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动手动脑,心灵手巧”.陶行知先生所强调的手脑结合观的实质,就是让学生手脑并用探索事物,通过实践活动及其协调,逐步发展和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更应注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大有裨益的.
创新是人类现代社会发展的前提,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标志和根本任务,而在创新过程中直接影响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就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只有培养好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工作,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尝试.
一、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和把握,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从思想上到教学中都要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统的单一接受式教育,难以让学生获得体验、研究和发现的机会,因此,新课改提倡由单一化的个体学习向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转变.
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实现的.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使之具体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和操作实施过程,使课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主体参与与多层次进行探究活动,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目标.
二、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克服对微观结构认识的困难或简化复杂事物、过程,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学习相关的操作技能,新教材增加了一种新的探究活动——“模型建构”.高中生物三个必修模块(人教版)中共安排了7个相关的模型制作、建构的探究活动.
建构模型的方法,是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学生提出的高于初中水平的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的要求,模型建构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使他们从实践的成功中获得喜悦,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各种技能.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生物教学课标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作了笼统的规定,即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有关生物实验的技能和能力达到初步学会和学会两个层次.教师可结合具体实验,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然后让他们主动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这样,就可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全过程的认识,提高实验课的效率,也可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
例如,在做“渗透作用”实验前,“半透膜”的材料可由学生寻找.课本上用的是动物膀胱膜,要大量获得膀胱膜并不十分容易.能否采用其他材料作半透膜呢?这时,有学生可能会想到用鸡蛋膜、玻璃纸或鱼嫖等.这样不仅可使学生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成就感,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使学生在操作中的动眼、动手和动脑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又得到必要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可见,通过实验,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把生物教学引向实践
生物学课外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亲自动手操作、观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它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好场所,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好形式.能力应从培养兴趣开始并在活动中形成.生物学课外活动,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师应尽可能对这部分学生开放实验室,拓展实验方式.在校园内,以成立兴趣小组的形式定期开展课外活动.如,养殖水螅、金鱼等动物;栽培花草树木;进行微生物接种;制作鸟箱鸟巢、开展校园爱鸟活动;进行科技小实验、小制作;办生物手抄报、黑板报等.经验证明,学生非常乐意参加这样的活动,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在校园外,组织学生去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开展环境污染调查;引导学生动手,如搞无土栽培、向光性实验、植物营养繁殖等.这些活动可以面向社会、面向大自然.学生在玩中手脑并用,既开发了智力,又增长了动手能力.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即不仅要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做;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已有知识,而且要学会动手、动脑收集、加工知识,学会自我增长知识和生产知识.培养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方法还有很多,只要大家努力探索、实践,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来改善生活,美化生活,为社会服务.
创新是人类现代社会发展的前提,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标志和根本任务,而在创新过程中直接影响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就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只有培养好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工作,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尝试.
一、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和把握,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从思想上到教学中都要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统的单一接受式教育,难以让学生获得体验、研究和发现的机会,因此,新课改提倡由单一化的个体学习向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转变.
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实现的.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使之具体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和操作实施过程,使课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主体参与与多层次进行探究活动,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目标.
二、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克服对微观结构认识的困难或简化复杂事物、过程,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学习相关的操作技能,新教材增加了一种新的探究活动——“模型建构”.高中生物三个必修模块(人教版)中共安排了7个相关的模型制作、建构的探究活动.
建构模型的方法,是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学生提出的高于初中水平的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的要求,模型建构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使他们从实践的成功中获得喜悦,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各种技能.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生物教学课标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作了笼统的规定,即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有关生物实验的技能和能力达到初步学会和学会两个层次.教师可结合具体实验,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然后让他们主动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这样,就可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全过程的认识,提高实验课的效率,也可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
例如,在做“渗透作用”实验前,“半透膜”的材料可由学生寻找.课本上用的是动物膀胱膜,要大量获得膀胱膜并不十分容易.能否采用其他材料作半透膜呢?这时,有学生可能会想到用鸡蛋膜、玻璃纸或鱼嫖等.这样不仅可使学生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成就感,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使学生在操作中的动眼、动手和动脑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又得到必要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可见,通过实验,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把生物教学引向实践
生物学课外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亲自动手操作、观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它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好场所,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好形式.能力应从培养兴趣开始并在活动中形成.生物学课外活动,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师应尽可能对这部分学生开放实验室,拓展实验方式.在校园内,以成立兴趣小组的形式定期开展课外活动.如,养殖水螅、金鱼等动物;栽培花草树木;进行微生物接种;制作鸟箱鸟巢、开展校园爱鸟活动;进行科技小实验、小制作;办生物手抄报、黑板报等.经验证明,学生非常乐意参加这样的活动,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在校园外,组织学生去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开展环境污染调查;引导学生动手,如搞无土栽培、向光性实验、植物营养繁殖等.这些活动可以面向社会、面向大自然.学生在玩中手脑并用,既开发了智力,又增长了动手能力.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即不仅要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做;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已有知识,而且要学会动手、动脑收集、加工知识,学会自我增长知识和生产知识.培养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方法还有很多,只要大家努力探索、实践,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来改善生活,美化生活,为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