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幼儿园《科学》课在五大领域课程中的比重越来越重,而其中生物学知识占总知识量的一半以上,生物教学在幼师教学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幼师《生物学》教材的内容与幼儿园教学实际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造成幼师教育与幼儿园教学的脱节,这就需要教师针对现代幼儿教育需要和幼师专业特点,在内容选取上,注重选择幼儿教育中的常用知识;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直观教学法、现代教学手段、实验教学法的综合运用;同时注重幼师生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需要,更好地培养出能适应幼儿园需要的幼儿教师。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对幼师生物学教学如何更好的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需要提出几点建议和体会。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
幼儿阶段是对新事物、新现象、新知识感到好奇的阶段,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他们想知道,特别是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鸟儿为什么会飞?人为什么不需要冬眠?而这些都与生物相关。因此幼儿园《科学》教学内容要求从儿童周围生活中取材。我们在内容选取上应该结合幼教专业特点,重点选择幼儿教育中常用的知识,删减与幼教关系不大的内容。如动植物的显微结构、植物的分类、微生物的显微结构、细胞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组成,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等,这些内容知识点多、重复度高、内容复杂,而在幼教实践中利用率却很低,应该适当的删减;对常见动植物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与环境关系等内容则应拓展;另外应增加和扩充常见自然现象中的生物学知识,例如四季变化与动植物生活习性的变化关系,天气变化与动植物生活习性的变化关系等。现用教材每章节后都有“小朋友的问题”栏目,但这些问题涉及面相对比较狭窄、内容单薄、解答不够全面透彻。因此,我们应该对这些内容领域加以扩展。另外鉴于幼儿对生活事物接受的能力较弱、很难用语言向他们解释本质的原因,需要教师用实验来辅助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培养学生根据生活常见现象、利用生活常用工具来自己组织设计实验的能力。例如在真菌章节,联系日常生活中面包制作、酿酒等小常识,适当增加有关“酵母菌用途多”的实验内容。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
1.直观教学的运用。在幼师生物学教学中,大部分内容涉及动植物的形态、结构,语言叙述不如实物、标本那样鲜明和具体,尤其对于幼教工作,学生对动物、植物、自然现象更透彻更直观的观察和理解显得更为重要。所以在植物学习的部分,为了使学生将书本理论知识更好地结合到幼教工作中实践中,我们应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真正走进植物,认识植物,切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增强学生对大自然中植物的热爱,加强学生保护植物的意识。幼师学生对动物的接触只限于家庭宠物的饲养,所以在动物部分的学习教师更要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等形式辅助教学。如在讲鱼纲这一章节时,可将鱼放在玻璃缸中,先让学生观察其颜色、形状,再剪掉一条鱼的尾鳍和腹鳍放回水中,观察其运动情况,并与其它鱼对比,了解鳍的功能。
2.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除了直观化教学外,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影碟机、录像机等电子设备,根据教学内容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声音和图像等,再加上教师生动的语言点拨,将书本上的知识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化文字为图像,让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不仅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例如在讲解“细胞有丝分裂”时,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先播放细胞有丝分裂动态过程,并配合细致讲解,可使教材中的各阶段图片在学生的脑海中动起来,形成动画,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再如,对于“生物进化”部分的讲解,教师可先播放有关进化的短片,让学生仿佛回到远古时代,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化虚为实、变难为易,学生顺利地弄清了生物进化的有关知识,大大激发了探究生物学奥秘的热情。
3.实验教学的运用。幼师学生的未来职业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所以应多采用实验教学法,把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有关的小实验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合理分组的基础上开展生物兴趣小组课外活动,这样会训练和培养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需的各种技能,并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例如组织显微镜的结构、性能、运用的实验;组织栽培蘑菇、草莓;饲养金鱼、蝌蚪、牛蛙的课外活动;组织制作动物标本、给校园的花草树木挂牌标明科(属、种)及生活习性等课外活动。
三、学生能力的培养
1.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法是幼儿园《科学》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这就要求幼师生不仅自己要有良好的观察习惯,而且必须具备指导幼儿正确观察事物的能力。因此生物教学要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例如个别物体观察能力的培养,每次观察挂图、模型、标本时,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再按照正确观察顺序进行观察。如观察昆虫,先从体色体形、身体分部(头、胸、腹三部)入手,然后再观察身体各部有哪些器官,最后再观察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功能。再如,比较观察能力的培养,比较观察同时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帮助儿童发现两种不同物体的异同点,在幼儿园《科学》课中这类内容很多:如公鸡和母鸡、山羊和绵羊、家禽和飞禽等。在比较观察能力的培养中,要教会学生抓住事物的典型特征是关键。另外还有长期系统性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科学》课中需要幼儿认识如蚕的一生、青蛙的发育、种子的发芽、幼苗的生长等等,这些生长发育过程周期性长的动植物,需要用长期观察进行学习。在幼师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室内观察和饲养,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在室外进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次观察做记录,最后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
2.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幼师学生的未来职业要求他们具有形象化的思维,才能把抽象的科学知识和概念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知识和概念来组织科学活动、帮助幼儿学习。培养学生形象化思维能力,就是使学生最终学会把难懂的实物作比喻、打比方。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可以常常利用“拟人化”来培养学生的形象化思维。例如植物的向光性原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自己“整个身体”比喻成一棵植物,在“头部”产生生长素,“身体左侧”受单侧光照射,从而使得背光侧“身体右侧”分布的生长素多,从而发生向光弯曲。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身体做出相应的动作辅助讲解。再例如叶片的显微结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手掌”比喻成一片叶子,“皮肤上的毛孔”就是叶片上的气孔可以“出汗”。
3.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幼儿园科学课教学中实验教学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除完成大纲规定的实验外,还可以针对幼师的特点,在班级布置“生物角”,组织学生开展种植植物(大蒜、蚕豆、豌豆、蓖麻、花卉)、饲养动物(金鱼、小白兔、蚕)等活动;在不同的季节,还可以在班级开展幼儿园“生物角”设计竞赛、插花比赛等活动,评出最佳方案。通过这些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美化了学习环境。
4.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幼儿园科学课教学中,由于幼儿受年龄限制不能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术语,这就要求幼师生具有将某种科学名词、专门术语“转换”成通俗语言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对幼师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如针对幼儿园科学课中的生物知识着重于动植物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的描述,在学生回答这方面的问题时,我常要求他们用幼儿常用的通俗语言表达。如动物的四肢称“脚”,躯干称“身子”,昆虫的口器称“嘴巴”,蚕称“蚕宝宝”等等。另外我们还可以布置一些具有幼师特点的作业,如用幼儿常用通俗语言编写有关动植物知识的幼儿故事等,利用课前五分钟在班上讲述。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
(责任编校:白水)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
幼儿阶段是对新事物、新现象、新知识感到好奇的阶段,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他们想知道,特别是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鸟儿为什么会飞?人为什么不需要冬眠?而这些都与生物相关。因此幼儿园《科学》教学内容要求从儿童周围生活中取材。我们在内容选取上应该结合幼教专业特点,重点选择幼儿教育中常用的知识,删减与幼教关系不大的内容。如动植物的显微结构、植物的分类、微生物的显微结构、细胞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组成,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等,这些内容知识点多、重复度高、内容复杂,而在幼教实践中利用率却很低,应该适当的删减;对常见动植物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与环境关系等内容则应拓展;另外应增加和扩充常见自然现象中的生物学知识,例如四季变化与动植物生活习性的变化关系,天气变化与动植物生活习性的变化关系等。现用教材每章节后都有“小朋友的问题”栏目,但这些问题涉及面相对比较狭窄、内容单薄、解答不够全面透彻。因此,我们应该对这些内容领域加以扩展。另外鉴于幼儿对生活事物接受的能力较弱、很难用语言向他们解释本质的原因,需要教师用实验来辅助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培养学生根据生活常见现象、利用生活常用工具来自己组织设计实验的能力。例如在真菌章节,联系日常生活中面包制作、酿酒等小常识,适当增加有关“酵母菌用途多”的实验内容。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
1.直观教学的运用。在幼师生物学教学中,大部分内容涉及动植物的形态、结构,语言叙述不如实物、标本那样鲜明和具体,尤其对于幼教工作,学生对动物、植物、自然现象更透彻更直观的观察和理解显得更为重要。所以在植物学习的部分,为了使学生将书本理论知识更好地结合到幼教工作中实践中,我们应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真正走进植物,认识植物,切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增强学生对大自然中植物的热爱,加强学生保护植物的意识。幼师学生对动物的接触只限于家庭宠物的饲养,所以在动物部分的学习教师更要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等形式辅助教学。如在讲鱼纲这一章节时,可将鱼放在玻璃缸中,先让学生观察其颜色、形状,再剪掉一条鱼的尾鳍和腹鳍放回水中,观察其运动情况,并与其它鱼对比,了解鳍的功能。
2.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除了直观化教学外,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影碟机、录像机等电子设备,根据教学内容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声音和图像等,再加上教师生动的语言点拨,将书本上的知识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化文字为图像,让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不仅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例如在讲解“细胞有丝分裂”时,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先播放细胞有丝分裂动态过程,并配合细致讲解,可使教材中的各阶段图片在学生的脑海中动起来,形成动画,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再如,对于“生物进化”部分的讲解,教师可先播放有关进化的短片,让学生仿佛回到远古时代,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化虚为实、变难为易,学生顺利地弄清了生物进化的有关知识,大大激发了探究生物学奥秘的热情。
3.实验教学的运用。幼师学生的未来职业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所以应多采用实验教学法,把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有关的小实验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合理分组的基础上开展生物兴趣小组课外活动,这样会训练和培养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需的各种技能,并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例如组织显微镜的结构、性能、运用的实验;组织栽培蘑菇、草莓;饲养金鱼、蝌蚪、牛蛙的课外活动;组织制作动物标本、给校园的花草树木挂牌标明科(属、种)及生活习性等课外活动。
三、学生能力的培养
1.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法是幼儿园《科学》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这就要求幼师生不仅自己要有良好的观察习惯,而且必须具备指导幼儿正确观察事物的能力。因此生物教学要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例如个别物体观察能力的培养,每次观察挂图、模型、标本时,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再按照正确观察顺序进行观察。如观察昆虫,先从体色体形、身体分部(头、胸、腹三部)入手,然后再观察身体各部有哪些器官,最后再观察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功能。再如,比较观察能力的培养,比较观察同时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帮助儿童发现两种不同物体的异同点,在幼儿园《科学》课中这类内容很多:如公鸡和母鸡、山羊和绵羊、家禽和飞禽等。在比较观察能力的培养中,要教会学生抓住事物的典型特征是关键。另外还有长期系统性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科学》课中需要幼儿认识如蚕的一生、青蛙的发育、种子的发芽、幼苗的生长等等,这些生长发育过程周期性长的动植物,需要用长期观察进行学习。在幼师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室内观察和饲养,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在室外进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次观察做记录,最后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
2.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幼师学生的未来职业要求他们具有形象化的思维,才能把抽象的科学知识和概念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知识和概念来组织科学活动、帮助幼儿学习。培养学生形象化思维能力,就是使学生最终学会把难懂的实物作比喻、打比方。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可以常常利用“拟人化”来培养学生的形象化思维。例如植物的向光性原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自己“整个身体”比喻成一棵植物,在“头部”产生生长素,“身体左侧”受单侧光照射,从而使得背光侧“身体右侧”分布的生长素多,从而发生向光弯曲。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身体做出相应的动作辅助讲解。再例如叶片的显微结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手掌”比喻成一片叶子,“皮肤上的毛孔”就是叶片上的气孔可以“出汗”。
3.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幼儿园科学课教学中实验教学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除完成大纲规定的实验外,还可以针对幼师的特点,在班级布置“生物角”,组织学生开展种植植物(大蒜、蚕豆、豌豆、蓖麻、花卉)、饲养动物(金鱼、小白兔、蚕)等活动;在不同的季节,还可以在班级开展幼儿园“生物角”设计竞赛、插花比赛等活动,评出最佳方案。通过这些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美化了学习环境。
4.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幼儿园科学课教学中,由于幼儿受年龄限制不能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术语,这就要求幼师生具有将某种科学名词、专门术语“转换”成通俗语言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对幼师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如针对幼儿园科学课中的生物知识着重于动植物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的描述,在学生回答这方面的问题时,我常要求他们用幼儿常用的通俗语言表达。如动物的四肢称“脚”,躯干称“身子”,昆虫的口器称“嘴巴”,蚕称“蚕宝宝”等等。另外我们还可以布置一些具有幼师特点的作业,如用幼儿常用通俗语言编写有关动植物知识的幼儿故事等,利用课前五分钟在班上讲述。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