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氛围养成习惯加强疏导运用工具家校协作积极评价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ny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部分语文学习困难学生對语文不感兴趣,也不喜欢阅读,语文成绩不理想。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结合笔者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提高乡镇学困生阅读能力的几点策略。
  语文是学生各科学习的最基础学科,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提升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然而,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部分语文学习困难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也不喜欢阅读,语文成绩不理想。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这些学困生的阅读能力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进行了尝试: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阅读氛围
  兴趣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性影响,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语文学困生,我们更应努力营造阅读氛围,让孩子们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向这些学困生提出各种特定情境下的问题,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鼓励他们主动回答,大胆表达。这样在促进他们积极思考的同时,也能够提升他们口语表达的能力。对于那些表现积极,能认真学习主动回答的学困生,老师要及时予以表扬;对于那些性格内向,不敢回答的学困生,老师要多肯定,多鼓励,多提问。这样不仅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了他们语文学习的信心。
  二、教师积极规范指导,帮助学生养成科学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无形的,但是对阅读效果的影响却是巨大的。首先,教师要培养学困生养成阅读时记笔记、作标记的习惯,阅读时对于一些重要语句、有疑问的地方要做好标记,适时进行思考。这种习惯不仅仅局限于语文学习,对于其他学科学习也同样具有积极意义。经过长期的阅读训练,学困生的阅读技能会有很大提高。另外,我们要明白,阅读技能的提升不是一日之功,而需要我们长期的坚持训练。教师要鼓励学困生利用课外时间大量阅读,阅读时要坚持多提问多思考的习惯,长期坚持学生的知识量定会大大增加。
  三、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
  教学中,老师要加强对这些学困生的了解,知道他们的需求,这样才能与他们进行真正的心灵沟通。例如,有的学困生因为父母的离异,导致平时缺乏父母的关爱,这时“亲情与爱”便是他们最需求的东西。学困生也希望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希望别人能够尊重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够像别的同样一样成功。我们应该根据他们的需求,对他们多关爱,在班级多营造和谐氛围,让同学们像一家人一样相互相处,让他们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爱的力量。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学习积极性也会被调动起来。
  四、合理运用学习工具
  我们知道,小学生在文字数量、数学公式、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等知识累积非常有限。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可或缺地要利用工具。在阅读时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生字词,身边没有家长或老师时,他们就要利用查阅字典来认识生字词,如果能利用网络资源效果更好。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五、家校联合,沟通协作
  学困生的阅读能力不强,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对学困生给予积极的指导。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其喜好也不尽相同。语文教师要根据每个个体特性做好阅读指导,推荐合适的阅读书目,帮助学困生解困。
  学困生的阅读不仅仅是老师的事,家长也有很大一部分责任。教师要加强与学困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家校联合,做好解困工作。有问题及时帮孩子与老师进行沟通。教师与家长相互配合,长期坚持,教师布置,家长监督,形成合力,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六、采用积极的评价机制,鼓励学困生积极阅读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闪光的一面,学困生也一样。很多学困生的性格相对而言比较内向,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对这类学生适当多关注,多提问,对他们每一点进步我们都要积极评价,给予其鼓励。我们可以对其进行适当刺激,利用其好面子特点督促其认真学习。另外,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喜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阅读。当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后,我们可以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积极组织各种读书,如“读书沙龙”“朗读比赛”“故事会”等,总结阅读成果,交流读书心得,提升阅读兴趣。
  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打基础的关键时刻。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更加关注学困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学困生进行有计划的训练,激发学困生阅读兴趣,培养科学阅读习惯,加强心理辅导,合理运用工具,积极评价鼓励学生,家校联合,帮助学困生提高阅读能力。总之,想要提高学困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事,还得边读边动笔、多读多练,同时学生要善于总结,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技巧,这样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据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每年超过7万0-14岁中国儿童死于意外伤害,意外伤害已成为威胁中国14岁以下儿童人身安全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这与儿童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是分不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时代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奥妙无穷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得不好,则终生受其累。”这说明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幼儿人生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話有“从小到大、三岁知老”的说法。可现在有的孩子在家里像小皇
一、趣味教学,学以致用  用多种方式,调动孩子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如童谣、表演、歌曲、戏剧、原创作、小报制作、朗诵赛、故事演讲……、让孩子参与进来,让每个孩子有展示自己的舞台,让英语有“用武之地”。  如:一年级学完字母后,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创编诗歌,帮助一年级小学生提高英语的记忆效果:  26个字母汇合成一首歌:  小小房间三层楼,字母站在第二楼,  大写字母没有头,上身长在第三楼,  b, d,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就能独立吸收知识,今后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发展。自学能力就小学的阅读教学来说,主要是指独立地理解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扎扎实实地一步一步培养起来,是各年段的共同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着眼于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独立思考能力训练放在重要地位,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读书方法,学会读书。
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作业。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它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能力,也是教师、学生家长评价学生学习的一种依据。  一、作业有利于课堂巩固,激发思维碰撞  《螳螂捕蝉》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