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合院美国灯塔山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y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阅读了《经济学人》的文章《海龟的困境》(Plight of the sea turtles)。
  文章从宏观到微观,谈论中国留学生从海龟到海带,经历了从香饽饽到被人才市场拒绝的过山车命运。我接触了许多中国学生,很多人都默认出国留学这条路,感觉只有从国外拿到一个文凭才安心。只求出国留学、拒绝中国的大学,这是盲目的崇拜。读大学,为的是提高竞争力。以后,这种竞争力将渐渐从技术层面消失,聚焦于了解(中国)人、做(中国)人。不了解这一点,可能千辛万苦在国外学到了技术,回国后却面临被拒绝的悲剧。其实,国外文凭并不一定比国内的吃香,比如互联网,倘若毕业后计划投身于中国的IT,那么很有可能在国内读书比出国留学好。因为出国留学可能学到IT技术,但是在中国读大学能近距离接触中国互联网消费者。
  正如微信,它就是这样一款了解中国人的互联网工具。
  暑假期间,我邀请了杜克大学师生来中国度夏令营。有一个老师掏出手机,就上线WeChat(微信英文版),我很好奇,问:“是中国学生向你推荐的?”
  “没有,我在美国就用WeChat。”
  “为什么?”
  “我觉得挺好用。”
  我周边的中国人,只要有智能手机,基本上都用微信。微信的成功不能首先归功于技术,它的开发团队技术不比国外的强,只是,微信开发团队更了解中国消费者的习惯。
  使用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中国人和美国人大不一样。
  有人说,中国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其实,两者很不一样。在美国,Twitter用于分享“我”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或每天干的事。而在中国,微博等社交平台更多用来讨论政治、时尚和偶像。中国的人人和美国的Facebook有点像,但是,人人上的用户们并不写日志,他们更愿意转发其他人写的日志、文章。而美国的Facebook用户,大多都是自己写日志,评论自已的生活。此外,翻看美国Facebook上用户profile里的照片,我看到的是90%的照片都是自己拍摄的;查看中国用户的主页,里面的照片大多是拷贝的。
  中国和美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习惯的不同,根深于两者的社会特色——美国崇尚个人主义,中国强调集体主义。在集体主义环境中,一个人利用社交平台参与到集体中,了解集体中所发生的事。美国的个人主义是发表自己的想法,人与人之间点对点互动。
  不难发现,微信是为集体主义用户设计的。
  微信里使用率最高的功能之一是微信群,它是手机短信功能被放至群体中使用,附加音频、视频等。这时的短信,不再是一对一发送,而是一对多。乘坐地铁、公交时不难发现,周围的很多人都在用微信,因为无聊的时间可以用于录音、拍照。这在美国不太可能发生,绝大多数美国人都是开车上下班的,不可能边开车边用微信。微信还利用了中国人把生活和工作合二为一的特点。在微信的朋友圈里,你会把上司和好朋友都加进来,但是,好朋友对你的评论你不一定希望上司看到。因此在微信的朋友圈里,如果两个同时给你评论的好友互相不认识,他们无法看到彼此的评价。但在美国,不会出现这样的顾虑,因为美国没有把上司、同事和私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文化。
  这些功能和设置非常微妙,只有充分了解了消费者的习惯,才能设计出这样成功的产品。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社交方式,归根到底是认同了各自的生活方式。微信,如同四合院,而美国个人主义的Facebook,好比波士顿的灯塔山(Beacon Hill)。在四合院中,家庭是聚焦点,每个家庭晾衣服、逛街的事儿都是谈资,微信提供了这样的社交平台。灯塔山,是波士顿的一个古老街区,由联排住宅组成,以其煤气灯照明的狭窄街道和砖砌人行道著称,被视为波士顿最好、最昂贵的街区。在纽约,也有“灯塔山”。当美国人看见邻居出门上班、逛街时,邻居已化好了妆,准备好了面对世界,而洗衣、煮饭这些事儿是看不见的,这些都属于个人隐私。
其他文献
一到六月,恰如校园轰轰烈烈的爱情,曾经轰轰烈烈的校园乐队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分手?还是继续?分手是简单的,以现实为借口,还理直气壮,但就这么丢了梦,难免简单粗暴。AMOS乐队一开始就不刻意追求特立独行的外在摇滚范儿,更不喜欢某丝、朋克、愤青这类时髦词儿,做喜欢的音乐,毕业不解散,一路唱到现在。    与AMOS见面的地点是他们的录音室,学校旁边的一所房子,小客厅的墙涂成绿色,上面挂着几张Beatl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2010年春,我给研究生讲课。6个研究生中有一个是我的研究生,还有一个是本校推免的。这个推免的研究生虽然没选我做导师,可是跟本校的老师熟,所以胆子大。有一次课间休息大家闲聊,这个推免生突然问我:“王老师,你给你的研究生吃了什么偏饭?他明显比我们厉害”!她说的“厉害”是说学习好或理解力好,或水平高。  我真的偏爱了自己的研究生么?这个突然袭击使我十分尴尬。  我们学校招生很少,任课教
女儿在学习上一直很自觉,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作为父亲,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我女儿上的是本地最好的高中的理科实验班,周围有很多同学从高一开始就着手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她也不例外。但是准备了一年多,参加了几次竞赛,女儿的成绩并不理想。看到同学通过竞赛搭上了名校保送的直通车,她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每天都会学习到很晚。记得有一次我应酬回来,已是夜里两点钟,却看到女儿屋子里的灯还亮着,她学累了,趴在桌子上睡
摘 要:《档案馆利用五定律》一书是刘东斌先生围绕新时代背景下档案利用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对该书的写作思路进行评析,认为该书脉络清楚、观点明确,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指导性,是一部研究档案利用理论的难得佳作,对于指导新时代档案利用工作和进行档案学理论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档案馆;利用率;档案利用;档案服务;档案价值  Abstract: the five laws of Archive
2018年11月29日,全球數字保存领域的专家齐聚荷兰阿姆斯特丹博物馆,参加2018年“数字保存奖”颁奖典礼。该奖项是由全球数字保存联盟(Digital Preservation Coalition)发起的国际评选,旨在表彰全球数字保存领域具有创新性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研究项目及团队。此次,爱尔兰电影档案馆的“Loopline电影档案数字保存”项目斩获本年度“数字遗产保护奖”,“伦敦铁
两个前辈申请大学的故事    林书豪    “他是队员中身体素质最差的那一个。”  哈佛大学篮球教练曾对大一的林书豪做出这样的评价。正是由于这一点,林书豪在高中毕业申请一批篮球好的高校时都被拒了。但是,哈佛大学看到了另一点:林书豪打球用的是脑子。就这样,林书豪没上成梦寐以求的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来到了哈佛大学。  “哈佛招收林书豪体现了美国知名大学招收大学生的一个标准:找领导人才。”龙
如近日,一名北京大学应届硕士毕业生在未名BBS的匿名板块上发出这样一个帖子,题为“你们的父母也这么想吗?”。作者在帖中写道:“爸爸,对不起,我北大毕业,但我没能挣大钱、当大官??本人,今年小硕毕业,找了份起薪8000多元/月、年底会有些奖金的工作。未来会有些许上升空间,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本来对物质没有太多期望,但是我爸爸早就在亲戚面前夸下海口,大约是我每年赚上百万毫无压力之类??知道我的off
有一次看书,看到某某文化大师说的一句话,大为叹服,他以纵横北上广三地的资深人士的口吻说,北京就是一个圈,上海就是一个滩,广州就是一个墟。    何谓之墟?就是集市,来来往往,热热闹闹,皆为利来,皆为利往,天黑一下,做鸟兽散,广州就是这么一个“无情”的地方,它是珠三角,不,整个东南亚最大的批发市场,几乎所有的精品批发以及小件批发市场都在广州落着脚,你买任何东西都可以寻到一个专业的批发调拨,所以在广州
为什么写,怎么写  我越界得不太成功,有不少批评的声音。当初我在写《中国在梁庄》的时候,就被说太抒情、文学化,但对自己来说,抒情是一种必要。如果我当初写一个纯粹客观的梁庄,估计就没什么人关注了。我踏上梁庄土地那一刻起,村口的老槐树、青石板路、老人,我看到的都不是他们现在的面貌,而是过去、背后。这是叠加的空间、岁月的质感。  在《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里面,我都用了口述的方式。口述是艰难选择后的
北大的邻校清华大学,早就确定了校花是紫荆和白丁香,紫色和白色因而也成为了清华的校色。2010年,中关村大街上另一所著名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也确定玉兰花为校花。但北大却一直没有校花,连校训、校歌都没有,有人把这视为北大宽容自由、洒脱不羁的象征。  可是,作为一位北大校友兼植物爱好者,我总不禁问自己:如果一定要选一种植物出来作为北大的校花,你会选什么呢?现在我已经给这个问题找到了明确答案:如果我要选北大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