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与启示

来源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ajiang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十九届五中全会是一次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为中国社会未来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行动纲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实际相结合,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基于此,本文分析和阐述了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与启示。
  关键词:十九届五中全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7-000-02
  一个民族的理论思维广度和深度,决定其所处的高度。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的理论思维,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这个理论思维的进一步发展[2]。在“十四五”规划行将发轫、小康社会即将全面建成的关键节点,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擘画了宏伟的政治蓝图,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纵深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一)强调成绩和问题并存,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环境
  列宁同志在论述辩证逻辑的时候说过:“全面性这一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犯错误和防止僵化。”即分析事物不能只看一隅一时,而要全面地、全局地分析。十九届五中全会在高度肯定党和人民事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同时,并没有回避缺点,而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旧突出。这体现了一分为二看事物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过分陶醉成绩而忽视问题,头脑就会发热发昏,失去正常的判断能力,片面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会犯盲动冒进的左倾错误。反之,若是一味夸大问题的严重性,看不到成绩,就会滋长一种悲观畏难的情绪,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失去信心和希望,只想停留在“衣食足”和“仓廪实”的小康社会,不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3],就会犯消极保守的右倾错误。历史已经证明,无论只看到成绩还是只看到问题,无论左倾还是右倾,都是假马克思主义,都会对社会主义事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二)提出2035年远景目标,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
  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有两个最大的亮点。一是明确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进入21世纪,一個国家、一个民族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丰饶,更重要的是精神文明的昌盛繁荣。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是直接服务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宏伟目标的。没有文化强国作为根柢,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空中楼阁,遑论实现伟大中国梦了。二是首次提出要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关于共同富裕,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指出,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完整提出“共同富裕”概念的是毛泽东同志,他在1955年《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强调,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来,这是十九大提出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的升级版。这一目标的实现[3],标志着中国人民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将迈上一个新台阶。这不仅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矻矻以求的民生福祉,更是中国为人类社会作出的独特贡献。
  (三)重新表述“四个全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在“四个全面”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是永恒的课题,是为特定对象服务的,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它们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时代的结束而结束。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但是党和国家并没有沾沾自喜,停下脚步,将“四个全面”降格为三个全面,而是“斗罢艰险又出发”。十九届五中全会综合国际国内环境,将“四个全面”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其对“四个全面”作出的新表述,很好地处理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变”的是内容、对象和任务,“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二、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斯大林同志指出:“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意识形态的阵地,倘若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必然会被其他思想、主义攻陷。如今,一些党员干部或忙于政务,或耽于享乐,放松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连《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和《毛泽东选集》都没有认认真真读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名言都不知道出自哪部著作,更有甚者不信马克思列宁主义信鬼神,不问组织问风水。一支对马克思主义没有高度认同感的干部队伍,一支没有深厚理论涵养的干部队伍,将无法应对改革开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无法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无法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除宦海中人以外,普通民众也要尽己所能去学习、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祓除思想上的迷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争做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昭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强决心[4]。然而实现这两个目标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不能犯错误,尤其是不能犯原则性、方向性的大错误。如何才能避免或少犯错误呢?那就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防止贪官污吏、庸官懒吏腐蚀党的健康肌体。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做到软硬兼施、双管齐下、内外发力,全面从严治党。“硬”的一手,就是要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并把这个笼子扎紧扎牢,使党员干部常怀敬畏之心,谨守政治本分。“软”的一手,就是要改造党员干部的主观世界,加强无产阶级世界观教育,使广大干部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总而言之,党的建设是一门永不过时的马克思主义课程,只有把党自身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鼎力支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业长青,当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掌舵人。   (三)促进“三农”问题进一步解决
  十九届五中全会之所以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来考察。从历史维度看,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华民族是农耕民族,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没有理由不重视“三农”。到了近现代,中国共产党虽然生于城市,但是长于农村,成熟于农村,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都是从农村发祥的,广大农民则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从现实维度看,“三农”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质量和速度,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败兴亡[5]。“三农”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体的,无论忽视哪一个,另外两个都会受到影响。只有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因事制宜,对症下药,新时代“三农”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农业农村现代化才能早日实现。
  (四)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同富裕
  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可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如果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己任,那就失去了执政的理论基础和群众基础,就和它的初心使命背道而驰,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数年鏖兵,新时代脱贫攻坚圆满成功,贫困县全部摘帽,农村贫困人口悉数终结贫窭状态,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也已消除,全体人民向共同富裕迈进了一大步。但是也要看到,这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民生领域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复杂而长远、系统且艰巨的工程,要久久为功,徐徐图之,绝不可能一战而定。中华民族是一个精进、自强、奇伟的民族,只要毫不動摇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任何问题、任何障碍都不足为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终将会来临。届时,社会主义中国将形成拔山起岳无上巨力,并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三、结语
  自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至今,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已经走过了八十多个春秋。进入新时代,必须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绽放出更加耀眼的真理之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张志军.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J].社会主义论坛,2021(1):23-24.
  [2]何红连,何玲玲.论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经验[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4(5):5-8.
  [3]刘靖北.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21(1):29-32.
  [4]李景治.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奋斗目标[J].党政研究,2020(1):5-13.
  [5]《求是》杂志评论员.在新发展阶段豪迈前行[J].工会信息,2020(24):4-6.
  (责任编辑:张咏梅)
其他文献
摘 要:新文科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师口语能力提升面临挑战。本文以新文科建设为背景,从制约高职英语教师口语能力的因素入手,分析影响其口语能力的原因,探索并提出一系列可行的提升路径,为相关院校英语教师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新文科;高职英语教师;口语能力;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7-00-02  2019年4月
摘 要: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渠道是通过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以下简称思政课),但是部分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对此类的教学认为是比较空洞的说教,对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塑造力度不够。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和困惑,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学的新认识和新任务表明,加大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非常重大的战略任务。基于此,本文从教学方法改革的角度探
摘 要:当前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专业电商人才。为了填补电商人才的空缺,高校应将经济贸易专业与电商人才培養进行结合,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转型为跨境电商专业,从而培养出专业的跨境电商人才,为电商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向电商人才的转型培养策略来说,高校应抓住电商行业对人才的硬性需求,立足其发展开展教育,才能提高电商人才的价值。但是,目前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的发展对电商人才的转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并借助公共领域视角理论,从公共主体、公共场所、公共舆论三个方面分析近几年来当下备受关注的中国女排,反观中国女排形象的构建。研究发现:全国倡导学习中国女排精神,女排精神随着自身的发展早已跨越了竞技体育的范畴,已经渗入社会各行各业;中国女排形象构建主要位于虚拟公共场所,如网络论坛、社交App等;网络论坛(如新浪微博)成为中国女排公众舆论的引导者。由此,中国女排的
摘 要:文学欣赏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程,也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在近几年来日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学生自身文化素质。本文以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教学为主要研究内容,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学欣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I06-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一个炎热的午后,知了不知趣地一声声叫着 “知了,知了”。人行道上,老李正急匆匆地赶着上班,突然,一只大黄狗不知从哪儿冲了出来,照着他的腿就是一口,顿时鲜血淋漓。“啊!”他惨叫一声,随即怒声喊道,“谁的狗?!”环顾左右,无人回应。狗做了亏心事,又受到路人的大声喝斥,旋风似的逃跑了。有好心者用手机拍下了狗仓皇逃窜的照片,交给老李看。  围观的路人甲走近老李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咬你的那只黄
期刊
摘 要: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等重要职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基本问题。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品牌建设,对于提升支部战斗力、促进党员模范先锋作用发挥、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高校开展党建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以党建品牌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为切入点[1],指出目前高校党建
村头一隅,我碰见挑着菜筐的二愣:“我说二愣啊,上个礼拜五午休那段时间,你有没有看见贼头贼脑的人溜进我家?”  “没有。”二愣问,“出什么事了?”  我说:“家里好好放着的一件贵重东西突然间不见了。”  “啊!有这事?!”二愣不信,用疑惑的眼光看着我,“光天化日的,借他一百个胆也不敢啊!”  “真的,我不骗你。”我欲哭无泪地诉说着,“前一天我还拿出来摸了又摸看了又看,第二天就不见了,那是我花高价买的
期刊
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中心环节。本校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课程思政”有效性建设,一方面,其拥有来自国家的重视与支持,且互联网的应用也是“课程思政”有效性建设的价值优势;另一方面,教师思政能力的不足与缺少协同,以及来自国外意识形态的影响成为“课程思政”有效性建设所面临的明显劣势。高校在“课程思政”有效性建设过程中应把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坚持指导地位、优化課程建设与打造示
摘 要: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红色家风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遵循。红色家风是中国家庭中的真正不动产,也是新时代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先进文化。新时代传承好、发展好红色家风,需要在家庭教育中深刻把握红色家风的核心要义、积极探索融入的方式方法以及奋力营造良好的融入氛围。  关键词:红色家风;家庭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