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研究

来源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r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城市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属于一个新兴的事物,要想实现生态城市在具体的城市中的普及,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不仅包括建筑层面的设计,还要把交通、资源能源等方面的因素考虑到,应该让建筑和这些因素相互结合。生态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在过去的城市建设基础上,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于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要进行仔细地研究。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规划
  1、城市规划改革的重要性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更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国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以及对未来的城市规划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作用下,我国的城市规划还有着很大的进步空间。特别是最近几年,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的平衡,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甚至出现了许多自然灾害,为了能够更好的缓解全球变暖的现象与危害的发生。在全球开始实施“低碳经济”政策,许多以低碳环保、生态保护为理念的全新发展规划应运而生,城市规划也开始追求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这种“低碳理念”更是对城市的规划变革提出了更为严格的发展要求。
  2、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
  2.1可持续发展原则
  构建低碳化的产业链,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在每一项产业的发展中,都要重视生态城市建设,结合当地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来构建产业链,通过有效的技术指导来降低产业的能源消耗。用生态观念来对城市的环境、能源和废气处理等来进行研究和分析,充分利用循环再生的规律,最大化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积极开展城市建筑绿色系统,加强绿色交通建设。
  2.2生态性
  生态城市规划的重点就是生态性,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在环境为本的基础上要坚持生态优先,将环境建设放在第一位,尽最大可能发挥当地的自然基础功能,保持原来的地理环境,确保原来的生态系统不会被破坏,对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的延续和保护。建立完善的生态保障建设体系,大力开发和推广各种节能方式,研发低碳技术,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3经济性
  生态城市规划还应该遵循经济性的特点,在构建生态化的城市时还要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经济性要求减少环境对人们造成的危害,加强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尤其要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对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进行有效改造,采用清洁能源来代替其他能源,使用高效率的设备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3、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生态城市规划问题
  3.1绿地面积不足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主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城市生态的规划问题,主要需要重点规划的就是规划和布局问题。大多数城市在进行生态规划工作时,对整体的城市规划布局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方面。主要的表现有以下几点:绿地的建设面积较小,主要是点状分布,片状的森林很少甚至基本没有,绿色植物的布局结构极为不合理。
  3.2噪音污染
  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各种机械设备的创造和使用,特别是各类交通运输工具的使用,成为城市噪音污染的主要噪声源,对人、动物、仪器仪表以及建筑物等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通过有效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噪音污染对城市居民带来的危害。
  3.3生物多样性缺乏
  随着我国各城市都在加快建设生态城市的步伐,从各个城市的生态城市建设和规划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在发展生态城市时单单只是注重美感的设计,但是在城市的生态环境方面,缺乏对城市和空间的科学规划,缺乏群落分层问题。比如在单类树种的种植采取孤立种植方法,还有乔木和灌木等植物这些可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更加稳定,但是城市在规划中比较稀缺,导致城市的生态绿化基本雷同,并没有反应中城市中的独特人文特点,同时在园林绿化方面做的也不够好,生产的经济效益较低。
  4、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策略
  4.1绿色城市交通规划策略
  生态城市规划中的交通规划可分为三个层次:①高效快捷的干线交通与枢纽体系,保障支撑城市空间发展的轴向交通,以快速交通为主导;②建立多层次、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相互接驳、相互补充,提高交通出行的舒适高效;③覆盖微循环的毛细交通网及绿道慢行服务系统,体现以人为本的城市运行活力的便利与低碳。
  4.2低碳能源使用规划策略
  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低碳能源的利用非常重要,同时还要合理有效地规划低碳能源,这样才能降低能源的消耗。想要达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就要从能源互补着手,让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提高,一定要避免质量低的燃油用品的使用,以及高污染燃料的使用,尽量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效率。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打造智能电网系统,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新型供电模式,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同时改造电力输送线路,减少供电设备和线路上的能源损耗,科学分配电能,使电能的输送和需求达到平衡。
  4.3低碳产业系统策略
  生态城在产业发展规划中,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基本原则,禁止高耗能污染产业,限制传统型产业的发展规模。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大力支持绿色产业,建立与之相关的产业链条,提供多项优惠政策,保证城市餐饮、物流、旅游、文化等各项产业的协调发展。
  4.4建立低碳生态规划指标与内容
  生态城市规划中,生态低碳指标是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同时也是生态发展的重要体现。城市生态规划主要是从城市的基本功能、城市的生态环境、城市的的绿色交通规划、城市新能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城市绿色建筑等多个方面进行有效的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中涉及到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及生态建设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4.5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湿地是由水土、水生植物及水生生物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通过对湿地系统进行恢复和保护,有利于更好的实现对人居环境的改善和调节,其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通过保护好湿地,能够为生物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并对局部小气候进行调节,进一步减缓旱涝灾害,净化环境,能够为公众环境教育提供场所。因此在當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对城市湿地进行保护和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地避免生态服务功能的退化,实现城市环境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改善。
  结语:
  总之,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生态城市就是从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利用出发,将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人类生产生活相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中生态城市规划的重点必然是生态环境,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其综合利用多方面因素建立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力量促进城市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明.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2(19):185.
  [2]李浩,李建东.生态城市规划实效论――兼议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矛盾性与复杂性[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03):53-57,88.
其他文献
一般说来,在天气炎热、进食过快、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出汗量增加属于正常现象.然而,部分人的异常出汗如“最近老冒虚汗”、“这几天盗汗挺多”等情况,则可能是某些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市场化经济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而企业管理创新模式作为企业最为重要的核心,在企业的竞争中占有支配战局的作用.
紧跟当今时代的脚步,响应国家的号召,绿色、环保成为当今时代的热门话题,园林设计在如今社会也成为炙手可热的职业.根据所处的环境,在不破坏已有环境的情况下,如何选择适合当
郭子仁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有些另类, 长长的柔软的头发在脑后扎成一根马尾, 很是惹眼。他的穿着很休闲,黄绿色工作服,浅蓝色牛仔裤,脚上一双旅游鞋,跟我以前见过的西装革履的部
你可别小觑了平日送出或收到的每一件礼物,因为这其中包含着许多深意:真诚与关怀、思念与牵挂、智慧与幽默……当然,有时也能让人体味出另一番滋味,诸如虚假与所求、轻佻与庸俗等等。  有的人总是分不清“送礼”和“送心”的差别,常常为了送礼而送礼,忘记了礼物是用来传达心意的。送礼,更应该送去的是我们这颗牵挂亲朋好友的“心”。告诉你几个“送礼秘笈”,让你把礼物送到别人的心上。    “事必躬亲”最真诚    
【摘要】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以及各政策要求,河北省巨鹿县西郭城镇柳洼村根据村庄自身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产业优势,整合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特色林果种植等资源,分别在特色种植业、 乡村休闲旅游业、手工制作体验业三个方面进行产业规划,优先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为村民收入拓宽了渠道。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 产业规划;历史文化;乡村休闲旅游  1、 规划背景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力度,着力改
港口起重机工程管理中的项目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项目管理若能够保证良好性,则能够降低项目管理资金投入,保证项目质量,同时能够提升我国经济效益及国际贸易地位.文章主
7月10日,由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8名医疗专家组成的南疆贫困团场支援医疗团队,结束了对十四师二二四团、二二五团、皮山农场,三师一牧场,四十七团等单位为期1个月的
期刊
“国家账本”就是每年两会上发布的去年一年的预算执行情况和今年的预算报告,通俗点说,就是国家将去年花钱的情况和今年的钱想怎么花做出一个计划。2015年,国家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增速却提高,赤字加大。今年的账本为什么这么安排,这些钱在哪儿多花,在哪儿少花,两会代表委员又对这个账本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收入增速减了 支出增长快了  根据3月5日财政部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查的《2014年中央和地方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