攓掇文艺 发乎先声

来源 :上海艺术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tayangxi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是路灯,批评是路标;艺术照亮内心,批评则以精神尺度丈量、激发内心创生之力。在这看似丰富、充实,其实迷乱、虚妄的时代,审美之声虽未消寂,资本形态愈加膨胀,欲求躺倒在物质之上,庸俗形态四处泛滥。广袤的精神大地参伍错综,逐渐荒芜——此时,只有路灯和路标才能帮助我们走出迷途。我们需要艺术,也需要艺术批评。
  沿革与新旧,理性与感知,构筑着艺术的宏规之体。虽然批评冲动寄意于创作冲动,没有批评,创造必将陷入沉默;判断缺位,传统的生与死,未来的近或远则没有回音。如《移步换形不散神》的追问:当戏曲淡出城市,戏台上的人情物态、悲欢啼笑,是否仍能通达人性?又如《守“鱼”抑或守“渔”?》的反思:守旧与创新的界限怎样打破,创新与传统的精神脉络又怎样接续?审视第六代导演,虚张声势的符号与艺术使命已经脱节,电影又该如何演绎思辨困境,言说生存的悖论?批评是坐标,它将一切作品放置在永恒文化图景之中,勾勒出我们的时代投影。
  批评语言与舞蹈语言共同思考着,两种语言交织形成理性与感性的碰撞——舞剧《双下山》捕捉传统的灵动;《安娜·卡列妮娜》则书写复活的经典,力与美的张扬显现了,身体的艺术馈赠已不止于身体,尼采以为“舞蹈”之伟大,乃是将身体、精神和生命熔铸,献给审美意志的不朽之神。当下诸神退场,祭仪变成资本僭主的暴动,审美意志又将何去何从?东西方袒露胸襟,或可重塑当代艺术的视野,给审美焦虑点燃一丝希望,《分娩中的当代艺术》诠释着误读与默契的微妙发生,而艺术背后的文化阃奥,正是艺术精神之所在。
  这是批评的力量,它端视、修复时代的精神焦虑,追问历史的终极意义。正因如此,《蒋公的面子》余音未绝,争鸣犹在:一种庄严肃穆,是否被另一种冥顽轻佻消解?还是艺术伦理已然僵化,无力承载历史大胆的变形?尺幅之内,如椽之笔如何使思想自由伸展,一步之遥,巨匠经典如何叩响美育之门。娱乐时代模糊着历史,另一种声音将我们引向乡间唱和,给逐渐褪色的古老记忆以清晰的面孔。
  艺术或许“终结”,但艺术绝不迷失,面向困厄的每一次自省,总是意欲新的启蒙。如果《白毛女》、《战马》式经典构成的理想秩序,由于新创造的不断注入而保持不朽活力,那么批评不仅意味着判断在场,也意味艺术新时代的降临。所谓不言自明的公理、我们易变的观点,并非永远有效,而我们始终俯瞰着地平线,向未来的认知语境敞开胸襟。
  攓掇文艺,发乎先声——这是《上海艺术评论》不变的使命。
其他文献
儿童绘画的意图并不着眼于画得与真实的一模一样,所以儿童画与技巧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们也没有必要过早,过多灌输那些不可能被他们接受的技法知识。只有在他们心理发育可接
大量研究显示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技术(NBI—ME)能够更清晰地显示消化道黏膜病变。针对消化道不同部位微结构形态差异的研究发现,消化道组织病理类型与窄带成像(NBI)图像之间存在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以多媒体图、文、声、像、影合一和交互性等特点,来提高知识信息的传输效率。通过情境创设,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发展想象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信
在"新课程标准"的音乐教学理念中提出,"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
【正】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萌发不同于教师和课本的创新想法时,当学生的思路和见解与教学设计发生偏差时,我们将他硬拉回来还是顺水推舟去开发其中的潜能与价值呢?一次,在我
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瓜果、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保护地生产面积不断增加,重茬现象比较严重,有利于土传病害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往往造成减产降低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