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勤工助学作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制度设计的初衷看,它具有解困和育人的双重功能。然而,新形势下,勤工助学不仅解困功能不明显,而且其育人功能也没有有效释放。本文剖理制约其预期功能释放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勤工助学功能的有效之道。
关键词 勤工助学 困难生 育人功能 解困功能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的大学生党建科学化研究”(2012SJBFDY04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红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0.251
所谓高校勤工助学,根据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中对“勤工助学”做了定义,它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作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有偿资助方式。与其他无偿资助相比,从勤工助学的制度设计的预期功能看,它不仅能帮助高校贫困大学生解决实际的经济困难,使其顺利完成学业,也即它具有解困功能,与此同时,它还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
一、高校勤工助学的预期功能分析
高校勤工助学是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勤工助学本身的制度设计看,它一方面着眼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经济困难,另一方面它还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功能。从勤工助学制度本身的实际运行情况看,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发挥了预期的功能和作用。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锤炼思想品质,强化道德修养
当前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生活在中国由大向强从而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 的伟大时代,往往都较为充分享受了经济发展的成功而没有体会劳动的艰苦和生活的艰辛。通过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在与不同的人和事频繁接触后,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应对多种多样的复杂局面,增加对人和社会的了解,还可以使大学生们深化对劳动观念的认识,真正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增强其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二)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
一般来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背负着经济困难压力的同时,往往还存在着自卑、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处理不善,甚至可能会影响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而如果他们通过参加勤工助学活动,通过自己的劳动付出获得相应的报酬,则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而且也可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实现自我解困。同时,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用积极的心态对待暂时的贫困,用自己的劳动、双手和智慧走出暂时的贫困,从而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积极健康健全的人格。
(三)拓展知识结构,提高全面素质
大学生在校内勤工助学所从事工作岗位一般都是教学助理、科研助理、行政管理助理和后勤服务等实践活动,这可以说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和拓展。通过勤工助学和参与这些实践活动,它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运用,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检验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引导学生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知识层次,从而有助于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促进自由全面发展。
(四)提高实践能力,服务未来就业
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不仅包括知识水平,还包括实践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来说,大学是学习知识的殿堂,但学识再高,但如果实践经验匮乏,实践能力不足,那对大学生未来发展也是一种制约。因此,勤工助学就可以为实践锻炼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在勤工助学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学到人际交往的知识和经验,提高社会沟通交往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为未来就业乃至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高校勤工助学预期功能式微的主要诱因
近年来,国家、社会和学校非常重视困难生的勤工助学工作,已初步形成体系,高效勤工助学的制度设计的预期功能也得到一定释放。但实事求是地说,在勤工助学实际运作过程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从而使高校勤工助学制度的预期功能式微。那么,高校勤工助学制度的预期功能为什么会式微呢?它有哪些表现呢?在我们看来,至少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勤工助学岗位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一般出于安全、管理和方便等因素的考虑,高校的勤工助学岗位主要局限于校内,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则一般非常少。高校已经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勤工助学岗位,但是与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和需求相比,仍然略显不足。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各高校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教学助理、科研助理、行政管理助理和后勤服务等岗位大多集中在体力劳动层次的事务性工作上,智力型岗位不多。工作的内容与所学专业联系很少,学生的专业优势和技能得不到相应的运用和发挥,学生的自我价值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二)勤工助学经费来源单一,报酬相对较低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各高校设立的勤工助学基金主要来源是从学费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的经费,渠道单一,经费紧张。并且,由于经费的有限,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学生获得的报酬也不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学生每周从事勤工助学的时间不超过8小时,劳动的报酬原则上不低于8元每小时。即使学生每周都干足了8小时,一个月最多也只能拿两百多块钱的酬金。这样的数额根本无法解决学生的贫困问题,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不能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甚至有些部门招不到学生来进行勤工助学。学生宁愿去外面做家教、发传单或是超市促销员等。 (三)勤工助学岗前培训缺失,有效监管缺位
很多高校的用工部门总想招聘到空余时间多、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而不愿意付出精力和心思去培养、教育、指导和帮助学生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工作者”,更不用提正规的统一的岗前培训了。这就导致学生在后来的勤工助学工作中出现不按时到岗、态度不认真、主动性缺乏等问题,甚至有的同学对勤工助学岗位挑肥拣瘦(有的岗位工作多,任务重,有的岗位相对事情少,清闲)。同时,由于没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对他们进行监管和考评,在日常工作中大多依靠老师对他们的口头要求以及他们的自觉性,工作质量无法保证,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结果,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四)勤工助学有效机制匮乏,育人效果不足
目前,学校有关部门主要停留在根据上级部门下达的专项经费预算来核定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数量以及需要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人数等层面。对勤工助学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没有健全的机制作保障。简单地把勤工助学作为解决和改善经济困难学生生活的一种手段,没有把勤工助学活动提高到育人工程的高度来认识,没有把勤工助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益补充,难以有效地教育和引导经济困难学生以积极的健康的心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三、高校勤工助学功能优化的现实之道
基于高校勤工助学制度设计的预期功能式微或言没有充分释放,那么,就有必要在找到其功能式微的主要诱因的基础上探寻高校勤工助学功能优化的现实之道。在我们看来,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和努力:
(一)努力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切实提高岗位质量
针对日益增长的困难生数量,单靠学校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是远远不够的,各高校可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自己的行业特色,主动联系周边的企事业单位,为学生寻找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拓宽校外勤工助学的新领域,搭建更宽广的平台。同时,高校应将勤工助学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如设立教学型、科研型、管理型等岗位,积极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和特长,让学生在勤工助学工作中运用知识、学习知识,锻炼专业技能,提升创新能力。
(二)拓展校外助学经费来源,努力提高岗位报酬
针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较多而相应的资助经费较少、资助工作压力较大的现实,高校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与外界接洽,广泛拓展校外助学经费来源。努力争取社会各界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关心、关爱和帮助,积极向社会贤达人士、国有、民办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募集助学基金。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岗位报酬,增强勤工助学岗位的吸引力,调动勤工助学学生为学校服务、为师生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开展勤工助学岗前培训,构建有效监管机制
高校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应该定期举行比如勤工助学的意义、岗位性质、岗位职责、社交礼仪和工作技巧等方面的常规培训。通过培训,使勤工助学学生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打造良好的岗位形象,学会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提高工作和服务的水平。各用工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培训,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工作的具体要求,熟悉工作的环境,缓解工作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同时,用工单位应加强对勤工助学学生在请假、劳动时效等方面的监管,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考核,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和责任感。
(四)建立健全勤工助学机制,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强有力的制度是做好勤工助学工作的基本保障。为保障勤工助学工作规范有序的开展,高校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勤工助学管理制度,力求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勤工助学工作不仅是一个物质和金钱上提供帮助,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等深层次的思想教育问题。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工作,增强经济困难学生的自信心,强化他们的责任心和爱心,促进其心理健康。这些是勤工助学育人为本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总而言之,勤工助学绝不是一个单纯地解决大学生经济困难问题的工作或制度,而是一个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高校、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同时,高校勤工助学主管部门、用工单位及学生所在院系应多管齐下,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形成充分发挥勤工助学资助育人功能的合力,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优秀人才。
注释:
陈宇翔、薛光远.“三个前所未有”: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科学论断.光明日报.2015年11月8日,第7版.
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隆重举行.新华网.2015年4月28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4/28/c_1115119860.htm.
参考文献:
[1]周海林.从育人视角审视高校勤工助学体系的重构与优化.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5).
[2]曲娜.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5).
[3]郭瞾汾.高校勤工助学实践育人的探索与实践.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
[4]姜旭萍、肖迪明、程勋.勤工助学在大学生资助体系中的作用.当代经济.2009(5).
关键词 勤工助学 困难生 育人功能 解困功能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的大学生党建科学化研究”(2012SJBFDY04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红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0.251
所谓高校勤工助学,根据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中对“勤工助学”做了定义,它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作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有偿资助方式。与其他无偿资助相比,从勤工助学的制度设计的预期功能看,它不仅能帮助高校贫困大学生解决实际的经济困难,使其顺利完成学业,也即它具有解困功能,与此同时,它还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
一、高校勤工助学的预期功能分析
高校勤工助学是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勤工助学本身的制度设计看,它一方面着眼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经济困难,另一方面它还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功能。从勤工助学制度本身的实际运行情况看,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发挥了预期的功能和作用。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锤炼思想品质,强化道德修养
当前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生活在中国由大向强从而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 的伟大时代,往往都较为充分享受了经济发展的成功而没有体会劳动的艰苦和生活的艰辛。通过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在与不同的人和事频繁接触后,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应对多种多样的复杂局面,增加对人和社会的了解,还可以使大学生们深化对劳动观念的认识,真正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增强其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二)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
一般来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背负着经济困难压力的同时,往往还存在着自卑、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处理不善,甚至可能会影响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而如果他们通过参加勤工助学活动,通过自己的劳动付出获得相应的报酬,则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而且也可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实现自我解困。同时,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用积极的心态对待暂时的贫困,用自己的劳动、双手和智慧走出暂时的贫困,从而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积极健康健全的人格。
(三)拓展知识结构,提高全面素质
大学生在校内勤工助学所从事工作岗位一般都是教学助理、科研助理、行政管理助理和后勤服务等实践活动,这可以说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和拓展。通过勤工助学和参与这些实践活动,它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运用,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检验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引导学生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知识层次,从而有助于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促进自由全面发展。
(四)提高实践能力,服务未来就业
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不仅包括知识水平,还包括实践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来说,大学是学习知识的殿堂,但学识再高,但如果实践经验匮乏,实践能力不足,那对大学生未来发展也是一种制约。因此,勤工助学就可以为实践锻炼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在勤工助学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学到人际交往的知识和经验,提高社会沟通交往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为未来就业乃至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高校勤工助学预期功能式微的主要诱因
近年来,国家、社会和学校非常重视困难生的勤工助学工作,已初步形成体系,高效勤工助学的制度设计的预期功能也得到一定释放。但实事求是地说,在勤工助学实际运作过程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从而使高校勤工助学制度的预期功能式微。那么,高校勤工助学制度的预期功能为什么会式微呢?它有哪些表现呢?在我们看来,至少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勤工助学岗位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一般出于安全、管理和方便等因素的考虑,高校的勤工助学岗位主要局限于校内,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则一般非常少。高校已经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勤工助学岗位,但是与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和需求相比,仍然略显不足。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各高校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教学助理、科研助理、行政管理助理和后勤服务等岗位大多集中在体力劳动层次的事务性工作上,智力型岗位不多。工作的内容与所学专业联系很少,学生的专业优势和技能得不到相应的运用和发挥,学生的自我价值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二)勤工助学经费来源单一,报酬相对较低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各高校设立的勤工助学基金主要来源是从学费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的经费,渠道单一,经费紧张。并且,由于经费的有限,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学生获得的报酬也不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学生每周从事勤工助学的时间不超过8小时,劳动的报酬原则上不低于8元每小时。即使学生每周都干足了8小时,一个月最多也只能拿两百多块钱的酬金。这样的数额根本无法解决学生的贫困问题,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不能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甚至有些部门招不到学生来进行勤工助学。学生宁愿去外面做家教、发传单或是超市促销员等。 (三)勤工助学岗前培训缺失,有效监管缺位
很多高校的用工部门总想招聘到空余时间多、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而不愿意付出精力和心思去培养、教育、指导和帮助学生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工作者”,更不用提正规的统一的岗前培训了。这就导致学生在后来的勤工助学工作中出现不按时到岗、态度不认真、主动性缺乏等问题,甚至有的同学对勤工助学岗位挑肥拣瘦(有的岗位工作多,任务重,有的岗位相对事情少,清闲)。同时,由于没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对他们进行监管和考评,在日常工作中大多依靠老师对他们的口头要求以及他们的自觉性,工作质量无法保证,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结果,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四)勤工助学有效机制匮乏,育人效果不足
目前,学校有关部门主要停留在根据上级部门下达的专项经费预算来核定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数量以及需要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人数等层面。对勤工助学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没有健全的机制作保障。简单地把勤工助学作为解决和改善经济困难学生生活的一种手段,没有把勤工助学活动提高到育人工程的高度来认识,没有把勤工助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益补充,难以有效地教育和引导经济困难学生以积极的健康的心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三、高校勤工助学功能优化的现实之道
基于高校勤工助学制度设计的预期功能式微或言没有充分释放,那么,就有必要在找到其功能式微的主要诱因的基础上探寻高校勤工助学功能优化的现实之道。在我们看来,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和努力:
(一)努力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切实提高岗位质量
针对日益增长的困难生数量,单靠学校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是远远不够的,各高校可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自己的行业特色,主动联系周边的企事业单位,为学生寻找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拓宽校外勤工助学的新领域,搭建更宽广的平台。同时,高校应将勤工助学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如设立教学型、科研型、管理型等岗位,积极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和特长,让学生在勤工助学工作中运用知识、学习知识,锻炼专业技能,提升创新能力。
(二)拓展校外助学经费来源,努力提高岗位报酬
针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较多而相应的资助经费较少、资助工作压力较大的现实,高校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与外界接洽,广泛拓展校外助学经费来源。努力争取社会各界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关心、关爱和帮助,积极向社会贤达人士、国有、民办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募集助学基金。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岗位报酬,增强勤工助学岗位的吸引力,调动勤工助学学生为学校服务、为师生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开展勤工助学岗前培训,构建有效监管机制
高校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应该定期举行比如勤工助学的意义、岗位性质、岗位职责、社交礼仪和工作技巧等方面的常规培训。通过培训,使勤工助学学生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打造良好的岗位形象,学会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提高工作和服务的水平。各用工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培训,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工作的具体要求,熟悉工作的环境,缓解工作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同时,用工单位应加强对勤工助学学生在请假、劳动时效等方面的监管,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考核,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和责任感。
(四)建立健全勤工助学机制,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强有力的制度是做好勤工助学工作的基本保障。为保障勤工助学工作规范有序的开展,高校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勤工助学管理制度,力求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勤工助学工作不仅是一个物质和金钱上提供帮助,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等深层次的思想教育问题。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工作,增强经济困难学生的自信心,强化他们的责任心和爱心,促进其心理健康。这些是勤工助学育人为本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总而言之,勤工助学绝不是一个单纯地解决大学生经济困难问题的工作或制度,而是一个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高校、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同时,高校勤工助学主管部门、用工单位及学生所在院系应多管齐下,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形成充分发挥勤工助学资助育人功能的合力,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优秀人才。
注释:
陈宇翔、薛光远.“三个前所未有”: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科学论断.光明日报.2015年11月8日,第7版.
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隆重举行.新华网.2015年4月28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4/28/c_1115119860.htm.
参考文献:
[1]周海林.从育人视角审视高校勤工助学体系的重构与优化.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5).
[2]曲娜.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5).
[3]郭瞾汾.高校勤工助学实践育人的探索与实践.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
[4]姜旭萍、肖迪明、程勋.勤工助学在大学生资助体系中的作用.当代经济.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