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探索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突出体现了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活动化、大众化和技术化等改革方向,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的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注意实现这一目标而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教学,引导学生乐于探索,指导学生勤于动手,充分发挥他们在课堂中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首先,指导性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方法进行学习。这种指导更多地表现在教师的引领、促进、合作、监控和评价上。这表现在:在学生探究学习前,教师要创设特殊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一种能够发现和胜任的感觉,做好各种探究材料的准备。在探究学习中,教师对探究问题的提出、探究方法的选择、合作交流、得出结论、成果展示等各方面加以指导,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同时,认真观察学生的表现,诊断学生的思维,指出错误或不足,促进其转变;对于学生知识缺失的地方,要及时弥补。其次,建构性是学习者从自己的经验出发,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建构知识结构。在探究学习中,重视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差异性,强调知识建构的主动性和联系实际的客观性,不能走徒有形式没有探究内容的虚探究。同时,教师要注重选择好真实、复杂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再次,自主性。主动性指教师扶着学生走路,学生毕竟还有自己走,教师把学生是为有个性、有潜力的人,根据其年龄水平和心理特征给予适当的指导或干预。最后,协同性。学生个人的知识经验毕竟是有限的,还要强调不同主体间的协商、交流和对话,这样多种观点得以比较、被考虑。
二、探究式教学的培养目标
(一)良好的交流能力
良好的交流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它包括接受、加工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即用数学进行交流、思考的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交流活动。正是师生、生生的相互对话、交流和合作才能使学生的自助建构的意义更加完善。学生在探究交流中,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思想、尊重别人的观念、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别人协商交流等,学生的交流能力因此得到提高。
(二)学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态度是决定个体外部行为的内部准备状态。观察和模仿对于儿童态度的学习发挥关键的作用。当学生作为一个新成员进入探究共同体时,会观察和模仿共同体的态度和价值观,再以共同体为参照,在参与共同体活动中,学科共同体的态度和价值观会内化并组成个体价值体系中的一部分。
三、小学数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一)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自学探究
创设情景包括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与问题情景两个方面。教学氛围主要是指良好的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宽容、鼓励创新、敢于提问的教学氛围。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发端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创设教学情景,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在教学中创设生动的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主动探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教学实效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及时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
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帮助者。教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个性差异等来组织调控学生的探究活动,必要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教师的指导帮助要适时适度,要看准时机,掌握技巧,控制分寸,点到为止。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及时鼓励,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
总之,我们要让问题探究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探索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突出体现了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活动化、大众化和技术化等改革方向,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的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注意实现这一目标而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教学,引导学生乐于探索,指导学生勤于动手,充分发挥他们在课堂中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首先,指导性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方法进行学习。这种指导更多地表现在教师的引领、促进、合作、监控和评价上。这表现在:在学生探究学习前,教师要创设特殊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一种能够发现和胜任的感觉,做好各种探究材料的准备。在探究学习中,教师对探究问题的提出、探究方法的选择、合作交流、得出结论、成果展示等各方面加以指导,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同时,认真观察学生的表现,诊断学生的思维,指出错误或不足,促进其转变;对于学生知识缺失的地方,要及时弥补。其次,建构性是学习者从自己的经验出发,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建构知识结构。在探究学习中,重视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差异性,强调知识建构的主动性和联系实际的客观性,不能走徒有形式没有探究内容的虚探究。同时,教师要注重选择好真实、复杂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再次,自主性。主动性指教师扶着学生走路,学生毕竟还有自己走,教师把学生是为有个性、有潜力的人,根据其年龄水平和心理特征给予适当的指导或干预。最后,协同性。学生个人的知识经验毕竟是有限的,还要强调不同主体间的协商、交流和对话,这样多种观点得以比较、被考虑。
二、探究式教学的培养目标
(一)良好的交流能力
良好的交流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它包括接受、加工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即用数学进行交流、思考的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交流活动。正是师生、生生的相互对话、交流和合作才能使学生的自助建构的意义更加完善。学生在探究交流中,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思想、尊重别人的观念、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别人协商交流等,学生的交流能力因此得到提高。
(二)学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态度是决定个体外部行为的内部准备状态。观察和模仿对于儿童态度的学习发挥关键的作用。当学生作为一个新成员进入探究共同体时,会观察和模仿共同体的态度和价值观,再以共同体为参照,在参与共同体活动中,学科共同体的态度和价值观会内化并组成个体价值体系中的一部分。
三、小学数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一)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自学探究
创设情景包括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与问题情景两个方面。教学氛围主要是指良好的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宽容、鼓励创新、敢于提问的教学氛围。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发端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创设教学情景,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在教学中创设生动的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主动探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教学实效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及时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
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帮助者。教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个性差异等来组织调控学生的探究活动,必要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教师的指导帮助要适时适度,要看准时机,掌握技巧,控制分寸,点到为止。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及时鼓励,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
总之,我们要让问题探究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