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iaole6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描述】
  《半截蜡烛》是人教版五年级的一篇课文,我和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当分析到“谁是最令人敬佩或机智勇敢的人?”时,学生议论纷纷,有人赞美母亲的勇敢,是她做了孩子们的榜样,启发引导孩子们做出勇敢的与敌人斗争的行为;更多学生认为是小女儿,她那么小,却那么沉着、机智,用天真可爱的语言瞒过了德国鬼子,挽救了情报站。此刻,我满意之极,学生们的回答符合我的设计思路,合情合理。当我想结束这一讨论环节的时候,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道:“我有不同的意见,我觉得小女儿并不是因为机智、勇敢而挽救了情报站,而是因为德国军官听了小女儿稚声稚气的话语,引起了他对自己女儿的思念,于是产生同情和慈爱之心,才同意端走蜡烛的,也可以看出德国军人并不是都残酷无人性……”此意见的提出在课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多数学生都在批评那位学生,都说德国鬼子滥杀无辜,践踏别国,怎么能说他们是有同情心、有爱心的人呢?还有些学生觉得有点道理,但很茫然。这样的争论是我始料未及的,于是我任由学生争辩,但由于学生知识面不够,无法使思维冲突得到理顺。那位学生“孤军奋战”,由此引起了我的深层思考,此刻教师如果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该让学生们去爱谁,又去恨谁呢?
  我沉思片刻,没有立即判定谁对谁错,而是向学生介绍了第二次大战及战争发起人希特勒,还介绍了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经历,也介绍了日本战败后的残败的家园等,在不知不觉中,让他们明白是战争泯灭了人性和良知,是战争扭曲了人的灵魂。德国鬼子、日本普通军人本来是有人性和良知的,但是罪恶的战争使他们忘却了人性,其实他们自己也是受害者,国家被毁,亲人也受难。这节课,学生明白了许多课本上所没有的东西,他们的思想在一点一点走向成熟。课后,学生们纷纷到图书馆借阅有关书籍,并绘声绘色地交流读到的那段历史经历。
  【反思和分析】
  一、激辩,唤起孩子学习的热情,激起思维碰撞的火花,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点
  教师通过民主的教学形式,放飞孩子的思绪,他们会说出许多的“为什么”,这里面有的很有价值,很有深度,让孩子自由地争辩,激发孩子思维撞击的火花。然后,教师及时地引导,让课堂上的“讲教材”变成“用教材”,让学生纵横在广阔的知识的海洋里,教师得到的是课堂上“无法预约的精彩”,学生得到的是远远多于书本的知识。如果一味地围绕教案,严格地防范学生的“乱杂的思维”,那么今天的课堂上,学生得到的只有痛恨,只有简单的敌我,又如何理解世界人民的友谊,中日两国的友好更谈何说起?扎根在幼小的心灵中的也许就是仇恨。那么,语文教学的功能就显得非常渺小,只是让孩子会说话,会认字,学死知识罢了。课上,常有学生出乎教师意料“冒”一两句,次数多了,甚至让教师不胜其烦,这是不对的,堵不如疏。这些“搭茬”的学生大都学得比较投入,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不自主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果这时他们得到的总是责备、批评,将会大大削减他们的学习热情,甚至形成逆反心理,影响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反之,有时引导得当,甚至能“疏”出一片新的天地,“疏”出教师有时也没有理解到的深层含义。案例中,如果我用一句“尽瞎说”之类的话把那个孩子的“搭茬”堵回去,课堂当然可以按预设程序进行,预定教学目标也可以完成,但却失去了一次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好机会。一次次这样的教学,学生得到的不只是自由,而是学习的快乐,是对知识的主动解读,是一种人生处世的习惯,意义深远。
  
  二、激辩,引领孩子走向书海的航标灯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语文新课标指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读书应该成为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教学生读书,与学生一起读书则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语文教师不教学生读书是误人子弟,语文教师只做题不读书无异于南辕北辙。除了新课标指定的阅读书外,还可以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精选一些作为学生的阅读储备。小学生可以从科普性的童话书、故事书中获得知识以及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引导激发孩子们去读历史、读人物,仅靠教师的三言两语,是无法让孩子们的心灵得到感悟和释怀的,而课堂激辩可以让学生主动从课本走向课外阅读,在相关的类似的文章中,获得大海一样丰厚的营养。
  
  三、激辩,使“人”的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题中之意
  什么是人?什么是人性?什么是人格?怎样全面看待一个人?应该做怎样的一个人?这些看似浅显的问题,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直到今天也没有人能把它们完整地说清楚。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越深刻,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就越能跟上时代的节拍,他就越能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的人”。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独立与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案例中的德军司令官和寇特·施坦因纳中校带领的那支纳粹军队的行为是人性对于战争的嘲讽,是战争对人性的臣服。从语文的角度来看,这是诠释“人文性”的理想平台,看不到这一点,仅仅停留在对德国军官的谴责与嘲笑上,语文教学就显得肤浅、空泛、残缺。“文的载道”从理性争辩与语文的感性领悟互生互长,互为补充,才能让语文教育潜流着哲学的血液,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一切,激辩才是最好的钥匙,让孩子们把做人的真理领悟得如此透彻。
  “认知智能”、“情感品德”、“动作技能”是语文教学目标体系三个领域的目标,我们如果只是把目光着眼在课本、在课堂,这样的三个目标给学生的就是水滴,是缺少灵动的事物。而通过激辩,把学生的目光放远、放宽,走出文本,走出课堂,面向社会,面向学生未来,这样的语文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广阔、碧蓝的大海中快乐地遨游!语文课需要激辩,激辩是语文课上最绚丽的风景线。
  (责编陈剑平)
其他文献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始,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一个有效的导入,可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质量以及效果的目的。小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注意力也很容易分散。因此,怎样使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语文新课的学习中是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迫切解决的问题。设计一个成功的教学导入是解决该问题的最佳手段。那么,应如何来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导入呢?  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也称为开门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这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可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许多并无多大价值的“问题”纷纷挤进了课堂;学生往往对于教师的问题疲于应付,收益颇少。下面,笔者就以一次公开课某青年教师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片段为例进行剖析,谈谈对语文课如何落实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一些看法。  案例片段呈现
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许多古诗。由于古诗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因此历来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古诗的诗意按诗句进行支离破碎地分析,而应该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古诗的韵味。笔者结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来谈一谈如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情和诗境。    一、解诗题。知诗人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一首古诗的内涵,首先要引导学生对诗题进行解读,并对作者的基本情况进
综观目前小学中高年级习作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由于许多教师忽视对《课程标准》的审视与解读,缺少对分年段习作教学目标之间联系与区别的研究,制订出的目标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有的目标大而空洞,指向不明;有的目标照搬照抄,内容随意……尤为严重的是:中高年级的习作目标之间存在着越位和错位的关系,使小学的习作课堂呈现出笼统的状况,致使较多学生的写作水平停滞不前。  本文试以相同的习作题材《参观记》为例,呈现两个
一、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生活的启示”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篇叙事散文。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落花生”为线索记叙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通过父亲和我们谈论花生的好处,揭示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道出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文章在写法上颇具特色,概括起来有四点:一是在记叙过程中以语言描写为主;
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它执行着一种特殊的反馈机制,是克服教学活动对目标的偏差,使教学活动保持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提高和发展的过程。好的教学评价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情绪变化中丰富评价  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没有作秀的表演,而是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通过非常巧妙的点拨来指导学生体会故事中人物的
作文不仅仅是人们表情达意、书面交际不可缺少的工具,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命状态和生活行为,它与人的心灵、情感有着最朴实、最隐秘又最紧密的联系。自主表达是习作教学的最高境界,也必将是习作教学的终极目标。所以,起步作文教学应该营造宽松的写作氛围,培植自由表达的土壤,淡化习作在学生心目中的“课程”意识,让学生想写、能写、会写、好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走向人文性和人格化的作文教学理想。以一种最合适的习作教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语文教学中教什么呢?毋庸置疑,这就是阅读方法的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重在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获得感知和体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笔者根据多年的阅读教学实践,提出了“三读一测试”的教学模式,在这里做粗浅的探讨。  一、初读感知,由点带面,步步抓落实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贵在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对于学生来说,与其让教师带着读一百遍,不如自
在孩子们的造句、写话中经常出现错别字,其中大部分是同音字替代(写别字)现象。我以北京版教材小语四册集中识字(二)11课的6组同音字为教学文本,以区别它们的形和义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区分并运用这些同音字,最终目的是找到避免同音错替错代的方法。  形近字辨析  直——直线 平——平原  植——植物 评——评比  篮——竹篮 练——练习  蓝——蓝天 炼——锻炼  辩——辩论
单元综合性学习是针对《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安排的栏目。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单元综合性学习以某一单元的课文为基础而形成一定的专题,将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等部分进行有机的组合,意在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人教版的低年级教材中,它零散地出现在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等栏目,而在高年级则被作为一种新的独立课型提出来。  一、教材解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读童话、编童话、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