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体无意识角度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性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l7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集体无意识是存在于每一个个体内的思想,祥林嫂的悲剧是由于自身所带的集体无意识所决定的。本文主要从祥林嫂对鬼神的集体无意识观念和对丈夫、儿子集体无意识的观念这两方面着手分析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关键词:祥林嫂;集体无意识;鬼神;丈夫;阿毛;悲剧性
  祥林嫂是鲁迅《祝福》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位生活在旧中国农村的劳动妇女,勤劳、能干、朴实,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迷信、愚昧等缺点。早年就守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便逃到鲁镇,在鲁四老爷家干活。后来,被婆婆抓了回去,卖给了贺老六。不久,贺老六病死,儿子阿毛也被狼吃掉,祥林嫂又回到鲁镇做工。但她却被周围的人所孤立,在鲁家也受到不平待遇。最后她被赶出去流浪街头,沦为乞丐,死在一个夜里。
  一、集体无意识理论
  集体无意识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来的理论。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包括婴儿实际开始以前的全部时间,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残留,它的内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带有普遍性。
  在荣格的观念里,集体无意识的存在不可以归结为后天个人的经验,不能为个人所获得。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的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遗传。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这里的原型有两种表达形式,一种就是原始部落的传说,另一种就是时代精神。
  二、关于鬼神的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的一种表达原型就是原始部落的传说。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神话资源。人们崇拜、敬畏鬼神。每逢特定的节日,人们就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此来祈求幸福。鬼神已经对人们的思想上产生了固话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祥林嫂作为社会中一个单一的个体,身上也具有这种对神敬畏和对鬼怪恐惧的集体无意识。这两方面原因加速了祥林嫂内部对自己的否定,从而走向死亡。
  鲁镇一年之中最大的活动就是祭祀。在祥林嫂的无意识之中,也是对神灵有崇拜的,虽然她承担了大部分的体力活,但是她能够亲自参与到给神灵准备福礼等事项之中,因此她的内心也是充满喜悦的,口角边有笑影出现,人也变得白胖起来。后来,她却无法参加祭祀活动了。当祥林嫂照旧去分配酒杯和筷子时,四奶奶两次的阻止了她,祥林嫂知道她无法参与福礼的准备之中了。她完全与祭祖的事情无关了。因此她变得精神不济,像是一个木偶人。祭祀不了神灵,得不到神灵的护佑,这就使祥林嫂精神上没有依靠,进一步加剧了她的悲剧性。
  《祝福》中的鲁镇人不仅会敬畏神灵,而且也是敬畏鬼的。祥林嫂无意识里也相信鬼神。一方面,祥林嫂期待在阴间与儿子阿毛重逢,但是又害怕死后被两个死鬼丈夫争夺。正是这样的问题,使祥林嫂内心痛苦,自己给自己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祥林嫂后来听信柳妈的话,用积存的工钱去土地庙捐门槛。捐完门槛后,祥林嫂“神气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这正是祥林嫂内心无意识的体现。祥林嫂集体无意识中的鬼神信仰对祥林嫂的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关于时代精神的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虽然来自于古老的传说,但是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固定为一定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一种宗教,或者说的好一点,是一种信念,它同理智绝對没有任何联系,然而却被拿来当做衡量一切真理的绝对尺度,并被认为始终符合于常识。”在祥林嫂生活的年代里,“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贞节观成为时代精神的一部分,在人们的脑海中成为固定的常识。
  祥林嫂何以被称为“祥林嫂”,那是随了丈夫的姓。大家更在乎的是她依附于男人的身份,而不在乎她作为独立个体的身份,这一称呼就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人们总是把女人看成是男人的依附体,并且倡导从一而终。后来祥林嫂二嫁,违背了从一而终的集体无意识,所以大家开始疏远她。
  祥林嫂自身也具有从一而终的集体无意识,她对此观念也深信不疑。所以当他被婆婆抓回去,下嫁给贺老六时,进行了决绝的反抗。“一路只是嚎,骂”、“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如果祥林嫂没有背负着这种沉重的精神枷锁, 她也不会为改嫁怕名节丧失而如此出格地进行反抗。就不会对她造成从身体到精神上彻彻底底的悲剧性。
  在祥林嫂的生命中,除了祥林、贺老六,另外一个最重要的男人就是他的儿子阿毛。阿毛是祥林嫂和贺老六结合所生的孩子。当贺老六死去后,她至少还有阿毛可以守着。但是偏偏连阿毛都被狼给祸害了,祥林嫂连可以守的阿毛都已经失去了。她每每遇见人就要提起阿毛的事情,开始向众人叙述阿毛和自己不幸的遭遇。起先,这故事还颇有效,她也乐此不倦地向人叙述。后来鲁镇的人厌恶了她的故事。她内心深处的无意识要她守着丈夫或儿子,但是她无人可守,这也造成了她的悲剧性。
  参考文献:
  [1]鲁迅.祝福[A].鲁迅全集[C].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苏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3]钱理群.心灵的探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4]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瑞士]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M].卢晓晨译,晏玄校.北京:工人出版社出版,1988.
  [6]彭林译注.仪礼[M].北京:中华书局.2012.
  作者简介:江婷(1994–),女,汉族,江苏南京,青岛大学,2016级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东头旺财老汉怕是不行了.rn旺财老汉是村里岁数最大的老人.平日,问他多大阳寿了,他总是说九十.先先前年是九十,先前年是九十,前年是九十,去年是九十,今年还是九十.村人说,连
期刊
期刊
目的:验证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采用综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成效.方法:本次的50例研究对象均选自本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接收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全部患者均实施西医
摘要:东北方言作为北方方言的一个次方言,在语言的交际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同时也越来越受到语言研究者的重视,北方方言中有些方言词在交际中存在着多义现象,本文就这种多义性以东北方言词“浪”[1]为例,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认知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东北方言;多义性;原型范畴理论  众所周知,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东北方言作为北方方言中的一个次方言,在普通话交际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东北方言在
清代是继盛唐之后西域诗创作集大成时期。萧雄的《听园西疆杂述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其以组诗的形式生动的再现了萧雄在西域的民俗见闻,补充了对同光年间乌鲁木齐景观的
<正>主持人语:随着现代西方哲学从形而上转向形而下、从思辨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之"范式"的转型,身体逐渐成为这一"范式"转型的重要学术话语。从尼采"一切从身体出发"之振聋发聩
多少次了,尹平从LOLO商城广场穿过,打量着来来往往细密厚实的人流,都会感到孤独无助,手足失措.有什么事情吗?还没有.她想起一句话,一句感叹,或许是出自于哪一首流行歌曲,但是
摘要:乌克兰作为欧洲领土第二大国家,在其土地上诞生过一批又一批的文学大师,每片领土上的大师在其不同的时期书写了其代表作。其中以19世纪的伊凡·弗兰科为例,为乌克兰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乌克兰文学;伊凡·弗兰科  乌克兰文学始于公元9世纪的基辅罗斯时期,最开始的文学形式是民间口头文学,如民歌《杜马》。  11世纪初产生了书面形式的文学, 如最早期的编年史《往年故事》等。  15世纪之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治疗骨创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到2018年12月的100例外固定术治疗骨创伤患者,随机分组,切开内固定治疗组给予切开内固定治疗,外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