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的权力边界及规范化

来源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h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责可划分为诉讼法律监督和公共利益法律监督,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的制度定位是公共利益法律监督.在缺乏明确法律赋权的情况下,要转变观念,开辟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刚性的新路径.和其他类型检察建议相比,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规范性较低,要以“公共利益”和“办理案件中”标准划定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的权力边界.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要保持一定的谦抑性,避免泛化和法律监督的一般化.规范化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不但要通过提高制度刚性和释法说理在内容上规范化,而且还要通过检察建议书格式化、创新送达方式、引入听证程序等在形式上规范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
其他文献
如何实现党组织在基层社会的“实际在场”是党建引领的关键所在。研究个案从创新组织设置着手,以加强党小组建设为重点,将党小组建在村民组上,构建了“党小组+村民组”的村组党建模式。村组党建是政党基层组织在重塑自身组织结构的基础上,以组织嵌入方式实现党组织在基层社会“实际在场”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通过加强党小组建设、构建党建活动阵地、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等方式,提高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同时,以组织嵌入和空间吸纳为依托,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在乡村社会场域中的“实际在场”,为党组织引领社会治理提供了途径与
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弄关苗寨和其他苗族村落中的仪式,普遍存在着以家族或家族群为界限的同一族群内部的文化差异.弄关苗族根据仪式活动的差异可分为两类以家族为单位的内部亚文化群体,即以陶姓为代表的"不是真正的苗族"和以熊、李、吴三姓为代表的"真正的苗族".这种以家族文化异质性相互区隔的现象有其存在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它不仅是以父系血缘相互区分的家族组织制度的符号表征,也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不同父系血缘家族在过往历史中的迁徙和对外交往交流交融程度的差异性,同时也揭示了族群共同体内部亚群体的文化多样性根源以及民族的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