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15日上午10时,在南非德班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仅仅十分钟,“澳门历史城区”就通过了审议,进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不需要过多的讨论,也没有任何争议。当时在场的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张学忠大使告诉记者:“这是最快的一次表决过程。对澳门的审议,前后只用了十分钟。不仅在本次会议,在以前的会议中也是前所未有的。”
两个月来,“澳门历史城区”的概念和形象,正随着明信片、网络图片、报刊广告、电视广告以及“澳门周”的外展活动,深入世界各地,引发着人们对这座东方小城的极大兴趣。
小城为之欣喜,为之欢庆!的确,申请“世遗”成功,给澳门带来了美名,也给当地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澳门必须借助申遗成功这个突破口,大力发掘当地的文化内涵,重新包装以“澳门历史城区”为卖点的旅游路线,向游客展现中西融合的独特文化,从而更有效地增添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
推展城市文化形象
这次申报“世遗”获准的“澳门历史城区”,是以澳门旧城区为核心,通过相邻广场和街道连为一体的二十多个古建筑,保存了澳门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精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集中的中西式并存的建筑。在这个古老的生活小区内,展现了中葡两国人民不同的宗教、文化以至生活习惯的交融与尊重,
过去人们提到澳门,首先想到的就是“东方蒙特卡洛”,这也成为它的国际形象标签。很少有人会知道,在遍布全城的娱乐场所以及五花八门的博彩游戏背后,澳门还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澳门历史城区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文化瑰宝,无疑为重塑澳门的国际形象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澳门发展策略研究中心理事长萧志伟说:“这次成功申遗,不单是向世界宣传澳门文化,也为澳门的旅游业增添了博彩娱乐以外的卖点。”
自申遗成功两个月来,澳门特区政府的文化和旅游部门有计划地推出了一连串宣传活动,力求扩大成功申遗的社会效应。旅游局的第一波行动,是印制了介绍“澳门历史城区”的文物景点宣传页,置于各出入境口岸供游客索取;第二波是在美国有线新闻网(CNN)、英国广播公司(BBC)及探索频道(Discovery)等多个国际频道播放广告,在香港、内地及葡萄牙等地的电视台播放推介澳门文化遗产的广告,同时也在澳门及香港的报章杂志刊登广告,第三波是到各地举办“澳门周”活动并参加国际旅游推广会,已经成功地到美国拉斯韦加斯推介澳门的世界文化遗产,预计年内还会到马尼拉、东京、吉隆坡、曼谷、北京、上海、广州、昆明、杭州等地推广澳门。此外,旅游局还会与不同部门,以及私人机构如酒店等合作,通过各种途径向外宣传澳门的世界文化遗产。
为配合“世遗”推广,澳门航空公司也与文化局合作制作了“多元共存——澳门历史建筑群”文化见证小册子,并与旅游局和外地传媒合作,加强对“澳门历史城区”的宣传和推广。
澳门旅游局长安栋梁表示,今次是继2003年为复苏受“非典”影响的旅游业而举办的大型推广活动后,最大规模的一次推广活动。他相信,澳门申遗成功有助于推动澳门旅游业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吸引高素质的旅客。
为因应当地今后在保护及管理文化遗产方面的工作,以及在会展旅游业方面的发展,澳门旅游学院也从9月起开办“旅游会展及节目管理”与“文化遗产管理”两项新的学士学位课程,以培训配合特区发展需要的人才。
善用历史城区资源
申遗的成功,打出了“澳门历史城区”的招牌,让世人可以见识到澳门的另一面。因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散落在澳门各个角落的古旧建筑群有了更大的人文和经济价值,使许多本已尘封颓败的古迹又再度鲜活起来。如何在原本狭小的空间里既保护好世界遗产,又有效提升居民生活素质,保持经济的适度发展,成为摆在特区政府面前的新课题。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澳门必须致力于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社会发展与经济繁荣之间保持协调与互动。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澳门已制定《文物保护法》,由文化部门对列入保护清单内的历史建筑或一些特色建筑定期修缮,并与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共同保护具有历史阶值的建筑。据特区政府文化局长何丽钻介绍,近五年来,文化局每年约耗资3000多万元修缮建筑物硬件,同时每年耗用500多万元作教育推广之用。她表示,“澳门历史城区”成功列入世遗名录后,该局将一如以往加强文物建筑的修复工作,并推广文物保护活动。未来除在文物区内安排高质素节目演出外,也考虑开放修缮完好的历史建筑予游人参观。
根据《世界遗产公约》规定,世界遗产没有“终身制”,遗产地若过度开发或保护不力而令价值受损,则可能被世界遗产委员会除名。对此,何丽钻强调当局今后会不间断开展文物修复工作,向广大居民尤其年轻一代灌输文物保护知识,更好地配合当局长远的推广文保目标。
“澳门历史城区”的覆盖范围,包括妈阁庙前地、亚婆井前地、岗顶前地、议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稣会纪念广场、白鸽巢前地等多个广场空间,以及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伯多禄五世剧院(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圣奥斯定教堂、民政总署大楼、三街会馆(关帝庙)、仁慈堂大楼、大堂(主教座堂)、卢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庙、旧城墙遗址、大炮台、圣安多尼教堂、东方基金会会址、基督教坟场、东望洋炮台(含东望洋灯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等多处历史建筑,但具有相对的集中性。为此,澳门中华总商会青委会委员黄中原建议,在维护历史城区整体风貌方面,既有做好建筑群的定期修缮、保养工作,又应重视建筑群落周边环境的规划、修复及营建。应保持历史城区原有整体风格面貌,使主体与周边环境、景点风格统一,相得益彰。
对于面积仅27平方公里、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澳门来说,如何重新规划并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是一项关系重大的任务。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建设部组织专家对泰山进行规划时,确定20世纪90年代末以前应拆除当时已投入使用的一条索道,谁料,泰山“申遗”成功后不但又修了两条索道,还将原来的那条索道扩大了运量,现在已有三条索道了。如此一来,游客去泰山,坐着索道一会儿就从中天门到了南天门,看到的却是一个破坏了泰山真实性的热闹小城市,这小闹市的商业街有什么可看的?人家中午就去曲阜了。如果没有索道,一上一下起码要在泰安住上两天,其住宿费和饮食费的收入要比索道门票多。因此,泰山的经济效益其实被降低了。而且,坐索道是无法深入地了解、理解世界遗产的文化内涵的。被誉为“现代徐霞客”的谢凝高教授的批评,是颇有道理的。澳门当然不会出现类似修建索道的失误,但既不破坏原有风貌而又延长游客逗留的道理,也值得旅游部门在规划和修缮历史建筑时记 取。
预期旅游收益增加
黄中原特别提出,应该规划建设一条由各景点串联而成的游览带,带动沿途商铺发展,形成一个多元而错落的文化圈。他说,澳门的地形地貌都类似欧洲的城市,欧洲小城在城市形象上更注重的是一种城市化的意象,强调的是历史的保留,新旧元素的对比与迭加。因此,本地旅游机构应当努力维护其地域独特性和文化独特性,以便将每一个地方都作为引人瞩目的旅游目的地来推销。
的确,澳门的面积虽然不大,但有四百多年中西历史的文化内涵,“澳门历史城区”除体现于建筑物本身的美学价值外,当年为何兴建、何时使用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故事,都应该一一发掘出来,让抱着猎奇和好奇心理而来的游客知晓。
有识之士分析道,倘若政府有关部门和业界利用澳门的历史文化特色,吸引喜欢欣赏文化历史的欧美及东南亚等国的客源,将有助于澳门真正晋身为国际旅游城市。客源的多样化,将使澳门旅游业的发展更为稳定,产业结构更为优化。
在中国,一个城市能否列名于“文化遗产”,与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山西平遥古城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第二年游览古城的门票收入就从18万元增加到500多万元,黄山被评为世界遗产后,旅游收入也由数百万元猛增到2亿元。对于一个以旅游业为主的城市来说,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巨大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在以博彩、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澳门,游客的多寡直接影响着GDP增速和居民的生活水平。申遗成功对澳门经济的影响,仍将体现在游客的客源上。特区政府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首季访澳游客日均消费为1352元,较去年同期上升3%,其中内地游客的日均消费额达2150元。如果访澳游客在澳停留时间多半天,或许可为澳门带来多670多元消费,即日均消费或可突破2000元大关,旅游市场的得益可想而知。今年首季的游客逗留澳门时间,徘徊在1.1天的水平。有旅游业者认为,申遗成功的利好因素如果能够吸引对文物古迹感兴趣的游客,或者能够吸引一部分游客将注意力转移到文化遗产上,或许可让游客在澳逗留多半天,那么,澳门旅游收入肯定会在去年的272亿元的水平上,再向前跨出一步。
可见,对澳门小城而言,能否延长游客留澳的时间,是一个至为关键的问题。要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要在这个问题上有所突破,澳门必须借助申遗成功这个突破口,大力发掘当地的文化内涵,重新包装以“澳门历史城区”为卖点的旅游路线,向游客展现中西融合的独特文化,从而更有效地增添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
有识之士指出,申遗成功的效应,在短期内无疑可以吸引各地对文化有兴趣的游客来澳,但从长远而言,必须进一步调整旅游推广策略,加入更多的文化元素,突出澳门文化的独特性。如此,不仅能将申遗成功的光芒尽情发放,也有助于使之在五光十色的博彩光环中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长此以往,不仅对推动旅游业多元发展有帮助,更可平衡和提升旅游市场的整体发展。
两个月来,“澳门历史城区”的概念和形象,正随着明信片、网络图片、报刊广告、电视广告以及“澳门周”的外展活动,深入世界各地,引发着人们对这座东方小城的极大兴趣。
小城为之欣喜,为之欢庆!的确,申请“世遗”成功,给澳门带来了美名,也给当地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澳门必须借助申遗成功这个突破口,大力发掘当地的文化内涵,重新包装以“澳门历史城区”为卖点的旅游路线,向游客展现中西融合的独特文化,从而更有效地增添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
推展城市文化形象
这次申报“世遗”获准的“澳门历史城区”,是以澳门旧城区为核心,通过相邻广场和街道连为一体的二十多个古建筑,保存了澳门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精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集中的中西式并存的建筑。在这个古老的生活小区内,展现了中葡两国人民不同的宗教、文化以至生活习惯的交融与尊重,
过去人们提到澳门,首先想到的就是“东方蒙特卡洛”,这也成为它的国际形象标签。很少有人会知道,在遍布全城的娱乐场所以及五花八门的博彩游戏背后,澳门还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澳门历史城区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文化瑰宝,无疑为重塑澳门的国际形象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澳门发展策略研究中心理事长萧志伟说:“这次成功申遗,不单是向世界宣传澳门文化,也为澳门的旅游业增添了博彩娱乐以外的卖点。”
自申遗成功两个月来,澳门特区政府的文化和旅游部门有计划地推出了一连串宣传活动,力求扩大成功申遗的社会效应。旅游局的第一波行动,是印制了介绍“澳门历史城区”的文物景点宣传页,置于各出入境口岸供游客索取;第二波是在美国有线新闻网(CNN)、英国广播公司(BBC)及探索频道(Discovery)等多个国际频道播放广告,在香港、内地及葡萄牙等地的电视台播放推介澳门文化遗产的广告,同时也在澳门及香港的报章杂志刊登广告,第三波是到各地举办“澳门周”活动并参加国际旅游推广会,已经成功地到美国拉斯韦加斯推介澳门的世界文化遗产,预计年内还会到马尼拉、东京、吉隆坡、曼谷、北京、上海、广州、昆明、杭州等地推广澳门。此外,旅游局还会与不同部门,以及私人机构如酒店等合作,通过各种途径向外宣传澳门的世界文化遗产。
为配合“世遗”推广,澳门航空公司也与文化局合作制作了“多元共存——澳门历史建筑群”文化见证小册子,并与旅游局和外地传媒合作,加强对“澳门历史城区”的宣传和推广。
澳门旅游局长安栋梁表示,今次是继2003年为复苏受“非典”影响的旅游业而举办的大型推广活动后,最大规模的一次推广活动。他相信,澳门申遗成功有助于推动澳门旅游业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吸引高素质的旅客。
为因应当地今后在保护及管理文化遗产方面的工作,以及在会展旅游业方面的发展,澳门旅游学院也从9月起开办“旅游会展及节目管理”与“文化遗产管理”两项新的学士学位课程,以培训配合特区发展需要的人才。
善用历史城区资源
申遗的成功,打出了“澳门历史城区”的招牌,让世人可以见识到澳门的另一面。因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散落在澳门各个角落的古旧建筑群有了更大的人文和经济价值,使许多本已尘封颓败的古迹又再度鲜活起来。如何在原本狭小的空间里既保护好世界遗产,又有效提升居民生活素质,保持经济的适度发展,成为摆在特区政府面前的新课题。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澳门必须致力于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社会发展与经济繁荣之间保持协调与互动。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澳门已制定《文物保护法》,由文化部门对列入保护清单内的历史建筑或一些特色建筑定期修缮,并与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共同保护具有历史阶值的建筑。据特区政府文化局长何丽钻介绍,近五年来,文化局每年约耗资3000多万元修缮建筑物硬件,同时每年耗用500多万元作教育推广之用。她表示,“澳门历史城区”成功列入世遗名录后,该局将一如以往加强文物建筑的修复工作,并推广文物保护活动。未来除在文物区内安排高质素节目演出外,也考虑开放修缮完好的历史建筑予游人参观。
根据《世界遗产公约》规定,世界遗产没有“终身制”,遗产地若过度开发或保护不力而令价值受损,则可能被世界遗产委员会除名。对此,何丽钻强调当局今后会不间断开展文物修复工作,向广大居民尤其年轻一代灌输文物保护知识,更好地配合当局长远的推广文保目标。
“澳门历史城区”的覆盖范围,包括妈阁庙前地、亚婆井前地、岗顶前地、议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稣会纪念广场、白鸽巢前地等多个广场空间,以及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伯多禄五世剧院(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圣奥斯定教堂、民政总署大楼、三街会馆(关帝庙)、仁慈堂大楼、大堂(主教座堂)、卢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庙、旧城墙遗址、大炮台、圣安多尼教堂、东方基金会会址、基督教坟场、东望洋炮台(含东望洋灯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等多处历史建筑,但具有相对的集中性。为此,澳门中华总商会青委会委员黄中原建议,在维护历史城区整体风貌方面,既有做好建筑群的定期修缮、保养工作,又应重视建筑群落周边环境的规划、修复及营建。应保持历史城区原有整体风格面貌,使主体与周边环境、景点风格统一,相得益彰。
对于面积仅27平方公里、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澳门来说,如何重新规划并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是一项关系重大的任务。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建设部组织专家对泰山进行规划时,确定20世纪90年代末以前应拆除当时已投入使用的一条索道,谁料,泰山“申遗”成功后不但又修了两条索道,还将原来的那条索道扩大了运量,现在已有三条索道了。如此一来,游客去泰山,坐着索道一会儿就从中天门到了南天门,看到的却是一个破坏了泰山真实性的热闹小城市,这小闹市的商业街有什么可看的?人家中午就去曲阜了。如果没有索道,一上一下起码要在泰安住上两天,其住宿费和饮食费的收入要比索道门票多。因此,泰山的经济效益其实被降低了。而且,坐索道是无法深入地了解、理解世界遗产的文化内涵的。被誉为“现代徐霞客”的谢凝高教授的批评,是颇有道理的。澳门当然不会出现类似修建索道的失误,但既不破坏原有风貌而又延长游客逗留的道理,也值得旅游部门在规划和修缮历史建筑时记 取。
预期旅游收益增加
黄中原特别提出,应该规划建设一条由各景点串联而成的游览带,带动沿途商铺发展,形成一个多元而错落的文化圈。他说,澳门的地形地貌都类似欧洲的城市,欧洲小城在城市形象上更注重的是一种城市化的意象,强调的是历史的保留,新旧元素的对比与迭加。因此,本地旅游机构应当努力维护其地域独特性和文化独特性,以便将每一个地方都作为引人瞩目的旅游目的地来推销。
的确,澳门的面积虽然不大,但有四百多年中西历史的文化内涵,“澳门历史城区”除体现于建筑物本身的美学价值外,当年为何兴建、何时使用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故事,都应该一一发掘出来,让抱着猎奇和好奇心理而来的游客知晓。
有识之士分析道,倘若政府有关部门和业界利用澳门的历史文化特色,吸引喜欢欣赏文化历史的欧美及东南亚等国的客源,将有助于澳门真正晋身为国际旅游城市。客源的多样化,将使澳门旅游业的发展更为稳定,产业结构更为优化。
在中国,一个城市能否列名于“文化遗产”,与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山西平遥古城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第二年游览古城的门票收入就从18万元增加到500多万元,黄山被评为世界遗产后,旅游收入也由数百万元猛增到2亿元。对于一个以旅游业为主的城市来说,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巨大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在以博彩、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澳门,游客的多寡直接影响着GDP增速和居民的生活水平。申遗成功对澳门经济的影响,仍将体现在游客的客源上。特区政府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首季访澳游客日均消费为1352元,较去年同期上升3%,其中内地游客的日均消费额达2150元。如果访澳游客在澳停留时间多半天,或许可为澳门带来多670多元消费,即日均消费或可突破2000元大关,旅游市场的得益可想而知。今年首季的游客逗留澳门时间,徘徊在1.1天的水平。有旅游业者认为,申遗成功的利好因素如果能够吸引对文物古迹感兴趣的游客,或者能够吸引一部分游客将注意力转移到文化遗产上,或许可让游客在澳逗留多半天,那么,澳门旅游收入肯定会在去年的272亿元的水平上,再向前跨出一步。
可见,对澳门小城而言,能否延长游客留澳的时间,是一个至为关键的问题。要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要在这个问题上有所突破,澳门必须借助申遗成功这个突破口,大力发掘当地的文化内涵,重新包装以“澳门历史城区”为卖点的旅游路线,向游客展现中西融合的独特文化,从而更有效地增添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
有识之士指出,申遗成功的效应,在短期内无疑可以吸引各地对文化有兴趣的游客来澳,但从长远而言,必须进一步调整旅游推广策略,加入更多的文化元素,突出澳门文化的独特性。如此,不仅能将申遗成功的光芒尽情发放,也有助于使之在五光十色的博彩光环中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长此以往,不仅对推动旅游业多元发展有帮助,更可平衡和提升旅游市场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