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观察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va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通过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情况进行观察,探讨介入封堵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间收治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72例,采用介入封堵手术治疗4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行外科开胸手术治疗32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安全性相关指标及治疗费用。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95.00%,对照组手术成功率为93.75%,P>0.05未见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观察组住院时间、ICU时间、术中输血量、治疗费用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结论:介入封堵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创伤小,安全性高,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介入封堵 治疗观察
  Surgical Treatment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In Children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in children, and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Methods: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April 2015 to 2016 years 3 months of pediatric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patients with 72 cases , observation group of 40 cases interventional surgical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of 32 cases surgical treatment, comparing with the success rate, safety index and cost.Results:The success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 and the success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93.75%,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P > 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ospitalization time, ICU time, blood transfusion amount, cost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Conclusion: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with small trauma, high safety, good curative effect, worthy of clinical use.
  【key words】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interventional block, treatment of observation
  先天性心脏病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心脏病,为妊娠期胎儿大血管及心脏发育异常所致[1]。近年来,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在我国每年约有15万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出生[3]。手术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通过对我院儿科住院部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间收治的72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介入封堵手术治疗与传统外科开胸手术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探讨介入封堵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行性,为临床寻找最优治疗方案提供参考。现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住院部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间收治的经胸超声心动图和左心室造影确诊室间隔缺损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72例,本次研究所选病例均经患者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介入封堵手术治疗4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患儿22 例,女患儿18 例,平均年龄( 10.8±4. 3) 岁,平均体重( 26. 6 ±9. 4) kg。同期行外科开胸手术治疗32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患儿15 例,女患儿17 例,平均年龄( 9.2±4. 8) 岁,平均体重( 25.9 ±10.2) kg。两组患儿在性别组成、年龄、体重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P>0.05,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儿经全麻后,于腹股沟部切口,建立股动脉-主动脉-左心室-室间隔缺损-右心室-股静脉的轨道导丝,沿导丝置入外鞘管,在X 线透视下置入合适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至确定位置后,经左心室及主动脉造影,释放封堵器,撤出导丝和外鞘管,局部压迫止血,包扎处理,手术完毕。
  对照组:患儿经全麻后,建立体外循环。胸骨下段正中切口,锯开胸骨,纵行切开心包,明确并显露房间隔缺损部位,裁剪補片使其大小适宜,采用无创伤线连续缝合修补缺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显示主动脉瓣无残余分流或反流,放置心包、纵隔引流管,术毕缝合。
  1.3 统计学处理
  分别对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成功率及住院时间、ICU时间、术中输血量、治疗费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运用SPSS 22.0软件包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5.00%,对照组手术成功率为93.75%,经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Χ2=0.9021,p>0.05)。安全性相关指标比较观察组住院时间、ICU时间、术中输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费用情况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
  3 讨论
  本次研究介入封堵手术治疗组手术成功率为95.0%,2 例患者因出现三尖瓣狭窄造成介入封堵手术治疗失败,回收封堵器后立即行外科修补手术治疗。杨柳青等学者通过对184例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治疗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指出封堵成功率为95.7%,所有病例均未出现血管并发症情况[4],随着介入封堵技术的提高,国内介入用新材料研制水平的提高,介入封堵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5]。但由于术后随访时间较短,远期疗效资料积累较少,介入封堵手术治疗能否替代传统外科开胸手术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系统的研究。
  主动脉瓣反流是介入封堵手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在手术过程中术者的操作技巧和敏锐的判断力尤为重要,建立动静脉轨道过程中感受导管或导丝通过主动脉瓣的阻力,及时调整通过方向,动作宜轻柔,避免主动脉瓣损伤;经左心室造影或升主动脉造影反复观察明确封堵器位置后方可进行释放,切勿盲目操作以免鞘管回撤时封堵器损伤主动脉瓣,偏心型封堵器的释放须保证零边指向,同时避免左盘上的边角对主动脉瓣的不良磨损;根据缺损上缘与主动脉瓣间的距离选择适宜型号和尺寸的封堵器,封堵器过大挤压主动脉瓣,使其不能正常启闭,关闭不全,出现反流。由于患儿年龄小,且需要全麻下进行操作,增大了手术操作的难度。全麻的患儿术前禁食禁水6 h以上,加上手术持续的时间,术中应经静脉途径给予高价营养补充以提高患儿机体抵抗力[6]。对人体来说植入的封堵器是一种异物,机体自发的产生抗原抗体反应增加了手术的风险[7]。最大限度的减轻手术创伤,降低心肌损害,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也是治疗的根本意义所在[8]。
  综上所述,采用介入封堵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成功率与传统外科开胸手术无明显差异,因其住院时间短、术中输血量少、治疗费用低等优势使其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从手术方案的设计开始,术前准备、术中监护、术后并发症的积极防治、正确的出院指导, 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应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王玉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与治疗[J]. 社区医学杂志, 2014, 12(3):80-84.
  [2]董立芳. X线平片诊断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探讨[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2):110-111.
  [3]赵龙.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109例临床分析[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4, 14(3):349-351.
  [4]杨柳青. 婴幼儿室间隔缺损184例经导管介入治疗回顾分析[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4(9):705-707.
  [5]龙恺.偏心型封堵器经皮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与外科对比研究[J].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4, 22(11).
  [6]古勇霞.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发热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J]. 微创医学, 2014, 9(1):108-109.
  [7]冯远娟.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观察和护理[J]. 齐齊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2(15):2512-2513.
  [8]芮玉峰.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体会[J].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4, 29(5):357-358.
  作者简介:孔英,女,1970.02,汉,本科,江苏 盐城,主管技师,研究方向:儿科护理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 探讨品管圈在提高留置管路患者管路健康知识知晓率的应用 方法:应用品管圈的管理方法管理提高留置管路患者管路健康知识知晓率的患者,结果:实施品管圈管理后提高留置管路患者管路健康知识知晓率从54.44%升高至76.50%达到预期目标,结论:通过本次品管圈活动,增强护士对品管圈的认识及品管手法,提高护士的宣教及沟通能力. 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规范了管路宣教的资料。 规范了护士管理流程、
【摘 要】 目的 分析探讨西咪替丁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收治时间在2013年2月至2015年6月期间,使用信封抽取法将这80例患者分成2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阿昔洛韦治疗,实验组采取西咪替丁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并在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止疱时间。结果 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5.00
【摘 要】 目的:分析外周血形态复查规则设定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患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外周血液形态的特点,设定推片规则,瑞-吉染色后100个或者200个白细胞,将颗粒增多作为高度疑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标准。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外周血液形态和患者全反式维甲酸首次治疗的间隔时间进行分析观察。结果:在1500份符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形态的标本中,经过推片规则检
【摘 要】 依帕司他属于一类醛糖还原酶特异性抑制剂,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阻断多元醇通路。研究资料显示,依帕司他可以减轻糖尿病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同时还可以抑制蛋白非酶糖化。临床上主要采用依帕司他来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可以有效地缓解和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此外,该药物对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以及糖尿病肾病等也会有较好的效果,可以促进糖尿病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氧自由基的产生,进而增强患者的抵抗力
【摘 要】 目的:对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临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实施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患者50例,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危险因素。结果:本次选取患者的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率为12.0%(6/50),患者年龄、血常规以及术中灌注液体量以及尿常规等均为尿源性脓毒血症发生危险因素。结论: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术后尿源性脓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