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深数学知识性体验三种方法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keBabyY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在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中指出了体验的目标: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在数学教学中,体验是认知内化的催化剂,它起着将学生的已有经验与新知衔接、贯通,并帮助学生完成认识升华的作用。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加深学生的知识性体验呢?
  
  一、在模仿中感知
   所谓模仿,是指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心理学理论认为,模仿是动物界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也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有时候,模仿就是一种创新,是相对于学生个体的创新。模仿也是一种再创造。它是当学生遇到个体进行独立学习有困难时而采取的一种必要的、有效的手段。经过我多次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在遇到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一些几何知识的时候,你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去合作、去讨论、去探索画法,那只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学生往往浪费了时间,又探索不到正确的知识,反而让错误的方法在头脑中留下了定势。相反,如果教师在讲授画法并进行示范时,让学生试着跟老师一步一步地画,从跟老师的模仿中初步去感知画法,便能让学生留下正确的体验。然后再让学生去体会,去试画,去研究,就会使学生心中有一盏灯,能够在黑暗中摸索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二、在比较中促进
  
  比较是把各种现象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彼此之间的异同和关系的一种思维过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如果我们面前出现某种新的东西,我们既不能拿它去同什么东西比较,又不能把它同什么东西区别开来……那么,我们就不能对它形成一种思想,也不能对它说出一句话来。”因而,只有在比较中,才能促进知识在学生中的体验。
  我在教学中曾碰到过这样两个图形:
  
   它们阴影部分的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图1是求梯形的面积,图2是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先出示图1让学生练习,很快,许多同学通过口算就得出来了:10×6 12=72(平方厘米)。于是,我赶紧出示图2,没等我开口说做,一位性急的同学就嚷道:“老师,还不是和图1一样,10×6 12不就算出来了吗?”这时,马上就有一位同学站起来反驳:“右边空白部分是梯形,不是长方形,10×6是错的。”于是,我趁机引导学生进行了两个图形在解法上的比较,发现:图1能求出梯形的面积是因为空白部分长方形的面积能直接算出来,图2不能是因为在计算空白部分梯形面积时少了一个条件:上底不知道。这时,我又稍做引导:上底有没有办法求出来?学生通过思考,想出了可以先求出三角形的底。计算过程中,学生在第一种思路“三角形的底→梯形上底→梯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又产生了第二种思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面积。通过比较,第二种思路比较简便。之后,我又回顾图1,让学生思考有没有第二种方法?学生根据图2的解题经验,马上明白了第二种解法:三角形的底→梯形的下底→梯形的面积,通过图1两种方法的比较,却发现第一种简便。
  由于这两个图形相似,条件相同,在解题过程中,学生由于感官的定势作用,把图1的解法运用到图2时,却产生了解法上的冲突。通过比较,又寻找到了图2的解法,在解题过程中又产生了第二种更简便的方法。接着又通过比较,把图2的简便方法运用到图1上时又变成了不简便的方法。通过这样多次在图形、解法上的比较,既发散了学生对问题解决的思路,又使知识在学生的体验中进一步加深、巩固。
  
  三、在矛盾中激化
  
  数学生活与现实生活中,经常会产生一些“矛盾”,这样的“矛盾”往往激化学生产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我在一次活动课当中,出示了一道能引起学生兴趣并产生矛盾冲突的题目:新华书店有以下一批儿童读物打折出售,你会怎么买?并说出你的理由。
  
  ①《西游记连环画》(原价8.50元,现价4.50元)
  ②《作文选》(原价12.00元,现价9.00元)
  ③《儿童漫画》(原价10.80元,现价7.80元)
  ④《童话选集》(原价18.80元,现价13.80元)
  
  在讨论当中,许多同学都据理力争,毫不相让。有的选择了《童话选集》,因为价格下调了5.00元,下降的钱数最多;有的认为买《西游记连环画》合算,因为它下降的幅度最大,价格几乎是原来的一半,而《童话选集》下降幅度还不到三分之一。还有一些更新颖的观点:我要买作文选,因为它对我提高写作水平有帮助;我要买《西游记连环画》,其他的我不喜欢;我要买《童话选集》,其他的我都有了,买来没用……由于每个同学认识角度不同,出发点也不同,因而造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激烈的矛盾冲突的局面,这不仅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促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众多的矛盾冲突中激化。
  从以上中我们可以看出,“体验犹如催化剂,能将知识经验酿制成醇香的美酒。”学生正是在体验的过程中,使感知从深刻到内化,然后获得感悟;学生也正是在体验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去建构知识、理解人生、感悟人生,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责任编辑:张 华 伟)
其他文献
新课标指出,教学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对文本进行静态的弹性预设的同时,更要追求课堂现场的有效生成.
一、教学内容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3B Unit 7 Where?第一课时。
(南通市如东县童店初中。江苏南通226400)  教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实施者,教师对课改精神体悟的深浅,课程内容传达是否生动有趣,将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实施的效果。而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的信息载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因此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新课改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提出了新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它是师生之间对话和交流的形式和手段.然而,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正如有位教育家说的:"阅读教学完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问和巧妙
期刊
一、问题:“饭”不香,是“米”之过吗?——对课堂生成之源的思考    如果“香米饭”是香浓浓的语文课堂,那么“米”就是教师在课前的教学预设,“巧妇”就是一位好老师了。 一位老师在执教《江雪》,放手让学生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问题:“你对这首诗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吗?”一生满脸疑惑地问道:“老师。这位老翁为什么那么冷的天还要去江中钓鱼?”于是课堂出现了似乎精彩又令人尴尬局面:“我知道。因为那老翁爱吃鱼”,
下文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针对2016年7月出现在河北省的一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及处理,以期能够为今后此类天气过程的预测预报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进而更好地服务
东宁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近年来大力推进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的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要进一步提升东宁农业经济的竞争力和产业化程度,还要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发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它对学习活动具有定向、启动、调节和维持的作用,是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学理论指出,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输出——输入的认识过程,而且也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现结合笔者几年来的实践探索,谈谈在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心理学认为,思维是由人们的认识需要引起的,没有认识的需要
我国天然林工程中在森林管护上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果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及时将问题进行解决,必然会对天然林保护工作的长远发展造成负面影响。针对这种情
一、教材分析本文出现在以“成长”为话题的第一单元,节选自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讲述的是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本文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