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曲池穴及足三里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细胞线粒体凋亡途径的影响

来源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dhyd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电针干预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细胞线粒体凋亡途径的影响.方法 选取SD大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20只.模型组、电针组大鼠采用Zea Longa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缺血2h后,再灌注3d.模型组与电针组各有18只大鼠造模成功.术后2h,在电针组大鼠“曲池”、“足三里”穴进行电针治疗,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不作特殊干预.采用Zea Longa 5分评价法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程度;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应用TUNEL试剂盒检测皮质区缺血周围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脑组织中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ax蛋白、胱天蛋白酶(caspase)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组内术后2h、1d及2d比较,模型组[(1.67±0.58)分]、电针组[(1.14±0.37)分]术后3d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低(P<0.05).与假手术组同时间点比较,模型组、电针组大鼠术后2h、ld、2d及3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高,电针组术后2d及3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术后3d,电针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明显减小(P<0.05).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大鼠大脑皮质缺血半暗带区神经细胞的凋亡百分比分别为(1.07±0.02)%、(39.4±10.1)%、(15.1±4.2)%.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凋亡细胞数量百分比明显较低(P<0.05).术后3d,模型组大鼠大脑皮质Bcl-2蛋白(0.11±0.02)、mRNA的相对含量(0.13±0.04)较假手术组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Bcl-2蛋白(0.36±0.11)、mRNA的相对含量(0.41±0.15)较高(P<0.05).术后3d,模型组、电针组大鼠大脑皮质Bax蛋白、mRNA的相对含量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大脑皮质Bax蛋白(0.51±0.14)、mRNA的相对含量(0.37±0.13)较高(P<0.05).术后3d,电针组活化型胱天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少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刺激“曲池”及“足三里”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线粒体凋亡途径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与球囊扩张治疗对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短期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纳入2010年9月至2015年3月行POEM或球囊扩张的患者,分为POEM组26例和球囊扩张组40例。分别比较POEM和球囊扩张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食管高分辨率测压参数,并对比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内组间Eckardt评分(Eckardt评分≤3分为治疗成功的标准),以及胃食管反流症状。同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天津工商学院建筑工程系是我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先驱之一,自1937年成立至1952年调整到天津大学期间,为我国尤其京津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建筑从业人才。天津工商学院是由法国天
期刊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整体薄弱,作者根据这一情况在学院2013级软件专业中随机抽取4个班,2个班做实验班,2个班做对照班,分别采取分级教学和传统教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后,
目的 观察电针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黑质内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通路及γ-干扰素(IFN-γ)的影响.方法 选取雄性健康SD大鼠32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经颈背部注射鱼藤酮[1 mg/kg,溶于一定比例二甲亚砜(DMSO)和生理盐水中,浓度0.25 mg/ml],假手术组经颈背部注射同剂量的DMSO和生理盐水混合
学院发展与学科建设1986年12月,天津大学召开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时任校长吴咏诗在会上做了题为《为把天津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学而团结
期刊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锯齿状病变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并经活检病理诊断为上消化道锯齿状病变的21例患者资料纳入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及病理特征。其中18例同期(6个月内)进一步行结肠镜检查者纳入病例组,并按1∶4的比例选取同期行上消化道内镜和结肠镜检查未发现上消化道锯齿状病变的患者组成对照组(n=72),对比分析2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