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习是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工具进行科学合理的自主学习行为,构建一定的新认知,并形成一些新问题。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前预习不是看看、了解的浅层次预习,而是有内容、有目标,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预习。
有效预习需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层次是泛读教材。知道第二天学习什么内容;第二层次是精读教材。看懂“例题”并将练习题做一遍,并把在练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记录下来;第三层次是对于学优生而言:反思教材。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思考:为什么这样?还可以怎样?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因此,预习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 预习目标引领;二、难点明确化;三.预习成果展示化。全面科学合理地激发学生的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让学生踊跃展示自我、表达自我,通过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
一、“预习目标引领”是有效预习的核心
预习目标引领可以简单地认为是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设计时注意预习内容提纲化。
就人教版教材而言,教材中设置了“思考”,“探究”等多个栏目,每个栏目中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为学生的预习指明了方向,而此时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将预习的目标显性化,即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书本,问题让目标更明确,让思维更具方向性,真正引领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地预习。
二、“重、难点明确化”是有效性的具体体现
教学行为的开展、教学目标的达成,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效地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在他们思维能力和习惯的情况下搭建重点、难点框架和思维过渡点,能有效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预习成果展示化”是对有效预习的检测
预习成果的展示一般可以达成以下几个优点:(1)有效地反馈学生的预习情况。(2)有效激发学生参与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有效地反馈学生在预习内容中存在的问题。(4)有效地帮助教师结合学生的预习进行合理的课堂行为的调节和整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好一个抛球者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一下几点:
1. 学生“说得清”的,教师就作“点睛”。
如《分式的基本性质》预习成果展示:
投影问题:填空:■=■,你是如何思考的?
生:等式右边的分母等于左边的分母乘以a,为保证分式的值不变,左边分子也应乘以a,即左边分子为a2+ab。
追问:你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生:分式的基本性质。
师:像这样的分式变形,就叫做分式的通分。
因此,对相对“简单”的内容,教师只需设计好问题串,让学生尽情“挥洒”所思所想,教师通过追问适机“点睛”,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 学生“道不明”的,教师就作“点拨”。
如《完全平方公式》预习成果展示:
计算:(3+2a)2
生:(3+2a)2=32+2×3×2a+(2a)2=9+12a+4a2
教师追问:你会计算(-3+2a)2?
生1:(-3+2a)2=(-3)2+2×(-3) ×2a+(2a)2=9-12a+4a2
教师再追问:有其它方法吗?
生2:我认为还可以这样做:
(-3+2a)2=(2a-3)2=(2a)2=-2×2a×3+32=4a2-12a+9
师:说得非常好。在以后解题过程中,若遇到(-a+b)2这类问题,可以怎样计算?
生3:(恍然大悟)我预习时也是像第一种解法做的,但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我们还可将(-a+b)2转化为(b-a)2。
教师板书:(-a+b)2=(b-a)2
师:再变一变,你会计算(-3-2a)2吗?
生:根据第一题的解题经验,我认为可以将(-3-2a)2提取负号,将它变形为(3+2a)2。所以,(-3-2a)2=(3+2a)2=32+2×3×2a+(2a)2=9+12a+4a2。
师:以后在解题中怎么计算(-a-b)2?
生:应将它转化为我们熟悉的(a+b)2计算。
教师板书:(-a-b)2=(a+b)2。
小结:我们在学习数学时,往往要将未知的、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我们熟知的问题。板书:未知 已知。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掌握基本知识,但对技巧性问题学生能模仿但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在向学生展示时应充分“暴露”他们的“已知”与“未知”,通过变式对学生尚“道不明”的知识教师就需重点点拨。
3. 学生“看不到”的,教师就作“点补”。
《一次函数(三)》重点是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在教材中仅涉及已知两点坐标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的问题。因此在设计本课的预习作业时,把教材作为“引子”,对其进行了必要的取舍与加工。
《一次函数(三)》预习成果展示:
师: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称之为待定系数法。你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本题的直线解析式吗?
(投影)求过点(5,-9)且平行于直线y=-x+3的直线的解析式?(生独立思考,均露出困惑眼神)
教师提示:当k、b满足什么条件时,直线y=kx+b与直线y=-x+3平行?
生:当k=-1, b≠3时,直线y=kx+b与直线y=-x+3平行。
教师循循善诱:已知所求直线与直线y=-x+3平行,说明什么呢?
学生恍然大悟:哦!我明白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解题过程。
投影展示:设直线解析式为y=kx+b(k≠0)
由题意得:k=-1-9=5k+b
∴k=-1b=-4
∴直线解析式为y=-x-4
这样的现象在教学中是非常真实、有效的,教师就要结合这样的实际生成素材,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教材,突破由表象到内在的思维飞跃。实现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真正突破。
有效预习需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层次是泛读教材。知道第二天学习什么内容;第二层次是精读教材。看懂“例题”并将练习题做一遍,并把在练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记录下来;第三层次是对于学优生而言:反思教材。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思考:为什么这样?还可以怎样?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因此,预习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 预习目标引领;二、难点明确化;三.预习成果展示化。全面科学合理地激发学生的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让学生踊跃展示自我、表达自我,通过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
一、“预习目标引领”是有效预习的核心
预习目标引领可以简单地认为是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设计时注意预习内容提纲化。
就人教版教材而言,教材中设置了“思考”,“探究”等多个栏目,每个栏目中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为学生的预习指明了方向,而此时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将预习的目标显性化,即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书本,问题让目标更明确,让思维更具方向性,真正引领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地预习。
二、“重、难点明确化”是有效性的具体体现
教学行为的开展、教学目标的达成,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效地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在他们思维能力和习惯的情况下搭建重点、难点框架和思维过渡点,能有效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预习成果展示化”是对有效预习的检测
预习成果的展示一般可以达成以下几个优点:(1)有效地反馈学生的预习情况。(2)有效激发学生参与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有效地反馈学生在预习内容中存在的问题。(4)有效地帮助教师结合学生的预习进行合理的课堂行为的调节和整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好一个抛球者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一下几点:
1. 学生“说得清”的,教师就作“点睛”。
如《分式的基本性质》预习成果展示:
投影问题:填空:■=■,你是如何思考的?
生:等式右边的分母等于左边的分母乘以a,为保证分式的值不变,左边分子也应乘以a,即左边分子为a2+ab。
追问:你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生:分式的基本性质。
师:像这样的分式变形,就叫做分式的通分。
因此,对相对“简单”的内容,教师只需设计好问题串,让学生尽情“挥洒”所思所想,教师通过追问适机“点睛”,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 学生“道不明”的,教师就作“点拨”。
如《完全平方公式》预习成果展示:
计算:(3+2a)2
生:(3+2a)2=32+2×3×2a+(2a)2=9+12a+4a2
教师追问:你会计算(-3+2a)2?
生1:(-3+2a)2=(-3)2+2×(-3) ×2a+(2a)2=9-12a+4a2
教师再追问:有其它方法吗?
生2:我认为还可以这样做:
(-3+2a)2=(2a-3)2=(2a)2=-2×2a×3+32=4a2-12a+9
师:说得非常好。在以后解题过程中,若遇到(-a+b)2这类问题,可以怎样计算?
生3:(恍然大悟)我预习时也是像第一种解法做的,但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我们还可将(-a+b)2转化为(b-a)2。
教师板书:(-a+b)2=(b-a)2
师:再变一变,你会计算(-3-2a)2吗?
生:根据第一题的解题经验,我认为可以将(-3-2a)2提取负号,将它变形为(3+2a)2。所以,(-3-2a)2=(3+2a)2=32+2×3×2a+(2a)2=9+12a+4a2。
师:以后在解题中怎么计算(-a-b)2?
生:应将它转化为我们熟悉的(a+b)2计算。
教师板书:(-a-b)2=(a+b)2。
小结:我们在学习数学时,往往要将未知的、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我们熟知的问题。板书:未知 已知。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掌握基本知识,但对技巧性问题学生能模仿但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在向学生展示时应充分“暴露”他们的“已知”与“未知”,通过变式对学生尚“道不明”的知识教师就需重点点拨。
3. 学生“看不到”的,教师就作“点补”。
《一次函数(三)》重点是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在教材中仅涉及已知两点坐标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的问题。因此在设计本课的预习作业时,把教材作为“引子”,对其进行了必要的取舍与加工。
《一次函数(三)》预习成果展示:
师: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称之为待定系数法。你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本题的直线解析式吗?
(投影)求过点(5,-9)且平行于直线y=-x+3的直线的解析式?(生独立思考,均露出困惑眼神)
教师提示:当k、b满足什么条件时,直线y=kx+b与直线y=-x+3平行?
生:当k=-1, b≠3时,直线y=kx+b与直线y=-x+3平行。
教师循循善诱:已知所求直线与直线y=-x+3平行,说明什么呢?
学生恍然大悟:哦!我明白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解题过程。
投影展示:设直线解析式为y=kx+b(k≠0)
由题意得:k=-1-9=5k+b
∴k=-1b=-4
∴直线解析式为y=-x-4
这样的现象在教学中是非常真实、有效的,教师就要结合这样的实际生成素材,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教材,突破由表象到内在的思维飞跃。实现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真正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