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春节前夕,苏北射阳县临海镇五岸居委会居民徐为余的家里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当东北老人于友明吹灭他69岁生日蜡烛后,站起身来端起酒杯饱含深情地说:“我先敬你们一杯!13年了,是你们收留了我,把我当亲人看待,让我过上了好日子,不然我这把老骨头早就化成灰了……”说完,老人一饮而尽,幸福的泪水溢满了眼眶。13年,这位东北老人为什么有家不能回?13年,在江苏一位普通的农民家里又是演绎怎样一个超越亲情、至爱至亲的动人故事?
走亲失散 流浪三年命悬一线
1991年的春天,于友明从大山沟里随侄儿到黑龙江大哥于石银家去探亲。不料,这天中午,在吉林火车站转车时和侄儿走散了。于友明找了半天仍不见侄儿的踪影。
天渐渐黑下来了,望着街上闪烁的霓虹灯,行色匆匆的人群,川流不息的车辆,只熟悉大山的于友明不知何去何从,心中一片茫然。饥肠辘辘的他早已唱起了“空城计”,一摸身上,带来的500多元钱也不知什么时候不翼而飞,他顿时吓出一身冷汗,不由得瘫倒在地,好一会才镇定下来。没有办法,从不向人低头的他只好硬着头皮向路人乞讨。
他想跟人家借个宿,养足精神明天再作打算,可人家一看他是个来路不明的人,都谢绝了他的请求。
身无分文,又不知家在何处,于友明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荡。他天真地想,自己是沿着铁路来的,再沿着铁路就能摸回家。
分不清东南西北的他,漫无边际地沿着铁路走,饿了就到有人家的地方乞讨填饱肚子,实在找不到吃的,就吃火车上旅客从车窗扔下来的食物;一个月下来,鞋子磨破了,他把一分一分乞讨下来的10多元钱买了一双鞋子,继续往前赶。
可是半年下来了,于友明连家的影子都没找着,更令他没想到的是反而离家越来越远了。
由于长时间过着乞讨生活,他头发长了,浑身脏兮兮的,已变成一个真正的流浪乞丐了。加之和人言语不通,人们对他更是另眼相待,不是把他当成痴子,就是把他当成傻子。有一次,他偷偷地爬上了一节装煤的火车,躲在车厢里坐了一天后被人发现,任凭他怎么解释,对方还是把他当成精神病人无情地赶下了车。
1992年8月的一天,天热得像蒸笼。于友明穿着在垃圾堆里捡来的短裤、背心,在山东境内的铁路旁走着,冷不丁窜出三条狗,冲着蓬头垢面的于友明汪汪大叫。于友明捡起木棍赶它们,其中一条黑狗趁其不备,扑上前来恶狠狠地朝于友明腿上就是一口,于友明“哎呀”一声瘫倒在地。几条狗被他突如其来的惊叫声吓得仓皇逃窜。于友明摸着鲜血淋淋的伤口,不由得老泪纵横。他拖着伤腿,一瘸一拐地找了个桥洞,在桥洞躺了两天两夜不能动弹,幸亏一位姑娘发现了,见他奄奄一息,腿上的伤口又化脓,便找来消毒药水和消炎药,送来饭菜,才让他逃过一劫。
1992年除夕之夜,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于友明孤苦伶仃地蜷缩在一座大桥的桥洞里。外面烟花四射,鞭炮声声,犹如炸在他的心里一样,于友明难受极了。他艰难地爬起来,来到桥面上,他仰面放声大喊:“老天啊,我的家到底在哪里啊!”喊声在天空中回荡,可谁也不知道他的家到底在哪里。他喊着喊着,泪水不由得簌簌而下。
桥下的河水哗哗流淌,仿佛勾画着老人流浪一年多来的多舛路途。
不知走了多少路,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于友明回家的激情在他的心底已渐渐泯灭,他开始不沿铁路走了,因为铁路边上居住的人家太少了,乞讨起来很困难,再这样下去恐怕生命难保。他不知道这种凄凉的流浪生活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1993年6月12日,江苏省射阳县鲍墩大桥下面围着一团人,人们对一位躺在桥下一动不动的老人指指点点。老人身上不时散发出刺鼻的臊臭味,不少人看了掩鼻而去。
老人性命生死攸关。
家在何方 如海的胸膛成故乡
这天,临海镇五岸居委会村民徐为余起了个大早,他养殖的鱼急需鱼饲料,便叫了一辆手扶拖拉机,到离家30多公里外的鲍墩乡去买鱼饲料。就在他途经鲍墩大桥时,看到大桥下面的一幕,他当出了什么事故,“停下,快停下……”坐在车上的徐为余大声地喊着。他跳下车,拨开人群一看,只见一个蓬头垢面、满脸毛茸的老人奄奄一息地躺在那里。
这是一条人命啊!哪能见死不救呢。心地善良的徐为余大胆地走到老人跟前,用手摸了摸老人的鼻孔,发现老人还有微弱的呼吸。救人要紧!徐为余立即跑到附近的村民家中找来白糖和开水,冲和后一口一口地喂到老人的嘴里。老人慢慢地睁开双眼,有气无力地用手指了指肚子。徐为余贴到老人的嘴上,只听老人发出微弱的声音说:“我饿,我饿。”徐为余想请围观的人帮助他把老人抬上拖拉机,可大家都怕沾这个污垢满身的老人,谁也不愿上前帮忙。有人说,这人像个精神病人,救活了说不定像个黏砣在手上,想甩也甩不掉;还有人说,救他干吗?真是没虱子找虱子往头上挠。更有人说,让他自生自灭算了。闲言碎语并没有动摇徐为余,他想,谁一生没有个难处,谁也有老的时候,做人哪能这样呢?他抱起老人,吃力地爬上桥坡,把老人带到鲍墩小街亲戚家中,盛上热乎乎的饭菜,让老人吃了个饱。
饭后,徐为余从老人口中得知,老人名叫于友明,57岁,和亲友走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地方人,没有老婆孩子,至今只身一人。
这让徐为余为难了。原以为可以把老人送回家,可现在老人不知道家庭住址,该往哪里送呢?
那时29岁的徐为余家中有年迈的父母,岳父家中没有男孩,他等于是招上门的女婿,卧病在床的老岳父还指望他养老送终呢。有人劝他:“给他点钱算了,随他流浪去吧。”
“那怎么行呢!如果再让他去流浪,不等于让他去死吗?”徐为余态度坚定地说。
徐为余将鱼饲料装上拖拉机,随后又把老人背到拖拉机上。为防止老人路上颠簸吃不消,他不顾老人身上的脏臭,把老人抱在怀里。
徐为余捡回来一个老人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不胫而走。村民们纷纷来看个究竟,有人看到老人就想吐,大家唏嘘不已:莫非他徐为余疯了,把一个痴子带回家干什么?他徐为余不是没罪找罪受吗?想当大孝子啊,自己又不是没有父母。
有朋友劝他:你还是让他去流浪吧,这个老人在外流浪到现在,肯定是疾病缠身,又瞎了一只眼睛,养在家里就是个累赘,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的,他的亲人找来说不清的……听着人们各种各样的议论,徐为余心里矛盾极了。思来想去,徐为余还是决定把老人留下来。
妻子杨前玲见徐为余拉回来一个满身污垢的老人,又听人家冷嘲热讽,脸上有些不悦。这也难怪妻子,岳父常年卧床不起,天天要人侍候,现在还要服侍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他觉得自己的做法有些过分,有些对不起拖着病为一家人日夜操劳的妻子。
可徐为余知道妻子也是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忙对妻子说:“这老人当时性命攸关,我不能见死不救啊。”于友明看到他家的窘境,不忍心再给他家添加麻烦,便掏出裹在破烂衣服里乞讨的二三斤一分、五分、一角的硬币,塞到徐为余的手上说:“感谢你把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这点钱是我的一点心意,我不想再连累你们了。”说着于友明就往外走。
杨前玲见老人浑浊的泪水溢满眼眶,望着老人佝偻的背影,她的心软了,不由得追上前一把拉住老人的手说:“以后您就和我们一起生活吧,有我们一口吃的,就有您一口吃的。”
甘当孝子 流浪汉就是我父亲
杨前玲烧了几大锅水,让徐为余为老人洗了三遍澡,直至老人身上洗得干干净净,又找来徐为余的干净衣服让老人换上。徐为余又用自行车带老人到镇上去理发。可是,人家见老人头发有尺把长,满脸都是毛茸茸的,都不愿给他理。后来徐为余好不容易找了一个认识理发师傅的朋友,花了两倍的钱才给老人理了发。
考虑到老人流浪多年,身上肯定落下了不少毛病,徐为余凑了两千多元钱,把老人带到镇卫生院。医生一检查,胃肠糜烂、红肿充血,还有严重的眼疾,需住院治疗。可家里的鱼塘需要人照看,为把老人的病治好,徐为余特地雇了一个人替他打理鱼塘,自己日夜守候在老人身旁,为老人请医拿药,端茶倒水。不知道内情的人真把老人当成徐为余的父亲。得知徐为余和这个老人萍水相逢,毫无关系,医生和同室的病人都为徐为余撼天动地的义举感动不已。
在徐为余一个多月的精心照料下,除眼疾无法治愈外,老人终于康复出院了。
徐为余要赡养体弱多病的岳父和年迈的父母,现在又多了个老人,徐为余压在肩膀上的担子如山一样地沉重。夫妻俩五年没添一件新衣服,身上穿的都是亲友给的旧衣服。徐为余宁可自己吃苦,也不亏待老人,特别是这个“捡来”的“父亲”,只要是做给岳父和父母吃的,就给老人端上一碗。
1997年2月,岳父因病溘然去世,夫妻俩对于友明老人更是关心备至,一日三餐变着花样为老人做好吃的。
老人不爱到外面浴室洗澡。杨前玲总是在家里烧好洗澡水,让徐为余帮老人洗。
平时,于友明老人有个头疼脑热的,徐为余从不怠慢。一天深夜,于友明老胃病发作,在床上疼得直打滚,徐为余起床解手,发现老人有点不对劲,“于爹爹,您怎么了?”徐为余关切地问。“我……我肚子痛。”“那您怎么不叫我呢?”“我看你们白天干活那么累,我就……”此时,外面伸手不见五指,还下着雨。徐为余毫不迟疑找来雨衣披在老人身上,背起老人深一脚浅一脚地摸到离家二公里的村卫生室。
于友明的病情缓解后,徐为余嗔怪老人说:“以后有病一定要及时告诉我们,既然我们有缘,您就要把我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一席话说得老人泪雨纷飞。“我这辈子真是遇到了菩萨心肠的人了。”
老人的肠道经常犯病,不是便秘,就是痢疾。徐为余和妻子杨前玲从不嫌弃。2003年7月,老人一连患了10多天的痢疾,在医院治疗也不见好,大便失禁,徐为余就准备10多条短裤,一脏下来就为老人换洗干净,从不抱怨。有时老人大便干结,徐为余就戴上口罩和塑胶手套,用手一点一点往外抠。
有时老人神志不清,还会耍点古怪脾气,家里什么东西都碍他事,有时还像顽童似的爬到树上,家里的自行车好好地架在那里,他把它推倒了。徐为余总是哄着老人,从不生气。说来也怪,每次遇上这些事,徐为余只要答应烧红烧肉给他吃,老人的气就烟消云散了。
认亲如潮 中华美德撼天动地
2004年8月,徐为余把乞丐老人当父赡养的事迹在江苏电视台“1860新闻眼”节目播出后,引来认亲大潮。几天后,当地政府就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认亲电话300多个,徐为余也希望老人能和家人早日团聚。可是先后来到徐为余家里的10多个认亲者都是失望而归。
有一个辽宁人,父亲离家出走10多年了,可他一直没有放弃寻父的念头。当他看到电视上的镜头后,不远千里来到徐为余的家,经过仔细辨认后,发现老人并不是他要找的父亲。尽管他寻父先后花了5万多元,但看到徐为余对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人尽孝道,非常感动,握着徐为余的手动情地说:“你真是个大孝子啊,你的事迹太伟大了!”说着就要掏钱和徐为余一起尽孝心,被徐为余婉言谢绝。
徐为余时常被一个个认亲者所感动,尽管电视上说老人可能是东北人,但还是有来自山东、安徽、江西以及江苏本地的人来寻亲,耳闻目睹他们的寻亲过程,徐为余夫妻都异常激动。他俩实实在在地感悟到孝敬老人确是中华的传统美德。
杨前玲10年前就患上了类风湿心脏病,发作时气喘不过来,脸发黑,长年不能干重活,每年还要花三四千元的医药费,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凑足七八万元的心脏手术费。家里还有两个年过八旬的老人和一个在小学读书的儿子。为减轻家里的负担,去年8月,徐为余只得含泪让考上大学的大女儿徐金凤外出打工补贴家用。
两个孩子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从不嫌弃老人,都亲热地叫于友明为爷爷。2006年春节,女儿从苏州打工回来,特地用她第一个月微薄的实习工资为老人买了脑白金、奶粉等营养品。
在采访中,笔者问于友明老人:“您想家吗?”老人点了点头说:“想,我出来13年,不知亲人过得咋样了……”逢年过节,老人总会想家,徐为余、杨前玲总是安慰老人:“说不定哪天记者把您的照片登上报刊,您家人看到会来找您。就是找不到家人,等碰巧再给您找个老奶奶和您作作伴。”老人总笑得合不拢嘴。
徐为余告诉笔者:尽管他把老人已当成家庭中的一员,有了父子般的感情,舍不得让老人离开,但他不愿看到老人与自己的亲人分离,还是希望老人能早日与亲人团聚。据老人讲,他还有两个哥哥,大哥叫于石银,二哥叫于石平,大哥比他大15岁,在黑龙江一家军区医院工作过,还有一个姐姐,自己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五,老人非常想念家人。
徐为余说:“不管以后老人能否找到家人,只要在我这里一天,我就是他的亲人,我就会以儿子的身份为老人养老送终。”
走亲失散 流浪三年命悬一线
1991年的春天,于友明从大山沟里随侄儿到黑龙江大哥于石银家去探亲。不料,这天中午,在吉林火车站转车时和侄儿走散了。于友明找了半天仍不见侄儿的踪影。
天渐渐黑下来了,望着街上闪烁的霓虹灯,行色匆匆的人群,川流不息的车辆,只熟悉大山的于友明不知何去何从,心中一片茫然。饥肠辘辘的他早已唱起了“空城计”,一摸身上,带来的500多元钱也不知什么时候不翼而飞,他顿时吓出一身冷汗,不由得瘫倒在地,好一会才镇定下来。没有办法,从不向人低头的他只好硬着头皮向路人乞讨。
他想跟人家借个宿,养足精神明天再作打算,可人家一看他是个来路不明的人,都谢绝了他的请求。
身无分文,又不知家在何处,于友明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荡。他天真地想,自己是沿着铁路来的,再沿着铁路就能摸回家。
分不清东南西北的他,漫无边际地沿着铁路走,饿了就到有人家的地方乞讨填饱肚子,实在找不到吃的,就吃火车上旅客从车窗扔下来的食物;一个月下来,鞋子磨破了,他把一分一分乞讨下来的10多元钱买了一双鞋子,继续往前赶。
可是半年下来了,于友明连家的影子都没找着,更令他没想到的是反而离家越来越远了。
由于长时间过着乞讨生活,他头发长了,浑身脏兮兮的,已变成一个真正的流浪乞丐了。加之和人言语不通,人们对他更是另眼相待,不是把他当成痴子,就是把他当成傻子。有一次,他偷偷地爬上了一节装煤的火车,躲在车厢里坐了一天后被人发现,任凭他怎么解释,对方还是把他当成精神病人无情地赶下了车。
1992年8月的一天,天热得像蒸笼。于友明穿着在垃圾堆里捡来的短裤、背心,在山东境内的铁路旁走着,冷不丁窜出三条狗,冲着蓬头垢面的于友明汪汪大叫。于友明捡起木棍赶它们,其中一条黑狗趁其不备,扑上前来恶狠狠地朝于友明腿上就是一口,于友明“哎呀”一声瘫倒在地。几条狗被他突如其来的惊叫声吓得仓皇逃窜。于友明摸着鲜血淋淋的伤口,不由得老泪纵横。他拖着伤腿,一瘸一拐地找了个桥洞,在桥洞躺了两天两夜不能动弹,幸亏一位姑娘发现了,见他奄奄一息,腿上的伤口又化脓,便找来消毒药水和消炎药,送来饭菜,才让他逃过一劫。
1992年除夕之夜,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于友明孤苦伶仃地蜷缩在一座大桥的桥洞里。外面烟花四射,鞭炮声声,犹如炸在他的心里一样,于友明难受极了。他艰难地爬起来,来到桥面上,他仰面放声大喊:“老天啊,我的家到底在哪里啊!”喊声在天空中回荡,可谁也不知道他的家到底在哪里。他喊着喊着,泪水不由得簌簌而下。
桥下的河水哗哗流淌,仿佛勾画着老人流浪一年多来的多舛路途。
不知走了多少路,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于友明回家的激情在他的心底已渐渐泯灭,他开始不沿铁路走了,因为铁路边上居住的人家太少了,乞讨起来很困难,再这样下去恐怕生命难保。他不知道这种凄凉的流浪生活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1993年6月12日,江苏省射阳县鲍墩大桥下面围着一团人,人们对一位躺在桥下一动不动的老人指指点点。老人身上不时散发出刺鼻的臊臭味,不少人看了掩鼻而去。
老人性命生死攸关。
家在何方 如海的胸膛成故乡
这天,临海镇五岸居委会村民徐为余起了个大早,他养殖的鱼急需鱼饲料,便叫了一辆手扶拖拉机,到离家30多公里外的鲍墩乡去买鱼饲料。就在他途经鲍墩大桥时,看到大桥下面的一幕,他当出了什么事故,“停下,快停下……”坐在车上的徐为余大声地喊着。他跳下车,拨开人群一看,只见一个蓬头垢面、满脸毛茸的老人奄奄一息地躺在那里。
这是一条人命啊!哪能见死不救呢。心地善良的徐为余大胆地走到老人跟前,用手摸了摸老人的鼻孔,发现老人还有微弱的呼吸。救人要紧!徐为余立即跑到附近的村民家中找来白糖和开水,冲和后一口一口地喂到老人的嘴里。老人慢慢地睁开双眼,有气无力地用手指了指肚子。徐为余贴到老人的嘴上,只听老人发出微弱的声音说:“我饿,我饿。”徐为余想请围观的人帮助他把老人抬上拖拉机,可大家都怕沾这个污垢满身的老人,谁也不愿上前帮忙。有人说,这人像个精神病人,救活了说不定像个黏砣在手上,想甩也甩不掉;还有人说,救他干吗?真是没虱子找虱子往头上挠。更有人说,让他自生自灭算了。闲言碎语并没有动摇徐为余,他想,谁一生没有个难处,谁也有老的时候,做人哪能这样呢?他抱起老人,吃力地爬上桥坡,把老人带到鲍墩小街亲戚家中,盛上热乎乎的饭菜,让老人吃了个饱。
饭后,徐为余从老人口中得知,老人名叫于友明,57岁,和亲友走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地方人,没有老婆孩子,至今只身一人。
这让徐为余为难了。原以为可以把老人送回家,可现在老人不知道家庭住址,该往哪里送呢?
那时29岁的徐为余家中有年迈的父母,岳父家中没有男孩,他等于是招上门的女婿,卧病在床的老岳父还指望他养老送终呢。有人劝他:“给他点钱算了,随他流浪去吧。”
“那怎么行呢!如果再让他去流浪,不等于让他去死吗?”徐为余态度坚定地说。
徐为余将鱼饲料装上拖拉机,随后又把老人背到拖拉机上。为防止老人路上颠簸吃不消,他不顾老人身上的脏臭,把老人抱在怀里。
徐为余捡回来一个老人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不胫而走。村民们纷纷来看个究竟,有人看到老人就想吐,大家唏嘘不已:莫非他徐为余疯了,把一个痴子带回家干什么?他徐为余不是没罪找罪受吗?想当大孝子啊,自己又不是没有父母。
有朋友劝他:你还是让他去流浪吧,这个老人在外流浪到现在,肯定是疾病缠身,又瞎了一只眼睛,养在家里就是个累赘,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的,他的亲人找来说不清的……听着人们各种各样的议论,徐为余心里矛盾极了。思来想去,徐为余还是决定把老人留下来。
妻子杨前玲见徐为余拉回来一个满身污垢的老人,又听人家冷嘲热讽,脸上有些不悦。这也难怪妻子,岳父常年卧床不起,天天要人侍候,现在还要服侍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他觉得自己的做法有些过分,有些对不起拖着病为一家人日夜操劳的妻子。
可徐为余知道妻子也是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忙对妻子说:“这老人当时性命攸关,我不能见死不救啊。”于友明看到他家的窘境,不忍心再给他家添加麻烦,便掏出裹在破烂衣服里乞讨的二三斤一分、五分、一角的硬币,塞到徐为余的手上说:“感谢你把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这点钱是我的一点心意,我不想再连累你们了。”说着于友明就往外走。
杨前玲见老人浑浊的泪水溢满眼眶,望着老人佝偻的背影,她的心软了,不由得追上前一把拉住老人的手说:“以后您就和我们一起生活吧,有我们一口吃的,就有您一口吃的。”
甘当孝子 流浪汉就是我父亲
杨前玲烧了几大锅水,让徐为余为老人洗了三遍澡,直至老人身上洗得干干净净,又找来徐为余的干净衣服让老人换上。徐为余又用自行车带老人到镇上去理发。可是,人家见老人头发有尺把长,满脸都是毛茸茸的,都不愿给他理。后来徐为余好不容易找了一个认识理发师傅的朋友,花了两倍的钱才给老人理了发。
考虑到老人流浪多年,身上肯定落下了不少毛病,徐为余凑了两千多元钱,把老人带到镇卫生院。医生一检查,胃肠糜烂、红肿充血,还有严重的眼疾,需住院治疗。可家里的鱼塘需要人照看,为把老人的病治好,徐为余特地雇了一个人替他打理鱼塘,自己日夜守候在老人身旁,为老人请医拿药,端茶倒水。不知道内情的人真把老人当成徐为余的父亲。得知徐为余和这个老人萍水相逢,毫无关系,医生和同室的病人都为徐为余撼天动地的义举感动不已。
在徐为余一个多月的精心照料下,除眼疾无法治愈外,老人终于康复出院了。
徐为余要赡养体弱多病的岳父和年迈的父母,现在又多了个老人,徐为余压在肩膀上的担子如山一样地沉重。夫妻俩五年没添一件新衣服,身上穿的都是亲友给的旧衣服。徐为余宁可自己吃苦,也不亏待老人,特别是这个“捡来”的“父亲”,只要是做给岳父和父母吃的,就给老人端上一碗。
1997年2月,岳父因病溘然去世,夫妻俩对于友明老人更是关心备至,一日三餐变着花样为老人做好吃的。
老人不爱到外面浴室洗澡。杨前玲总是在家里烧好洗澡水,让徐为余帮老人洗。
平时,于友明老人有个头疼脑热的,徐为余从不怠慢。一天深夜,于友明老胃病发作,在床上疼得直打滚,徐为余起床解手,发现老人有点不对劲,“于爹爹,您怎么了?”徐为余关切地问。“我……我肚子痛。”“那您怎么不叫我呢?”“我看你们白天干活那么累,我就……”此时,外面伸手不见五指,还下着雨。徐为余毫不迟疑找来雨衣披在老人身上,背起老人深一脚浅一脚地摸到离家二公里的村卫生室。
于友明的病情缓解后,徐为余嗔怪老人说:“以后有病一定要及时告诉我们,既然我们有缘,您就要把我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一席话说得老人泪雨纷飞。“我这辈子真是遇到了菩萨心肠的人了。”
老人的肠道经常犯病,不是便秘,就是痢疾。徐为余和妻子杨前玲从不嫌弃。2003年7月,老人一连患了10多天的痢疾,在医院治疗也不见好,大便失禁,徐为余就准备10多条短裤,一脏下来就为老人换洗干净,从不抱怨。有时老人大便干结,徐为余就戴上口罩和塑胶手套,用手一点一点往外抠。
有时老人神志不清,还会耍点古怪脾气,家里什么东西都碍他事,有时还像顽童似的爬到树上,家里的自行车好好地架在那里,他把它推倒了。徐为余总是哄着老人,从不生气。说来也怪,每次遇上这些事,徐为余只要答应烧红烧肉给他吃,老人的气就烟消云散了。
认亲如潮 中华美德撼天动地
2004年8月,徐为余把乞丐老人当父赡养的事迹在江苏电视台“1860新闻眼”节目播出后,引来认亲大潮。几天后,当地政府就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认亲电话300多个,徐为余也希望老人能和家人早日团聚。可是先后来到徐为余家里的10多个认亲者都是失望而归。
有一个辽宁人,父亲离家出走10多年了,可他一直没有放弃寻父的念头。当他看到电视上的镜头后,不远千里来到徐为余的家,经过仔细辨认后,发现老人并不是他要找的父亲。尽管他寻父先后花了5万多元,但看到徐为余对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人尽孝道,非常感动,握着徐为余的手动情地说:“你真是个大孝子啊,你的事迹太伟大了!”说着就要掏钱和徐为余一起尽孝心,被徐为余婉言谢绝。
徐为余时常被一个个认亲者所感动,尽管电视上说老人可能是东北人,但还是有来自山东、安徽、江西以及江苏本地的人来寻亲,耳闻目睹他们的寻亲过程,徐为余夫妻都异常激动。他俩实实在在地感悟到孝敬老人确是中华的传统美德。
杨前玲10年前就患上了类风湿心脏病,发作时气喘不过来,脸发黑,长年不能干重活,每年还要花三四千元的医药费,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凑足七八万元的心脏手术费。家里还有两个年过八旬的老人和一个在小学读书的儿子。为减轻家里的负担,去年8月,徐为余只得含泪让考上大学的大女儿徐金凤外出打工补贴家用。
两个孩子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从不嫌弃老人,都亲热地叫于友明为爷爷。2006年春节,女儿从苏州打工回来,特地用她第一个月微薄的实习工资为老人买了脑白金、奶粉等营养品。
在采访中,笔者问于友明老人:“您想家吗?”老人点了点头说:“想,我出来13年,不知亲人过得咋样了……”逢年过节,老人总会想家,徐为余、杨前玲总是安慰老人:“说不定哪天记者把您的照片登上报刊,您家人看到会来找您。就是找不到家人,等碰巧再给您找个老奶奶和您作作伴。”老人总笑得合不拢嘴。
徐为余告诉笔者:尽管他把老人已当成家庭中的一员,有了父子般的感情,舍不得让老人离开,但他不愿看到老人与自己的亲人分离,还是希望老人能早日与亲人团聚。据老人讲,他还有两个哥哥,大哥叫于石银,二哥叫于石平,大哥比他大15岁,在黑龙江一家军区医院工作过,还有一个姐姐,自己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五,老人非常想念家人。
徐为余说:“不管以后老人能否找到家人,只要在我这里一天,我就是他的亲人,我就会以儿子的身份为老人养老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