们向优秀行列进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民工子女,教师可以从他们每天的作业着手,把他们的作业降低难度,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去做,只要尽力了,教师给他们打上“优秀”。
6.营造良好氛围,推动学生前进。
(1)营造团结、友爱、温暖的集体氛围。
教师要求同学们不要歧视他人,鼓励学生之间主动地接触表达内心愿望(一起玩耍、游戏),以此来解放民工子女孤僻的心理。教给他们一些交往的技巧和方法,让他们在同龄间的人际互动中,掌握互礼(礼貌待人)的原则,增强自信与自我表达能力,体验同伴间美好、真挚的情谊,使彼此的心灵有机地相融,从而促使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4】。
(2)营造温馨、健康、尊重的家庭氛围。
家庭环境与家长因素成为推进民工子女前进的重要因素。为改变家长原先一些不合理的认知和片面的观念,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的家访、平时的电话沟通、开家长会等,适时适量地向家长宣传新的教育理念,辅导和指点家庭亲子沟通方法,充分发挥良性的家庭功能,帮助他们逐步走出教育迷茫,加深他们与孩子感情的亲近,使我们的教育更加主动、可续和完善。
总之,自信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需要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建立起真正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林崇德,建中主编,《走向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王卓亮,“心理饱和”对问卷调查的影响分析 [J];河池学院学报; 2006年02期。
【4】张杰,儿童社会化发展模式初探 [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9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