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创造教育

来源 :数理化学习·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esfa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教育,向往和期望的是开放的课堂、自主的课堂、探究的课堂、合作的课堂、活泼的课堂、创新的课堂。以人为本,关注“人”和“人”的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的共识。从生命视角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在课堂的生存状态,关注对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我对创造教育的认识还比较初步,认为只要能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深化课堂改革,任何数学课堂内外的一丝观点、一种方法、一点归纳,都可算是一份收获、一种创造。一位伟人曾说过:“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我在数学教学中用这个经典论述指导我深刻理解创造课堂的本质,也以此为方向,不断推进和改造我的创造课堂,同时渗透和实施创造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一、在自我改进中创造,完善自我教学方式
  
  学习是创造的基础,也是课堂改革的保障,数学是一门深厚的艺术,更是创造的天堂,我从不怀疑数学课堂上的任何奇思异想,因为这些都有创新影子,与牛顿的苹果落地具有相同的初期特征。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呆板都是课堂改革的绊脚石,必须要转变思想,转换理念,才能保证自己高、看得远、想得多,才会高于他人,才能有所创造。
  我深深地知道,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保障我能够创造学习、创新教育的基础。听同事、名师的课,是学习;看授课录象带、观摩各种课件,是学习;听专家的报告,阅读各种理论书籍也是学习。只要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我们都要果断改进,博采众家之长,选择和创造适合自己风格的路子,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多体会、多总结、多尝试,挖掘自己的潜力,不断观察,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我们就一定会成功的。
  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的情境引入中,我曾看到一位名师的授课录像:课件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与地平线相交、相切、相离……这种情境非常能够准确地呈现课堂学习的知识,而且学生能看懂、能理解、能引申。所以在那以后的本课时中,我就用纸剪了一个圆(没有多媒体),模仿录像中的操作非常生硬地结合课堂知识点分块演示给学生看,并让学生体会那种意境……但我的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却从呈现和教具上作了两次改进:
  一学生问:老师,月亮在上升时会分这三种情况停下来让人看吗?我告诉学生这三种情况是三个特殊画面,是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体现。但是老师应该先很流畅地演示一轮明月冉冉升起的过程,然后再画出三种特殊时刻的图形和同学分析,而不是边演示边停下来讲解。我在以后的模拟操作中重新作了改进。后来,又一学生问:老师,你的月亮和地平线相交时遮住了地平线的一部分,这就是相交吗?我在课后思考发现圆面的模型和圆还真不一样,为了能突出圆而不是圆面,我把纸质圆面改成用铁丝做成的圆,同行们一致认为我的两次改进更有利于课堂呈现,更贴近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更能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的独特视野给了我启迪,让我能在学习、教学中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完善,增长了自我认识,提升了自身的数学素养。
  
  二、在课堂情境中创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数学是培养人思维能力的学科,创造是数学的核心,也正是创造推动了数学的发展。欧拉对“七桥连接”问题的精练抽象,启发了现代网络的理论;高斯的灵感,带来了一种妙算。实践证明,创造教育的许多成果都是在数学活动中取得的。因此,我们将数学课堂活动化,为学生提供活动的生长点,有意识地将创造性教育渗透到数学活动中,着力于创造性个性培养,全方位地塑造健全的创造性人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境却是兴趣的方向标。因此,我们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各项课堂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我就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情境,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七年级数学“整式”一章中,发生x2+x2=x4这样的错误非常正常,由于受“2+2=4”的思维迁移影响,不少学生搞不懂为什么这是错误的。我就创造性地提问:一只有两个耳朵,这个笼子里有一只,那个笼子里也有一只,两个笼子里一共有几只兔子,一共有几个耳朵?”这一问,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底数”,什么是“指数”,问题迎刃而解。
  学生有时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但也有学生却又比我们想象的要“笨”得多,他有可能会把你创设的一个好的情境破坏的一塌糊涂。有理数是初中代数的起始章节,在引入负数后,一个学生提出“-3与-4哪一个大?”我举例解释给他听“我欠别人3元,你欠别人4元,谁的钱多?”本以为这一实际问题情境应该可以帮助他理解。出人意料的是,却与我对上了劲:“老师,我欠别人4元,说明我借了他4元,我现在就有4元钱。你欠别人3元,说明你借了别人3元,你就只有3元钱,我的钱当然比你多。”看来有些知识的引入,不是仅靠自己的创造一个例子学生就能轻松解决的,必须有耐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当然,在整式的加减中“同类项合并”一课我创设了“动物分类游戏”,形像地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同类项,怎样才可以合并。在介绍“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我创设“A、B、C三个相邻的小区要合建一所休闲广场,应如何选址,才能使三个小区到广场的距离相等?在“圆”的起始课上,我展示了自己创作的方形车轮,并让学生体会它和圆形车轮的区别,认识圆的定义和应用……学生求知欲是一种对知识追求的内在驱动力,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如果我们能做到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注重抓住学生的思维创新点,恰到好处地渗透、点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师生双方都将收益匪深浅。
  
  三、在数学活动中创造,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如今的课改之风愈吹愈劲,“大力推进课堂有效教学”等的呼声早已响彻大地。作为起着基础作用并对其他学科有着影响力的数学学科,更应走在课改的前列。
  在九年级“概率初步”的起始课“随机事件”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两个活动:活动一自学课本后完成简单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判断,让学生认识概念,并通过一个摸球游戏让学生认识“在一定条件下”的重要性,进一步巩固概念,活动二是设置了放球游戏让学生体验概念、感受数学。整整一堂课,老师的点拨不超过5分钟,两个活动完全在学生的愉悦和快乐中完成,学生既学习了数学知识与技能,体验了数学的价值与应用,同样也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魅力。
  通过师生的共同学习、共同努力、共同创造,我的数学课堂已经走出原有的落后状况,形成了自己的数学课堂特色。教育创造探索永无止境,在自我改进中创造,完善自我教学方式是的追求;在课堂情境中创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是我的责任;在数学活动中创造,改变数学学习方式是的目标。或许,在将来的一天,我会突然发现自己今天的尝试有着明显的不足与缺陷,但没有今天的铺垫,就没有将来的完善。我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学生的创造能力能够得到提升,师生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换来成功的喜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