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僵化现象是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一个常见问题。本文主要探讨语言僵化形成的原因并就如何缓解僵化现象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僵化;第二语言习得;原因;教师
【中图分类号】:G7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7-0000-00
1 前言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在1972年首次提出了“语言僵化”这一概念。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僵化现象是指其英语学习不再像学习的初级阶段那样稳步前进, 而是处于一种仿佛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僵化现象可存在于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
僵化现象是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一个极其普遍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语言僵化形成的原因并就如何缓解僵化现象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2 僵化现象原因探讨
2.1 年龄因素
Lenneberg于1967年提出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一个时期最容易习得语言(2 - 13 岁) ,语言学习的临界期到12 或13 岁为止。过了青春期以后,由于管辖语言的工作已由大脑某一区域专任(叫做大脑功能单侧化) ,大脑就不象先前那样灵活,不能适应各种变化了。该假说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了语言僵化现象。可见,年龄因素是导致语言僵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2.2母语的迁移作用
Selinker认为, 僵化的产生与母语的迁移作用是密不可分的。母语的迁移指母语对所学目的语的影响。迁移包括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两种。负迁移又叫干扰( interference) ,是由于套用母语模式或规则而产生的不符合目的语规则的用法。例如: I’ll tell you a news. / Because she likes apples, so she bought a lot of them.等等。此类错误就是汉语在起干扰作用,即负迁移。负迁移成为阻碍第二语言学习成功的又一大原因。
2.3 文化迁移
根据John Schumann提出的文化迁移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s)理论,语言学习是文化迁移的一个方面, 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文化适应程度决定了目的语的掌握程度。第二语言习得取决于學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接触、接受和趋同程度。该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者学习心理的影响。在缺乏语言环境的氛围下学习第二语言,无法感受所学语言的文化,使学习者对目的语产生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心理距离,从而产生语言僵化。
2.4 情感因素
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水平的另一关键因素是情感因素。情感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为动机。动机又可以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持有内在动机的人对其从事的活动本身感兴趣,而外在动机则是指外语学习者受到外部因素的支配而不得不学习外语,大部分大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浓厚兴趣,其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考级拿证。多数大学生都属于被动学习, 这种消极的情感因素是产生僵化现象的又一个原因。
2.5 教师因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其本身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态度、科研能力等都会对英语教学产生直接影响。有许多教师自身的英语已经僵化,又怎能防止学生语言的僵化呢?另外,许多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传授语言知识上面, 忽视了对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结果事倍而功半。教师的素质也是导致僵化现象的一大原因。
当然,除此以外,造成语言僵化现象的原因还有很多。而且大多数情况下,语言的僵化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减少语言僵化的产生呢?
3.教学中如何有效减少语言僵化
3.1 加强英汉对比
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不可忽视。学习者的许多错误来源于母语的干扰,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和真实情境,以降低母语的干扰。当然,在教学中也不能完全否定母语的作用,而应该把它引导到有利于英语学习的轨道上。从掌握词汇的角度来讲,单纯的注出汉语词义是不够的,应该在教材中加入英、汉两种语言在不同概念上的语义对比,说明用法,然后让学生进行练习。
3.2加强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输入,缩短大学生社会心理距离
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文化适应程度决定了目的语的掌握程度。要克服语言僵化现象的发生, 教师应着眼于如何提高大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适应程度。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能够体现英语国家文化的原版读物、期刊、电影等材料, 为学生创造一种浓厚的英语文化氛围,使学生大量地接触英语国家文化,缩短大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社会心理距离,从而有效的减少语言僵化现象的产生。
3.3 激发英语学习的内在动机
大多数大学生缺乏的并不是学习英语的外在动机,而是内在动机。而内在动机又是决定语言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而教师及学生双方都应致力于英语学习内在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摩原声电影、读英文报刊文章、听英文歌曲、欣赏名著、英语表演及进行辩论赛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本身也可以通过积极参与以上活动逐步培养英语学习兴趣,而不再是迫于就业或毕业压力而被动的学习英语。学习兴趣的提高是减少僵化现象的十分有效的途径。
3.4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大学英语教师要防止及减少学生语言的僵化,首先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能力不僵化。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在业余时间加强自身的专业修养,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与时俱进。同时要加强心理修养,才能了解学生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
3.5 选择优质教材
教材编写的好坏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外语学习。教材的落后、不地道甚至不科学会直接导致学习者语言的不规范, 最终造成语言的僵化, 因为教材是教室里课堂教学环境下一个主要的语言输入源。因此,教师必须选择符合学习者内部语言习得机制和学习心理过程的科学性教材, 进行真实的语言输入。
4 结语
综上所述, 由于种种原因,僵化现象成为大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但这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 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只要教师与学生齐心协力,措施有力, 是可以减少并最终克服僵化现象的。
【参考文献】
[1] Krashen , S. D. 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 :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New York : Longman.
[2] Lenneberg , E. 1967.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New York : Wiley and Sons.
[3] Schumann , J . 1976.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idginization hypothesis. Language Learning. 26,391-408.
[4] Selinker , L. 1972. Interlanguage. IRAL . 10 , 109-231.
[5]张雪梅.语言石化现象的认知研究[J].外国语.2000,(4): 18- 23.
[6]吴小梅.语言僵化现象研究[J].外国语.2005,(2):14- 17.
【关键词】僵化;第二语言习得;原因;教师
【中图分类号】:G7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7-0000-00
1 前言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在1972年首次提出了“语言僵化”这一概念。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僵化现象是指其英语学习不再像学习的初级阶段那样稳步前进, 而是处于一种仿佛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僵化现象可存在于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
僵化现象是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一个极其普遍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语言僵化形成的原因并就如何缓解僵化现象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2 僵化现象原因探讨
2.1 年龄因素
Lenneberg于1967年提出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一个时期最容易习得语言(2 - 13 岁) ,语言学习的临界期到12 或13 岁为止。过了青春期以后,由于管辖语言的工作已由大脑某一区域专任(叫做大脑功能单侧化) ,大脑就不象先前那样灵活,不能适应各种变化了。该假说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了语言僵化现象。可见,年龄因素是导致语言僵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2.2母语的迁移作用
Selinker认为, 僵化的产生与母语的迁移作用是密不可分的。母语的迁移指母语对所学目的语的影响。迁移包括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两种。负迁移又叫干扰( interference) ,是由于套用母语模式或规则而产生的不符合目的语规则的用法。例如: I’ll tell you a news. / Because she likes apples, so she bought a lot of them.等等。此类错误就是汉语在起干扰作用,即负迁移。负迁移成为阻碍第二语言学习成功的又一大原因。
2.3 文化迁移
根据John Schumann提出的文化迁移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s)理论,语言学习是文化迁移的一个方面, 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文化适应程度决定了目的语的掌握程度。第二语言习得取决于學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接触、接受和趋同程度。该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者学习心理的影响。在缺乏语言环境的氛围下学习第二语言,无法感受所学语言的文化,使学习者对目的语产生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心理距离,从而产生语言僵化。
2.4 情感因素
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水平的另一关键因素是情感因素。情感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为动机。动机又可以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持有内在动机的人对其从事的活动本身感兴趣,而外在动机则是指外语学习者受到外部因素的支配而不得不学习外语,大部分大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浓厚兴趣,其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考级拿证。多数大学生都属于被动学习, 这种消极的情感因素是产生僵化现象的又一个原因。
2.5 教师因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其本身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态度、科研能力等都会对英语教学产生直接影响。有许多教师自身的英语已经僵化,又怎能防止学生语言的僵化呢?另外,许多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传授语言知识上面, 忽视了对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结果事倍而功半。教师的素质也是导致僵化现象的一大原因。
当然,除此以外,造成语言僵化现象的原因还有很多。而且大多数情况下,语言的僵化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减少语言僵化的产生呢?
3.教学中如何有效减少语言僵化
3.1 加强英汉对比
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不可忽视。学习者的许多错误来源于母语的干扰,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和真实情境,以降低母语的干扰。当然,在教学中也不能完全否定母语的作用,而应该把它引导到有利于英语学习的轨道上。从掌握词汇的角度来讲,单纯的注出汉语词义是不够的,应该在教材中加入英、汉两种语言在不同概念上的语义对比,说明用法,然后让学生进行练习。
3.2加强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输入,缩短大学生社会心理距离
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文化适应程度决定了目的语的掌握程度。要克服语言僵化现象的发生, 教师应着眼于如何提高大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适应程度。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能够体现英语国家文化的原版读物、期刊、电影等材料, 为学生创造一种浓厚的英语文化氛围,使学生大量地接触英语国家文化,缩短大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社会心理距离,从而有效的减少语言僵化现象的产生。
3.3 激发英语学习的内在动机
大多数大学生缺乏的并不是学习英语的外在动机,而是内在动机。而内在动机又是决定语言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而教师及学生双方都应致力于英语学习内在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摩原声电影、读英文报刊文章、听英文歌曲、欣赏名著、英语表演及进行辩论赛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本身也可以通过积极参与以上活动逐步培养英语学习兴趣,而不再是迫于就业或毕业压力而被动的学习英语。学习兴趣的提高是减少僵化现象的十分有效的途径。
3.4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大学英语教师要防止及减少学生语言的僵化,首先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能力不僵化。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在业余时间加强自身的专业修养,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与时俱进。同时要加强心理修养,才能了解学生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
3.5 选择优质教材
教材编写的好坏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外语学习。教材的落后、不地道甚至不科学会直接导致学习者语言的不规范, 最终造成语言的僵化, 因为教材是教室里课堂教学环境下一个主要的语言输入源。因此,教师必须选择符合学习者内部语言习得机制和学习心理过程的科学性教材, 进行真实的语言输入。
4 结语
综上所述, 由于种种原因,僵化现象成为大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但这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 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只要教师与学生齐心协力,措施有力, 是可以减少并最终克服僵化现象的。
【参考文献】
[1] Krashen , S. D. 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 :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New York : Longman.
[2] Lenneberg , E. 1967.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New York : Wiley and Sons.
[3] Schumann , J . 1976.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idginization hypothesis. Language Learning. 26,391-408.
[4] Selinker , L. 1972. Interlanguage. IRAL . 10 , 109-231.
[5]张雪梅.语言石化现象的认知研究[J].外国语.2000,(4): 18- 23.
[6]吴小梅.语言僵化现象研究[J].外国语.2005,(2):14-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