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京津冀区域经济圈的建立使区域人才合作成为必然之路。商务英语专业是新兴的独立于英语专业的二级学科专业,天津高校的这类人才的培养应该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和模拟实训,这几个主要方面着手改革建设,培养出符合京津冀需求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人才合作战略;区域经济;适切度
区域经济圈的建立会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动力,也为人才的发展开拓了极大的空间。区域间成员的人才合作战略可以充分地实现互相"以彼之长补己之短"的策略,以此提升地区的竞争力。
为了建设好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战略,区域人才合作领域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天津商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着手,研究分析其与"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战略的适切度。
一、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战略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人才资源的区域合作趋势也愈加明显。我国人才及资源的跨省际区域性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
京津冀区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 "第三极",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必然会加快对人才开发和合作一体化的步伐。2004年2 月,国家发改委在廊坊召开了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标志着三地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正式启动。翌年6 月 8 日,京津冀三省市人事厅 ( 局 ) 在廊坊市举办人才开发一体化研讨会,会上签署《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协议书》,标志着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框架的初步形成,进入了政府职能部门推进阶段。三省市在人才交流服务、高层次人才智力共享、紧缺人才培训、编制人才开发规划等 10个方面率先开展合作。2011年4月26日京津冀签署了《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框架协议书》,三方承诺在人才流动、人才智力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等方面紧密合作、加强联系。
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尽管刚刚起步,有着无数的阻力和困难,但是京津冀地区所处环境的内外特征为这一合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际国内区域人才合作的先例为京津冀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避免走弯路,走错路。京津冀自身优势也不容忽视。北京市、天津市高校集中且拥有全国最高水平院校。河北省也有不少高校,虽然教育科研水平总体较低,但可以充分利用京津这方面的资源,提升自身的水平。京津冀三地人才合作是要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因此,人才合作方案根据各地产业结构、产业规划、产业调整情况制定。
二、天津商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发展
我国商务英语的教学与研究始于20世纪的50年代初期。9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加深,对外活动得到迅猛发展,"商务英语"逐渐成为主流名称并有了新的概念。它不仅仅指我国对外贸易业务英语,还涵盖了我国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对外交往活动中使用的英语。为使商务英语教育更好地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教育部2007年正式批准商务英语为二级学科专业。
截至2012年底,先后有145所高校获准设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为9201人。京津冀地区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学校共有16所,其中2007年获准开始招生学校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开始招生的有北京林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天津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2012年获准开始招生学校有天津外国语大学、河北金融学院;2013年获准开始招生学校有北京服装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天津大学仁爱学院、河北北方学院、唐山师范学院、廊坊师范学院、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天津设有商务英语专业的高校共占4所,其中仅天津外国语大学设有商务英语专业的研究生点。天津普通本科院校共有19所,独立本科院校10所,高职(专科)院校26所。基本上设有英语专业的学院都开设了商务英语方向。也有学校正在筹备申请该新专业。
三、天津商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适切度的措施
所谓适切度,是指事物之间相互配合依存的适应和切合程度。在这里是指天津地方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与京津冀区域人才需求之间相互配合依存的适应和切合程度。
天津各高校作为地方性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考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考虑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等影响因素。培养目标定位要突出特色但也应遵循以下几点:
1.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服务区域经济需求
课程设置体系在整个商务英语教学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课程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以说商务英语教学的重心应体现在课程设置上。
商务英语课程不是简单为了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能力,它更强调传授学生企业管理运营理念,跨文化交际技能,使他们熟悉国际商法,知晓如何与外国人大交道。商务英语是商务与英语的结合,它的核心课程不再局限于英语和商务英语知识课程的范畴,它涉及经济学、国际商法、商务谈判、公共演讲等商务知识和技能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还要注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突出专业特色,也要注意与国际接轨,适时推出与国外的高校合作办学政策,学习国外先进的商务英语办学理念。
2.加强教学模式建设,达到更好学习效果
过去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一言堂的方式为主,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课堂资源和授课方式也逐渐得以丰富。但是对商务英语英语教学来说仍然存在着模式单一、教学手段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缺点。因此,第一步学校要通过座谈、开会或学习文件等方式,是任课教师了解本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步,学校应该加强师资培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定期给教师开展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运用的讲座和培训,从而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能充分发挥这些现代化的教辅工具的作用。课堂的教学也应有故去的方式转变为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时也应该将学习者的需求放在首位。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商务英语教学法,如:案例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等。以此丰富课堂,调节气氛,最大范围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教研生力军
商务英语专业开始正式招生之前,很多高校就设有英语专业的商务英语方向。所以也有不少教师从事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但是商务英语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教师为语言专业出身,并不具备完整的商务英语知识背景,他们的研究也多数涉及的是语言学领域。而商务专业出身的教师因缺乏语言教学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专业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这样往往使商务英语教师陷入尴尬的境地。
如何取长补短,加强商务英语专业的师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
有心理专家曾经这样描述过激励的作用:人在无激励状态下只能发挥自身能力的10%-30%。在物质激励状态下能发挥能力的50%-80%, 在适当精神激励的状态下,能将能力发挥至80%-100%,甚至超过100%。要解决这些问题重中之重是要培养教师形成自我发展的意识。通过制定一系列完善的激励机制,学院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引导教师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科研双丰收的目的。
4.加强模拟实训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模式是指而向社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充分利用新方法、新技术,在仿真或真实的训练场所或环境中,通过项目化的单项训练,综合训练,校外实训实习以及职业资格证书实训来培养具备综合商务技能的专门人才的实践模式。实训课程的建设主要包括校内校外两大类。项目化的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属于校内实训。所谓项目化的单项训练是指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各项商务基本知识和技能,如商务谈判、外贸函电、进出口实务与单证等。所谓的综合训练指在实验室或课堂里通过模拟真实的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商贸过程的各个环节,复习和巩固单项实训课程,对其进行综合的运用,增强其实际的工作能力。校外实训实习则是在实战中验证学生在校学习和训练的效果,校外实习方式主要包括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企业实习或是学校安排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与本校教师共同担任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等。
实践教学重要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相应的硬件配套设施,如: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实训中心等。所以学校应该做好这一切的保障工作,尤其是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的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实践实训提供很好的平台。
四、结语
作为京津冀经济与人才合作的平台,环渤海经济区对既擅长英语,又能在商务活动中独挡一面的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人才缺口逐渐明显。京津冀地区的人才发展规划或是紧缺人才的目录中都提到在重点发展产业中现代服务业、金融、旅游、会展和物流产业都需要大量外语人才。对于设有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的天津高校来说,如何结合地方人才需求,发挥学校的优势,完善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合格的商务英语人才,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李春峰,李文娜.新形势下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研究[J]. 中国市场,2011(32):59.
[2]王立非.商务英语教学要求与质量评估[R]. 对外贸易经济大学,2013.
[3]彭青龙.商务英语教师发展--基于学科和专业内涵建设的思考[R]. 华东师范学,2013.
[4]李贤政.浙江省高职专业结构域区域人才需求适切度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115.
[5]Hutchinson T. &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53.
[6]扬子.有效激励员工的八大招术(N).中国文化报, 2005-6-22(7).
[7]金娴.苏州地区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需求的调查报告[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11):090-091.
作者简介: 刘西平(1974-),女, 硕士,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讲师。陈丽敏(1981-),女 ,硕士,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讲师。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人才合作战略;区域经济;适切度
区域经济圈的建立会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动力,也为人才的发展开拓了极大的空间。区域间成员的人才合作战略可以充分地实现互相"以彼之长补己之短"的策略,以此提升地区的竞争力。
为了建设好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战略,区域人才合作领域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天津商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着手,研究分析其与"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战略的适切度。
一、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战略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人才资源的区域合作趋势也愈加明显。我国人才及资源的跨省际区域性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
京津冀区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 "第三极",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必然会加快对人才开发和合作一体化的步伐。2004年2 月,国家发改委在廊坊召开了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标志着三地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正式启动。翌年6 月 8 日,京津冀三省市人事厅 ( 局 ) 在廊坊市举办人才开发一体化研讨会,会上签署《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协议书》,标志着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框架的初步形成,进入了政府职能部门推进阶段。三省市在人才交流服务、高层次人才智力共享、紧缺人才培训、编制人才开发规划等 10个方面率先开展合作。2011年4月26日京津冀签署了《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框架协议书》,三方承诺在人才流动、人才智力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等方面紧密合作、加强联系。
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尽管刚刚起步,有着无数的阻力和困难,但是京津冀地区所处环境的内外特征为这一合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际国内区域人才合作的先例为京津冀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避免走弯路,走错路。京津冀自身优势也不容忽视。北京市、天津市高校集中且拥有全国最高水平院校。河北省也有不少高校,虽然教育科研水平总体较低,但可以充分利用京津这方面的资源,提升自身的水平。京津冀三地人才合作是要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因此,人才合作方案根据各地产业结构、产业规划、产业调整情况制定。
二、天津商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发展
我国商务英语的教学与研究始于20世纪的50年代初期。9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加深,对外活动得到迅猛发展,"商务英语"逐渐成为主流名称并有了新的概念。它不仅仅指我国对外贸易业务英语,还涵盖了我国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对外交往活动中使用的英语。为使商务英语教育更好地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教育部2007年正式批准商务英语为二级学科专业。
截至2012年底,先后有145所高校获准设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为9201人。京津冀地区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学校共有16所,其中2007年获准开始招生学校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开始招生的有北京林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天津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2012年获准开始招生学校有天津外国语大学、河北金融学院;2013年获准开始招生学校有北京服装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天津大学仁爱学院、河北北方学院、唐山师范学院、廊坊师范学院、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天津设有商务英语专业的高校共占4所,其中仅天津外国语大学设有商务英语专业的研究生点。天津普通本科院校共有19所,独立本科院校10所,高职(专科)院校26所。基本上设有英语专业的学院都开设了商务英语方向。也有学校正在筹备申请该新专业。
三、天津商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适切度的措施
所谓适切度,是指事物之间相互配合依存的适应和切合程度。在这里是指天津地方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与京津冀区域人才需求之间相互配合依存的适应和切合程度。
天津各高校作为地方性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考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考虑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等影响因素。培养目标定位要突出特色但也应遵循以下几点:
1.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服务区域经济需求
课程设置体系在整个商务英语教学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课程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以说商务英语教学的重心应体现在课程设置上。
商务英语课程不是简单为了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能力,它更强调传授学生企业管理运营理念,跨文化交际技能,使他们熟悉国际商法,知晓如何与外国人大交道。商务英语是商务与英语的结合,它的核心课程不再局限于英语和商务英语知识课程的范畴,它涉及经济学、国际商法、商务谈判、公共演讲等商务知识和技能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还要注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突出专业特色,也要注意与国际接轨,适时推出与国外的高校合作办学政策,学习国外先进的商务英语办学理念。
2.加强教学模式建设,达到更好学习效果
过去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一言堂的方式为主,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课堂资源和授课方式也逐渐得以丰富。但是对商务英语英语教学来说仍然存在着模式单一、教学手段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缺点。因此,第一步学校要通过座谈、开会或学习文件等方式,是任课教师了解本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步,学校应该加强师资培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定期给教师开展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运用的讲座和培训,从而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能充分发挥这些现代化的教辅工具的作用。课堂的教学也应有故去的方式转变为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时也应该将学习者的需求放在首位。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商务英语教学法,如:案例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等。以此丰富课堂,调节气氛,最大范围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教研生力军
商务英语专业开始正式招生之前,很多高校就设有英语专业的商务英语方向。所以也有不少教师从事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但是商务英语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教师为语言专业出身,并不具备完整的商务英语知识背景,他们的研究也多数涉及的是语言学领域。而商务专业出身的教师因缺乏语言教学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专业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这样往往使商务英语教师陷入尴尬的境地。
如何取长补短,加强商务英语专业的师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
有心理专家曾经这样描述过激励的作用:人在无激励状态下只能发挥自身能力的10%-30%。在物质激励状态下能发挥能力的50%-80%, 在适当精神激励的状态下,能将能力发挥至80%-100%,甚至超过100%。要解决这些问题重中之重是要培养教师形成自我发展的意识。通过制定一系列完善的激励机制,学院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引导教师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科研双丰收的目的。
4.加强模拟实训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模式是指而向社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充分利用新方法、新技术,在仿真或真实的训练场所或环境中,通过项目化的单项训练,综合训练,校外实训实习以及职业资格证书实训来培养具备综合商务技能的专门人才的实践模式。实训课程的建设主要包括校内校外两大类。项目化的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属于校内实训。所谓项目化的单项训练是指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各项商务基本知识和技能,如商务谈判、外贸函电、进出口实务与单证等。所谓的综合训练指在实验室或课堂里通过模拟真实的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商贸过程的各个环节,复习和巩固单项实训课程,对其进行综合的运用,增强其实际的工作能力。校外实训实习则是在实战中验证学生在校学习和训练的效果,校外实习方式主要包括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企业实习或是学校安排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与本校教师共同担任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等。
实践教学重要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相应的硬件配套设施,如: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实训中心等。所以学校应该做好这一切的保障工作,尤其是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的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实践实训提供很好的平台。
四、结语
作为京津冀经济与人才合作的平台,环渤海经济区对既擅长英语,又能在商务活动中独挡一面的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人才缺口逐渐明显。京津冀地区的人才发展规划或是紧缺人才的目录中都提到在重点发展产业中现代服务业、金融、旅游、会展和物流产业都需要大量外语人才。对于设有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的天津高校来说,如何结合地方人才需求,发挥学校的优势,完善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合格的商务英语人才,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李春峰,李文娜.新形势下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研究[J]. 中国市场,2011(32):59.
[2]王立非.商务英语教学要求与质量评估[R]. 对外贸易经济大学,2013.
[3]彭青龙.商务英语教师发展--基于学科和专业内涵建设的思考[R]. 华东师范学,2013.
[4]李贤政.浙江省高职专业结构域区域人才需求适切度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115.
[5]Hutchinson T. &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53.
[6]扬子.有效激励员工的八大招术(N).中国文化报, 2005-6-22(7).
[7]金娴.苏州地区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需求的调查报告[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11):090-091.
作者简介: 刘西平(1974-),女, 硕士,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讲师。陈丽敏(1981-),女 ,硕士,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