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陶艺课程的改革和创新策略分析

来源 :成长·读写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aw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前,各个高校纷纷开设了陶艺课程,在学生素质的培养上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开设时间段,高校陶艺课程的设置方面还存在突出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本文阐述了高校陶艺课程教学现状,并探讨了相关的改革和创新策略。
  【关键词】高校陶艺课程;现状;改革创新
  陶瓷历史悠久,对于学生创新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各个高校都开设了陶艺课程,但是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
  一、高校陶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与专业美术院校不同,现阶段高校陶艺课程的开设方面还缺乏规范性与系统性,从陶瓷教学内涵方面来看,属于工艺美术课程,从陶瓷制作方面来看,工艺流程非常复杂。以常见的成型工艺为例,成型方法有盘筑、手捏、注浆、压模等等,在烧造环节,则有气窑、柴窑、电窑等。这不仅需要学生有基础的美术技巧,还要具备实践经验,但是就目前我国高校的陶艺课程现状来看,学生美术绘画基础不扎实,对陶艺知识的认识也很少,制作工艺上,更是摸不着头脑,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如何改革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的接受陶艺知识的熏陶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陶艺课程的改革和创新策略
  (一)重构传统的教学模式
  从高校陶艺课程育人目的来看,是为了培养兼具创新性和探究性的人才,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为学生创设出开放、自由的艺术创作氛围。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可以融入各类风格和流派的创作思维观念,让学生产生真实的创作体验。此外,陶艺的技法与工艺十分的复杂,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每一个细节,都会影响作品成效,仅仅让学生简单的动手操作,是无法实现“知行合一”目的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原料、成型、彩绘、装饰、烧制等过程着手,构建出完善、系统的教学模式,条件许可时,可以引导学生到陶瓷生产基地来参观与学习。而眼观仅仅只能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最终的理解还是需要学生在实践工作中进行,在实践时,教师要注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在与工艺和材料接触的过程中感受陶艺的温度、湿度、触感等等,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创作灵感。
  在教学方法方面,要遵循多元化原则,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来接触陶艺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改革传统的“理论讲解-作品赏析-陶艺制作-学习总结”的教学方式,从“课程要求-发现问题-理论教学-调研分析-实践创作-方案记录”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都可以探索、研究,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十分有益。
  (二)重视创造性思维的锻炼
  陶艺课程对于学生创新创造性思维的要求非常高,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育工作者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允许学生发扬个性,要有前瞻性意识,要“授之以渔”,用广博的知识捕捉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并将之最大化,保护好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在教学方法上,要做应用“启发式”、“联想式”、“案例式”教学方法,把握好陶艺的特征,提取其中的色彩、纹饰、造型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即便学生的方案不成熟,教师要应该以鼓励、引导为主。此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品位与创造力,社会需要的陶艺人才不是只懂照本宣科设计的单一化人才,而是呼唤具有艺术品位、创新眼界的综合型人才。在陶瓷专业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渗透文学、地理、历史、物理知識,让学生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设计交叉性的课程模式
  相比于其他艺术课程胸艺课程尤其特殊性对于技术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加一个学生在陶艺方面没有丝毫经验,想要在短时间内初步掌握陶艺技术,并制作出简单作品是具有很大难度的,这就需要教师另辟蹊径。在互联网时代下,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学科交叉也产生了大量的新型研究成果,不仅是学科的研究,教学任务的设计方面,也要遵循这一原则。从当前高校陶艺教学情况来看,跨界程度并不高,多是以独立技法、工艺形式来存在的。笔者认为,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点的渗透,又要注重各类知识的融合,深层次的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此种现象对于陶艺课程也极具启发意义,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不同技法的大胆组合创新应用,以便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升。
  三、结语
  陶瓷艺术乃是中华文化的独特瑰宝,在华夏文明历程中占有无可取代的艺术地位。陶瓷艺术如何一代代的在国人的手上传承和发展下去,是我们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对陶艺课程改革展开了论述,希望能提供更好的思路,以促进陶艺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宛兵.地域文化主题的染织旅游纪念品设计探讨[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2(01)
  [2]刘菲菲.关于现代陶艺五种审美特性的分析与思考[J].装饰.2012(02)
  [3]段颖惠.地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教学的思考与构建[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2(01)
  [4]黄景藏.浅谈环境陶艺肌理的制作与运用[J].中国陶瓷工业.2012(02)
其他文献
【摘 要】高职院校开设的法学课程作为一门面向实践的学科,应该在教学中面向实践。本文将从课程价值本身入手,立足实践着重探讨如何实现高职院校法学课程教学的高效化。本文认为高职院校法学教学的的高效性在于面向实践。  【关键词】法学;教学;高职院校  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的的法学学生会直接进入司法机构从事实践性工作,因此在我们的高职院校法学教学中需要基于法律實务进行展开。在实际教学中,也要本着实践性的原则进
期刊
【摘 要】管理学是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在管理学科的教学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管理学教学现状,提出了高职管理学要实行项目化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管理学;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通过科学合理的行为导向为法则,根据学生实际需要进行培养的一种非常有效教学方法,如果使用恰当,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管理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升管理学的教学水平。  一、项目教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的英语应当面向实务进行,特别是在教学中不能忽视英语的应用性。本文认为,高职院校的的英语教学改革应该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入手进行落实,而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加强面向市场、面向人本发展的趋向。  【关键词】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英语课程作为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课程,对学生就业、个人发展有重要地位。但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在面向实践的教学过程中
期刊
【摘 要】美术课程是富有人文性的课程,美术教育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文素养,学生通过学习活动随时随刻在欣赏着美,创造着美。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审美活动中提升道德修养,在不断完善个性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创设美术文化情境,培养持久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挖掘学生创造潜能,创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關键词】美术课;教学;人文素养;培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
期刊
【摘 要】专接本作为一种新型的自学考试教育模式自2008年在江苏开展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专接本办学规模不断加快扩展的同时,伴随出现的是专接本学生的毕业率不高的情况。本文对参加“专接本”教育学习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旨在为参加“专接本”教育学习的这部分学生如何有效學习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专接本;影响因素;对策研究  一、专接本在江苏的实施情况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
期刊
燃料电池電极反应式的书写技巧
【摘 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文章作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就高职院校网络操作系统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计算机教学;高职学生  一、“网络操作系统”案例教学法  在“网络操作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