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水墨色彩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feijack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千世界,每个地方,每个角落,都存在色彩,色彩是最能表现情感的手段之一。色彩是吸引眼睛注意的诱饵,所以从小就要让幼儿用多种感官感受色彩、认识色彩,激发幼儿对美的追求。
  关键词: 水墨画教学 小班幼儿 教学策略
  水墨画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绘画艺术,简洁、概括,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在作画过程中,水、墨、色彩的无穷变化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水墨画活动宜从认识国画颜料、墨等材料入手,采用合适的形式引导幼儿感知水墨画活动材料的特殊性,激发幼儿参与水墨画活动的兴趣。
  一、丰富、神奇的操作材料,引起幼儿玩水墨的兴趣。
  小班幼儿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多样化的工具和材料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有利于幼儿大胆想象、创造。因此,我们要充分以孩子生活中较熟悉并喜欢的材料作为绘画工具。
  1.了解国画材料的特性,在让幼儿熟悉国画用具特性的基础上,采用自由玩、自由探索的方法激发幼儿的兴趣。
  (1)毛笔:因为毛笔有别于其他的绘画工具,一般家庭中是不会使用它写字或者绘画的,所以一开始毛笔就会吸引幼儿。毛笔有其独特的魅力,从大至小,从粗到细,使孩子大开眼界,粗笔可细用、细笔可粗用,色彩浓淡可随意靠人调节,几笔便可画出栩栩如生的事物。毛笔有时会很快被幼儿接受,对其充满浓厚的兴趣。
  (2)宣纸:根据宣纸的特性,从小班孩子第一次接触水墨画时,我就让幼儿用工具在宣纸上自由地玩着画,观察并加以区别,从而摸索出结论。幼儿很快都知道水、颜料遇宣纸容易渗开,整个过程是孩子用宣纸在玩水墨色彩,一切显得很自然、和谐。
  2.给孩子提供丰富而富有变化的玩色材料。如拓印版、弹珠、滴管、毛线、积塑玩具、棉签、珠子、吸管、花草、树叶、牙刷、牙签、筷子、喷壶、纸团、鹅卵石、瓶盖等,让幼儿感受诸多形式美,使孩子乐意参与,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
  3.材料的提供要由浅入深。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在提供玩色工具时要有选择地投入。如棉签、印章、积木等材料简单易操作,同时效果佳,较符合小班开始阶段使用。同时要注意的是,每次玩色提供的材料种类不宜太多,一般一两种为宜。
  二、丰富的玩色游戏培养幼儿对水墨的兴趣。
  “玩色”游戏就是幼儿利用作画工具,将颜色吹涂、拓印于物体上的游戏活动。以吹涂、拓印等方式参与玩色,幼儿始终保持游戏的心态和对玩色的浓厚兴趣。另外,各种颜色组合变化产生的丰富的色彩画面,还可激发孩子们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
  1.用吹画的方法培养幼儿对色彩的兴趣。为了让孩子们对美丽的色彩产生兴趣,我们在开始阶段进行了吹画活动,主是用嘴或其他工具把滴在纸上的颜料吹散开来,显现出千姿百态的图案而组成一幅画的美术形式。
  从作画的过程说,画面不断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孩子不断想象、创作的过程。在不断联想构思的过程中,孩子的手、眼、脑协调运动,思维发散越来越流畅,想象越来越丰富。吹出的这些大块的色彩,给孩子以强大的视觉冲击,激发他们对色彩的兴趣,为玩色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
  2.用印画的方式丰富玩色活动,激发玩色兴趣。印画的材料有很多,如可以用瓶蓋在白纸上印五彩泡泡,用菜根在草地上印花朵,用手掌在树干上印树叶、用圆柱形的积木在绿叶下印一颗颗葡萄,利用树叶、蔬菜、幼儿的手、脚等。如在三角形的积木上涂上红色,正方形的积木上涂上黄色,印在一起,就成了金色的房子。例如小班的《漂亮的衣服》中,孩子们利用各种蔬菜切片进行印章画,给自己做漂亮的衣服。
  3.开展有话题的玩色,提高玩色兴趣。话题玩色一般以添画为主。如在为《吹泡泡》添画泡泡时,我们将洗洁精掺入颜料水中,让孩子用吸管把泡泡吹到纸上,泡泡一碰到纸便“啪”的一声爆开,变成一个个彩色的圈,孩子们非常感兴趣。随着孩子作画能力的提高,作画材料亦向棉签、毛笔过渡。孩子们开始添画小花、蝴蝶翅膀,用棉签绘画菊花、一串红、给大树找到树叶宝宝等。
  4.自由画让玩色活动更具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兴趣培养,自由画成了孩子最快乐的游戏。一只毛笔,几种颜料,几张宣纸,孩子的想象力源源不断地表现出来。例如有个孩子点了两点:一个蓝色,一个黄色,中间用一根线连起来,就说是小蓝和小黄手拉手,做好朋友。
  可见,孩子已能不拘泥于老师所教的内容,有了自己的想法,并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以适合幼儿的生理心理所能及的程度为出发点,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玩色游戏,实现与幼儿的平等对话、自由交流,让幼儿在宽松、平等的空间中自由大胆地发挥,“随心随欲玩水墨色彩”,让孩子在学习水墨画的过程中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5.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9.
  [3]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4.
其他文献
摘 要: 实践性是很多课程的追求,思想品德课程更关注这一点。因为思想品德本质上是致力于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习得和养成的课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做到: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教学要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关键词: 思想品德 新课程 实践性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其《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
“三维目标”是我国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课程目标,包括教育教学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强调三维目标在课堂中的落实情况,却较少关注高考作答时三维目标的实现情况。2014年笔者有幸参加了山东省高考历史科的阅卷工作,分到的试题为39题(3)、(4)。两小题共12分,但学生平均分仅为3.6左右,不得不让人深思。下面笔者尝试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对考生答题
摘 要: 尝试将CET-4考试的技能要求和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相结合,选择中英主语思维差异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提出了CET-4“What...about...?”类型阅读理解题的教学新思路和新方法,即“主语领先”的策略。“主语领先”蕴含了英语思维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主语思维,同时揭示了汉英思维模式的一个显著差异——主体思维和主语思维的差异。  关键词: 英汉主语 阅读理解 CET-4 大学英语  一
摘 要: 时代在发展,高中数学的教学思想也在改变。新课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差异,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增强教师的教学技能,同时不忘紧扣教材,发挥课本中例题与习题的作用。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新课标 解读  高中数学新课标更适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传统的数学教学缺乏问题意识教育,重结果,轻过程;重解题技能,轻思考方法;机械模仿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法是要求学生站在数学角度提出和理解问题,同时应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数学思维[1]。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现状  第一是教学方法陈旧和课堂气氛不民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常常教材讲什么便用什么方法解决,对于所有思考、讨论及练习都围绕一个知识点,存在“一课一
摘 要: 本文将以独立学院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和研究其英语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与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市场和企业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及独立学院的特点,以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的英语专业为例,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进行分析,从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专业师资队伍培养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应用型人才 实践课程  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适应市场需求,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实践教学改革。
摘 要: 中医院校课程设置的特点对病理学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病例导入法教学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以病例为先导,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有效增强课堂授课效果。  关键词: 病理学 病例导入法 教学应用  病理学是紧密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学体系中起着承接基础医学,同时又紧密联系后续临床医学教学的重要作用。  相较于西医院校,中医院校的病理学教材有自身的特点,在
摘 要: 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把批改作文真正落实到位,是保证作文教学效果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作文教学 作文批改 自主性  写作是人们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学生常常会愁“作文难”,殊不知,教作文对于不少语文教师来说,亦是整个语文教学环节中最有难度、最具挑战性的部分[1]。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让作文批改发挥实效是语文教师急需改进的方面。
摘 要: 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中国早期电影中的性爱表现中性作为电影中的能指,其所指有一个最主要的特征是对中国传统封建糟粕的揭露与反抗,这种含蓄表达出来的情感主要由外在压迫和内在压抑两个方面构成。  关键词: 中国早期电影 性爱 所指 压迫 压抑  根据符号学理论,被表示成分(所指)和表示成分(能指)是符号的组成部分。性作为表示成分(能指)出现在电影中必定有其特定的被表示成分(所指),通过对中国电影
摘 要: 文章从“去泛政治化”、“知人论世”、“还原本位”三个维度对《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进行了解读,这既是对教材教参“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注解的一种质疑,又是对词作者的一场“翻案”,希望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还毛泽东一个“风流人物”的伟人形象。  关键词: 风流人物 文本解读 《沁园春·雪》  自从教改以来,语文课堂的重心在不断转移,由最初的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逐渐向文本转移,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