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贸易理论和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战略探讨

来源 :总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c77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分析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存在的不足入手,阐述了当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新贸易理论,并对各种理论主要内容与观念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依据新贸易理论,我国在发展对外贸易应采取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发展战略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有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学说。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优势是如何形成的呢?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模型)认为,在不同国家同种商品之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型式上的差别。因此,各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应该说,上述理论在解释现实中的某些贸易格局上是相当成功的,并曾在相当长时期内构成了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主流,但它们终究存在着局限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基础上,其比较利益产生前提是各国的供给、生产条件不可改变,资源和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这种传统比较优势具有静态的特征。
  
  1 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战后,出现了大量的贸易新现象: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超过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制成品内部的贸易比重上升,初级产品的贸易下降;发达国家之间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额越来越大。这些新贸易现象与传统贸易理论相悖。针对传统理论的不足,以不完全竞争为假设前提的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与传统理论相比,新贸易理论大量运用产业组织、市场结构、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概念和思想来构建新的理论模型,使国际贸易理论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1)20世纪90年代克鲁格曼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在迪克西特一斯蒂格利茨(简称D—S模型)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克鲁格曼的产业群模型是基于以下事实:企业和产业一般倾向于在特定区位空间集中不同群体,,不同的相关活动又倾向于集结在不同的地方,空间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与产业专业化有关。这种同时存在的空间产业集聚和区域专业化的现象,是在城市和区域经济分析中被广泛接受的报酬递增原则的基础。当企业和劳动力集聚在一起以获得更高的要素回报时,存在本地化的规模报酬递增为产业群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本地化的规模报酬递增和空间距离带来交易成本之间的平衡,被用来解释现实中观察到的各种等级化的空间产业格局的发展。
  (2)詹母斯·布兰德和保罗·克鲁格曼在在其著名的论文“国际贸易的相互倾销模型”(1983)中提出了相互倾销理论。该理论认为,寡头垄断厂商为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将增加的产量以低于本国市场价格的价格销往国外。从表面上看,在国外市场上产品的销售价格是降低了,但是从全部产品所获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来看,如果这种销售不影响在本国销售该产品的价格,那么厂商所获得的总利润水平却提高了。同理,其他国家的厂商也会采取同样的策略将增加的产量销往对方国家市场。从这里我们可看出,在相互倾销贸易理论中,各国开展对外贸易的原因只在于垄断或寡头垄断企业的市场销售战略。
  (3)1961年,美国学者M.V.波斯纳他在《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了国际贸易的技术差距理论。技术差距理论认为,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工业品贸易,很多是以技术差距的存在为基础进行的。技术差距理论通过引入模仿时滞来解释国家之间发生贸易的可能性。在创新国和模仿国两国模型中,创新国一种新产品成功后,在模仿国掌握这种技术之前,具有技术领先优势,可以向模仿国出口这种技术领先的产品。随着专利权的转让、技术合作、对外投资或国际贸易的发展,创新国的领先技术流传到国外,模仿国开始利用自己的低劳动成本优势,自行生产这种商品并减少进口。创新国逐渐失去该产品的出口市场,因技术差距而产生的国际贸易量逐渐缩小,最终被模仿国掌握,技术差距消失,以技术差距为基础的贸易也随之消失。创新国逐渐失去该产品的出口市场,因技术差距而产生的国际贸易量逐渐缩小,最终被模仿国掌握,技术差距消失,以技术差距为基础的贸易也随之消失。
  (4)产业内贸易是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它突破了传統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国际投资等方面考察贸易形成机制,从而解决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日益占据国际贸易的主要地位。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经验分析阶段。主要包括1960年佛得恩对“荷比卢经济同盟”集团内贸易格局的研究;巴拉萨对欧共体成员制成品贸易情况的分析;小岛清对发达国家间横向制成品贸易的关注。第二阶段是理论研究阶段。里程碑是格鲁贝尔和劳埃德于1975年编写的《产业内贸易:差别化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度量》,这是最早的关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专著。在这本书中作者修正了H—O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条件,把贸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第三阶段是丰富发展阶段。主要理论模型有:20世纪70年代末,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克鲁格曼等创立了新张伯伦模型,把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运用到产业内贸易领域;20世纪80年代初,布兰德而和克鲁格曼为解释标准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建立的差别模型。
  
  2 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战略选择
  
  新贸易理论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给我国发展对外贸易提供了新思路,在对外贸易中,我们不能再拘泥于传统贸易理论认为的,满足于按简单的比较优势原则确立自己的外贸战略,而要依据新贸易理论的要求,把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我们应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要破除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一定是技术落后产业,以及认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就不能利用我们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旧观念。1.加大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和技术的投入,通过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消化吸收、结合我国的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就可以生产出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获得价格竞争优势。2.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应选择特定的关键产业予以适当的政策支持,集中科技力量进行研发,力争在特定的行业形成技术优势。世界各国的发展表明,特定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往往是在政府的扶持下创立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3.对国内市场采取适度贸易保护。中国国内的巨大的国内市场可以形成企业的规模经济,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可以缓解国内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出口的状况,对国内市场的适度保护有利于培育本国战略产业的竞争能力。4.在市场选择上,国家有重点地培植一批技术含量高、出口前途好的产业部门,带动全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获得国家的竞争优势。所以,我国的对外贸易,不管是实施出口替代战略,还是进口替代战略,都始终要把提高产业结构水平作为重点。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阿布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7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研
在危机形势下,企业调动全员积极性有效应对危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文章从国有企业专职政工管理人员的角度,对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应对危机形势进行了深入思考与实践.
摘要:关于当前国际油价暴涨的原因,主要石油消费国普遍归结为新兴经济体需求拉动、产油国生产投资不足和全球石油生产“达到顶峰”的结果,而石油生产国却更加强调市场投机因素的作用。无论如何,国际原油供需基本面是决定国际油价长期走势的最基本因素。  关键词:原油;价格上涨;因素分析    1 油价暴涨的因素分析    1.1 国际市场供需脆弱是国际油价暴涨的基本原因  目前存在的事实是,世界石油剩余产能不足
鸿福堂(01446.HK)为本港最大的中式草本饮品零售商,截至去年6月底止,香港零售网络拥有1 12间自营零售店.集团计划今年继续审慎扩张,料再开6至8间分店,其中屯门、蓝田及中环分
期刊
江西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全国及其他兄弟省份相比,发展仍显滞后,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小,政府扶持力度有限,农民有效需求不足,地方财政财力有限,专业化经营水
期刊
7月24日下午,百色市政务服务中心国土资源办事窗口,一名干部认真审查靖西县龙邦国际商贸物流中心项目的用地报批材料后,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个首期投资5亿元、用地规
物业管理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利器--企业文化rn企业文化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探讨这一问题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但我们不能把物业管理公司如何构建自身的企业文化归于上述的“老生
票据关系与基础关系之相互关系,由票据无因性原则可见,一般来说,两者关系应为相互分离,但是法律出于特殊之考量,于特殊情形下亦规定其有联系之存在.
当今时代是信息和知识的社会.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化浪潮对图书馆目前的功能定位、运营方式提出挑战.必须以创新服务思维指导新世纪图书馆管理工作,以便在收藏、保管、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