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地区斑石鲷养殖技术要点

来源 :河北渔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y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俗称斑鲷、花金鼓、黑金鼓,属鲈形目、石鲷科、石鲷属鱼类(图1 ),自然资源稀少,无明显的盛渔期。分布于朝鲜、日本、台湾岛以及中国南海、东海、黄海等海域,属温、热带近海沿岸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岩礁或珊瑚礁海域。斑石鲷不仅体态优美,而且肉质鲜美,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极高,是一种具有养殖前景的优良经济鱼类。2014年山东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成功培育出斑石鲷人工鱼苗,为国内规模化养殖创造了条件。我单位联合三亚福联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引进斑石鲷鱼苗在海南省进行首次养殖。图1斑石鲷外形
  1南方地区养殖优势
  前期试验表明,在南方地区养殖斑石鲷,半年体重即可达到500 g,具有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成活率高、养殖成本低等显著优势。
  2养殖技术要点
  2.1放养密度
  斑石鲷的投放密度对长速的影响很大。密度稀,长速明显变快,见表1。
  2.2溶氧量
  斑石鲷对溶氧量的要求较高。当溶氧量低于4 mg/L时,有浮头、体色花纹变淡、发白的现象(图2)和摄食积极性减弱等不良症状,严重影响生长速度,平均日增重只有1.03 g,而保持水体溶氧量高于4 mg/L时,平均日增重可达2.26 g。
  通过增加养殖池的散气石数量、加大换水量至每小时50%、减小投放密度等措施,可使养殖水体的溶氧量在餐前达到5.4 mg/L,餐后排泄高峰时间仍可达到4.3 mg/L以上。
  2.3投饵频率与投喂量
  南方气温高,斑石鲷中午摄食积极性很弱,所以一般情况下每天投饵2餐,饵料利用率较高。气温高、摄食性一般的情况下只投喂早上1餐,发病、台风天气等不良环境下不投饵(见表2)。投喂量根据气温、水温、鱼的状态、水质变化等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占鱼体重的1%~4%。
  2.4餐后排污
  残饵、鱼体排泄物是水质恶化的最大隐患,需及时排除,餐后1.5~2 h内务必排污。监测发现,喂餐1 h后,水体的氨氮含量开始升高,餐后1~1.5 h之间升幅最大,可升至餐前的2.5倍,餐后1.5~2 h之间升幅减缓,仍可升高至餐前的3倍,此时氨氮含量容易超过0.4 mg/L(见图3)。观察发现,氨氮含量超过0.4 mg/L时鱼体开始出现侧游、活动力减弱的不良状态。水质恶化容易导致疾病的暴发,养殖过程中,海水小瓜虫病暴发的养殖池,氨氮含量曾高达0.439 mg/L。
  2.5刺激隐核虫病防治
  刺激隐核虫病俗称海水小瓜虫病(图4)。暴发时,鱼体出现擦底、活动缓慢、不喜摄食的明显表现,严重时鳃丝失血、肿大、粘液变多、有白色色点附着、身体变白(图5)、少数会出现眼球外凸,死亡后眼球脱落(图6)的现象。严重影响鱼体的生长,需尽早发现,及时治疗。根据刺激隐核虫的生物学特性,晚间10点用药,
  甲醛150 mg/L和碘1.5 mg/L合用药浴,配合清晨搬池、减少投喂量、加大换水量等措施可有效控制。
  2.6高温天气
  水温高于31 ℃时,鱼摄食积极性减弱,开始浮头。可通过提高水位、加大换水量减缓水温升高速度进行缓解,同时,投喂量减少至1餐。
  3小结
  2014年我国突破了斑石鲷的人工育苗技术,不但填补了我国该品种繁育技术的空白,同时也拓宽了我国水产养殖的空间与模式,目前该品种还没有大面积推广养殖。南方地区养殖优势较为突出,注重投放密度、溶氧量、投饵频率与投饵量、及时排污、应对高温天气等养殖技术要点,即可提高饵料转化率,加快生长速度,减少养殖病害的发生,提高成活率高,为上市占得先机。
  (收稿日期:2015-01-30)
其他文献
目的探析循证护理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160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分为两组各80例,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健康教育,对照组实施
河北省涿州市高英宇隆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涿州市百尺竿镇石桥村,2011年建场,占地4hm^2,利用地下浅表水开展鲟鱼的集约化养殖、繁育。现有养殖水面22 500 m^2,高标准流
1苗期及时松土灭茬,玉米出苗后,由于气温升高,土壤水分蒸发量大,极易出现黄苗和死苗现象。各地要及早做好玉米松土灭茬工作,在玉米有3~4片可见叶时,要及时进行松土灭茬。松土灭茬不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课程体系则是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和指导专业配套资源建设的依据,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应根据专业技术领域与职
糖萜素有效成分是三萜皂甙和糖类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和替代饲用抗生素,改善动物源性食品质量等作用。动物机体内感染的病毒几乎没有药物可直接将其彻
2007年6月上旬我市某鸡场饲养的三黄鸡发生了以排金黄色或血便、头部皮肤呈蓝紫色或黑色为特征的疫病。经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诊断,确诊为组织滴虫病。具体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野生动物养殖业迅猛发展,成为跨行业的、产值巨大的特殊产业,对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发展我国的特色高效农业方面表现出了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