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ERCP取石治疗老龄壶腹周围憩室伴发胆总管结石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297例年龄>70岁壶腹周围憩室伴发胆总管结石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完善术前准备后,行ERCP取石治疗,术后予以对症支持治疗。观察指标:(1)治疗结果:插管时间、插管成功率、取石成功率。(2)手术并发症:出血、穿孔、胰腺炎。(3)随访结果。采
【机 构】
:
200032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 复旦大学内镜诊疗研究所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外科学系,200032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 复旦大学内镜诊疗研究所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外科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ERCP取石治疗老龄壶腹周围憩室伴发胆总管结石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297例年龄>70岁壶腹周围憩室伴发胆总管结石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完善术前准备后,行ERCP取石治疗,术后予以对症支持治疗。观察指标:(1)治疗结果:插管时间、插管成功率、取石成功率。(2)手术并发症:出血、穿孔、胰腺炎。(3)随访结果。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术后迟发性穿孔、患者生存情况、胆管炎再次急性发作、再次取石等内容。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范围)表示。
结果(1)治疗结果:29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ERCP取石治疗,插管时间为(5±4)min,插管成功率为100.00%(297/297)。297例患者中,292例一次取石成功,一次取石成功率为98.32%(292/297);5例因胆总管结石伴急性胆管炎发作,仅能完成部分取石。(2)手术并发症:4例患者术中行EST发生即刻出血,1例予热活组织检查钳烧灼止血成功,3例单纯应用取石球囊压迫乳头切开出血处止血成功。2例患者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行急诊十二指肠镜检查,应用热活组织检查钳结合金属夹内镜下止血成功。1例患者术中穿孔,经保守治疗后痊愈。2例患者术后发生急性重症胰腺炎,给予持续胃肠减压,联合生长抑素维持治疗,胰腺周围假性囊肿采用内镜下超声引导穿刺引流,4周后患者胰腺炎症状稳定。(3)随访结果:29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8个月。随访期间292例患者健康生存,无胆管炎、胆道结石等复发;5例患者分别于术后2~3个月再次行ERCP取石。随访期间无患者发生迟发性穿孔及死亡。
结论ERCP取石治疗年龄>70岁壶腹周围憩室伴发胆总管结石病患者安全、有效。
其他文献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 PVR)是视网膜重建的非特异性组织修复过程中的一部分。它发生在视网膜脱离后,视网膜外层缺血,光感受器细胞逐渐死亡(主要是凋亡),神经元丢失并刺激胶质细胞(主要是Müller细胞)肥大,视网膜也开始重建及保护余下的神经元,但这一系列反应如果过度,胶质组织就会代替神经元,视网膜也会受到牵拉而缩短,发生早期的PVR
选择准确合适的人工晶状体是儿童白内障手术的关键,儿童人工晶状体屈光力的计算存在较大的预测误差,这是由测量误差和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误差造成的,所以恰当地选择各类测量仪器和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很重要。Holladay 2公式对短眼轴患儿计算人工晶状体数值更准确。应用该公式时,需要测量7个参数,即角膜白到白直径、晶状体厚度、眼轴长、角膜屈光力、术前前房深度、术前屈光状态及年龄。该公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工晶
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与发展涉及多种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复杂的生物学过程,许多生长因子的受体均为蛋白酪氨酸激酶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在新生血管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生长因子生物学活性的表达需要与其靶细胞受体结合并激活受体酪氨酸激酶,引起其结构改变从而产生酶催化效应,引起生物学效应,促进新生血管形成。通过寻找选择性的酪氨酸酶抑制剂,来阻断或调控由于这些信号通路异常激活产生的疾病,是抗新生血管药物的
微小RNA(miRNA)是指一种小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分子,其异常表达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iRNA在AMD的炎性反应、氧化应激损伤、淀粉样蛋白及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等病变过程中贯穿始终。这些发现可能为AMD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新的可能性。(国际眼科纵览,2017, 41: 79-82)
目的探讨非肿瘤性疾病导致梗阻性黄疸的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非肿瘤性疾病导致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IgG4相关性胆管炎(IAC)、2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21例反复发作性化脓性胆管炎(RPC)、2例Mirizzi综合征、4例沟槽状胰腺炎(GP)、20例Lemmel综合征。患者行CT平扫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残留病变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4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3例胆囊切除术后残留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83例患者中,74例为残留胆囊(其中41例合并胆管结石、33例为单纯残留胆囊),9例为单纯残留胆管结石。患者入院后行相关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根据相应病变选择合适手术方法。观察指标:(1)临床特征:病史、临床表现、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肝脏第2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且预后非常差。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在第7版《AJCC肿瘤分期手册》中首次将ICC与肝细胞癌分开,单独设置章节,反映了ICC的危险因素与肝细胞癌的差异性。而最近出版的第8版《AJCC肿瘤分期手册》中进一步对ICC的TNM分期系统进行了更新。其中,不再以肿瘤大体分型特征进行T分期,同时淋巴结转移(N1期)被归入ⅢB期,
目的探讨胆道塑料支架及全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在ERCP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良性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4例行ERCP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良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54例患者中,单纯吻合口狭窄44例,非吻合口狭窄10例。患者均行ERCP支架置入治疗。肝移植术后1个月内狭窄,初始选择置入单根塑料支架或行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
目的探讨顺逆结合肝门显露法治疗侵犯肝门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手术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3例左侧肝内胆管细胞癌侵犯肝门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3例患者术前均经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肝功能和剩余肝脏体积评估后,施行左半肝联合肝尾状叶切除术,手术操作步骤为顺行解剖肝门、敞开肝门板、左半肝联合肝尾状叶切除、肝右动脉重建、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融合影像(FIGFI)引导在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21例采用FIGFI引导下完成的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吲哚菁绿(ICG)荧光染色采用正染法或反染法。观察指标:(1)术中情况:手术方式,肝切除范围及相应ICG荧光染色方式和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