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估VSD联合含氧液冲洗治疗糖尿病患者慢性创面的效果。方法2010年9月-2013年6月,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6例糖尿病下肢慢性溃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VSD组8例、VSD+冲洗对照组9例、VSD+含氧液冲洗组9例。入院后行大体观察、取刨面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后清创,术中留取创面肉芽组织用ELISA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术后单纯VSD组仅行VSD治疗(负压为-30--25kPa,下同),VSD+冲洗对照组行VSD联合生理盐水冲洗治疗,VSD+含氧液冲洗组行VSD联合含氧液(纯氧流量为1 L/min)冲洗治疗。治疗过程中记录引流管堵塞率。治疗7d后,抽取组织渗出液采用血气分析仪检测组织液氧分压;撤除VSD装置,同前行细菌培养计算细菌清除率;计算肉芽组织覆盖率后蹦取创丽中心肉芽组织,HE染色行组织病理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肉芽组织线粒体密度与形态,同前检测LDH和SDH活性,CD3l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MVD)。之后行Ⅱ期手术,记录Ⅱ期手术方式及移植皮片或皮瓣成活率。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秩和检验或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结果(1)大体观察显示,清创前3组患者创面均有坏死组织存在,无肉芽组织。治疗7d,3组患肯创面均出现新生肉芽组织。HE染色显示VSD+含氧液冲洗组创面肉芽组织内有较多新生毛细血管,Fb密集分布;VSD+冲洗对照组肉芽组织新生毛细皿管较VSD+含氧液冲洗组少,Fb分布较稀疏;单纯VSD组肉芽组织新生毛细血管和Fb稀疏。(2)3组间引流管堵塞率、肉芽组织覆盖率、细菌清除率总体比较均有明显差异(F值为10.98~770.24,P值均小于0.01)。VSD+冲洗对照组和VSD+含氧液冲洗组引流管堵塞率分别为(2.0±0.4)%和(1.9±0.6)%,均明显低于单纯VSI)组的(16.0±1.3)%(t值分别为28.77和29.20,P值均小于0.01)。(3)治疗7d后,VSD+含氧液冲洗组、VSD+冲洗对照组、单纯VSD组创面局部组织液氧分压分别为(111±4)、(43±4)、(40±4)mmHg(1mmHg=0.133kPa,F=882.76,P〈0.01)。(4)VSD+含氧液冲洗组肉芽组织线粒体密度明湿大于另外2组,且形状圆滑,外膜完整,无空泡化改变。(5)清创术中,3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LDH、SDH活性总体比较无明湿差异(F值分别为0.80、1.03,P值均大于0.05)。治疗7d,VSD+含氧液冲洗组创面肉芽组织LDH活性为(103±15)U/L,低于VSD+冲洗对照组的(136±16)U/L(t=4.49,P〈0.01),VSD+冲洗对照组LDH活性低于单纯VSD组[(155±16)U/L,t=2.47,P〈0.05];VSD+含氧液冲洗组创面肉芽组织SDH活性为(2.93±0.27)U/L,高于VSD+冲洗对照组的(1.77±0.22)U/L和单纯VSD组的(1.61±0.19)U/L,t值分别为10.21和11.65,P值均小于0.01。(6)治疗7d,VSD+含氧液冲洗组创面组织CD31阳性表达比另外2组丰富。单纯VSD组、VSD+冲洗对照组、VSD+含氧液冲洗组MVD分别为每400倍视野下(109±5)、(124±5)、(141±6)个(F=68.78,P〈0.01)。(7)3组患者Ⅱ期手术以皮片和皮瓣移植为主。VSD+含氧液冲洗组皮片和皮瓣成活率均高于单纯VSD组与VSD+冲洗对照组(t值为3.32~8.26,P〈0.05或P〈0.01),且VSD+冲洗对照组高于单纯VSD组(t值分别为2.67、3.18,P值均小于O.05)。结论VSD联合含氧液冲洗可有效减少VSD引流管堵塞率,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和细菌,纠正创面组织的缺血缺氧,为修复提供新鲜“创面床”,提高移植皮片或皮瓣成活率。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含氧液冲洗修复糖尿病患者慢性创面的效果观察
【摘 要】
:
目的评估VSD联合含氧液冲洗治疗糖尿病患者慢性创面的效果。方法2010年9月-2013年6月,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6例糖尿病下肢慢性溃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VSD组8例、VSD+冲洗对照组9例、VSD+含氧液冲洗组9例。入院后行大体观察、取刨面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后清创,术中留取创面肉芽组织用ELISA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术后单纯VS
【机 构】
: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烧伤科,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烧伤科,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烧伤科,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烧伤科,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
【出 处】
:
中华烧伤杂志
【发表日期】
:
2014年30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重点号”为本刊每期特别设定的专题内容,针对烧伤学科的热点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探讨,由学有专长的资深专家牵头组稿。稿件形式多样,包括“专家论坛”、“专家述评”、“论著”、“综述”、“短篇论著”、“经验交流”、“病例报告”、“海外发表论文选读”、“科技快讯”等。“专家论坛”栏目系特邀专家结合当期重点号内容进行的学术阐述,在总结该领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专家本人的研究成果与心得,指出其应用前景、有待
目的探讨小鼠脂肪来源问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ADSC-CM)对热损伤引起KC(人表皮细胞株HaCaT)凋亡的影响。方法(1)取5只健康BALB/c小鼠双侧腹股沟脂肪组织,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纯化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SC)。取第3代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间充质十细胞表面标志物CD3l、CD34、CD45、CD90、CDl05的表达,并行成脂成骨诱导分化鉴定。(2)利用51.5℃
《中华烧伤杂志》自创刊以来设立的固定栏目“专家论坛”,由烧伤学科各研究方向的资深专家牵头组稿或撰写,为读者介绍、解读学科各领域的现状、前沿和热点;“科技快讯”于2009年增设,根据当期重点号组稿的主题选译近1年SCI发表论文,旨在为读者提供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咨讯。此2个栏目均荣获重庆市第十三届期刊自然科学类“好栏目”奖。在此真诚感谢2012年组稿专家陆树良、彭代智、夏照帆、张国安、胡大海、谢卫国(
烧伤创面的加深涉及多种机制,如局部血流灌注不足、长期炎症、自由基损害、细胞凋亡和坏死。自噬,是细胞通过分解自身成分而实现自我平衡的过程,一定条件下能够保护机体对抗缺血性损伤、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
自体皮肤或皮肤替代品仍是深Ⅱ度和Ⅲ度烧伤早期切痂后创面首选覆盖物。当前,临床上尚无明确的能促进创面愈合的有效药物。血管基质成分(SVF)作为自体混合物,对各类创面的愈合有促进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SVF对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手术切取20只Wistar大鼠腹股沟脂肪组织,分离出SVF。
2013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综合评审结果近日揭晓,其中编辑出版质量评审从政治质量、印刷出版质量、论文设计与统计学、文字表达、法定计量单位、参考文献、版权目次、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图、表格11个方面对系列杂志进行了审读。《中华烧伤杂志》有多个评审项目获得满分,审读总成绩在124种系列杂志中排名第4位。此外,在重庆市2013年度期刊编校质量考核中,本刊以优异成绩继续获评“一级期刊”。以上结果是对编辑部
目的观察并探讨西维来司钠在重度烧冲复合伤犬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32只清洁级健康雄性Beagle犬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未致伤组、复合伤对照组、复合伤+小剂量西维来司钠组、复合伤+大剂量西维来司钠组,每组8只。除未致伤组不致伤外,其余3组犬均致重度烧冲复合伤,伤后均按Parkland公式输入生理盐水;复合伤+小剂量西维来司钠组和复合伤+大剂量西维来司钠组犬同时再分别给予西维来司钠O.5、2.0mg
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需要有活力的各种细胞、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及胶原蛋白等的相互作用。大面积烧伤患者往往因为创面感染导致机体发生脓毒症和MODS等严重并发症,不仅影响机体各器官的功能,也影响了创面愈合的过程。有关烧伤并发脓毒症后对心、肺等脏器功能的影响已有较多研究,但对创面愈合影响的研究甚少。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LMWH)对电烧伤大鼠血管损伤以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取60只Wistar大鼠,用自制调压器和变压器制成右后肢内侧中段(电流出口)约0.5cm×0.5cm大小Ⅲ-Ⅳ度电烧伤模型,伤后即刻以20g/L磺胺嘧啶银糊剂外涂创面后暴露,每日观察创面情况。按随机数字表法将致伤后大鼠分为LMWH组与对照组,每组30只。LMWH组从致伤日起每日腹壁皮下注射LMWH1U/g,每天2次;对照组
目的观察削痂保留部分变性真皮联合覆盖异种ADM治疗成人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3月-2013年6月笔者单位收治的21例深Ⅱ度成年烧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10例、B组11例。A组患者采用削痂保留部分变性真皮+异种ADM覆盖创面;B组患者采用传统斤法削痂至正常组织,外覆与A组相同异种ADM。术后17d非功能部位最大残余创面面积大于9cm^2处及功能部位移植自体皮修复,植皮术后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