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十年前,台湾流行一首歌叫“龙的传人”,后来又风靡大陆及全球中华文化圈,足见全球华人对龙的喜爱,以及垒球华人对这条龙的故乡热切的期盼。由于这首歌表达了深厚的民族情感,对于长久僻居海外的华人,更具有思乡情切的致命吸引力,因此两岸的执政者也都曾先后推崇过这首歌,让这首歌成为联结海内外华人龙脉情感的发酵剂。
这首歌的歌词很美:“(一)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他的名字就叫长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他的名字就叫黄河。虽不曾看见长江美,梦里常神游长江水,虽不曾听见黄河壮,澎湃汹涌在梦里。(二)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三)百年前宁静的一个夜,巨变前夕的深夜里,枪炮声敲碎了宁静夜,四面楚歌是姑息的剑,多少年炮声仍隆隆,多少年又是多少年,巨龙巨龙你擦亮眼,永永远远的擦亮眼。”
这首歌之所以感动海外龙的子孙,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自己来自龙的故乡——中国大陆,但是三十年前两岸闭锁不通,想回到龙的故乡,只能靠做梦,因此台湾及海外华人区域出现了许多“梦游神州”或“神游故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从诗歌到戏曲此类题材相当丰富,这首“龙的传人”只不过是诸多诗歌之一。但这首歌的作者侯德建投奔到大陆之后,在台湾曾经被无理的禁唱了相当一段时日,直到两岸关系开放交流后才被解禁,更不幸的是台湾的政治形势在2000年改变之后,这首歌又从地上转入地下,直到2008年台湾政治形势再度改变,这首歌才又在台湾重见天日。
这首歌历尽沧桑犹如两岸龙的子孙历尽半世纪的分裂隔阂一样,所幸尽管龙的子孙萍踪四海,但是大家并没有忘掉自己是龙的传人。近百年来中华民族遭逢列强的欺凌霸夺,不只大陆被列强瓜分,台湾也被日本统治五十年,这首歌第三段就在悲鸣这段历史辛酸,因此,呼吁所有龙的子孙要擦亮眼,只有团结和谐才不会被人欺凌霸夺。今天我们要重塑龙文化的传承,目的也就是要借这条龙脉来联结海内外所有龙的子孙,透过龙脉传承的联结来修补历史的伤口,让中华民族子孙都联结到这一条龙脉来,人人以“龙的传人”为荣。
中华和平龙
今年六月间,北京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发起一项共建“中华和平龙”的文化艺术竞赛活动,向海内外征集稿件,希望海内外华人就龙文化来创作龙的文化艺术作品,笔者毅然号召台湾岛内艺术家及文学家共同开展这项创作。台湾方面的创作程序是先由文学家创作一首龙的诗歌,再由这首龙诗创作龙画、龙书、龙雕及龙歌,这首领航龙画、龙书、龙雕及龙歌的龙詩由笔者执笔,表达台湾同胞在两岸分裂隔阂的岁月中,引领企盼神游故国的情怀。诗文如下:“(一)我站在阿里山岗,西望梦里的故乡。倾听山外的呢喃,那是祖先的呼唤。风在飘、山在摇,任他风飘山摇,龙脉传情入云霄。(二)我游过日月潭畔,洗去历史的凄寒。凝视水中的波浪,那是巨龙的激荡。风在飘、水在啸,任他风飘水啸,龙脉传情入云霄。(三)跨过那湾海沧浪,敞开沸腾的胸腔。拥抱宽阔的河山,那是巨龙的天堂。风在飘、龙在跃,任他风飘龙跃,龙脉传情人云霄”。
根据这首诗,黄馨、陈庆章谱上歌曲,并由陈界民以此诗绘出龙画,柯耀东在画中题上龙诗,最后再由王松冠根据此诗创作一件雕塑品,这样的创作方式让每一件艺术作品都蕴含共同的思想内涵,也就是用绘画、书法、音乐、雕塑等手法来共同塑造这条“中华和平龙”。依照主办单位比赛规则,雕塑品必须经过三轮竞赛评比之后,于今年年底选出最优秀作品,并要将作品建设在北京奥林匹克运动公园中永久展示。对所有龙的子孙来说,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对长久浸淫中华古文化的笔者来说,更是一次展现民族情怀的大好机会,很令人欣慰的是,笔者站在台湾文化局长的位置向岛内文艺作家号召,竟然能够一呼百应,我们很快的就向北京缴交作品报名参赛。
中华民族是超过200个族群所融和起来的伟大民族,龙又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无论您是哪一个族,几乎都可以在这条龙找到自己图腾的印记。例如台湾日月潭邵族,其图腾信仰是白鹿和猫头鹰,邵族同胞相信他们的祖先是从阿里山追赶一只白鹿到日月潭,终于发现了水草丰美的日月潭,在日月潭定居之后,邵族最美丽的公主失踪了,据说公主后来化成猫头鹰,经常回到邵族部落向族人报喜,只要有猫头鹰停脚鸣叫的家,家中一定有喜事,久而久之猫头鹰成为邵族的灵鸟,而那只引领邵族发现日月潭的白鹿也成为邵族的圣鹿,被邵族同胞所崇拜。当中华民族的“唐山子民”从唐山过台湾,带来龙文化的图腾后,邵族人很讶异的发现这条龙有鹿角,也有鹰爪,他们很快的接受了这条龙,家家视龙为至高无上的吉祥物。又如台湾屏东的排湾族,他们居住在南台湾的大武山区,山区有很多毒蛇,其中最毒的是百步蛇,排湾族人学会和大自然和平共处,懂得如何尊重大自然的生命,连最毒的百步蛇都被排湾族人奉为圣蛇。当然这有一段相当凄美的“蛇郎君”的故事,排湾族一位美丽的公主,爱上了由百步蛇精变来的蛇郎君,两人情投意台恩爱无比,但是公主的父母亲发现蛇郎君是住在小鬼湖的蛇精,当然全力反对这桩婚事,不过公主非蛇郎君不嫁,于是公主就随着蛇郎君私奔到小鬼湖去,从此没有再回来,曾经有人看到公主和蛇郎君在小鬼湖出没,但没人能把他们召唤回来,从此排湾族人没把百步蛇当作可怕的动物,反而把百步蛇当作守护神,排湾族人更相信他们是百步蛇的后代,部落里一直流传一首歌叫“小鬼湖之恋”,旋律相当凄美,听了都会令人感动,当中华民族的唐山子民带来龙文化的图腾,排湾族人也很快的把这条蛇身的龙,当作与百步蛇同样神圣的吉祥物看待。
龙在中国的出典,最早见于《易经》、《左传》和古代神话,是神秘不可捉摸的动物。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社会生活之中。发生于数千年前的中华龙文化,揭示了中华民族生殖崇拜的历史,针对中华民族对初生生命的崇拜,笔者特别请王松冠大师就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易经哲学创作了龙的老祖宗——“中国的亚当和夏娃”——伏羲和女蜗,创意内涵是太极圆体在熊熊烈火燃烧下,激发出阴阳两仪伏羲和女娲的情欲,两人挣脱出太极准备携手交合的那一霎那,纯纯的情与蜜蜜的爱,表露在这对美妙身材的裸男裸女身上。在阴阳两仪各据一方的阴阳二龙也在烈焰欲火的摧激下,准备来一场世纪交欢,西方的亚当和夏娃要吃禁果,以及东方的伏羲和女娲动情交合前的那一刻,是最美丽也最动人心弦的,艺术就是要表现那最精彩的千古霎那。看那伏 羲攀爬过龙身,抓住腿下卷过龙尾的女娲,新的龙的传承就要诞生,呈现中华民族对生命创造力的崇拜。这件作品最主要的作用,是要借美丽的艺术造境,来唤起全世界龙的子孙要追根溯源认祖归宗。
在帝制的中国,龙是帝王的专用品,是权力的象征。在台湾人的观念中,天无二日、人无二王,龙也一样,要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而且要符合五行规范。陈界民画师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理念创作了五色龙画,东方青龙属木、西方白龙属金、南方红龙属火、北方蓝龙属水、中央金龙属土,东西南北四龙撰卫中龙,代表四方的力量来拱卫中土,也象征五族共和四海归心,每一条龙都能翻海腾空拱护五爪金龙。在古老的中国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穿上五瓜金龙的龙袍,大臣穿的官袍即使有龙也最多只能有四爪。龙的子孙虽然散居海内外各处,但是众龙拱卫五爪金龙的团结和谐底蕴不可被遗忘。因此尽管龙被如何的神化和政治化,中华民族太极阴阳五行的宇宙哲学不可以被忘记,这才是民族文化的根,这也是陈界民这幅龙画的最大价值。
参加此次“中华和平龙”活动的还有几位要角,包括为此龙诗作曲的青年女作曲家黄馨,她目前仍在台中教育大学攻读理论作曲硕士,她用中华儿女面对龙脉传承的严肃崇敬心,谱下了难度很高,但是意境也高入云霄的旋律,很适合以校园民歌方式悠闲演唱;另外也是专攻理论作曲的留美音乐硕士陈庆章,则是用台湾乡土民歌方式谱出亲切悦耳温馨感人的乐章,很适合以乡土歌谣方式放情歌唱。负责把上述乐曲在北京演唱的是日月潭原住民文化艺术团菁英辜成甫、邓文玲及巫佳琪三位,他们都是天生会唱歌、天生会跳舞的原住民歌舞好手,这已经是该团第三度到大陆演出,他们虽然是台湾日月潭外围的原住民,但却都是承受龙文化、深具龙文化气质的青年男女,这些原住民绝对可以作大陆所有边疆民族的榜样,他们身上流的虽不是汉民族的血统,但是他们对龙文化的感受与实践却不落汉民族之后,如果有机会应当让他们和大陆边疆民族作文化艺术交流,让所有昆仑山下的子民都能融和在这条龙脉传承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能书能画的“台湾南极仙翁”柯耀东大师,他的书融和中华传统书法及台湾文人风骨于一体,他的画更是王维水墨画宗的嫡传风格,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谓“当代王维”,请他在巨幅龙画上题那么长的龙诗,真是不敬和于心不忍,他说:“看在龙脉子孙的面上,我无法拒绝。”
台湾的龙神信仰
龙形象不断被人给予神化、政治化、艺术化及生活化之后,龙不再是帝王的专利,龙不断的被平民化的结果,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各族群、各地区、各行业共同的生活信仰内容,扩及到衣、食、住、行、育、乐各层面,特别是在台湾,龙的文化已经深入全民的生活内涵中。任何人几乎都离不开龙文化的影子,问候长辈“龙体平安”、祝福新郎新娘“龙凤和鸣”、慰勉受难者“龙大命大”、称赞动作迅速者“神龙见首不见尾”、称男女双胞胎叫“龙凤胎”、行止坐卧讲求“龙大虎小”,居住环境要求“龙高虎低”、走路要“走龙路”、开门要“开龙门”、神明桌上“龙大虎小”、男女排序“左龙右虎”,形容长官“龙心大悦”或“龙颜难犯”、水果有“龙眼”、蔬菜有“龙须”,江湖道上兄弟为表现英雄气概全身刺龙,如同武圣关公神像全身披龙战袍一样。住在台湾每天眼睛一睁开就会撞到太多太多的龙文化,所以在台湾龙是被当作神圣来信仰的。
从大陆移居到台湾的唐山子民,最早的崇拜对象是天神与祖先灵魂,这些唐山子民在台湾各地拓垦时,无论客家人、漳州福佬人、泉州人及原住民争斗,结盟的过程中,为求心灵的安全与慰藉,以及现实环境因素,逐渐形成“多神信仰”,约略可分四部分:1、以原乡三山国王为主;2、以观世音菩萨、天上圣母(妈祖、六房妈)为主;3、以其它福佬信仰(玄天上帝、關圣帝君、开漳圣王、清水祖师、土地神、龙神……等)为主;4、以祖先崇拜为主。传统汉人都会在新建筑落成时安置龙神,为龙神设立香座永久奉祀。福佬客的台东成功小港、嘉义溪口邱姓、大林简姓、彰化社头萧姓均奉龙神位。这种观念延续至今,在台湾人所谓的阴宅(坟墓)前方有“后土”或“福神”的牌位,是代表管理坟墓的土地公,扫墓时先拜后土再拜龙神;宜兰地区坟墓有“龙神”座,象征地理上的龙穴、龙脉,最后再祭拜坟墓。
龙所形成的宗教形式,也出现在祠堂祭拜的表现行为上,台湾人用祖先牌神位传达“敬天尊祖”的观念。位于祠堂神祖牌底部的“土地龙神”是守护这个龙脉地理的守护神,它的造型可被视为“祈求平安”的缩影,跟其它的土地公不同的地方是,小小的神碑上披覆着三幅“五福纸”及红布巾,挺立于“化胎”与内堂的交会处,前方除了正式的香案外,两旁还配有对联、横披,像“福与土并厚”、“德配地无疆”等。每日黄昏祭祀祖灵时,拜祀“土地龙神”也是高雄美浓客家人不可少的例行工作。这种观念几乎落实在所有台湾人的日常生活中,便是每天黄昏,必先净身沐浴,然后再至祖先牌位前虔诚上香,敬奉清茶。而逢年过节、婚丧喜庆,更是要亲祭祖灵,遥拜先人。过去台湾省长以上的官员,每年清明节都要率领各级官员遥祭黄帝陵寝,可惜这个祭拜仪式被2000年政党轮替后的台湾新政府给废了,但是每逢孔子和关公圣诞时,都还有祭典维持住,祭典中一定有龙头杖、龙轿及龙图腾的礼器出现。海龙王崇拜在台湾也是相当普遍,只要有水的地方,无论是海边、河边或山穷水尽之处,都有龙王崇拜。至于火龙祭或烧龙船仪式,在台湾更是被隆重办理。
一般烧龙船活动被当作祭祀孤魂野鬼用,通常叫做“烧法船”,就是要普渡所有孤魂野鬼上法船,要渡他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整个仪式必须由妈祖来主持,人们用木板、竹片及厚纸
台湾所有靠海的大小港口,除了祭拜海神妈祖外,也有单独成立龙王庙或附在妈祖庙中的海龙王神位,逢年过节或出海捕鱼经商,都会有祭拜海龙王仪式,甚至在台湾内陆河川也会有祭拜东海龙王的活动,笔者更看过在偏远的深山民宅中也有供奉东海龙王神位者,足见板做成一艘炫丽的龙船,龙船上用纸和木板、竹片糊成鬼神像,让鬼附身登船而去,因此仪式必须在大河川岸边举行,船首必须顺着河川出海,不可以逆水行舟,否则永远到达不了西方圣地。当烧龙船时每个人都必须持香祝祷,也可以向主持仪式的妈祖众神祈求保佑,并把功德回向给你要回报的人。通常烧过龙船(法船)之后,所有的祭品米粮都会用来赈济贫困人家、孤儿院、老人院、育幼院等慈善团体,台湾很多人很愿意做此一功德。
至于火龙祭在台湾也很普遍,最有名的是台湾鹿港中秋火龙祭活动,是鹿港镇公所为扩大举办元宵活动以及如何 恢复鹿港往日风华的传统文化活动,为的是要达到全台闻名“南蜂炮、北天灯、中龙灯”的目标,以促进鹿港的观光事业,因此持续办元宵迎龙灯、鹿港庆端阳、中秋火龙祭等系列活动,以打响鹿港为龙的故乡。火龙祭开幕及点睛典礼以稻草为材料扎成香火龙神,在开幕典礼点睛后启动火龙祭仪式,并踩街为民众祈福,香火龙神祈福火龙香神分为金、木、水、火、土等五种,分别在不同方位,为大家祈求合家平安、财源广进、四时无灾、八节有庆。更有难得一见的龙生九子的全貌,在鹿港的杨桥公园及护安宫展现。
主办单位依龙生九子其性各异、各有所长、各有用途、各有所好,摆设在杨桥公园等不同方位,如摆在石碑前,螭吻放置登高处,蒲牢附置钟旁,狴犴装饰在门面,饕餮放置石器旁,睚眦装饰干盾旁,狻装置于香炉,椒图装置门枕石等,让大家真正了解龙生九子的传说,现场更有龙生九子之有奖征答。
公元2000年元宵节,当时鹿港镇护安宫推出千喜龙灯,全长560台尺(约172公尺),由280个灯笼组成,共56节,写下世界纪录,该纪录于2002年10月1日,被中国大陆在北京天安门,以280公尺之长度所突破。接着于2004年,为鹿港镇庆元宵活动制作的千喜世界龙灯又刷新了世界纪录,该世纪龙灯全长366公尺,2004年9月28日下午7时于鹿港镇立运动场完成世纪龙灯世界纪录认证。
台湾的龙脉堪舆观
蕭萧帝王墓,浩浩千年史!从古至今,中原土地上孕育了无数个开朝创代的帝王,有从布衣平民艰苦开创帝业的刘邦、朱元璋,有从武将顺势登龙称帝的杨坚、李渊,更有以柔弱女子之姿登龙称帝的女中豪杰武则天,这些帝王的出现,是偶然?是冥冥中早已注定?是天命所归?还是先祖风水地脉的孕养荫佑?中国历代探讨此一龙脉堪舆的论著经典很多。台湾传承龙文化的龙脉堪舆观更是空前的兴盛,几乎是全民一致的重视龙脉堪舆文化,举凡阳宅、阴宅、庭园造景、公共建筑等建筑行为,都必须遵照老祖宗的这一套龙脉堪舆规矩。事实上,传承龙脉堪舆文化的还包括承受唐文化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唐时期的属地。
东晋郭璞在《葬书》中云:“葬者,藏也,乘生气也。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又云:“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气之盛而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台湾的龙脉堪舆观承袭郭璞的主张。特重龙脉行止,讲究来龙去脉藏风聚气。台湾人更是重视易经哲理,有关易经的研究团体至少每一乡镇便有一个,台湾甚至有宗教团体(仙佛寺)开办易经大学。很多人都知道易经首卦为干卦,与龙有关,一卦有六爻,初爻、“潜龙勿用”,表示:沉潜实力、等待时机、蓄势待发;二爻、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表示:上升到浅水田中,将对大众有所作为;三爻、九三,“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表示:从白天至夜晚,要与天体运转一样自强不息,才不至有所闪失或罹灾难;四爻、九四,“或跃在渊,无咎”,表示:在水中有足够的活动范围可潜栖下去,亦可飞腾上天,但也能保持蛰伏之状;五爻、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表示:沉潜有足够实力后,便可一飞冲天一展长才,造福大众万民;上爻、上九“亢龙有悔”,表示:上升到极点,既升不上去又降不下来,四顾茫茫物极必反,此时必居高思危,持盈保泰来自我警惕。
“风水”从其精神上来看,代表中国人对理想生存环境的追求。数千年来的这种渴望,一直长存于中国人心中,台湾人更不例外。而所谓理想的生存环境,主要是指自然环境而言。“风水”对人与自然环境的看法,系秉持中国传统哲学而来,体验出万物循环变动的“天人合一”道理,也是我们先人智慧的结晶。台湾的堪舆学核心理论是在寻龙点穴,寻龙,就是寻找自然界中山脉河流最能聚气藏风的所在,也就是寻找富有生气和能量之地,追求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最适当的格局,台湾人也懂得把阴阳五行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金木水火土五行,作为传统生克制化及易经八卦的理论基础,来指导人们如何确定阳居和墓地茔坟的位置、座向、布局、营建等一系列的主张与方法。
台湾的堪舆界都相信,中国之龙脉源自昆仑山,由昆仑山幅射至全国各地,大体上分为北、中、南三大干龙,台湾之龙脉系由三大干龙系统之南龙而来,亦即从福建省之仙霞岭,经武夷山,而邵武、永安、漳平、龙溪,渡海峡至厦门,而金门、澎湖朋山共水而来,至玉山起顶。
台湾风水地理来自大陆之说,始见于南宋时期理学大儒朱熹。在其五十岁时(约公元1180年)到闽南讲学,在福州山顶海边,观看大陆的山脉,千里逶迤而来,其生动屈曲、起伏顿跌之形如同生龙一般,朱熹随龙脉而行,至海边目睹气脉隐隐地钻人海中,而曰:“龙渡沧海,五百年后,海外当有百万人之郡。”。若依当时朱熹预言之时间往后推算五百年,时为清朝顺治至康熙年间(公元1650年至1700年间),正值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将台湾建置为“一府二鹿三艋”之时期,朱子于五百年前之预言得到了证实。
台湾堪舆论中所谓的“二黑坤龙”及“四绿巽龙”是台湾主干龙中央山脉在台北盆地附近的两条主要龙脉,两条龙脉均源自于雪山山脉,两条龙脉分别在行龙途中结穴地,环抱台北盆地,最后止于淡水河两岸,淡水河口遥相对峙。其走向分别如下:“四绿巽龙”——分左右两支脉,右脉长而左脉短,分别由乌来坪林方向向台北盆地环抱而来。一由右脉由坪林、双溪、瑞芳、八堵、基隆而迭降,至七星山再起顶而为少祖山,经大屯山淡水河口出海,并再分脉至圆山附近尽结穴地。二由左脉则自乌来新店至木栅六张犁附近尽结穴地。
“二黑坤龙”亦分左右两脉,右脉长而左脉短。右脉由桃园县复兴乡经台北县树林、至板桥尽结穴地。左脉则由桃园绕经树林、泰山、林口、五股尽结穴地,至八里的观音山向淡水河口出海。台湾龙脉堪舆实例
明郑时期随郑氏来台的风水师或有多少高官通晓风水,史无记载,然连横先生曾云:“永历二十四年冬,沙辘番乱,右武卫刘国轩讨之,大肚番恐,窜于埔里社,逐之至北港溪,驻军于此。光绪十八年林朝栋亦驻军于此,辟草莱、开阡陌,见此碑,为刘国轩所建。朝栋见之,凯改名时贤庄,垦田百数十甲,今此碑汲于丛莽之中。”由此可知刘国轩先生至少为风水形家高手,由明郑时期台南七个小高地皆建置庙宇,莫不合乎风水学的原理。且对于荷兰据台时期合乎风水原则的建筑持续沿用,未加毁坏。
到了清朝时期由府衙、武庙、文庙等位置的设立,一一实践风水论述的原则,此可由清乾隆至嘉庆年间的一位三元玄空派风水师闵光中先生,对当时台湾府城进行过分析,而收入于《台湾采访录》:“府城龙脉,自马鞍山发下,平 洋二十里,直至东门进城。由卯乙入首,分枝结府学、道、府置等处(镇台置由东北傍龙而结,不在此龙内)。主龙直结红毛楼,震龍兑向,左边武庙,右边县置左右高起为砂,两界水绕聚明堂,其主龙之结,确证明矣。论其来龙行度,起则高而不昂,伏则续连不断,正合龙形之行步也。红毛楼系龙之头首,由东至西,有直奔大海之势。安平镇即龙之珠,龙头不压动则水必泛、而珠必滚,是以前人起高楼镇压者,得其法也。”由此可见清朝时期在台湾是如何的重视龙脉堪舆。
台湾南投极负盛名的日月潭国家风景区之地名,也是因为水潭的形状,东侧圆大似日,西边狭长如月,因而称之为日月潭,其实,从高处眺望,日月潭潭岸曲折蜿蜒,四周峰峦环绕,呈现出名山大水的不凡气势;其曲折的潭貌酷似堪舆学中“九龙朝案”的绝佳地理,因此,后来许多风水师傅皆认为,日月潭从四周山峦向潭面延伸的半岛,便有九条钻进水潭的活龙,称日月潭拥有“九龙抢珠”之绝妙风水,因此潭畔有诸多与龙相关的地名,包括仑龙岭、青龙山及二龙山等等,而日月潭本身亦曾有“龙湖”之称,于是位于台21线公路要进入日月潭区的地方遂称为“九龙口”。
台湾风水传说大多与动物形体结合,例如龟穴蛇穴蛤蟆穴等,甚至是螃蟹穴也有相传。而有风水传说认为剑潭山为蛇穴,亦有一说为鼠穴。称蛇穴的传说认为,日本人不将台湾神社设于台北市圆山或是剑潭边缘,而是修建百米参道,将神社立于剑潭山顶上,此位置即是蛇穴的七之处,所谓“打蛇打七,要害也”,这表示出日本人企图以七之地镇住龙脉,藉此建立声势控制台湾。蛇穴到了现代,由于北安路隧道于蛇头开通,相对将此穴给破了。不过,最广为流传的,即是所谓“龙尾穴”,这个风水学说认为剑潭山龙脉乃是一条隐龙,这条隐龙只在平地露出头尾两端,而台北市剑潭山恰是隐龙龙尾,与台北市木栅指南宫猴山上的“龙头穴”遥遥相对。现在的圆山饭店金龙厅就是采取此风水理论,金龙厅入口的金龙喷泉,就是龙尾穴的穴眼上。金龙厅的这条金龙,也是台湾神社的遗物,原来是铜龙,设立于神社的神苑的水池上,一样成为喷水池的景观,并且幸运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躲过了美军的轰炸而保存下来,后来圆山饭店将铜龙镀金,转变成为金龙厅“百年金龙”的主角了。
台湾龙文化的兴盛与传承
台湾民间的文学艺术,龙的形象常是拟人化的,和大陆所流传的几乎一致。就以家喻户晓的海龙王的形象来说,有的为民造,有的为害百姓。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善恶不同、性格似人的海龙王出现。《西游记》描写了孙悟空到水晶宫向龙王借兵器节。《封神榜》描写了哪咤打死为害百姓的龙王太子敖丙的故事。元杂剧《毅传书》,则叙述唐朝书生毅,搭救落难的洞庭龙女,以后结为夫妇的悲欢。而《张羽煮海》,则是秀才张羽与龙女反抗龙王,煮沸大海,终成眷属的喜剧。人们通过这些龙的神话故事来扬善伐恶,宣扬人民心中的社会价值。台湾在这方面表现最多的是歌仔戏和布袋戏,布袋戏中的“苦海女神龙”是台湾人的生命偶像,命运坎坷的女神龙在戏中所表现的生命力和坚忍力,征服了所有男女老少的心。如今“苦海女神龙”的歌在台湾仍然风靡不坠。
明末清初时,居住于闽粤及大陆沿海地区的先民,搭乘帆船,冒着惊涛骇浪,艰辛的渡过台湾海峡,抵达台湾。大陆地区的杂技及守护神像也跟着被带到台湾来。一开始人们对龙神可能只是作成龙的偶像或形状来加以供奉,并由举行祭祀仪式来祈求龙神赐雨。在祈求赐雨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使用舞蹈的方式来进行,并仿效龙的活动姿态,回旋而舞,之后再加上跳舞的人,使用各种道具,最后才渐渐演变形成“舞龙”样式的活动。
根据记载,中华民族在商代就有作龙祈雨的习俗,但不确定当时是否有舞龙活动;而汉代开始则确切有舞龙活动的记载,舞龙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舞龙技术经过不断发展和改进,已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竞赛运动,而不再是单纯在喜庆节日中的一种娱乐节目。现今,在台湾的舞龙是一种集武术、鼓乐、戏曲与龙艺于一身的文化艺术,如今台湾仍有许多专业的舞龙舞狮的表演团体,不断地对于这项文化传承创新,如:鸿胜醒狮团于1988年成立,团长张远荣突破传统舞狮的刻板窠臼,以崭新的风格,为传统舞狮注入了一股新的生命力;1990年以积极保存民俗文化及传承精湛技艺卓然有成,2001年8月,鸿胜醒狮团受邀参加美国林肯中心户外艺术节演出,将民俗节庆的精髓编成《台湾庙会》,别出心裁地将台湾庙会的景象转移到纽约。
在台湾除了早已闻名的祥狮献瑞和击鼓,还有七爷、八爷大神的操演,具有神秘气息的八家将团,五彩炫丽的脸谱,亦武亦舞,呈现台湾庙会特有的神圣舞蹈,融入新意的还有“夜游龙宫”,以黑光剧构想呈现,黑暗中,只见一条萤绿橙红的长龙,自天空俯冲而来,仿佛是一条活生生的巨龙在眼前飞过,无一不令人惊叹;并在现场搭配民俗技艺小摊,包括原住民编织、剪纸艺术、蔺草编织、拉糖葱等,让外国人士完整地理解台湾庙会的丰富生态样貌。鸿胜在台湾的庙会活动中,不断从技巧、服装、狮身制作等各方面寻求突破与改良,使得传统舞狮逐渐抬头;年年在大型节庆活动表演,将传统舞狮加以创新,雄伟之外,有更多俏皮与活泼,让醒狮不拘于舞台,嬉游于观众群里,生动多元化的演出,独树一帜,尤其以1996年制作的世界最大型巨狮,一出场,即成为大家争相目睹的焦点;每每不同的创意,场场不同的惊艳,其用心才能每次都成为重大庆典中不缺席的表演团体,荣获教育部肯定,颁发杂技类“薪传奖”。
台湾不止民间团体传承龙文化,甚至在台湾也有许多所学校利用这特殊的民间习俗结合乡土文化教学,融合教学成为校内特殊社团,尤其在发展“一校一特色”的政策下,有关龙文化,各级学校不论是表演或是比赛,在台湾到处都有这样一个龙文化不断的在延续着,由于台湾庙宇香火鼎盛,因此由大陆流传而来的庙宇文化在台湾发扬光大,台湾的城隍、妈祖、关圣帝君等祭典活动成为台湾特殊文化,神阵头结合武学和艺术的八家将、宋江阵、舞龙舞狮民俗表演变成台湾特殊技艺文化,著名的有明华园、霹雳布袋戏、九天民俗技艺团等,其中有些表演团体已迈向国际舞台。当所携神明生日时,即会举办“迎神赛会”以求居住平安,迎神赛会中各种杂技节目就会随着神明出巡护驾表演,如舞狮、舞龙、宋江阵、跳鼓阵、高翘阵、布马阵等,这也就形成现今台湾民间杂技阵头随着庙会发展的特殊景况。在台湾民间各乡镇城市,每逢春节、庆典、神诞日甚或运动会,都会有舞龙舞狮的表演,锣鼓喧天,引人入胜,代表着吉祥、也代表着龙文化的传承。
台湾是中原文化的一脉,习俗大致 和中原一样,几十年来的端午节习俗在台湾各地,凡有河流之处,皆举行龙舟竞渡,近年来常举行的竞赛有台北国际赛,台北县碧潭、高雄、鹿港、台南、宜兰冬山河、礁溪等地也都有竞赛,其中以台北市、台北县碧潭、宜兰冬山河及鹿港较具规模。端午节是台湾民间的大节日,龙舟需经过“开光”仪式才可使用,因此每年农历五月初一,都请地方酋长祭拜水仙尊王或海龙王之后,提笔在龙舟的龙眼上点眼睛,此即称为“开光”。初五龙舟下水前,还要敲锣打鼓,抬龙舟到河岸,沿路都有民众烧香礼拜及放鞭炮,巡行后龙舟便入水比赛。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端午节)这天投江自尽,人民都纷纷划船去拯救他,这就是端午划龙舟的起源。人们又有感于他的忠诚爱国,恐怕他被大鱼吃了,就用竹筒装了糯米,做成粽子,抛入江里,希望鱼儿只吃粽子,不吃屈原,后来改用竹叶包粽子。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主要活动之一,端午节当天在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选手们随着隆隆的鼓声,奋力向前划,让这传统的习俗得以不断延续。赛龙舟不单是象征过节,更是欢乐和竞技的高潮。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挂蒲艾,成人饮雄黄酒,并让小孩身配香包,许多人还会在正午时刻汲取“午时水”,这些物品据说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端午节最为人熟知的食品便是粽子,这个原本富有纪念意义的食品,在台湾人的巧手制作下,已成为具各种变化,且随时都能尝到的美食了。尤其是赛龙舟不但具有高度的娱乐性,更能培养操舟通力合作,精密配合,奋勇向前。以节会来说,端午节适在夏
初,收获季未到,播种期刚过之际,农民都有余暇参加这项活动,于是一个严肃的纪念节日,逐渐蜕变为娱乐节日了。
在台湾极具地方民俗特色的火旁龙活动是苗栗市一年一度的元宵大事,与平溪天灯、盐水蜂炮、鹿港龙灯、台东炸寒单并列为元宵节列IN,也就是炸龙的意思。苗栗市火旁龙活动是从客家人特有的“金龙参拜”民俗演变而来,在元宵节的傍晚到农历正月十八,穿梭大街小巷到各户参拜,藉“迎龙”来趋吉避凶,同时亦是一种欢庆“灯节”的活动。早期农村路灯并不普遍,龙队多以火把领路,挨家挨户参拜,而民众手牵孩童提着灯笼,跟着龙走,一场又一场,庄头跟到庄尾,因为在习俗中客家人认为跟着龙走,可以多吸点龙气带来平安吉祥,因此民众乐此不疲,渐渐形成“龙”“跟着龙走”这个文化。不同于一股舞龙表演鲜有燃放鞭炮掷向龙身的习俗,苗栗客家族群在正月半迎龙时会燃放鞭炮,一方面有恭迎神龙灵气驱邪纳吉之意,一方面庆贺助兴,而燃放鞭炮产生的声、光、烟雾,则视为大气中的
雷、电、云,全身亮而的神龙在烟硝弥漫的炮阵中穿梭翻腾,犹如行云驾雾,舞龙队员亦在炮声助兴下,舞得更加起劲。因此“火旁龙活动”不仅有迎春纳福的意涵,更保有传统习俗及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
寺庙建筑与龙文化
遍布台湾各地的寺庙中,龙的形象总是必不可少的,在台湾的寺庙中,几乎是“无龙不成庙”,小自土地龙神庙,大至佛寺道观,都会有龙神像的彩绘或雕刻,从柱子到墙壁,从屋檐到屋顶,都有龙的雕刻,甚至连金亭和钟楼鼓楼都是非龙莫办,没有龙就没有寺庙。庙宇建筑中最常看到有所谓的龙柱、龙梁、龙顶,庭院中还会有龙池,一般都以石材、木材、陶瓷、水泥或压克力为材料。就以台湾最经典的三峡长福岩为例,龙雕饰相当丰富,特别是在石材的展现着实比其它庙宇多,而其除了列柱、石墙所搭配出来的整体美之外,石雕的细部亦相当精彩且丰富。所有柱子上面都刻或画着龙,在台湾一般民宅是不能使用龙柱,只有庙宇才可置龙柱,早期都是单龙缠绕一周,通常头下尾上,近代喜欢在一柱上做双龙,称为“天翻覆地”。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龙象征着一种权威,一种非常崇高伟大,或者是很有权力的一个象征。台湾庙宇有下列相同特性:
讲求对称的建筑
盖庙宇要先请地理师选方位,定出前金、后金。以主神的眼神焦点和前金连成中轴线,这条中轴线两边的建筑对称。习俗以建筑物的左边为尊,称龙边。右边居次,称虎边。庙宇三川殿的对看墙常雕龙、虎图案标示。而且民间传说“龙怕臭、虎怕吵”,所以庙宇和家庭的厕所都建在虎边,免得将“龙神”给赶走。
封建阶级的建筑
庙宇建筑有最简单的一门四壁,到尊貴的五朝门。这些建筑格局受当地信徒的财力与神明阶级的限制。一般册封帝后者可建五门,称五朝门。分别是龙门、三川门、中港门、小港门、虎门。将军、王爷庙建三门。土地公庙仅可建单门。
安全防御的建筑
民间以抬高地基,可防淹水,更可显现地位,各殿的阶梯以奇数为主,因习惯称奇数为阳数。另用石壁、石窗防御盗贼,增加安全感。庙宇就是仿照皇宫巨贾的宅第建筑,又因无家丁侍卫的保护,于是在建筑物的上下四方安置天神、天兽镇守,以盯住庙宇的每一寸土地,防止天地间的邪灵、恶徒等入侵而破坏殿堂的庄严。因此只要您一踏入庙庭,便会受到各种灵兽、天兵、神将的保护和监视。
传统美学的建筑
庙宇以吉祥图案配合石雕、木雕、彩绘等装饰,发展出居家美学与权威象征的建筑物。木架结构,以合乎力学原理,将梁、柱、斗、巧妙的组合,将建筑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木柱上端较阴暗,木材藉油漆保养,画上多重意义的图画。屋顶上用彩色瓷片剪出各种戏剧故事及吉祥图案的剪黏。
以台湾艋龙山寺为例,坐北朝南,面呈日字形,为中国古典之三进四合院传统宫殿式建筑,计由前殿、正殿、后殿及左右护龙构成,前殿为十一开间,分为三川殿、龙门厅、虎门厅,屋顶采歇山单檐式,各自独立,三川殿内有铜铸蟠龙檐柱一对,为全台湾仅见,正面墙堵由花岗石与青斗石混合凿组构而成,图象生动柔美,故事多出自三国演义和封神榜,并加以中国吉祥图案装饰,美不胜收,龙虎厅各三开间,表现石雕雕琢各种艺术,举凡线雕、透雕、浮雕、阴雕,浅浮雕等作品,比比皆是,正殿屋顶采歇山重檐式,四面走马廊,共四十二根柱子构成,殿外墙堵留有多幅著名书法家石刻,殿内屋顶螺旋藻井全斗拱筑构而成,不用一钉一铁,神龛雕工精细富丽堂皇,后殿屋顶为歇山重檐,两翼为硬山单檐,屋脊财子寿泥塑剪粘,为典型儒、道教诸神佛供奉之处,左右护龙屋顶为硬山单檐,左配有钟楼,右配有鼓楼,晨钟暮鼓,钟鼓楼屋顶采攒尖盔顶式,呈扁六角形,造形独特。全寺屋顶脊带和飞檐由龙、凤、麒麟等吉祥动物造形,装饰以彩色玻璃瓷片剪粘和交趾陶,色彩瑰丽,堪称台湾特有剪粘艺术之精华。龙山寺和故宫博 物院、中正纪念堂并列为外国观光客来台湾旅游三大胜地,1985年被列为政府列管保护之国家古迹。
总结
综上所述,龙文化在台湾的表现相当的精彩可观,显示龙文化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因为僻处海外的台湾,四百年前住的几乎是语言相当复杂的原住民族,包括高山九族和平埔九族,1624年荷兰占据南台湾建立基督教政权,1626年西班牙人占据北台湾,建立天主教政权,15年后荷兰人赶走西班牙人统有全台,台湾原住民几乎全盘接受了和龙文化完全无关的西方基督教和天主教文化,只有少数从大陆来台的汉民族,在台湾原住民部落边缘维持住相当弱势的龙文化。一直到1661年郑成功率明朝海军舰队登陆台湾,与荷兰人作九个月的围城之战,终于在1662年逼降荷兰人,在台湾建立第一个龙文化政权,此后才有大量汉人从唐山移民台湾。
郑成功来台仅一年多便过世,他的儿子郑经及孙子郑克继续维持明朝海外命脉22年,于1683年被清朝打败,台湾收入大清帝国版图,此时陆续有大批汉民族移民来台,这就是前节朱熹所说的“五百年后海外当有百万人之郡”,龙文化在台湾彻底建立了强有力的优势政权,清朝在台湾统治有212年之久,这段期间奠定了龙文化的基础,无论思想、政治、文化、艺术都承袭了传统的中华龙文化内涵。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朝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台灣二度沦入异族统治,又过了五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失败,台湾才又归还给中国,重新回到龙文化的怀抱。
日本统治台湾期间,虽然极力压制中华文化的发展,但是日本在一千三百年前孝德天皇所推动的“大化革新”,派遣留学生及僧人到唐帝国来习慕唐文化,作为日本文化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日本文化保存了相当多的唐文化,日据时代的台湾最大的族群就是唐山子民,严格来说系出同源的日本文化和台湾的唐山文化并没有太大的差距,只不过语言的语音和文法结构不同,平假名、片假名和汉字都全盘接受唐文字,特别是愈古典的古日本文的文字,因为充满了相当多的汉字,台湾人学习日本文字没有太大的困难,就连宗教方面日本的佛教与禅宗,同样是来自中国的传承,所以尽管日本人统治台湾五十年,并未对台湾的龙文化有太多戕害和阻碍,只不过强迫台湾人改拜日本神社,并未禁绝台湾人拜“中国神”。倒是当时日本大力推动明治维新,强调扬弃传统的唐文化而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台湾因此也接受了西洋教育和西方文化,不过台湾并没有因为西方教育文化的引进,而让既有的龙文化发生问题,日据时期五十年中,证明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龙文化,在台湾经得起东洋和西洋文化的考验。
前年(2D06年)笔者应北京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邀请,率领日月潭原住民文化艺术团到甘肃天水祭拜人文始祖伏羲,并携带日月潭的泥土到甘肃兰州参加中华故土地图会土大典,当时我们很慎重地在日月潭畔祭拜过皇天后土之后取土前往兰州,在会土仪式中,笔者率领日月潭原住民献唱两首歌曲“送你一把泥土”及“我们都是一家人”,真正感动了全国各地区与会的人民,我们在歌声中真切的强调:“台湾这把泥土,春雷打过,野火烧过,杜鹃花层层飘落过;台湾这把泥土,祖先耕过,敌人踏过,你我曾经牵手走过。”我们也一次又一次的唱道:“从前时候,我们是一家人,现在还是一家人,将来永远都是一家人。”此外,我们在天水和兰州的旅馆中,随时找到空档便作即兴表演,我们发现从台湾带来的龙文化歌曲,很能打动同为“龙种”的心,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龙民”,虽然素昧平生,但是当“龙乐”响起,大家很自然的便载歌载舞欢乐在一起,这就是龙文化的魅力。
没错!身为龙的子孙,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尽管中华民族这条巨龙经历过无数次风雨的摧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严重受过伤,但是这条龙没有被斩断,好比发源自昆仑山的三条干龙,穿山越河绵延不绝,到了东海浩瀚的海滨,还能潜入海底,在更遥远的东方从台湾的玉山出顶,并从玉山四放蜿蜓全岛,和昆仑祖山遥遥相望。而且这条海外龙脉没有因为敌人的摧残或自我戕害而断了根折了脉,任何一位台湾的唐山子民,家中都有神明厅或佛堂,神桌上龙边供奉神佛菩,虎边供奉祖先牌位,而神桌下则是龙神虎爷,大家都可以在自己厅堂的祖先牌位上找到“龙的故乡”,过去要回到龙的故乡,只能靠祭拜祈祷或作梦,现在随时都可以让梦想成真,诚恳盼望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这一次共建“中华和平龙”的活动,能够唤起更多海内外的龙子龙孙,齐心协力加入龙脉传承行列。有朝一日,愿台湾成为龙文化的标杆典范,我们可以在台湾的阿里山,陪着更多的龙子龙孙眺望龙的故乡,在日月潭畔凝视水中龙的激荡,然后越过台湾海峡那湾海沧浪,携手迈向巨龙的昆仑山岗。
这首歌的歌词很美:“(一)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他的名字就叫长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他的名字就叫黄河。虽不曾看见长江美,梦里常神游长江水,虽不曾听见黄河壮,澎湃汹涌在梦里。(二)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三)百年前宁静的一个夜,巨变前夕的深夜里,枪炮声敲碎了宁静夜,四面楚歌是姑息的剑,多少年炮声仍隆隆,多少年又是多少年,巨龙巨龙你擦亮眼,永永远远的擦亮眼。”
这首歌之所以感动海外龙的子孙,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自己来自龙的故乡——中国大陆,但是三十年前两岸闭锁不通,想回到龙的故乡,只能靠做梦,因此台湾及海外华人区域出现了许多“梦游神州”或“神游故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从诗歌到戏曲此类题材相当丰富,这首“龙的传人”只不过是诸多诗歌之一。但这首歌的作者侯德建投奔到大陆之后,在台湾曾经被无理的禁唱了相当一段时日,直到两岸关系开放交流后才被解禁,更不幸的是台湾的政治形势在2000年改变之后,这首歌又从地上转入地下,直到2008年台湾政治形势再度改变,这首歌才又在台湾重见天日。
这首歌历尽沧桑犹如两岸龙的子孙历尽半世纪的分裂隔阂一样,所幸尽管龙的子孙萍踪四海,但是大家并没有忘掉自己是龙的传人。近百年来中华民族遭逢列强的欺凌霸夺,不只大陆被列强瓜分,台湾也被日本统治五十年,这首歌第三段就在悲鸣这段历史辛酸,因此,呼吁所有龙的子孙要擦亮眼,只有团结和谐才不会被人欺凌霸夺。今天我们要重塑龙文化的传承,目的也就是要借这条龙脉来联结海内外所有龙的子孙,透过龙脉传承的联结来修补历史的伤口,让中华民族子孙都联结到这一条龙脉来,人人以“龙的传人”为荣。
中华和平龙
今年六月间,北京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发起一项共建“中华和平龙”的文化艺术竞赛活动,向海内外征集稿件,希望海内外华人就龙文化来创作龙的文化艺术作品,笔者毅然号召台湾岛内艺术家及文学家共同开展这项创作。台湾方面的创作程序是先由文学家创作一首龙的诗歌,再由这首龙诗创作龙画、龙书、龙雕及龙歌,这首领航龙画、龙书、龙雕及龙歌的龙詩由笔者执笔,表达台湾同胞在两岸分裂隔阂的岁月中,引领企盼神游故国的情怀。诗文如下:“(一)我站在阿里山岗,西望梦里的故乡。倾听山外的呢喃,那是祖先的呼唤。风在飘、山在摇,任他风飘山摇,龙脉传情入云霄。(二)我游过日月潭畔,洗去历史的凄寒。凝视水中的波浪,那是巨龙的激荡。风在飘、水在啸,任他风飘水啸,龙脉传情入云霄。(三)跨过那湾海沧浪,敞开沸腾的胸腔。拥抱宽阔的河山,那是巨龙的天堂。风在飘、龙在跃,任他风飘龙跃,龙脉传情人云霄”。
根据这首诗,黄馨、陈庆章谱上歌曲,并由陈界民以此诗绘出龙画,柯耀东在画中题上龙诗,最后再由王松冠根据此诗创作一件雕塑品,这样的创作方式让每一件艺术作品都蕴含共同的思想内涵,也就是用绘画、书法、音乐、雕塑等手法来共同塑造这条“中华和平龙”。依照主办单位比赛规则,雕塑品必须经过三轮竞赛评比之后,于今年年底选出最优秀作品,并要将作品建设在北京奥林匹克运动公园中永久展示。对所有龙的子孙来说,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对长久浸淫中华古文化的笔者来说,更是一次展现民族情怀的大好机会,很令人欣慰的是,笔者站在台湾文化局长的位置向岛内文艺作家号召,竟然能够一呼百应,我们很快的就向北京缴交作品报名参赛。
中华民族是超过200个族群所融和起来的伟大民族,龙又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无论您是哪一个族,几乎都可以在这条龙找到自己图腾的印记。例如台湾日月潭邵族,其图腾信仰是白鹿和猫头鹰,邵族同胞相信他们的祖先是从阿里山追赶一只白鹿到日月潭,终于发现了水草丰美的日月潭,在日月潭定居之后,邵族最美丽的公主失踪了,据说公主后来化成猫头鹰,经常回到邵族部落向族人报喜,只要有猫头鹰停脚鸣叫的家,家中一定有喜事,久而久之猫头鹰成为邵族的灵鸟,而那只引领邵族发现日月潭的白鹿也成为邵族的圣鹿,被邵族同胞所崇拜。当中华民族的“唐山子民”从唐山过台湾,带来龙文化的图腾后,邵族人很讶异的发现这条龙有鹿角,也有鹰爪,他们很快的接受了这条龙,家家视龙为至高无上的吉祥物。又如台湾屏东的排湾族,他们居住在南台湾的大武山区,山区有很多毒蛇,其中最毒的是百步蛇,排湾族人学会和大自然和平共处,懂得如何尊重大自然的生命,连最毒的百步蛇都被排湾族人奉为圣蛇。当然这有一段相当凄美的“蛇郎君”的故事,排湾族一位美丽的公主,爱上了由百步蛇精变来的蛇郎君,两人情投意台恩爱无比,但是公主的父母亲发现蛇郎君是住在小鬼湖的蛇精,当然全力反对这桩婚事,不过公主非蛇郎君不嫁,于是公主就随着蛇郎君私奔到小鬼湖去,从此没有再回来,曾经有人看到公主和蛇郎君在小鬼湖出没,但没人能把他们召唤回来,从此排湾族人没把百步蛇当作可怕的动物,反而把百步蛇当作守护神,排湾族人更相信他们是百步蛇的后代,部落里一直流传一首歌叫“小鬼湖之恋”,旋律相当凄美,听了都会令人感动,当中华民族的唐山子民带来龙文化的图腾,排湾族人也很快的把这条蛇身的龙,当作与百步蛇同样神圣的吉祥物看待。
龙在中国的出典,最早见于《易经》、《左传》和古代神话,是神秘不可捉摸的动物。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社会生活之中。发生于数千年前的中华龙文化,揭示了中华民族生殖崇拜的历史,针对中华民族对初生生命的崇拜,笔者特别请王松冠大师就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易经哲学创作了龙的老祖宗——“中国的亚当和夏娃”——伏羲和女蜗,创意内涵是太极圆体在熊熊烈火燃烧下,激发出阴阳两仪伏羲和女娲的情欲,两人挣脱出太极准备携手交合的那一霎那,纯纯的情与蜜蜜的爱,表露在这对美妙身材的裸男裸女身上。在阴阳两仪各据一方的阴阳二龙也在烈焰欲火的摧激下,准备来一场世纪交欢,西方的亚当和夏娃要吃禁果,以及东方的伏羲和女娲动情交合前的那一刻,是最美丽也最动人心弦的,艺术就是要表现那最精彩的千古霎那。看那伏 羲攀爬过龙身,抓住腿下卷过龙尾的女娲,新的龙的传承就要诞生,呈现中华民族对生命创造力的崇拜。这件作品最主要的作用,是要借美丽的艺术造境,来唤起全世界龙的子孙要追根溯源认祖归宗。
在帝制的中国,龙是帝王的专用品,是权力的象征。在台湾人的观念中,天无二日、人无二王,龙也一样,要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而且要符合五行规范。陈界民画师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理念创作了五色龙画,东方青龙属木、西方白龙属金、南方红龙属火、北方蓝龙属水、中央金龙属土,东西南北四龙撰卫中龙,代表四方的力量来拱卫中土,也象征五族共和四海归心,每一条龙都能翻海腾空拱护五爪金龙。在古老的中国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穿上五瓜金龙的龙袍,大臣穿的官袍即使有龙也最多只能有四爪。龙的子孙虽然散居海内外各处,但是众龙拱卫五爪金龙的团结和谐底蕴不可被遗忘。因此尽管龙被如何的神化和政治化,中华民族太极阴阳五行的宇宙哲学不可以被忘记,这才是民族文化的根,这也是陈界民这幅龙画的最大价值。
参加此次“中华和平龙”活动的还有几位要角,包括为此龙诗作曲的青年女作曲家黄馨,她目前仍在台中教育大学攻读理论作曲硕士,她用中华儿女面对龙脉传承的严肃崇敬心,谱下了难度很高,但是意境也高入云霄的旋律,很适合以校园民歌方式悠闲演唱;另外也是专攻理论作曲的留美音乐硕士陈庆章,则是用台湾乡土民歌方式谱出亲切悦耳温馨感人的乐章,很适合以乡土歌谣方式放情歌唱。负责把上述乐曲在北京演唱的是日月潭原住民文化艺术团菁英辜成甫、邓文玲及巫佳琪三位,他们都是天生会唱歌、天生会跳舞的原住民歌舞好手,这已经是该团第三度到大陆演出,他们虽然是台湾日月潭外围的原住民,但却都是承受龙文化、深具龙文化气质的青年男女,这些原住民绝对可以作大陆所有边疆民族的榜样,他们身上流的虽不是汉民族的血统,但是他们对龙文化的感受与实践却不落汉民族之后,如果有机会应当让他们和大陆边疆民族作文化艺术交流,让所有昆仑山下的子民都能融和在这条龙脉传承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能书能画的“台湾南极仙翁”柯耀东大师,他的书融和中华传统书法及台湾文人风骨于一体,他的画更是王维水墨画宗的嫡传风格,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谓“当代王维”,请他在巨幅龙画上题那么长的龙诗,真是不敬和于心不忍,他说:“看在龙脉子孙的面上,我无法拒绝。”
台湾的龙神信仰
龙形象不断被人给予神化、政治化、艺术化及生活化之后,龙不再是帝王的专利,龙不断的被平民化的结果,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各族群、各地区、各行业共同的生活信仰内容,扩及到衣、食、住、行、育、乐各层面,特别是在台湾,龙的文化已经深入全民的生活内涵中。任何人几乎都离不开龙文化的影子,问候长辈“龙体平安”、祝福新郎新娘“龙凤和鸣”、慰勉受难者“龙大命大”、称赞动作迅速者“神龙见首不见尾”、称男女双胞胎叫“龙凤胎”、行止坐卧讲求“龙大虎小”,居住环境要求“龙高虎低”、走路要“走龙路”、开门要“开龙门”、神明桌上“龙大虎小”、男女排序“左龙右虎”,形容长官“龙心大悦”或“龙颜难犯”、水果有“龙眼”、蔬菜有“龙须”,江湖道上兄弟为表现英雄气概全身刺龙,如同武圣关公神像全身披龙战袍一样。住在台湾每天眼睛一睁开就会撞到太多太多的龙文化,所以在台湾龙是被当作神圣来信仰的。
从大陆移居到台湾的唐山子民,最早的崇拜对象是天神与祖先灵魂,这些唐山子民在台湾各地拓垦时,无论客家人、漳州福佬人、泉州人及原住民争斗,结盟的过程中,为求心灵的安全与慰藉,以及现实环境因素,逐渐形成“多神信仰”,约略可分四部分:1、以原乡三山国王为主;2、以观世音菩萨、天上圣母(妈祖、六房妈)为主;3、以其它福佬信仰(玄天上帝、關圣帝君、开漳圣王、清水祖师、土地神、龙神……等)为主;4、以祖先崇拜为主。传统汉人都会在新建筑落成时安置龙神,为龙神设立香座永久奉祀。福佬客的台东成功小港、嘉义溪口邱姓、大林简姓、彰化社头萧姓均奉龙神位。这种观念延续至今,在台湾人所谓的阴宅(坟墓)前方有“后土”或“福神”的牌位,是代表管理坟墓的土地公,扫墓时先拜后土再拜龙神;宜兰地区坟墓有“龙神”座,象征地理上的龙穴、龙脉,最后再祭拜坟墓。
龙所形成的宗教形式,也出现在祠堂祭拜的表现行为上,台湾人用祖先牌神位传达“敬天尊祖”的观念。位于祠堂神祖牌底部的“土地龙神”是守护这个龙脉地理的守护神,它的造型可被视为“祈求平安”的缩影,跟其它的土地公不同的地方是,小小的神碑上披覆着三幅“五福纸”及红布巾,挺立于“化胎”与内堂的交会处,前方除了正式的香案外,两旁还配有对联、横披,像“福与土并厚”、“德配地无疆”等。每日黄昏祭祀祖灵时,拜祀“土地龙神”也是高雄美浓客家人不可少的例行工作。这种观念几乎落实在所有台湾人的日常生活中,便是每天黄昏,必先净身沐浴,然后再至祖先牌位前虔诚上香,敬奉清茶。而逢年过节、婚丧喜庆,更是要亲祭祖灵,遥拜先人。过去台湾省长以上的官员,每年清明节都要率领各级官员遥祭黄帝陵寝,可惜这个祭拜仪式被2000年政党轮替后的台湾新政府给废了,但是每逢孔子和关公圣诞时,都还有祭典维持住,祭典中一定有龙头杖、龙轿及龙图腾的礼器出现。海龙王崇拜在台湾也是相当普遍,只要有水的地方,无论是海边、河边或山穷水尽之处,都有龙王崇拜。至于火龙祭或烧龙船仪式,在台湾更是被隆重办理。
一般烧龙船活动被当作祭祀孤魂野鬼用,通常叫做“烧法船”,就是要普渡所有孤魂野鬼上法船,要渡他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整个仪式必须由妈祖来主持,人们用木板、竹片及厚纸
台湾所有靠海的大小港口,除了祭拜海神妈祖外,也有单独成立龙王庙或附在妈祖庙中的海龙王神位,逢年过节或出海捕鱼经商,都会有祭拜海龙王仪式,甚至在台湾内陆河川也会有祭拜东海龙王的活动,笔者更看过在偏远的深山民宅中也有供奉东海龙王神位者,足见板做成一艘炫丽的龙船,龙船上用纸和木板、竹片糊成鬼神像,让鬼附身登船而去,因此仪式必须在大河川岸边举行,船首必须顺着河川出海,不可以逆水行舟,否则永远到达不了西方圣地。当烧龙船时每个人都必须持香祝祷,也可以向主持仪式的妈祖众神祈求保佑,并把功德回向给你要回报的人。通常烧过龙船(法船)之后,所有的祭品米粮都会用来赈济贫困人家、孤儿院、老人院、育幼院等慈善团体,台湾很多人很愿意做此一功德。
至于火龙祭在台湾也很普遍,最有名的是台湾鹿港中秋火龙祭活动,是鹿港镇公所为扩大举办元宵活动以及如何 恢复鹿港往日风华的传统文化活动,为的是要达到全台闻名“南蜂炮、北天灯、中龙灯”的目标,以促进鹿港的观光事业,因此持续办元宵迎龙灯、鹿港庆端阳、中秋火龙祭等系列活动,以打响鹿港为龙的故乡。火龙祭开幕及点睛典礼以稻草为材料扎成香火龙神,在开幕典礼点睛后启动火龙祭仪式,并踩街为民众祈福,香火龙神祈福火龙香神分为金、木、水、火、土等五种,分别在不同方位,为大家祈求合家平安、财源广进、四时无灾、八节有庆。更有难得一见的龙生九子的全貌,在鹿港的杨桥公园及护安宫展现。
主办单位依龙生九子其性各异、各有所长、各有用途、各有所好,摆设在杨桥公园等不同方位,如摆在石碑前,螭吻放置登高处,蒲牢附置钟旁,狴犴装饰在门面,饕餮放置石器旁,睚眦装饰干盾旁,狻装置于香炉,椒图装置门枕石等,让大家真正了解龙生九子的传说,现场更有龙生九子之有奖征答。
公元2000年元宵节,当时鹿港镇护安宫推出千喜龙灯,全长560台尺(约172公尺),由280个灯笼组成,共56节,写下世界纪录,该纪录于2002年10月1日,被中国大陆在北京天安门,以280公尺之长度所突破。接着于2004年,为鹿港镇庆元宵活动制作的千喜世界龙灯又刷新了世界纪录,该世纪龙灯全长366公尺,2004年9月28日下午7时于鹿港镇立运动场完成世纪龙灯世界纪录认证。
台湾的龙脉堪舆观
蕭萧帝王墓,浩浩千年史!从古至今,中原土地上孕育了无数个开朝创代的帝王,有从布衣平民艰苦开创帝业的刘邦、朱元璋,有从武将顺势登龙称帝的杨坚、李渊,更有以柔弱女子之姿登龙称帝的女中豪杰武则天,这些帝王的出现,是偶然?是冥冥中早已注定?是天命所归?还是先祖风水地脉的孕养荫佑?中国历代探讨此一龙脉堪舆的论著经典很多。台湾传承龙文化的龙脉堪舆观更是空前的兴盛,几乎是全民一致的重视龙脉堪舆文化,举凡阳宅、阴宅、庭园造景、公共建筑等建筑行为,都必须遵照老祖宗的这一套龙脉堪舆规矩。事实上,传承龙脉堪舆文化的还包括承受唐文化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唐时期的属地。
东晋郭璞在《葬书》中云:“葬者,藏也,乘生气也。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又云:“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气之盛而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台湾的龙脉堪舆观承袭郭璞的主张。特重龙脉行止,讲究来龙去脉藏风聚气。台湾人更是重视易经哲理,有关易经的研究团体至少每一乡镇便有一个,台湾甚至有宗教团体(仙佛寺)开办易经大学。很多人都知道易经首卦为干卦,与龙有关,一卦有六爻,初爻、“潜龙勿用”,表示:沉潜实力、等待时机、蓄势待发;二爻、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表示:上升到浅水田中,将对大众有所作为;三爻、九三,“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表示:从白天至夜晚,要与天体运转一样自强不息,才不至有所闪失或罹灾难;四爻、九四,“或跃在渊,无咎”,表示:在水中有足够的活动范围可潜栖下去,亦可飞腾上天,但也能保持蛰伏之状;五爻、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表示:沉潜有足够实力后,便可一飞冲天一展长才,造福大众万民;上爻、上九“亢龙有悔”,表示:上升到极点,既升不上去又降不下来,四顾茫茫物极必反,此时必居高思危,持盈保泰来自我警惕。
“风水”从其精神上来看,代表中国人对理想生存环境的追求。数千年来的这种渴望,一直长存于中国人心中,台湾人更不例外。而所谓理想的生存环境,主要是指自然环境而言。“风水”对人与自然环境的看法,系秉持中国传统哲学而来,体验出万物循环变动的“天人合一”道理,也是我们先人智慧的结晶。台湾的堪舆学核心理论是在寻龙点穴,寻龙,就是寻找自然界中山脉河流最能聚气藏风的所在,也就是寻找富有生气和能量之地,追求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最适当的格局,台湾人也懂得把阴阳五行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金木水火土五行,作为传统生克制化及易经八卦的理论基础,来指导人们如何确定阳居和墓地茔坟的位置、座向、布局、营建等一系列的主张与方法。
台湾的堪舆界都相信,中国之龙脉源自昆仑山,由昆仑山幅射至全国各地,大体上分为北、中、南三大干龙,台湾之龙脉系由三大干龙系统之南龙而来,亦即从福建省之仙霞岭,经武夷山,而邵武、永安、漳平、龙溪,渡海峡至厦门,而金门、澎湖朋山共水而来,至玉山起顶。
台湾风水地理来自大陆之说,始见于南宋时期理学大儒朱熹。在其五十岁时(约公元1180年)到闽南讲学,在福州山顶海边,观看大陆的山脉,千里逶迤而来,其生动屈曲、起伏顿跌之形如同生龙一般,朱熹随龙脉而行,至海边目睹气脉隐隐地钻人海中,而曰:“龙渡沧海,五百年后,海外当有百万人之郡。”。若依当时朱熹预言之时间往后推算五百年,时为清朝顺治至康熙年间(公元1650年至1700年间),正值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将台湾建置为“一府二鹿三艋”之时期,朱子于五百年前之预言得到了证实。
台湾堪舆论中所谓的“二黑坤龙”及“四绿巽龙”是台湾主干龙中央山脉在台北盆地附近的两条主要龙脉,两条龙脉均源自于雪山山脉,两条龙脉分别在行龙途中结穴地,环抱台北盆地,最后止于淡水河两岸,淡水河口遥相对峙。其走向分别如下:“四绿巽龙”——分左右两支脉,右脉长而左脉短,分别由乌来坪林方向向台北盆地环抱而来。一由右脉由坪林、双溪、瑞芳、八堵、基隆而迭降,至七星山再起顶而为少祖山,经大屯山淡水河口出海,并再分脉至圆山附近尽结穴地。二由左脉则自乌来新店至木栅六张犁附近尽结穴地。
“二黑坤龙”亦分左右两脉,右脉长而左脉短。右脉由桃园县复兴乡经台北县树林、至板桥尽结穴地。左脉则由桃园绕经树林、泰山、林口、五股尽结穴地,至八里的观音山向淡水河口出海。台湾龙脉堪舆实例
明郑时期随郑氏来台的风水师或有多少高官通晓风水,史无记载,然连横先生曾云:“永历二十四年冬,沙辘番乱,右武卫刘国轩讨之,大肚番恐,窜于埔里社,逐之至北港溪,驻军于此。光绪十八年林朝栋亦驻军于此,辟草莱、开阡陌,见此碑,为刘国轩所建。朝栋见之,凯改名时贤庄,垦田百数十甲,今此碑汲于丛莽之中。”由此可知刘国轩先生至少为风水形家高手,由明郑时期台南七个小高地皆建置庙宇,莫不合乎风水学的原理。且对于荷兰据台时期合乎风水原则的建筑持续沿用,未加毁坏。
到了清朝时期由府衙、武庙、文庙等位置的设立,一一实践风水论述的原则,此可由清乾隆至嘉庆年间的一位三元玄空派风水师闵光中先生,对当时台湾府城进行过分析,而收入于《台湾采访录》:“府城龙脉,自马鞍山发下,平 洋二十里,直至东门进城。由卯乙入首,分枝结府学、道、府置等处(镇台置由东北傍龙而结,不在此龙内)。主龙直结红毛楼,震龍兑向,左边武庙,右边县置左右高起为砂,两界水绕聚明堂,其主龙之结,确证明矣。论其来龙行度,起则高而不昂,伏则续连不断,正合龙形之行步也。红毛楼系龙之头首,由东至西,有直奔大海之势。安平镇即龙之珠,龙头不压动则水必泛、而珠必滚,是以前人起高楼镇压者,得其法也。”由此可见清朝时期在台湾是如何的重视龙脉堪舆。
台湾南投极负盛名的日月潭国家风景区之地名,也是因为水潭的形状,东侧圆大似日,西边狭长如月,因而称之为日月潭,其实,从高处眺望,日月潭潭岸曲折蜿蜒,四周峰峦环绕,呈现出名山大水的不凡气势;其曲折的潭貌酷似堪舆学中“九龙朝案”的绝佳地理,因此,后来许多风水师傅皆认为,日月潭从四周山峦向潭面延伸的半岛,便有九条钻进水潭的活龙,称日月潭拥有“九龙抢珠”之绝妙风水,因此潭畔有诸多与龙相关的地名,包括仑龙岭、青龙山及二龙山等等,而日月潭本身亦曾有“龙湖”之称,于是位于台21线公路要进入日月潭区的地方遂称为“九龙口”。
台湾风水传说大多与动物形体结合,例如龟穴蛇穴蛤蟆穴等,甚至是螃蟹穴也有相传。而有风水传说认为剑潭山为蛇穴,亦有一说为鼠穴。称蛇穴的传说认为,日本人不将台湾神社设于台北市圆山或是剑潭边缘,而是修建百米参道,将神社立于剑潭山顶上,此位置即是蛇穴的七之处,所谓“打蛇打七,要害也”,这表示出日本人企图以七之地镇住龙脉,藉此建立声势控制台湾。蛇穴到了现代,由于北安路隧道于蛇头开通,相对将此穴给破了。不过,最广为流传的,即是所谓“龙尾穴”,这个风水学说认为剑潭山龙脉乃是一条隐龙,这条隐龙只在平地露出头尾两端,而台北市剑潭山恰是隐龙龙尾,与台北市木栅指南宫猴山上的“龙头穴”遥遥相对。现在的圆山饭店金龙厅就是采取此风水理论,金龙厅入口的金龙喷泉,就是龙尾穴的穴眼上。金龙厅的这条金龙,也是台湾神社的遗物,原来是铜龙,设立于神社的神苑的水池上,一样成为喷水池的景观,并且幸运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躲过了美军的轰炸而保存下来,后来圆山饭店将铜龙镀金,转变成为金龙厅“百年金龙”的主角了。
台湾龙文化的兴盛与传承
台湾民间的文学艺术,龙的形象常是拟人化的,和大陆所流传的几乎一致。就以家喻户晓的海龙王的形象来说,有的为民造,有的为害百姓。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善恶不同、性格似人的海龙王出现。《西游记》描写了孙悟空到水晶宫向龙王借兵器节。《封神榜》描写了哪咤打死为害百姓的龙王太子敖丙的故事。元杂剧《毅传书》,则叙述唐朝书生毅,搭救落难的洞庭龙女,以后结为夫妇的悲欢。而《张羽煮海》,则是秀才张羽与龙女反抗龙王,煮沸大海,终成眷属的喜剧。人们通过这些龙的神话故事来扬善伐恶,宣扬人民心中的社会价值。台湾在这方面表现最多的是歌仔戏和布袋戏,布袋戏中的“苦海女神龙”是台湾人的生命偶像,命运坎坷的女神龙在戏中所表现的生命力和坚忍力,征服了所有男女老少的心。如今“苦海女神龙”的歌在台湾仍然风靡不坠。
明末清初时,居住于闽粤及大陆沿海地区的先民,搭乘帆船,冒着惊涛骇浪,艰辛的渡过台湾海峡,抵达台湾。大陆地区的杂技及守护神像也跟着被带到台湾来。一开始人们对龙神可能只是作成龙的偶像或形状来加以供奉,并由举行祭祀仪式来祈求龙神赐雨。在祈求赐雨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使用舞蹈的方式来进行,并仿效龙的活动姿态,回旋而舞,之后再加上跳舞的人,使用各种道具,最后才渐渐演变形成“舞龙”样式的活动。
根据记载,中华民族在商代就有作龙祈雨的习俗,但不确定当时是否有舞龙活动;而汉代开始则确切有舞龙活动的记载,舞龙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舞龙技术经过不断发展和改进,已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竞赛运动,而不再是单纯在喜庆节日中的一种娱乐节目。现今,在台湾的舞龙是一种集武术、鼓乐、戏曲与龙艺于一身的文化艺术,如今台湾仍有许多专业的舞龙舞狮的表演团体,不断地对于这项文化传承创新,如:鸿胜醒狮团于1988年成立,团长张远荣突破传统舞狮的刻板窠臼,以崭新的风格,为传统舞狮注入了一股新的生命力;1990年以积极保存民俗文化及传承精湛技艺卓然有成,2001年8月,鸿胜醒狮团受邀参加美国林肯中心户外艺术节演出,将民俗节庆的精髓编成《台湾庙会》,别出心裁地将台湾庙会的景象转移到纽约。
在台湾除了早已闻名的祥狮献瑞和击鼓,还有七爷、八爷大神的操演,具有神秘气息的八家将团,五彩炫丽的脸谱,亦武亦舞,呈现台湾庙会特有的神圣舞蹈,融入新意的还有“夜游龙宫”,以黑光剧构想呈现,黑暗中,只见一条萤绿橙红的长龙,自天空俯冲而来,仿佛是一条活生生的巨龙在眼前飞过,无一不令人惊叹;并在现场搭配民俗技艺小摊,包括原住民编织、剪纸艺术、蔺草编织、拉糖葱等,让外国人士完整地理解台湾庙会的丰富生态样貌。鸿胜在台湾的庙会活动中,不断从技巧、服装、狮身制作等各方面寻求突破与改良,使得传统舞狮逐渐抬头;年年在大型节庆活动表演,将传统舞狮加以创新,雄伟之外,有更多俏皮与活泼,让醒狮不拘于舞台,嬉游于观众群里,生动多元化的演出,独树一帜,尤其以1996年制作的世界最大型巨狮,一出场,即成为大家争相目睹的焦点;每每不同的创意,场场不同的惊艳,其用心才能每次都成为重大庆典中不缺席的表演团体,荣获教育部肯定,颁发杂技类“薪传奖”。
台湾不止民间团体传承龙文化,甚至在台湾也有许多所学校利用这特殊的民间习俗结合乡土文化教学,融合教学成为校内特殊社团,尤其在发展“一校一特色”的政策下,有关龙文化,各级学校不论是表演或是比赛,在台湾到处都有这样一个龙文化不断的在延续着,由于台湾庙宇香火鼎盛,因此由大陆流传而来的庙宇文化在台湾发扬光大,台湾的城隍、妈祖、关圣帝君等祭典活动成为台湾特殊文化,神阵头结合武学和艺术的八家将、宋江阵、舞龙舞狮民俗表演变成台湾特殊技艺文化,著名的有明华园、霹雳布袋戏、九天民俗技艺团等,其中有些表演团体已迈向国际舞台。当所携神明生日时,即会举办“迎神赛会”以求居住平安,迎神赛会中各种杂技节目就会随着神明出巡护驾表演,如舞狮、舞龙、宋江阵、跳鼓阵、高翘阵、布马阵等,这也就形成现今台湾民间杂技阵头随着庙会发展的特殊景况。在台湾民间各乡镇城市,每逢春节、庆典、神诞日甚或运动会,都会有舞龙舞狮的表演,锣鼓喧天,引人入胜,代表着吉祥、也代表着龙文化的传承。
台湾是中原文化的一脉,习俗大致 和中原一样,几十年来的端午节习俗在台湾各地,凡有河流之处,皆举行龙舟竞渡,近年来常举行的竞赛有台北国际赛,台北县碧潭、高雄、鹿港、台南、宜兰冬山河、礁溪等地也都有竞赛,其中以台北市、台北县碧潭、宜兰冬山河及鹿港较具规模。端午节是台湾民间的大节日,龙舟需经过“开光”仪式才可使用,因此每年农历五月初一,都请地方酋长祭拜水仙尊王或海龙王之后,提笔在龙舟的龙眼上点眼睛,此即称为“开光”。初五龙舟下水前,还要敲锣打鼓,抬龙舟到河岸,沿路都有民众烧香礼拜及放鞭炮,巡行后龙舟便入水比赛。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端午节)这天投江自尽,人民都纷纷划船去拯救他,这就是端午划龙舟的起源。人们又有感于他的忠诚爱国,恐怕他被大鱼吃了,就用竹筒装了糯米,做成粽子,抛入江里,希望鱼儿只吃粽子,不吃屈原,后来改用竹叶包粽子。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主要活动之一,端午节当天在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选手们随着隆隆的鼓声,奋力向前划,让这传统的习俗得以不断延续。赛龙舟不单是象征过节,更是欢乐和竞技的高潮。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挂蒲艾,成人饮雄黄酒,并让小孩身配香包,许多人还会在正午时刻汲取“午时水”,这些物品据说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端午节最为人熟知的食品便是粽子,这个原本富有纪念意义的食品,在台湾人的巧手制作下,已成为具各种变化,且随时都能尝到的美食了。尤其是赛龙舟不但具有高度的娱乐性,更能培养操舟通力合作,精密配合,奋勇向前。以节会来说,端午节适在夏
初,收获季未到,播种期刚过之际,农民都有余暇参加这项活动,于是一个严肃的纪念节日,逐渐蜕变为娱乐节日了。
在台湾极具地方民俗特色的火旁龙活动是苗栗市一年一度的元宵大事,与平溪天灯、盐水蜂炮、鹿港龙灯、台东炸寒单并列为元宵节列IN,也就是炸龙的意思。苗栗市火旁龙活动是从客家人特有的“金龙参拜”民俗演变而来,在元宵节的傍晚到农历正月十八,穿梭大街小巷到各户参拜,藉“迎龙”来趋吉避凶,同时亦是一种欢庆“灯节”的活动。早期农村路灯并不普遍,龙队多以火把领路,挨家挨户参拜,而民众手牵孩童提着灯笼,跟着龙走,一场又一场,庄头跟到庄尾,因为在习俗中客家人认为跟着龙走,可以多吸点龙气带来平安吉祥,因此民众乐此不疲,渐渐形成“龙”“跟着龙走”这个文化。不同于一股舞龙表演鲜有燃放鞭炮掷向龙身的习俗,苗栗客家族群在正月半迎龙时会燃放鞭炮,一方面有恭迎神龙灵气驱邪纳吉之意,一方面庆贺助兴,而燃放鞭炮产生的声、光、烟雾,则视为大气中的
雷、电、云,全身亮而的神龙在烟硝弥漫的炮阵中穿梭翻腾,犹如行云驾雾,舞龙队员亦在炮声助兴下,舞得更加起劲。因此“火旁龙活动”不仅有迎春纳福的意涵,更保有传统习俗及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
寺庙建筑与龙文化
遍布台湾各地的寺庙中,龙的形象总是必不可少的,在台湾的寺庙中,几乎是“无龙不成庙”,小自土地龙神庙,大至佛寺道观,都会有龙神像的彩绘或雕刻,从柱子到墙壁,从屋檐到屋顶,都有龙的雕刻,甚至连金亭和钟楼鼓楼都是非龙莫办,没有龙就没有寺庙。庙宇建筑中最常看到有所谓的龙柱、龙梁、龙顶,庭院中还会有龙池,一般都以石材、木材、陶瓷、水泥或压克力为材料。就以台湾最经典的三峡长福岩为例,龙雕饰相当丰富,特别是在石材的展现着实比其它庙宇多,而其除了列柱、石墙所搭配出来的整体美之外,石雕的细部亦相当精彩且丰富。所有柱子上面都刻或画着龙,在台湾一般民宅是不能使用龙柱,只有庙宇才可置龙柱,早期都是单龙缠绕一周,通常头下尾上,近代喜欢在一柱上做双龙,称为“天翻覆地”。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龙象征着一种权威,一种非常崇高伟大,或者是很有权力的一个象征。台湾庙宇有下列相同特性:
讲求对称的建筑
盖庙宇要先请地理师选方位,定出前金、后金。以主神的眼神焦点和前金连成中轴线,这条中轴线两边的建筑对称。习俗以建筑物的左边为尊,称龙边。右边居次,称虎边。庙宇三川殿的对看墙常雕龙、虎图案标示。而且民间传说“龙怕臭、虎怕吵”,所以庙宇和家庭的厕所都建在虎边,免得将“龙神”给赶走。
封建阶级的建筑
庙宇建筑有最简单的一门四壁,到尊貴的五朝门。这些建筑格局受当地信徒的财力与神明阶级的限制。一般册封帝后者可建五门,称五朝门。分别是龙门、三川门、中港门、小港门、虎门。将军、王爷庙建三门。土地公庙仅可建单门。
安全防御的建筑
民间以抬高地基,可防淹水,更可显现地位,各殿的阶梯以奇数为主,因习惯称奇数为阳数。另用石壁、石窗防御盗贼,增加安全感。庙宇就是仿照皇宫巨贾的宅第建筑,又因无家丁侍卫的保护,于是在建筑物的上下四方安置天神、天兽镇守,以盯住庙宇的每一寸土地,防止天地间的邪灵、恶徒等入侵而破坏殿堂的庄严。因此只要您一踏入庙庭,便会受到各种灵兽、天兵、神将的保护和监视。
传统美学的建筑
庙宇以吉祥图案配合石雕、木雕、彩绘等装饰,发展出居家美学与权威象征的建筑物。木架结构,以合乎力学原理,将梁、柱、斗、巧妙的组合,将建筑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木柱上端较阴暗,木材藉油漆保养,画上多重意义的图画。屋顶上用彩色瓷片剪出各种戏剧故事及吉祥图案的剪黏。
以台湾艋龙山寺为例,坐北朝南,面呈日字形,为中国古典之三进四合院传统宫殿式建筑,计由前殿、正殿、后殿及左右护龙构成,前殿为十一开间,分为三川殿、龙门厅、虎门厅,屋顶采歇山单檐式,各自独立,三川殿内有铜铸蟠龙檐柱一对,为全台湾仅见,正面墙堵由花岗石与青斗石混合凿组构而成,图象生动柔美,故事多出自三国演义和封神榜,并加以中国吉祥图案装饰,美不胜收,龙虎厅各三开间,表现石雕雕琢各种艺术,举凡线雕、透雕、浮雕、阴雕,浅浮雕等作品,比比皆是,正殿屋顶采歇山重檐式,四面走马廊,共四十二根柱子构成,殿外墙堵留有多幅著名书法家石刻,殿内屋顶螺旋藻井全斗拱筑构而成,不用一钉一铁,神龛雕工精细富丽堂皇,后殿屋顶为歇山重檐,两翼为硬山单檐,屋脊财子寿泥塑剪粘,为典型儒、道教诸神佛供奉之处,左右护龙屋顶为硬山单檐,左配有钟楼,右配有鼓楼,晨钟暮鼓,钟鼓楼屋顶采攒尖盔顶式,呈扁六角形,造形独特。全寺屋顶脊带和飞檐由龙、凤、麒麟等吉祥动物造形,装饰以彩色玻璃瓷片剪粘和交趾陶,色彩瑰丽,堪称台湾特有剪粘艺术之精华。龙山寺和故宫博 物院、中正纪念堂并列为外国观光客来台湾旅游三大胜地,1985年被列为政府列管保护之国家古迹。
总结
综上所述,龙文化在台湾的表现相当的精彩可观,显示龙文化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因为僻处海外的台湾,四百年前住的几乎是语言相当复杂的原住民族,包括高山九族和平埔九族,1624年荷兰占据南台湾建立基督教政权,1626年西班牙人占据北台湾,建立天主教政权,15年后荷兰人赶走西班牙人统有全台,台湾原住民几乎全盘接受了和龙文化完全无关的西方基督教和天主教文化,只有少数从大陆来台的汉民族,在台湾原住民部落边缘维持住相当弱势的龙文化。一直到1661年郑成功率明朝海军舰队登陆台湾,与荷兰人作九个月的围城之战,终于在1662年逼降荷兰人,在台湾建立第一个龙文化政权,此后才有大量汉人从唐山移民台湾。
郑成功来台仅一年多便过世,他的儿子郑经及孙子郑克继续维持明朝海外命脉22年,于1683年被清朝打败,台湾收入大清帝国版图,此时陆续有大批汉民族移民来台,这就是前节朱熹所说的“五百年后海外当有百万人之郡”,龙文化在台湾彻底建立了强有力的优势政权,清朝在台湾统治有212年之久,这段期间奠定了龙文化的基础,无论思想、政治、文化、艺术都承袭了传统的中华龙文化内涵。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朝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台灣二度沦入异族统治,又过了五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失败,台湾才又归还给中国,重新回到龙文化的怀抱。
日本统治台湾期间,虽然极力压制中华文化的发展,但是日本在一千三百年前孝德天皇所推动的“大化革新”,派遣留学生及僧人到唐帝国来习慕唐文化,作为日本文化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日本文化保存了相当多的唐文化,日据时代的台湾最大的族群就是唐山子民,严格来说系出同源的日本文化和台湾的唐山文化并没有太大的差距,只不过语言的语音和文法结构不同,平假名、片假名和汉字都全盘接受唐文字,特别是愈古典的古日本文的文字,因为充满了相当多的汉字,台湾人学习日本文字没有太大的困难,就连宗教方面日本的佛教与禅宗,同样是来自中国的传承,所以尽管日本人统治台湾五十年,并未对台湾的龙文化有太多戕害和阻碍,只不过强迫台湾人改拜日本神社,并未禁绝台湾人拜“中国神”。倒是当时日本大力推动明治维新,强调扬弃传统的唐文化而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台湾因此也接受了西洋教育和西方文化,不过台湾并没有因为西方教育文化的引进,而让既有的龙文化发生问题,日据时期五十年中,证明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龙文化,在台湾经得起东洋和西洋文化的考验。
前年(2D06年)笔者应北京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邀请,率领日月潭原住民文化艺术团到甘肃天水祭拜人文始祖伏羲,并携带日月潭的泥土到甘肃兰州参加中华故土地图会土大典,当时我们很慎重地在日月潭畔祭拜过皇天后土之后取土前往兰州,在会土仪式中,笔者率领日月潭原住民献唱两首歌曲“送你一把泥土”及“我们都是一家人”,真正感动了全国各地区与会的人民,我们在歌声中真切的强调:“台湾这把泥土,春雷打过,野火烧过,杜鹃花层层飘落过;台湾这把泥土,祖先耕过,敌人踏过,你我曾经牵手走过。”我们也一次又一次的唱道:“从前时候,我们是一家人,现在还是一家人,将来永远都是一家人。”此外,我们在天水和兰州的旅馆中,随时找到空档便作即兴表演,我们发现从台湾带来的龙文化歌曲,很能打动同为“龙种”的心,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龙民”,虽然素昧平生,但是当“龙乐”响起,大家很自然的便载歌载舞欢乐在一起,这就是龙文化的魅力。
没错!身为龙的子孙,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尽管中华民族这条巨龙经历过无数次风雨的摧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严重受过伤,但是这条龙没有被斩断,好比发源自昆仑山的三条干龙,穿山越河绵延不绝,到了东海浩瀚的海滨,还能潜入海底,在更遥远的东方从台湾的玉山出顶,并从玉山四放蜿蜓全岛,和昆仑祖山遥遥相望。而且这条海外龙脉没有因为敌人的摧残或自我戕害而断了根折了脉,任何一位台湾的唐山子民,家中都有神明厅或佛堂,神桌上龙边供奉神佛菩,虎边供奉祖先牌位,而神桌下则是龙神虎爷,大家都可以在自己厅堂的祖先牌位上找到“龙的故乡”,过去要回到龙的故乡,只能靠祭拜祈祷或作梦,现在随时都可以让梦想成真,诚恳盼望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这一次共建“中华和平龙”的活动,能够唤起更多海内外的龙子龙孙,齐心协力加入龙脉传承行列。有朝一日,愿台湾成为龙文化的标杆典范,我们可以在台湾的阿里山,陪着更多的龙子龙孙眺望龙的故乡,在日月潭畔凝视水中龙的激荡,然后越过台湾海峡那湾海沧浪,携手迈向巨龙的昆仑山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