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曾长期深入中小学对学校的科研进行调研,在分析调研材料时发现,这些学校的科研发展大致经过了以下3个阶段,每个阶段在科研管理的侧重点上各不相同。
  
一、初级起步阶段
  
(一)特征
1.教师的科研动力主要源于外界压力。在初级起步阶段,教师要么迫于政策导向的压力,要么是在高校、专职科研机构的课题带动下被动参与到科研中来,只有少数教师是因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难题而萌生了研究意识。
2.教师对科研的认识比较模糊。他们对什么是教育科研、为什么搞教育科研等问题的认识还相当模糊,也不清楚什么样的教育科研适合自己,大部分教师都把教育科研理解为科研专家所做的规范的研究,因此对教育科研普遍存在恐惧心理,对专家指导有着盲目的依赖。
3.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他们对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等技术层面的东西似懂非懂,通常都是看别人研究什么,自己也跟着研究什么,从方法和技术上说,处于学习、模仿、摸索阶段。
4.学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比较混乱。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没有理顺,学校的科研运行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科研管理制度还很不完善,教师的科研工作基本上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这一阶段的科研还处于零散的问题研究阶段,没有上升到系列主题研究阶段。
  
(二)管理策略
1.明确学校教育科研部门的职责。在初级起步阶段,学校教育科研部门的引领作用非常重要。为此,首先必须明确科研处、教科室、教研组等部门的职责,理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科研部门的职责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健全学校科研管理制度,包括科研经费专项投入制度、课题的申报与审批制度、科研成果的评价与奖励制度、科研成果的管理制度、专家指导制度等。(2)结合科研过程开展教师培训,把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纳入教师培训规划。(3)了解教师的科研需求。设计教师教育教学问题调查表,将收集到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通过集体讨论,确定研究的重点问题和共性问题。(4)设立学校科研评审委员会,协同教科室承担校级课题的申报、立项、论证和科研成果的鉴定评审等工作。
2.把培养教师的研究兴趣作为工作的重点。这一阶段,对教师的要求不必太高,不必向专业研究者看齐,重要的是吸引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中来。教师可以从写教学反思日记和教学经验总结开始,从身边的小问题入手开展研究。教研员要经常与教师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引导教师逐步从零散的问题研究转向系列主题研究。
3.建立激励机制。除了制定科研成果的评价与奖励制度外,还可以采取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等手段。需要注意的是,设置的目标必须具体、易于操作、有层次性,根据教师不同的水平设置不同的目标,并将目标的实现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以增强教师搞教育科研的信心。
  
二、制度规范阶段
  
(一)特征
1.教师的科研动力主要源于制度激励。在这个阶段,学校的科研激励机制已经比较完备,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师的工资待遇、职位晋升、评优评先等直接挂钩,教师开始主动地寻找研究的兴趣点和关注点。
2.教师的科研工作逐步趋于规范,科研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科研的校本指向更加清晰明确,校际互动、联片科研等开放性的科研形式开始出现。
3.逐步形成一批科研骨干力量,以这些骨干教师为辐射点,带动学校教师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学校有更多的机会承担来自高校、地方教科所等机构的合作课题,教师从被动依赖专家转向与专家积极对话。
4.学校科研管理工作走入正轨,合作开放的研究氛围初步形成。教育科研工作以主题研究为主,并开始向课题研究转向,但科研工作关注的重点依然是学校的局部问题。学校各项科研管理制度已经比较完备,但这些制度往往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科研管理的民主化和人本化有待加强。
  
(二)管理策略
1.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学校教育科研发展规划,从学校发展的整体需要出发,建立多层次的学校课题库。具体而言,学校教育科研课题要以校级课题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校级、区(县)级、市(地)级、省级、国家级的课题网络。既要有关注本校教师具体教学问题的课题,也要有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课题。后者虽然不一定切合于学校的实际,但对学校科研发展起着一种导向作用。
2.通过第一阶段的运行,一些规章制度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因此学校要及时对这些制度进行修改和补充,以使制度更富有弹性。让教师参与制度的修订,增强教师对制度的认同感。
3.把提高科研活动的实效性作为工作重点,对教育科研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定期召开教科研经验总结交流会,建立校与校之间合作交流的制度平台,促进学校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运用。建立稳定的研究共同体,包括校内教师之间组成的研究共同体、科研人员与教师之间组成的研究共同体、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组成的研究共同体。
  
三、文化管理阶段
  
(一)特征
1.教师的科研动力主要源于自我发展的需要。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成为教师的主要工作方式。
2.基于团队的项目研究成为研究的主要方式。学校与高等院校、地方教科所和其他兄弟学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开放、民主、分享的合作研究氛围中,教师个体逐渐形成各自的研究风格。
3.管理制度的约束功能减弱,服务性功能凸显,学校管理由规范管理转向文化管理。学校研究氛围浓厚,富有特色的科研文化逐步形成。
  
(二)管理策略
在这个阶段,科研管理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要防止文化成为变革的阻力,对此,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巩固与其他学校的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对外交流。(2)在学校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如采取课题招标、竞争上岗等措施,保持学校变革的活力。(3)依托网络建立知识共享平台,实现知识存量的快速增长。
(编辑 林 飞)
                        
                    
                            
                        一、初级起步阶段
(一)特征
1.教师的科研动力主要源于外界压力。在初级起步阶段,教师要么迫于政策导向的压力,要么是在高校、专职科研机构的课题带动下被动参与到科研中来,只有少数教师是因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难题而萌生了研究意识。
2.教师对科研的认识比较模糊。他们对什么是教育科研、为什么搞教育科研等问题的认识还相当模糊,也不清楚什么样的教育科研适合自己,大部分教师都把教育科研理解为科研专家所做的规范的研究,因此对教育科研普遍存在恐惧心理,对专家指导有着盲目的依赖。
3.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他们对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等技术层面的东西似懂非懂,通常都是看别人研究什么,自己也跟着研究什么,从方法和技术上说,处于学习、模仿、摸索阶段。
4.学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比较混乱。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没有理顺,学校的科研运行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科研管理制度还很不完善,教师的科研工作基本上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这一阶段的科研还处于零散的问题研究阶段,没有上升到系列主题研究阶段。
(二)管理策略
1.明确学校教育科研部门的职责。在初级起步阶段,学校教育科研部门的引领作用非常重要。为此,首先必须明确科研处、教科室、教研组等部门的职责,理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科研部门的职责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健全学校科研管理制度,包括科研经费专项投入制度、课题的申报与审批制度、科研成果的评价与奖励制度、科研成果的管理制度、专家指导制度等。(2)结合科研过程开展教师培训,把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纳入教师培训规划。(3)了解教师的科研需求。设计教师教育教学问题调查表,将收集到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通过集体讨论,确定研究的重点问题和共性问题。(4)设立学校科研评审委员会,协同教科室承担校级课题的申报、立项、论证和科研成果的鉴定评审等工作。
2.把培养教师的研究兴趣作为工作的重点。这一阶段,对教师的要求不必太高,不必向专业研究者看齐,重要的是吸引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中来。教师可以从写教学反思日记和教学经验总结开始,从身边的小问题入手开展研究。教研员要经常与教师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引导教师逐步从零散的问题研究转向系列主题研究。
3.建立激励机制。除了制定科研成果的评价与奖励制度外,还可以采取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等手段。需要注意的是,设置的目标必须具体、易于操作、有层次性,根据教师不同的水平设置不同的目标,并将目标的实现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以增强教师搞教育科研的信心。
二、制度规范阶段
(一)特征
1.教师的科研动力主要源于制度激励。在这个阶段,学校的科研激励机制已经比较完备,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师的工资待遇、职位晋升、评优评先等直接挂钩,教师开始主动地寻找研究的兴趣点和关注点。
2.教师的科研工作逐步趋于规范,科研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科研的校本指向更加清晰明确,校际互动、联片科研等开放性的科研形式开始出现。
3.逐步形成一批科研骨干力量,以这些骨干教师为辐射点,带动学校教师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学校有更多的机会承担来自高校、地方教科所等机构的合作课题,教师从被动依赖专家转向与专家积极对话。
4.学校科研管理工作走入正轨,合作开放的研究氛围初步形成。教育科研工作以主题研究为主,并开始向课题研究转向,但科研工作关注的重点依然是学校的局部问题。学校各项科研管理制度已经比较完备,但这些制度往往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科研管理的民主化和人本化有待加强。
(二)管理策略
1.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学校教育科研发展规划,从学校发展的整体需要出发,建立多层次的学校课题库。具体而言,学校教育科研课题要以校级课题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校级、区(县)级、市(地)级、省级、国家级的课题网络。既要有关注本校教师具体教学问题的课题,也要有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课题。后者虽然不一定切合于学校的实际,但对学校科研发展起着一种导向作用。
2.通过第一阶段的运行,一些规章制度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因此学校要及时对这些制度进行修改和补充,以使制度更富有弹性。让教师参与制度的修订,增强教师对制度的认同感。
3.把提高科研活动的实效性作为工作重点,对教育科研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定期召开教科研经验总结交流会,建立校与校之间合作交流的制度平台,促进学校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运用。建立稳定的研究共同体,包括校内教师之间组成的研究共同体、科研人员与教师之间组成的研究共同体、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组成的研究共同体。
三、文化管理阶段
(一)特征
1.教师的科研动力主要源于自我发展的需要。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成为教师的主要工作方式。
2.基于团队的项目研究成为研究的主要方式。学校与高等院校、地方教科所和其他兄弟学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开放、民主、分享的合作研究氛围中,教师个体逐渐形成各自的研究风格。
3.管理制度的约束功能减弱,服务性功能凸显,学校管理由规范管理转向文化管理。学校研究氛围浓厚,富有特色的科研文化逐步形成。
(二)管理策略
在这个阶段,科研管理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要防止文化成为变革的阻力,对此,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巩固与其他学校的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对外交流。(2)在学校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如采取课题招标、竞争上岗等措施,保持学校变革的活力。(3)依托网络建立知识共享平台,实现知识存量的快速增长。
(编辑 林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