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对生物学兴趣的探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vbqjxti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发生兴趣,他就会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醒的头脑,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和积极的思维。所以,兴趣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起点,是他们学习的内部动机,激发了学习兴趣,就能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呢?下面,谈一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发现,如果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对教师有亲切、良好的印象,就会对这位教师所教的课有极大的兴趣,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善于钻研和回答问题。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就要先培养师生间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爱护、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被关注的。要重视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与众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应该采取尊重、宽容和激励的态度,这样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和对生物课的兴趣,同时还能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激励学生质疑的欲望,鼓励学生质疑的勇气,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敢想敢问,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二、将游戏引入课堂,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玩心还很重,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考虑进去。教学中,根据课本的内容,精心设计一个和所授内容有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参与游戏,寓学于乐,寓乐于学,在游戏中掌握知识。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输血与血型》这一课时,我根据血型和输血原则,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游戏是这样进行的,我制作了一些头饰,上面标上A、B、O、AB分别代表不同的血型,参加游戏的学生分成两个对抗小组,每人头戴一个头饰,代表不同的血型,然后把输血原则作为游戏的基本规则,进行游戏,两小组间轮流派出代表某一血型的学生,根据自己代表的血型提出一个相关的问题,让对方小组的成员回答或作出反应,所有参加游戏的学生都要想办法令对方出错,让自己的小组得分。在游戏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得到提高,思维能力得到加强。学生们都玩得兴致勃勃,并且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理解了输血的基本原则,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学生很喜欢上这样的课。
  
  三、重视实验和野外实地考察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分析能力,从而能发现或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许多学生正是因为做实验才喜欢上生物学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这就告诉我们,动手动脑可使手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作为生物教师要重视生物实验的开展,充分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尽可能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变选做实验为学生的必做实验,让每一个学生能真正动手操作实验。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方法后,将学生带进实验室,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鼓励他们观察自已想知道的微观世界,生物实验中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和未知的魅力,诱发学生产生研究生物现象的强烈欲望。
  有时,要根据学生热爱大自然,渴望亲近大自然的特点,结合授课的内容改变一下上课的方式。例如,学习《生物的特征》、《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等等这些内容时,可适当地带领学生认识校园的植物、动物,实地观察植物、动物的生活环境;也可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到野外实地考察,指导他们采集和制作简单的植物、动物标本,使学生开拓视野,寓教于乐,既增长了知识,又丰富了学校的生物标本。学生在观察和动手中,对生物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生物科学的信心。
  
  四、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加强直观教学
  
  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直观性、互动性、生动性等特点。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不易观察到的现象真实地呈现在眼前,可以反复地重现,不断地提示,使学生观察真切,理解透彻,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例如,在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血液循环流动的动态过程,以鲜红色代表动脉血,以淡蓝色代表静脉血,用提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楚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颜色变化的具体原因,心脏各部分的结构,血管的名称……这样,把学生不易观察到的血液循环流动过程,利用多媒体技术,多次生动地呈现,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并且印象深刻。同时,我时常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通过网络主动地接触他们感兴趣的生物现象,了解生物科学的最新热点、焦点和进展,使自己的生物学知识更丰富完善。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怎么样,教师只有真正更新了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并注意根据身边的实际情况去开展,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生物科学。
其他文献
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一堂好课应该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同时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呈现教师教得引人入胜,学生学得津津有味的课堂情境,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获得知识。  下面笔者谈谈几年来在新课程教学中优化教学环节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利用身边的物体,巧妙的设计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利用身边的物品巧妙的设计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问题
同分异构现象是有机物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把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是高中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的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但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对于比较简单的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法完成,但是,一遇到结构比较复杂的有机物,学生往往出现畏难情绪。究其原因,是学生在书写时感到无从下手。而在书写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重复写或少写的情况。尤其“重复写
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它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与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利于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化学实验有条件的学校要做,无条件的学校创造条件也要做,为21世纪造就合格的人才。  在有关实验的教学中,除了加强对学生实验基本操作、仪器装置的教学外,更应注重学生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一些创新性实验,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培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倡导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倡导“参与式”教学理念。在生物课程中,贯穿研究性学习,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可给学生一些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加深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和热爱,更好地体现生物教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因此,在这种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在生物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我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课堂,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既是影响学习进程与学习效果
重视课堂教学效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应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预期目的。    一、课堂激趣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成为生物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教学内容
近年来,学生由于焦躁、偏执、自卑、懦弱等心理障碍造成出走、自伤、伤人的事故有所增加。教师必须意识到,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在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早已成当务之急。现在我对怎样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谈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1.适时找准结合点,注重课堂上“渗透”。    1.1“渗透”内容对应化。  在生物课上,选择与教材章节内容有关的心理知识,有意识引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