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实作品生存空间之探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dolon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纪实作品是那种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以对实地、当事方采访拍摄为基本手段,力求反映真实时间、真实空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兼有纪录、写实和纪实三种风格的电视作品。可以说,电视纪实作品这一类型包括了一切试图对这世界作"无限接近真实"描述的电视传播样式,它们不仅努力展示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还不断探索对精神世界进行反映和传播,所以理应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重要工具。
  
  一、纪实作品的生存现状
  
  电视纪实作品应该是"无台不在"、广受重视的。但事实却是大多数观众并不清楚纪实作品到底是何物,不清楚它与自己生活的关系。这首先说明纪实作品的地位和作用并不如我们期望的那样突出。对此我们不妨从传播者与观众这两个角度试作分析。
  第一,从电视传播者的角度来看,首先是创作者的理论水平不高,这一点在耗时费力的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划分之争、画面与解说的主次之争、纪实与真实的本质之争上表现得较为明显。对此我们的看法是,当实践不断丰富时,应该抛开固有的理论框架,而不应对纪录片和专题片的拍摄理念和方式作出硬性规定。
  其次是频道专业化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至今没有一个纯粹意义上的新闻频道存在。这导致了电视台除了报道新闻外,少有机会推出纪实作品。如果有,也只能在夜间或周末才有机会露面。各台综合频道的重点新闻时段由于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指导性新闻和政策宣传,对于观众关注的突发事件过程跟踪、原生形态生活却没有想方设法满足。
  再次,由于技术的落后或担心出事故,所以我们的直播总是只有在事先有了详细的规划后才能出现。即便现场直播和现场报道,又总是过分小心,不敢把镜头一直对准观众想看的对象,在解说上也多是仅仅说画面上有的东西而不敢做任何评论和预测。在世界电视传播水平已大大提高的今天,这种做法很令人生厌。
  第二,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则主要由于沉迷于电视的娱乐功能,以及对"图像文化"的过分追求,导致他们能接受各种"重案纪实片",却不愿关注真正的纪实作品。
  电视自诞生之日起,就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娱乐工具的角色。这一根深蒂固的传统导致人们在今天对电视节目的认识更多是"用来看着玩的"。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虚构作品也具有传递事实信息和宣传教育的功能。但是,单纯的"图像文化"观念有很多的负效应:如它复杂多义,概括力缺乏;它的瞬时性使之无法胜任对事理的有效传播。况且,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即使电视的图像力量能给予观众一个"真实可感的世界",但同时它们某种程度上也在造就并加强人们过分依赖"图像文化"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从而也妨碍了人们投入丰富的社会实践。
  纪实作品研究与创作的落后,纪实手法运用的过分泛化,再加上数字技术在非纪实作品中的应用,这些都使我们发出这样的疑问:电视纪实作品继续生存并发展下去何以成为可能?
  
  二、"无限接近真实":纪实作品的个性化生存空间
  
  电视纪实作品正是由于坚持了电视多符号系统传播的传统,纪实的品质,且形象展示和抽象说理并重,所以它在传递真实信息,为受众全面建造一个"无限接近真实"的"第三世界"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电视纪实作品,无论是现场报道还是专题片、纪录片,讲求的都是对生活中真人真事的直接反映。同其他电视作品不一样的是,这三者都坚持以真实再现生活中的影像为主,以表现、解说为辅。它们努力给予观众的不是一种给定的结论,而是要引发观众在接受由多元化的电视语言构成的、接近全面事实真相的综合信息之后带来的自我思考与判定。
  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一样,电视纪实作品更多要展示的,是与整个社会共通的、与整个时代同步的客观真实。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过于展示细节而无实际内涵的现场直播不是纪实作品,过于说教却只有通用画面的专题片不是纪实作品,过于追求边缘题材的猎奇而不顾普遍现状的纪录片也不是纪实作品。至于纪实作品所反映的原生态中含有的戏剧性,则主要是由于生活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引起的。只有保持和发扬了这个品质,电视纪实作品才能在所有节目类型中,找到自己的栖身地。
  
  三、谋求强势发展:纪实作品生存空间的进一步拓展
  
  在媒体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将来的电视纪实作品怎样才能更有效地传播,让更多的人接受,这同样是急需回答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拓宽思路,加强对以下几个日益突显问题的认识和研究。
  首先,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理应成为电视人提升自己认知水平、大力创作纪实作品的动力。在当今电脑网络时代,海量的信息使人们即使是安坐斗室也无法拒绝传媒的影响;其中所含良莠不齐的信息,又真假难辨。在中国,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整个社会的转型在加快。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人们更想借助直觉和理性并重的纪实作品来便捷地形成自己的判断,因此,针对人们普遍关心的事件,重大社会问题,容易引起广泛兴趣的现象和知识,电视纪实作品应做及时全面的反映,满足广大观众的需要。
  其次,要探索总结出中国纪实作品特色和节目生产、播出、销售的规律。中国的纪实作品正在形成自己的风格。其中之一表现在叙事思路平稳、跳跃度小,追求认同感;其二是叙事技巧已达到较高水平,结构更重开放性和个性化;另外,我们的纪实作品一方面坚持艺术性,另一方面也承认它的报道性,力求使告知、说服、愉悦功能相结合。独特的风格产生与众不同的品牌,必将形成相对稳定的观众群体。我们还要不断探索,为中国纪实作品创作注入新的理念,开掘新的领域和新的表现形式,用多种激励手段来促进不同风格的形成。"只有个性化的,才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中国的纪实作品要更多对准我们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坚持和发扬自己的特色,这是我们不断赢得观众、占领市场的重要因素。
  总之,电视是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造就的明亮眼睛和灵敏的双耳,而纪实作品要凭"无限接近真实"来交给观众一把深入理解这个世界的钥匙,这注定了纪实作品将永远不会消亡。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