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7年3月5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宣布:当前我国“要提倡教育家办学”。近年来,温总理已经多次强调“教育家”这一概念了。2003年9月9日,在考察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时他就说“要办一流的学校 就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有一批出色的教育家”、“要像宣传劳动模范、宣传科学家那样宣传教育家”。2006年初,他在“两会”上再次强调“要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高层对“由谁办教育”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透露出一种崭新的发展思路。对此精神实质,我们必须深刻加以领会。
首先,“提倡教育家办学”,深刻昭示了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人类社会走到今天这个分工愈来愈精细、合作越来越密切的文明路口,应该说,“术业有专攻”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充分认识到,各行各业、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只有发展并依从规律办事,才能促进事物良性的发展,蛮干做不好事、做不成事,甚至还会受到惩罚。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结构中最为复杂的系统之一,更是如此。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教育一度偏离了规律的轨道。这一届政府强调并提倡由教育家来执掌、兴办教育,显然是对过去做法的一种拨正,也是对世界范围内专家治国、专家治教潮流的积极回应。联系到近期为世界所广泛侧目的万钢、陈竺先后履新国家科技部、卫生部部长事,我们有理由相信,“教育家办学”绝不会沦为一个空洞的口号。
其次,“提倡教育家办学”,同时提醒我们当前的教育生态不容乐观。“提倡教育家办学”是基于我国当前没有出现教育家办学,或者说教育家办学还没有形成风气。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就有目共睹,举世侧目。然而,由于长期“左”的思想的影响,教育始终未能摆脱僵化的行政体制的干预、干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又进一步恶化着教育发展的环境,当前教育总体上仍处于一个由旧体制向新体制过渡的复杂时期。这种“过渡”表现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教育的本体价值极不突出,行政力量对教育的干预、尤其是基层政府从地方经济利益出发对教育的负面干预太多、太重,教育摇摆于社会公益事业和经济产业之间,捉襟见肘,无所适从;二、教育内部官僚化倾向突出,官本位思想、等级观念、长官意志根深蒂固,学术批判和学术研究严重缺位,导致教育整体水平偏低。教育必须冲破僵化体制的束缚,真正确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第三、“提倡教育家办学”,其核心要义不在封“家”或者造“家”,而是强调教育必须遵循规律。舆论是敏感的,却常常表现出肤浅的一面。当温家宝总理第一次提出要造就和宣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家时,教育界立刻就热热闹闹地讨论起“什么是教育家”、“中国当代有没有教育家”,同时雄心勃勃地开始造“家”运动。应该说,这些讨论很有必要,观点也极有见地,如“不要把教育家泛化,也不要把教育家神秘化,要善于发现土生土长的教育家”、“教育家是指从事教育工作并在教书育人、教育研究工作中有较高造诣或取得一定成就的人。教育家,既包含教育思想家,也包含教育实践家,或者集两者于一身”、“现在关于有没有教育家的争论,实际上说的是有没有大教育家”等等。只是弄清了这些概念,或者让当前活跃在我国教育舞台上的优秀教师、校长、专家迅速戴上“教育家”或“大教育家”的桂冠,中国教育就走向温家宝总理所倡导的“教育家办学”之路了?通州市实验小学的王笑梅校长担心“教育家办学”理念的提出,会出现另一种政绩观——衡量一个地区的办学质量如何,以出了几个教育家为标准。如此,就无可避免地会出现教育的另一种“急功近利”——以包装打造的方式制造教育家。目前国情下,这种担心绝不多余。
当前,贯彻落实温总理“提倡教育家办学”讲话精神,最最迫切的是正本清源,恢复教育“育人”的核心功能。再不能简单地用行政命令、行政工作的一套去指挥办教育了,各级政府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对教育过多的、不恰当的干扰,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使学校校长、教师能大胆探索,潜心实践,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办学风格。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端正办学的思想,坚决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办事,倡导学术民主,实施素质教育。整个社会要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诚如是,中国当代教育家的诞生和涌现必将是一件水到渠成、甚至无法拒绝的事。如果总理讲话十年后,中国教育发展的生态一如往昔,教育政绩工程依然大行其道,而大地上却凭空多出许多顶着“教育家”名头的人,那中国教育的洋相就出大了。
(作者单位 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首先,“提倡教育家办学”,深刻昭示了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人类社会走到今天这个分工愈来愈精细、合作越来越密切的文明路口,应该说,“术业有专攻”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充分认识到,各行各业、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只有发展并依从规律办事,才能促进事物良性的发展,蛮干做不好事、做不成事,甚至还会受到惩罚。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结构中最为复杂的系统之一,更是如此。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教育一度偏离了规律的轨道。这一届政府强调并提倡由教育家来执掌、兴办教育,显然是对过去做法的一种拨正,也是对世界范围内专家治国、专家治教潮流的积极回应。联系到近期为世界所广泛侧目的万钢、陈竺先后履新国家科技部、卫生部部长事,我们有理由相信,“教育家办学”绝不会沦为一个空洞的口号。
其次,“提倡教育家办学”,同时提醒我们当前的教育生态不容乐观。“提倡教育家办学”是基于我国当前没有出现教育家办学,或者说教育家办学还没有形成风气。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就有目共睹,举世侧目。然而,由于长期“左”的思想的影响,教育始终未能摆脱僵化的行政体制的干预、干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又进一步恶化着教育发展的环境,当前教育总体上仍处于一个由旧体制向新体制过渡的复杂时期。这种“过渡”表现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教育的本体价值极不突出,行政力量对教育的干预、尤其是基层政府从地方经济利益出发对教育的负面干预太多、太重,教育摇摆于社会公益事业和经济产业之间,捉襟见肘,无所适从;二、教育内部官僚化倾向突出,官本位思想、等级观念、长官意志根深蒂固,学术批判和学术研究严重缺位,导致教育整体水平偏低。教育必须冲破僵化体制的束缚,真正确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第三、“提倡教育家办学”,其核心要义不在封“家”或者造“家”,而是强调教育必须遵循规律。舆论是敏感的,却常常表现出肤浅的一面。当温家宝总理第一次提出要造就和宣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家时,教育界立刻就热热闹闹地讨论起“什么是教育家”、“中国当代有没有教育家”,同时雄心勃勃地开始造“家”运动。应该说,这些讨论很有必要,观点也极有见地,如“不要把教育家泛化,也不要把教育家神秘化,要善于发现土生土长的教育家”、“教育家是指从事教育工作并在教书育人、教育研究工作中有较高造诣或取得一定成就的人。教育家,既包含教育思想家,也包含教育实践家,或者集两者于一身”、“现在关于有没有教育家的争论,实际上说的是有没有大教育家”等等。只是弄清了这些概念,或者让当前活跃在我国教育舞台上的优秀教师、校长、专家迅速戴上“教育家”或“大教育家”的桂冠,中国教育就走向温家宝总理所倡导的“教育家办学”之路了?通州市实验小学的王笑梅校长担心“教育家办学”理念的提出,会出现另一种政绩观——衡量一个地区的办学质量如何,以出了几个教育家为标准。如此,就无可避免地会出现教育的另一种“急功近利”——以包装打造的方式制造教育家。目前国情下,这种担心绝不多余。
当前,贯彻落实温总理“提倡教育家办学”讲话精神,最最迫切的是正本清源,恢复教育“育人”的核心功能。再不能简单地用行政命令、行政工作的一套去指挥办教育了,各级政府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对教育过多的、不恰当的干扰,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使学校校长、教师能大胆探索,潜心实践,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办学风格。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端正办学的思想,坚决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办事,倡导学术民主,实施素质教育。整个社会要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诚如是,中国当代教育家的诞生和涌现必将是一件水到渠成、甚至无法拒绝的事。如果总理讲话十年后,中国教育发展的生态一如往昔,教育政绩工程依然大行其道,而大地上却凭空多出许多顶着“教育家”名头的人,那中国教育的洋相就出大了。
(作者单位 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