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教学一向是高中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健康成长;之所以难,是因为政治教材的内容理论知识多,抽象有余,形象不足,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容易丧失兴趣。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追求“新、奇、特”的东西,而在政治教材中根本找不到这些。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教学的难点之一。
高中政治教学内容比初中阶段要深,而且比较抽象,学生单凭死记硬背,很难有显著的成效。因此,如何进行政治教学构成又一难点。
学习政治理论的目的是进行社会实践。教材注重介绍理论知识,而对如何运用很少提及,这给学生造成一种假象——政治和生活没有多大关系。而事实恰恰相反,政治和生活紧密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如何把政治理论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成为教学的又一难点。
下面,笔者就高中政治教学中这三个难点问题,一一进行解读,找出破解之道。
一、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强大的推动力。只有对政治学习感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政治学习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克服种种困难,解决问题。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政治的兴趣。
首先,要精彩导入。在课程开始前,教师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引出新课的内容,即导入。教师科学而巧妙的导入,能够引导学生顺着教师的思维方向走,把旧课和新课联系起来,引起学习新课的强烈欲望,激发起学习的浓厚兴趣。高中政治教师要巧妙地设计导入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为开展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是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例如,在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一课教学时,我没有开门见山直接讲解,而是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对于高中生来说,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哪方面更重要呢?有的学生回答思想道德修养重要,有的学生说科学文化修养重要,并各自说出了理由。我没有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而是向学生讲述了“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始末,使学生再次思考上面的问题。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产生了强烈的探知欲望。由此,我适时引入了该课的内容。
其次,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高中政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政治理论,探究实践应用。例如,在进行“国家宏观调控”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系列“三鹿奶粉事件”的图片,然后设置情境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包括“三鹿奶粉事件”在内的众多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应该采取怎样的解决措施?当前,我国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药品问题多发,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对此也很有自己的想法。因此,设置这样的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很有作用。经长期的实践证明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科学开展政治教学
高中政治课概念、定义多,知识点繁杂,内容抽象松散,学生记忆存在困难。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运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一)运用分析法——理解复杂难记的概念和定义
高中政治课概念、定义多,且逻辑性强,即使是很短的一句话,也可能包含很多的内容,如果不加以逐步分析、理解,单纯去记忆,很可能顾此失彼,丢失重要信息,在运用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法,对复杂的概念、定义进行分析,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例如,对于商品的概念“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教师应先提出中心词“劳动产品”,因此,不是劳动产品不能成为商品。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呢?也不是。这时就要注意到,“劳动产品”前面还有定语“用于交换”,所以,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这两者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然后,教师应给学生列举他们熟悉的例子,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二)比较法——剖析容易混淆的问题
高中政治中有许多从字面上看非常相似的概念,但仅仅是字面相似而已,它们有各自的含义和适用范围,这是十分确定,不容混淆的。然而,学生常常把这些概念搞混、记差,因此无法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例如,“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个概念,从字面上看,它们之间仅差两个字或四个字,且它们的关系非常紧密,但是它们的含义却是不同,不能混淆。“人民代表”是人,“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三者指代的事物不同,不能等同,更不能相互代替。对这种容易混淆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如列出表格,把各自的含义、特征、适用范围、所代表的意义、具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等分别写出来,就一目了然了。这样,学生再理解、记忆就不会出现问题了。
(三)归纳法——确定问题的归属和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各种知识之间也存在必然或非必然的联系。因此,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归纳法进行教学。例如,在讲到我国的基本国情时,教师不能单单对我国基本国情的含义进行介绍、讲解,还要让学生知道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确定我国基本国情的原因和依据是什么。而我国的基本国情又和党的基本路线是紧密相关的,于是引出党的基本路线的含义,以及坚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通过对知识进行归纳,可引导学生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这样在复习和运用时就能做到准确、轻松、顺畅。
三、理论教学联系生活实践
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是前人对生活实践的总结。而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是运用于生活实践,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教学联系生活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由高考命题的趋势决定的,也是由素质教育的发展决定的。例如,在讲解我国的对外政策时,政治理论与当前时事热点紧密联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学习不是“假、大、空”的表面文章,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的发展现状、对外政策、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等,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总之,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教学的藩篱,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学好政治课。
(责编 张翼翔)
高中政治教学内容比初中阶段要深,而且比较抽象,学生单凭死记硬背,很难有显著的成效。因此,如何进行政治教学构成又一难点。
学习政治理论的目的是进行社会实践。教材注重介绍理论知识,而对如何运用很少提及,这给学生造成一种假象——政治和生活没有多大关系。而事实恰恰相反,政治和生活紧密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如何把政治理论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成为教学的又一难点。
下面,笔者就高中政治教学中这三个难点问题,一一进行解读,找出破解之道。
一、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强大的推动力。只有对政治学习感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政治学习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克服种种困难,解决问题。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政治的兴趣。
首先,要精彩导入。在课程开始前,教师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引出新课的内容,即导入。教师科学而巧妙的导入,能够引导学生顺着教师的思维方向走,把旧课和新课联系起来,引起学习新课的强烈欲望,激发起学习的浓厚兴趣。高中政治教师要巧妙地设计导入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为开展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是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例如,在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一课教学时,我没有开门见山直接讲解,而是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对于高中生来说,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哪方面更重要呢?有的学生回答思想道德修养重要,有的学生说科学文化修养重要,并各自说出了理由。我没有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而是向学生讲述了“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始末,使学生再次思考上面的问题。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产生了强烈的探知欲望。由此,我适时引入了该课的内容。
其次,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高中政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政治理论,探究实践应用。例如,在进行“国家宏观调控”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系列“三鹿奶粉事件”的图片,然后设置情境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包括“三鹿奶粉事件”在内的众多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应该采取怎样的解决措施?当前,我国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药品问题多发,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对此也很有自己的想法。因此,设置这样的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很有作用。经长期的实践证明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科学开展政治教学
高中政治课概念、定义多,知识点繁杂,内容抽象松散,学生记忆存在困难。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运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一)运用分析法——理解复杂难记的概念和定义
高中政治课概念、定义多,且逻辑性强,即使是很短的一句话,也可能包含很多的内容,如果不加以逐步分析、理解,单纯去记忆,很可能顾此失彼,丢失重要信息,在运用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法,对复杂的概念、定义进行分析,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例如,对于商品的概念“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教师应先提出中心词“劳动产品”,因此,不是劳动产品不能成为商品。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呢?也不是。这时就要注意到,“劳动产品”前面还有定语“用于交换”,所以,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这两者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然后,教师应给学生列举他们熟悉的例子,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二)比较法——剖析容易混淆的问题
高中政治中有许多从字面上看非常相似的概念,但仅仅是字面相似而已,它们有各自的含义和适用范围,这是十分确定,不容混淆的。然而,学生常常把这些概念搞混、记差,因此无法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例如,“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个概念,从字面上看,它们之间仅差两个字或四个字,且它们的关系非常紧密,但是它们的含义却是不同,不能混淆。“人民代表”是人,“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三者指代的事物不同,不能等同,更不能相互代替。对这种容易混淆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如列出表格,把各自的含义、特征、适用范围、所代表的意义、具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等分别写出来,就一目了然了。这样,学生再理解、记忆就不会出现问题了。
(三)归纳法——确定问题的归属和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各种知识之间也存在必然或非必然的联系。因此,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归纳法进行教学。例如,在讲到我国的基本国情时,教师不能单单对我国基本国情的含义进行介绍、讲解,还要让学生知道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确定我国基本国情的原因和依据是什么。而我国的基本国情又和党的基本路线是紧密相关的,于是引出党的基本路线的含义,以及坚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通过对知识进行归纳,可引导学生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这样在复习和运用时就能做到准确、轻松、顺畅。
三、理论教学联系生活实践
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是前人对生活实践的总结。而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是运用于生活实践,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教学联系生活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由高考命题的趋势决定的,也是由素质教育的发展决定的。例如,在讲解我国的对外政策时,政治理论与当前时事热点紧密联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学习不是“假、大、空”的表面文章,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的发展现状、对外政策、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等,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总之,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教学的藩篱,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学好政治课。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