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城市与现代化的进程下,农村文化与影像资料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乡村发展慢、老龄化等问题暴露无遗。利用数字媒体的手段可以留住过往乡土生活的点滴,促进农村发展,打造新媒体示范村,保留大量文化、历史资料,创造社会价值。
关键词:农村影像;数字媒体;建筑投影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0-0-02
1 国内外现状
国内外建筑投影资料大多是以标志性建筑物或大型公共區域为“幕布”进行建筑投影秀,以其强烈的沉浸感和震撼的观赏氛围获得受众的喜爱,使观众不仅能获得丰富的观赏体验,同时也能更深刻地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与历史[1]。近年来,户外建筑投影不断发展,并逐步趋于成熟,在文旅项目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成功的应用案例甚至成为整个项目的“点睛之作”[2]。而目前,在小场景、非标志性建筑物,甚至农村中的建筑投影案例较少,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2 优秀案例
上海戏剧学院曾经办过一个比较完善的投影展,建筑投影《红楼@乐舞百戏》,此作品内容主要为古时汉朝戏剧、舞蹈元素,贴合戏剧学院的主题,并将这些元素进行再创作,投射到学校的教学楼上,呈现一幅幅美妙画卷,描绘汉代百姓勇敢不屈的意志、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持续旺盛的生命力,突显出中国古代戏剧文化的灿烂和博大。《红楼@乐舞百戏》很好地营造了汉朝百姓齐舞其乐融融的画面,视觉上呈现了建筑错综复杂的结构,通过投影的手段,将原本为平面的成像面拆分开来,整个作品较为完整和成熟,有较多可学习的方面。
3 设计灵感与创新点
本作品选择在农村进行实践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大部分投影作品中的当地人文资料已经比较齐全和成熟,成像效果主要以夸张、吸引眼球的视觉效果为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资料影像等只会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农村可以说是一片等待新媒体开发的蓝海。建筑投影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新兴技术,具有创新性,通过对这种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升华被投影建筑的美感,通过不同分支技术的搭配与协同,应用计算机及数学的形式对空间展示进行模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建筑空间展示的局限[3]。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能使观众获得丰富的观赏体验,同时也能更深刻地了解这座位于浦江之首的村落的传统文化与历史。在农村进行建筑投影实践不仅可以保留当地的农村影像和记忆,也可以推动当地历史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其二,中国农村群还有占地广,数量多,工业、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发展水平较低,严重老龄化的特点,本次实践不仅保留与宣扬了当地农村文化,在成功试点后还可在部分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带动当地文化发展,提高各项事业基础水平,促进劳动力回村,遵循党的指导,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村真正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4 意义与价值
东夏村位于松江三张名片之一的浦江之首(见下图),位于斜塘江、圆泄泾、横潦泾三江交汇之地,作为一座村庄,它不仅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更是当地民族、建筑、社会的本身。东夏村陆续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百姓的美丽生活已经翘首可待,但实地考察后,发现大多村民并不重视自己家乡的农村文化,村中青中年大多已经离开农村,去往城市务工,这也导致当地人口老龄化严重,地区发展速度极缓。
本次实践从内容上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多样性和完整性,从形式上改善中国农村的落后、封闭性。从三农问题的角度分析本次实践的必要性,另辟蹊径发挥个人的术业专攻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农业基于农村又带动农村发展,农民是三者之间的根本,是主要劳动力,只有农民数量多,质量高,才能快速促进新农村发展。近几年城市不断发展,各种产业不断发展,而农村似乎仍然在原地踏步,要颠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刻板概念,必须要发展农村,将新媒体新技术融入农村,让大众认可与接受农村文化,老农村也可以有新韵味,本次实践尝试改善大众对农村的刻板印象,积极投身于农村,带动农村发展,增多农民数量,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5 前期准备
本次实践的主要是以数字媒体手段为媒介,保留老农村记忆,达到追忆过去,奔向未来的目的。相比纯平面展,如海报、显示器直接播放影片等布展方式,本作品选择使用了建筑投影的技术,在具有农村特色的建筑上进行画面投影。其中,投影对象选择了农村中比较有特色的建筑物墙面,建筑投影的一部分由农村的砖瓦为背景,这种投影的形式更容易让村民们接受,让整个农村成了作品的一部分,为建筑投影锦上添花,增加亲和力,也保留了农村的韵味。投影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了农村过往生活的片段,也包括对农村进行调查与研究后制作出来的一些动画片段,渲染了农村道法自然的氛围,推崇人与自然结合。此项目不仅能在单个农村运用,在有了成熟的运营模式下,可以迅速克隆至周边农村,真正打造中国新媒体示范村。另外,也可在其他商业项目中穿插使用,有较高的使用价值、装饰价值。
本次作品使用到的技术以建筑投影为主,具体涉及的设备则需要几台高流明度、高清晰度、广角覆盖的投影设备。本次实践不仅在于让村民们感受到旧日的温暖,更是给国内外主题设展与投影秀注入新鲜血液,促进手段的交流与进步,保留当地历史文化价值,打造文化特色新媒体村,提升当地旅游文化价值。
6 实践阶段
在确定课题的内容、媒介、风格后,就进入了实践阶段,这一阶段需要深入东夏村进行场地勘察,与村民沟通,取得他们对农村的看法,收集相关的老照片、老视频放入最终投影画面中,并对成像面进行参数测量,制作最终投影效果,以他们的视角描绘这座村子。
6.1 场地勘察
实践部分的第一阶段就是要进行场地勘察和设备采买。在市面上,建筑投影类型可分为户外建筑投影、室内投影和特定物体的三维画面投影[4],此次实践项目类型为户外建筑投影。建筑投影是新兴的投影技术,与传统的幕布式成像的具体要求不同,要在具体落实前测量成像面的参数,然后依据三维校准软件,对成像效果进行预先模拟与校准,并观察其投影成像效果,确保投影内容能够契合建筑物。结合实际场地来看,东夏村占地面积较大,但没有一个中心的标志物建筑,在多次的场地考察后,选择了进村第一眼看见的建筑为建筑投影对象。 6.2 成像面参数测量
更加深入测量,获得投影成像面的各种参数,以及准备投影基站。在投影成像面,需要使用水平仪等专业工具进行测量,获得成像面的平整度、材质和反射系数,再根据投影成像面的参数调整修改投影内容,最大限度地匹配成像面达到最好的成像效果。
墙面主要涂料有两种,第一种为村民早期盖建房屋时自制的灰色混凝土材质,其中混有石子进行点缀,并起到增加摩擦力、防滑的效果。第二种墙面材质为政府为农村新涂刷的白色油漆墙面,单纯考虑建筑投影成像效果,白色油漆墙面比较适合做建筑投影成像面。但由于老墙面比较粗糙,存在坑洼,第二层的白色油漆粉刷面仅仅是在老混凝土墙面上附了一个颜色,并没有使表面变得平整。村民自制的混凝土墙材质更加贴合此次实践的投影画面风格和农村的主题,并且此类投影成像面还具有立体感,能够加强结构的空间感,对于画面的塑造有一定的帮助,在建筑投影内容方面可以巧妙地利用点、线、面和块的变化来表现,呈现一种三维抽象效果,以此增强视觉效果[5]。粗糙的水泥墙具有农村的风格,也是投影作品的一部分,但粗糙的墙面会吸收一定的光线,同时水泥材质本身反射系数低,更容易導致画面在投影至墙面后,亮度和细节被粗糙的墙面所吸收,使得画面亮度相对降低,影响效果,所以本次实践在投影画面上增加了亮度和清晰度,并选择了高流明度的投影设备以匹配成像面,能够加强结构的空间感,贴合农村的主题,让投影效果做到最好。此外,还对成像面进行了平整度测量,以防画面畸形,影响最终成像效果。
在准备投影基站的方面上,需要考虑到投影基站的安装位置、高度、投影机倾斜角度。这些都决定了画面能否成像、是否能在准确的位置、准确的角度投影成像。考虑到材质的因素,尽量选取投射高的高流明度画面的投影仪,减少墙面吸收光的负面影响。在布景过程中,要使投影设备和整个场地保持协调,尽量避免投影场地给周边景观和农村造成大的影响。投影基站过于突出会削减观看的沉浸氛围,可以对投影基站进行艺术包装与点缀,使其融入整个农村场景中。此外,合理地运用灯光,也可以提升投影效果。人类摄影史其实就是光与影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效果不断演进的历史,在建筑投影领域内,好的光影表现能够让整个作品升华,创造出更有层次的空间,同时也是对建筑空间本质特色的一种表达。每一束光线的亮度色温调节、每块挡板的角度和位置以及每一块柔光板的透明度厚度都会营造出千奇百变的光影效果,产生独特的艺术美感。在建筑投影中运用光影能给观众一个心情导向,调整气氛,传递建筑投影的精神。
6.3 效果呈现
在建筑投影制作过程中,效果制作及画面色彩呈现也是十分重要的流程,并且也是最后一个流程,决定了整个作品最终呈现的成与败,如果画面效果设计不当,或画面风格与投影主题不相符,都会导致实际效果达不到预期。所以在设计建筑投影的画面内容时,需要根据农村投影的投影主题,提前将投影画面的内容、具体的表现手法和色彩的搭配构思好[6]。通过对农村投影这一主题进行剖析,在制作画面内容时大量采用低饱和度的水墨画风格,内容简洁,主旨是呼吁人贴近自然、享受自然、道法自然,以朴素的画面描写农村的朴实生活,并在最终投影画面中加入向当地村民收集的老照片、老视频,结合人工智能修复,将已经褪色的老照片上的村民尽可能地还原他们当时风华正茂的状态,真正做到保护农村影像和继承农村文化。在投影展结束后,也可以通过手机小程序观看影像,区别于来得快、去得也快的传统商业建筑投影项目。画面通过简单的影像描绘出了一副农村欣欣向荣的美好画面,以此呼吁在繁忙都市中的青年,让他们意识到也可以选择另外一条人生轨道,回报农村、发展农村,这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7 结语
近年来,建筑投影技术已经愈发成熟,并大量地被运用在各种商业项目中,如标志性建筑物投影、主题秀场的全息投影。但农村主题的建筑投影展以及对农村影像的保护案例较少,其中,优秀的项目也只是昙花一现,需要从根本上做出一些实际改变。
基于对东夏村主题建筑投影的前期调研、场地勘察、成像面测量以及效果呈现的制作探索,掌握了建筑投影的基本原理和成像效果的关键元素,需要充分平衡各种因素,如成像面的粗糙度、倾斜度、平整度及其自身材质特点,并根据成像面的特性相应地调整后期效果的参数,只有这样才能呈现出最好的效果。
目前来看,大多数农村并没有针对保留农村影像做出相关行动,影像资料主要还是以传统照片为主。通过对东夏村的建筑投影实践得出,以农村建筑为投影载体,可以极大丰富建筑投影的艺术形式,并记载农村影像和传承农村文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歆然,任剑超,刘博.基于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视角下的3D建筑投影的创作实践研究[J].科技视界,2020(19):161-163.
[2] 王俭.浅谈建筑投影的设计与实施中应注意的要素[J].演艺科技,2020(09):43-49.
[3] 孙佳,李明泽,王笑阳,等.全息投影技术在建筑空间展示中的应用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0(35):158-159.
[4] 马旗,冯雪宁,景剑雄.建筑投影艺术在古镇建筑保护中的路径探析[J].大众文艺,2020(14):90-91.
[5] 张贺泉,张峰.建筑投影的艺术语汇探析[J].工业设计,2020(09):87-88.
[6] 胡境轩.新媒体语境下的建筑投影艺术形态研究[J].中外建筑,2019(12):32-33.
作者简介:诸伟超(1998—),男,上海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设计。
储蕾芳(1978—),女,上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设计。
关键词:农村影像;数字媒体;建筑投影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0-0-02
1 国内外现状
国内外建筑投影资料大多是以标志性建筑物或大型公共區域为“幕布”进行建筑投影秀,以其强烈的沉浸感和震撼的观赏氛围获得受众的喜爱,使观众不仅能获得丰富的观赏体验,同时也能更深刻地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与历史[1]。近年来,户外建筑投影不断发展,并逐步趋于成熟,在文旅项目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成功的应用案例甚至成为整个项目的“点睛之作”[2]。而目前,在小场景、非标志性建筑物,甚至农村中的建筑投影案例较少,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2 优秀案例
上海戏剧学院曾经办过一个比较完善的投影展,建筑投影《红楼@乐舞百戏》,此作品内容主要为古时汉朝戏剧、舞蹈元素,贴合戏剧学院的主题,并将这些元素进行再创作,投射到学校的教学楼上,呈现一幅幅美妙画卷,描绘汉代百姓勇敢不屈的意志、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持续旺盛的生命力,突显出中国古代戏剧文化的灿烂和博大。《红楼@乐舞百戏》很好地营造了汉朝百姓齐舞其乐融融的画面,视觉上呈现了建筑错综复杂的结构,通过投影的手段,将原本为平面的成像面拆分开来,整个作品较为完整和成熟,有较多可学习的方面。
3 设计灵感与创新点
本作品选择在农村进行实践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大部分投影作品中的当地人文资料已经比较齐全和成熟,成像效果主要以夸张、吸引眼球的视觉效果为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资料影像等只会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农村可以说是一片等待新媒体开发的蓝海。建筑投影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新兴技术,具有创新性,通过对这种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升华被投影建筑的美感,通过不同分支技术的搭配与协同,应用计算机及数学的形式对空间展示进行模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建筑空间展示的局限[3]。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能使观众获得丰富的观赏体验,同时也能更深刻地了解这座位于浦江之首的村落的传统文化与历史。在农村进行建筑投影实践不仅可以保留当地的农村影像和记忆,也可以推动当地历史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其二,中国农村群还有占地广,数量多,工业、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发展水平较低,严重老龄化的特点,本次实践不仅保留与宣扬了当地农村文化,在成功试点后还可在部分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带动当地文化发展,提高各项事业基础水平,促进劳动力回村,遵循党的指导,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村真正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4 意义与价值
东夏村位于松江三张名片之一的浦江之首(见下图),位于斜塘江、圆泄泾、横潦泾三江交汇之地,作为一座村庄,它不仅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更是当地民族、建筑、社会的本身。东夏村陆续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百姓的美丽生活已经翘首可待,但实地考察后,发现大多村民并不重视自己家乡的农村文化,村中青中年大多已经离开农村,去往城市务工,这也导致当地人口老龄化严重,地区发展速度极缓。
本次实践从内容上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多样性和完整性,从形式上改善中国农村的落后、封闭性。从三农问题的角度分析本次实践的必要性,另辟蹊径发挥个人的术业专攻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农业基于农村又带动农村发展,农民是三者之间的根本,是主要劳动力,只有农民数量多,质量高,才能快速促进新农村发展。近几年城市不断发展,各种产业不断发展,而农村似乎仍然在原地踏步,要颠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刻板概念,必须要发展农村,将新媒体新技术融入农村,让大众认可与接受农村文化,老农村也可以有新韵味,本次实践尝试改善大众对农村的刻板印象,积极投身于农村,带动农村发展,增多农民数量,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5 前期准备
本次实践的主要是以数字媒体手段为媒介,保留老农村记忆,达到追忆过去,奔向未来的目的。相比纯平面展,如海报、显示器直接播放影片等布展方式,本作品选择使用了建筑投影的技术,在具有农村特色的建筑上进行画面投影。其中,投影对象选择了农村中比较有特色的建筑物墙面,建筑投影的一部分由农村的砖瓦为背景,这种投影的形式更容易让村民们接受,让整个农村成了作品的一部分,为建筑投影锦上添花,增加亲和力,也保留了农村的韵味。投影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了农村过往生活的片段,也包括对农村进行调查与研究后制作出来的一些动画片段,渲染了农村道法自然的氛围,推崇人与自然结合。此项目不仅能在单个农村运用,在有了成熟的运营模式下,可以迅速克隆至周边农村,真正打造中国新媒体示范村。另外,也可在其他商业项目中穿插使用,有较高的使用价值、装饰价值。
本次作品使用到的技术以建筑投影为主,具体涉及的设备则需要几台高流明度、高清晰度、广角覆盖的投影设备。本次实践不仅在于让村民们感受到旧日的温暖,更是给国内外主题设展与投影秀注入新鲜血液,促进手段的交流与进步,保留当地历史文化价值,打造文化特色新媒体村,提升当地旅游文化价值。
6 实践阶段
在确定课题的内容、媒介、风格后,就进入了实践阶段,这一阶段需要深入东夏村进行场地勘察,与村民沟通,取得他们对农村的看法,收集相关的老照片、老视频放入最终投影画面中,并对成像面进行参数测量,制作最终投影效果,以他们的视角描绘这座村子。
6.1 场地勘察
实践部分的第一阶段就是要进行场地勘察和设备采买。在市面上,建筑投影类型可分为户外建筑投影、室内投影和特定物体的三维画面投影[4],此次实践项目类型为户外建筑投影。建筑投影是新兴的投影技术,与传统的幕布式成像的具体要求不同,要在具体落实前测量成像面的参数,然后依据三维校准软件,对成像效果进行预先模拟与校准,并观察其投影成像效果,确保投影内容能够契合建筑物。结合实际场地来看,东夏村占地面积较大,但没有一个中心的标志物建筑,在多次的场地考察后,选择了进村第一眼看见的建筑为建筑投影对象。 6.2 成像面参数测量
更加深入测量,获得投影成像面的各种参数,以及准备投影基站。在投影成像面,需要使用水平仪等专业工具进行测量,获得成像面的平整度、材质和反射系数,再根据投影成像面的参数调整修改投影内容,最大限度地匹配成像面达到最好的成像效果。
墙面主要涂料有两种,第一种为村民早期盖建房屋时自制的灰色混凝土材质,其中混有石子进行点缀,并起到增加摩擦力、防滑的效果。第二种墙面材质为政府为农村新涂刷的白色油漆墙面,单纯考虑建筑投影成像效果,白色油漆墙面比较适合做建筑投影成像面。但由于老墙面比较粗糙,存在坑洼,第二层的白色油漆粉刷面仅仅是在老混凝土墙面上附了一个颜色,并没有使表面变得平整。村民自制的混凝土墙材质更加贴合此次实践的投影画面风格和农村的主题,并且此类投影成像面还具有立体感,能够加强结构的空间感,对于画面的塑造有一定的帮助,在建筑投影内容方面可以巧妙地利用点、线、面和块的变化来表现,呈现一种三维抽象效果,以此增强视觉效果[5]。粗糙的水泥墙具有农村的风格,也是投影作品的一部分,但粗糙的墙面会吸收一定的光线,同时水泥材质本身反射系数低,更容易導致画面在投影至墙面后,亮度和细节被粗糙的墙面所吸收,使得画面亮度相对降低,影响效果,所以本次实践在投影画面上增加了亮度和清晰度,并选择了高流明度的投影设备以匹配成像面,能够加强结构的空间感,贴合农村的主题,让投影效果做到最好。此外,还对成像面进行了平整度测量,以防画面畸形,影响最终成像效果。
在准备投影基站的方面上,需要考虑到投影基站的安装位置、高度、投影机倾斜角度。这些都决定了画面能否成像、是否能在准确的位置、准确的角度投影成像。考虑到材质的因素,尽量选取投射高的高流明度画面的投影仪,减少墙面吸收光的负面影响。在布景过程中,要使投影设备和整个场地保持协调,尽量避免投影场地给周边景观和农村造成大的影响。投影基站过于突出会削减观看的沉浸氛围,可以对投影基站进行艺术包装与点缀,使其融入整个农村场景中。此外,合理地运用灯光,也可以提升投影效果。人类摄影史其实就是光与影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效果不断演进的历史,在建筑投影领域内,好的光影表现能够让整个作品升华,创造出更有层次的空间,同时也是对建筑空间本质特色的一种表达。每一束光线的亮度色温调节、每块挡板的角度和位置以及每一块柔光板的透明度厚度都会营造出千奇百变的光影效果,产生独特的艺术美感。在建筑投影中运用光影能给观众一个心情导向,调整气氛,传递建筑投影的精神。
6.3 效果呈现
在建筑投影制作过程中,效果制作及画面色彩呈现也是十分重要的流程,并且也是最后一个流程,决定了整个作品最终呈现的成与败,如果画面效果设计不当,或画面风格与投影主题不相符,都会导致实际效果达不到预期。所以在设计建筑投影的画面内容时,需要根据农村投影的投影主题,提前将投影画面的内容、具体的表现手法和色彩的搭配构思好[6]。通过对农村投影这一主题进行剖析,在制作画面内容时大量采用低饱和度的水墨画风格,内容简洁,主旨是呼吁人贴近自然、享受自然、道法自然,以朴素的画面描写农村的朴实生活,并在最终投影画面中加入向当地村民收集的老照片、老视频,结合人工智能修复,将已经褪色的老照片上的村民尽可能地还原他们当时风华正茂的状态,真正做到保护农村影像和继承农村文化。在投影展结束后,也可以通过手机小程序观看影像,区别于来得快、去得也快的传统商业建筑投影项目。画面通过简单的影像描绘出了一副农村欣欣向荣的美好画面,以此呼吁在繁忙都市中的青年,让他们意识到也可以选择另外一条人生轨道,回报农村、发展农村,这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7 结语
近年来,建筑投影技术已经愈发成熟,并大量地被运用在各种商业项目中,如标志性建筑物投影、主题秀场的全息投影。但农村主题的建筑投影展以及对农村影像的保护案例较少,其中,优秀的项目也只是昙花一现,需要从根本上做出一些实际改变。
基于对东夏村主题建筑投影的前期调研、场地勘察、成像面测量以及效果呈现的制作探索,掌握了建筑投影的基本原理和成像效果的关键元素,需要充分平衡各种因素,如成像面的粗糙度、倾斜度、平整度及其自身材质特点,并根据成像面的特性相应地调整后期效果的参数,只有这样才能呈现出最好的效果。
目前来看,大多数农村并没有针对保留农村影像做出相关行动,影像资料主要还是以传统照片为主。通过对东夏村的建筑投影实践得出,以农村建筑为投影载体,可以极大丰富建筑投影的艺术形式,并记载农村影像和传承农村文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歆然,任剑超,刘博.基于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视角下的3D建筑投影的创作实践研究[J].科技视界,2020(19):161-163.
[2] 王俭.浅谈建筑投影的设计与实施中应注意的要素[J].演艺科技,2020(09):43-49.
[3] 孙佳,李明泽,王笑阳,等.全息投影技术在建筑空间展示中的应用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0(35):158-159.
[4] 马旗,冯雪宁,景剑雄.建筑投影艺术在古镇建筑保护中的路径探析[J].大众文艺,2020(14):90-91.
[5] 张贺泉,张峰.建筑投影的艺术语汇探析[J].工业设计,2020(09):87-88.
[6] 胡境轩.新媒体语境下的建筑投影艺术形态研究[J].中外建筑,2019(12):32-33.
作者简介:诸伟超(1998—),男,上海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设计。
储蕾芳(1978—),女,上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