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分流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an0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物工程是多学科交叉发展而成的产物,其专业人才培养也需分流进行。本文从生物工程专业现状及存在问题、人才分流培养模式的改革内容、培养模式的改革目标、模式改革的具体分工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从而为本专业人才分流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分流培养;改革与实践
  
  资助项目:福建农林大学校教学教改项目[01jg04032,2010YJ14]。
  作者简介:邱君志(1974— ),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工程专业教学。
  生物工程是现代生物学发展与相关科学交融的产物。它涵盖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及生物分离工程等领域,是当今世界和现代高新工程领域最富有活力并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1]。生物工程技术以众多的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卷新世纪的画卷,从医药革命到绿色革命,从新能源到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生物工程研究步入了一个迅猛发展时期。据此,作为人类朝阳产业的生物工程,正引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科学革命。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工业技术的突飞猛进,与其他传统工程技术类专业一样,生物工程专业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
  为了让学生及时跟踪当代生物领域中的前沿知识,并尽可能将现有课本知识与科技发展接轨,分流培养生物工程专业人才的模式,既符合生物工程应用性、广泛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又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多层次的需要[2]。采用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分流培养模式,不仅可以保证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还能够推动我国生物工程教育和生物工程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专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生物工程是生物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基础,是从实验室研究通向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桥梁,它涉及生物、农业、化工、轻工、医药、环保、材料、能源、信息等诸多领域。
  随着社会特别是企业对创新工程人才需求的增加,生物工程专业将更强调可持续发展,更具国际性、交叉性、创新性和前沿性。相应生物工程人才培养的内涵也是与时俱进,因此国内生物工程专业发展迅速,各高校表现出极大的办学积极性的可喜一面,又看到相当一部分高校由于办学基础较差,但每年招生人数仍在不断扩大的可忧之事[3]。国内大部分学校,生物工程专业办学时间较短,师资力量薄弱,经费不足,力不从心。特别是存在专业学科定位不准、专业人才业务培养目标不明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生物工程人才分流培养模式,希望其经验能供其他设置有生物工程专业的高校借鉴与参考。
   二、 人才分流培养模式的改革内容
  面对当今社会的需求和生物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该专业人才应该如何分流培养?这是我们办好生物工程专业的当务之急。
  首先,需要认真调研剖析我国现有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分布、演变由来、学生人数及存在问题。其次,进一步调查社会对生物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然后,探讨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与业务目标,明确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计划制定的原则与改革方向。接着,提出适合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分流培养的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在人才分流培养模式中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4]。最后就是专业人才分流培养模式在高校的实践应用。
   三、培养模式的改革目标
  通过上述改革,需要达到如下改革目标:提出办成一个适合当代社会发展和需要的生物工程专业必备的条件与要求;紧紧追踪生物工程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把传统的经典研究方法与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把厚基础与重应用紧紧结合起来,重在培养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5];将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分流培养模式在相关高校实践推广,为本专业下一轮人才培养模式修改提供参考[6];在产、学、研相结合中成为我国生物工程产业发展的技术源泉,使得本专业在培养更多较高水平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的同时,为推动海西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四、模式改革的具体分工
  为了实现上述改革目标,需要有人去调查分析中国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地理分布格局、演化渊源、尚存疑问及社会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需要等,为更好地开展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分流培养模式的改革奠定基础。
  还要有人根据专业自身特点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创新设置生物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工程能力”,确定生物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为本专业人才分流培养模式的研究制定计划[7]。同时有人从专业人才分流培养模式着手,创建“一主两翼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构筑“理论授课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三个教学平台[8]。
  还需要有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工程实践技能。有人组建综合设计性实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更需要有人建立新教学计划运行中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推动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实践和推广专业人才分流培养模式。
   五、展望
  通过改革和具体分工,最终构筑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分流培养模式的 新方案,确定其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改革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重视理论和实践教学、优化教学体系。专业人才分流培养模式 在国内相关高校生物工程专业或相关专业实践应用。推动我国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生物工程事业更好地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2]韩晓云,赵 辉,李秀凉生物工程专业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实验教学体系之建构[J]黑龙江教育,2010(1): 68—69
  [3]居继清,邓 婕专业学生分段分流培养模式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26(6): 80—82
  [4] 陈学红,汪世华,林文雄,李扬裕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13(2): 150—152
  [5]李小蕊,韩晓磊,姜 波,陈维霞浅议如何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J]陕西教育,2011(3): 56
  [6]朱振洪,马重阳,余 勤,万海同高等中医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 21—22
  [7]顾 兵,李玉萍,张水印,刘仁荣地方院校生物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1): 45—47
  [8]刘石泉,赵运林,雷存喜地方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浅析[J]广州化工,2011,39(2): 133—135
  
其他文献
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实施城镇化战略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
一、问题的提出在绘画中,留白就是“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给人创造了一种虚幻空灵的意境;在音乐中,留白就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给人留下了一个纵横驰骋
近十年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切实贯彻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真正把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看待,而采用学生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于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仍然要加强边学边实验教学,充分发挥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功能。   一、边学边实验教学的特点   所谓边学边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
通过对糙皮侧耳菌产漆酶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得到高效产漆酶的发酵培养条件(1L):麦草粉20g,酒石酸铵5.0g,pH5.0,吐温-800.1%,藜芦醇600μL,摇床转速为128r/win,温度30℃,微量元素液70mL.然后
在挤压轮表面,用等离子技术喷涂Al2O3-13%TiO2涂层.利用XRD、SEM和EDS等技术对Al2O3-13%TiO2涂层微观组织、形貌和物相成分进行表征,运用维氏显微硬度计对基体和涂层的显微硬度
农业和粮食生产是桦川县的优势产业,要充分发挥桦川县的特点和优势,做好农业这篇大文章.加快推进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打有机牌、走产业路,坚持绿色、优质、高效发展思路
造林绿化是建设生态人文居住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大气污染防治和地下水超采治理的重要措施,对实现跨越赶超、绿色崛起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形式的良好发展.我国市场机制和相关
摘 要:《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合作学习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成为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和研讨,发挥多人的智慧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高中生物;合作学习;策略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化,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正在被重视和应用,那就是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
摘要: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仅凭教师的说教与学生的记忆是不够的。还得运用案例导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围绕案例思考交流,达成学习目标,才能很好地提升思品课堂的活力和效力。  关键词:案例导学;自主建构;高效课堂    一、案例导学的具体操作步骤  1.精选案例  案例是用于揭示原理和规律,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也是实施
“每个人都有被赏识、被激励的需要。”小学生作文是充满艰辛、承载复杂的创造过程,更需要教师的理解、尊重、欣赏伴随其间。尤其是习作批改,教师要特别留心那些充满期待的眼神,那是充满着渴望受人肯定的眼光,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用得精彩准确的词,一句具体生动的话,都应给予肯定。让赏识充盈评改过程,让快乐伴随学生成长。  一、口语评价:追寻多样化  1.注意灵活多变。这个世界不会为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