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农村小学;个别心理辅导;求助;开心姐姐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学生个别心理辅导更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许多学校创设了心理咨询室,还花大力气培训了心理辅导教师。
成为心理辅导教师后,我抱着取经的态度和不少学校接触后,却发现多数学校和我们一样,心理辅导室形同虚设,信箱里鲜有求助信,极少有学生上门来咨询。难道是小学生没心事吗?答案是否定的。成长是快乐的,也是充满烦恼的。武汉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特聘教授尹邓安通过多年的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两成小学生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那么如何吸引学生主动向心理辅导教师求助,让个别心理辅导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经过两年多的摸索,我渐渐探出了一条路子,那就是倾心关注,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精心设计,巧妙宣传,耐心辅导,就能满足学生“心”的需要,达到用“心”呵护心的健康的目的。
一、营造亲近感,变换模样巧宣传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因此,首先得改变学生对个别心理辅导的态度。而态度又由三部分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其中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部分。
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员这些称呼给小学生的感觉是陌生的、遥远的,得用另取名的方法来营造亲近感。于是我校就有了“开心姐姐”“开心小屋”“少儿健心房”等。既通俗又好记,且蕴含了心理辅导的目的,让学生时时开心,天天开心。
接着采用“自我暴露”的手法,以“开心姐姐”的名义给全校学生写公开信,真诚地进行自我推荐,让学生对“开心姐姐”的性质有个笼统的认识,形成正确的心理印象。
在介绍时,要避开“心理问题”这一骇人的说法,而应以“烦心事”来代替,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恐惧感。如:“我的本领可大了,我能把许多‘太糟了’的事变成‘太好了’,让自己的心情变得舒畅愉快,来迎接新一天的学习生活。因此,我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很快乐。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每天都能拥有一个好心情呢?哦,不能啊。为什么?原来遇到了烦心事,和同学闹矛盾了?和爸爸妈妈吵架了?老师错怪你了?……别急也别恼,成长中,谁没有烦心事呢?来开心小屋找我聊聊天吧,发泄一下你的不满,倾诉一下你的心事,让我来陪着你一起哭,一起愁,一起动脑想办法,让快乐再次回到你身边!”
信件发到每一位学生的手中,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将信的内容播读一遍,视觉和听觉的有机结合,既弥补了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的不足,又促进了学生的记忆,让他们在短短的三分钟内深深地记住了“开心姐姐”这个名字。最后,要求学生将此信带回家请家长阅读签名,让他们也能详细了解学校个别心理辅导的情况,鼓励孩子遇事学会向“开心姐姐”求助。
二、开展心事调查,巧收“第一桶米”
心理学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主动求助,就得提高“开心姐姐”在他们心中的 “可信性”。“可信性”是指沟通者的一种特点,这种特点能提高沟通者的使人相信的程度,提高沟通的效果。
针对部分小学生比较内向,不善吐心事的特点,在读公开信的当天,“开心姐姐”可趁热打铁,开展大型心理健康调查活动,并告知学生,“开心姐姐”会认真阅读每一份调查表,你若希望“开心姐姐”当面为你解决烦恼,就请在调查表上署名;若不想让“开心姐姐”知道是谁,就不署名。在下发调查表时,还应强调,所有的调查表只有“开心姐姐”能阅读,即便是校长也无权查看。于是,通过阅读分类整理,“开心姐姐”就会收到“第一桶米”——学生现有的典型的烦心事,对于署名的学生,可采取预约,面对面交谈的方法,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认识到“开心姐姐”是他们的知心朋友。
三、巧设心形卡片,开辟“HAPPY回音壁”
毕竟与“开心姐姐”是初次相识,所以调查活动中署名者只有一小部分,再加上谈话内容属于绝密资料,不能外泄,而咨询者由于自身的原因也不会向同伴们去作宣传。如何在众多学生的心中提高“开心姐姐”的“可信性”呢?我想到了根据不署名的心事写回复卡并张贴出来的办法,这样既能帮助这些未署名的学生,更能给众多学生以启迪。回复卡如何设计才有新意?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联系我们的身份和工作内容,我设计了心形回复卡。然后安排了心理健康教育专用黑板,三分之一介绍心理健康知识,三分之二开辟为“Happy回音壁”——粘贴心形回复卡解答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和难题。“Happy”与“开心”遥相呼应,中英文结合,易让学生喜欢。果然,“Happy回音壁”第一次展出,就吸引了好多学生,课间、午间总有不少人会驻足细看。
四、巧取信件,及时回复热情相助
“Happy回音壁”在学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少儿健心房”中渐渐有了学生的来信。那么,什么时候是去“少儿健心房”取信的最佳时刻呢?
《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一书介绍:“个体在社会生活活动中,同伴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人们往往无意识遵循同伴的观点、意见、态度,这在青少年时期尤其明显。”我豁然开朗,决定每天午饭后去取信。因为这时是校园里最热闹的时候,许多学生会在前后教学楼穿梭往来,而“少儿健心房”是必经之处。“开心姐姐”当着众多学生的面,开锁,取信,关门,上锁,把信装进信封,让学生明白“开心姐姐”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更让学生明白有烦心事的同学不少,这样他们就会勇敢地给“开心姐姐”写信寻求帮助。
对于每封求助信,“开心姐姐”总是利用下午、晚上的时间认真地回复。碰到疑难问题,或是上网查找资料,或是集体坐下来认真探讨,力求每一张回复卡尽量能在第二天出现在“Happy回音壁”上。若学生所提问题不能用三言两语来回复时,就在末尾写上“希望你能光顾开心小屋,让我们更好地帮助你”的字样。
当然,“少儿健心房”里也会出现一些感谢信。每次收到感谢信,我们可高兴啦,因为这是最好的宣传材料,我们给它们裱上红纸,粘贴在“Happy回音壁”,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走进“开心小屋”。
五、巧解心事,“开心小屋”还“开心”
随着回复卡的不断增多和变换,“开心姐姐”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可信性不断提高。于是,个别大胆的学生在周四中午会主动前往“开心小屋找”“开心姐姐”述说心事,或者写信署名通过“少儿健心房”和“开心姐姐”相约。
对每个来访者,“开心姐姐”都会热情相待,一视同仁,做到倾心倾情倾听,从不厌烦。我们尽全力找出来访者的闪光点,对他们表示同感,取得他们的信任,科学地公正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处理烦心事,在他们的心田播下希望的种子。在“开心姐姐”的耐心帮助下,学生往往能找到满意答案,告别忧伤烦恼,轻松离去。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海的转变了。当初的她一进“开心小屋”就嚎啕大哭,认为父母给她的压力过大。经过一个月的连续辅导,她终于解开了心结。去年,她进入了初中,教师节那天还为“开心姐姐”送来了玫瑰。根据每个来访者的咨询情况,我们还会隔一段时间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回访,以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六、多感官参与,宣传活动巧延续
“交往频率”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说来,人们彼此之间交往频率越高,刺激对方的机会越多;“重复呈现”的次数越多,越容易形成较密切的关系。在人际关系形成的初期,交往频率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每年都要送走一批毕业生,迎来一批新学生。再加上寒暑假的休息,学生与“开心姐姐”的交往频率会大打折扣,所以我们会适时开展一些宣传活动。活动内容要“新”、“趣”,避免“老生重谈”。下面简单介绍几项活动:
1.巧手绘“开心姐姐”画像。每位学生选一张4开或8开铅画纸设计“开心姐姐”的形象,并在画幅上写上“开心姐姐,有事请找我”九个大字。各班选择优秀作品上交心理辅导站,“开心姐姐”每隔一段时间选一幅画粘贴在开心小屋大门上或“Happy回音壁”上。看到自己或同班同学的作品被张贴出来,学生心中可高兴了。
2.爱心捐赠玩偶。由“开心姐姐”写活动倡议书,号召大家给“开心小屋”捐赠玩偶。捐赠者根据玩偶的大小设计一张心形卡片,写上赠语和自己的姓名,或系或粘在玩偶上。“开心姐姐”邀请捐赠者一起来布置小屋,把玩偶放在自己喜欢的地方。
3.制作心理健康宣传语卡片。先让学生设计一卡通图案纸,任何形状都可,然后让学生将自己找寻或设计的心理健康宣传语(也可由教师提供)书写在图案卡纸上,通过评选张贴在开心小屋或校园宣传橱窗内。
4.传授心理小游戏。先由“开心姐姐”在团体辅导活动室将游戏教给各班心理联络员,再由他们传授给本班学生。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收获了快乐,也收获了不少心理健康小知识。
5.“太糟了”变“太好了”。先通过班级辅导让学生将认为“太糟了”的事写下来,再学做“开心姐姐”,从事情的另一方面去寻找积极意义,从而变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学会快乐生活。
6.“我也来当回‘开心姐姐’”。选择某学生的典型烦心事通过红领巾广播告知学生,动员学生讨论,代替“开心姐姐”给这位学生写回复卡,出一期专刊。
随着活动的不断延续,“有事请找我——开心姐姐”的形象已深入人心。如今,不论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事,不论是学校里的还是家庭里的事,学生遇到烦心事都会主动给“开心姐姐”写信,寻求帮助。有的来信甚至是为了好友或村里的伙伴而写的。
只要我们倾心关注,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精心设计,巧妙宣传,耐心辅导,用爱心织就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就能吸引学生主动求助,为他们撑起一方心理的晴空。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文苑小学,湖州,313000)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学生个别心理辅导更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许多学校创设了心理咨询室,还花大力气培训了心理辅导教师。
成为心理辅导教师后,我抱着取经的态度和不少学校接触后,却发现多数学校和我们一样,心理辅导室形同虚设,信箱里鲜有求助信,极少有学生上门来咨询。难道是小学生没心事吗?答案是否定的。成长是快乐的,也是充满烦恼的。武汉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特聘教授尹邓安通过多年的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两成小学生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那么如何吸引学生主动向心理辅导教师求助,让个别心理辅导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经过两年多的摸索,我渐渐探出了一条路子,那就是倾心关注,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精心设计,巧妙宣传,耐心辅导,就能满足学生“心”的需要,达到用“心”呵护心的健康的目的。
一、营造亲近感,变换模样巧宣传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因此,首先得改变学生对个别心理辅导的态度。而态度又由三部分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其中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部分。
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员这些称呼给小学生的感觉是陌生的、遥远的,得用另取名的方法来营造亲近感。于是我校就有了“开心姐姐”“开心小屋”“少儿健心房”等。既通俗又好记,且蕴含了心理辅导的目的,让学生时时开心,天天开心。
接着采用“自我暴露”的手法,以“开心姐姐”的名义给全校学生写公开信,真诚地进行自我推荐,让学生对“开心姐姐”的性质有个笼统的认识,形成正确的心理印象。
在介绍时,要避开“心理问题”这一骇人的说法,而应以“烦心事”来代替,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恐惧感。如:“我的本领可大了,我能把许多‘太糟了’的事变成‘太好了’,让自己的心情变得舒畅愉快,来迎接新一天的学习生活。因此,我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很快乐。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每天都能拥有一个好心情呢?哦,不能啊。为什么?原来遇到了烦心事,和同学闹矛盾了?和爸爸妈妈吵架了?老师错怪你了?……别急也别恼,成长中,谁没有烦心事呢?来开心小屋找我聊聊天吧,发泄一下你的不满,倾诉一下你的心事,让我来陪着你一起哭,一起愁,一起动脑想办法,让快乐再次回到你身边!”
信件发到每一位学生的手中,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将信的内容播读一遍,视觉和听觉的有机结合,既弥补了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的不足,又促进了学生的记忆,让他们在短短的三分钟内深深地记住了“开心姐姐”这个名字。最后,要求学生将此信带回家请家长阅读签名,让他们也能详细了解学校个别心理辅导的情况,鼓励孩子遇事学会向“开心姐姐”求助。
二、开展心事调查,巧收“第一桶米”
心理学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主动求助,就得提高“开心姐姐”在他们心中的 “可信性”。“可信性”是指沟通者的一种特点,这种特点能提高沟通者的使人相信的程度,提高沟通的效果。
针对部分小学生比较内向,不善吐心事的特点,在读公开信的当天,“开心姐姐”可趁热打铁,开展大型心理健康调查活动,并告知学生,“开心姐姐”会认真阅读每一份调查表,你若希望“开心姐姐”当面为你解决烦恼,就请在调查表上署名;若不想让“开心姐姐”知道是谁,就不署名。在下发调查表时,还应强调,所有的调查表只有“开心姐姐”能阅读,即便是校长也无权查看。于是,通过阅读分类整理,“开心姐姐”就会收到“第一桶米”——学生现有的典型的烦心事,对于署名的学生,可采取预约,面对面交谈的方法,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认识到“开心姐姐”是他们的知心朋友。
三、巧设心形卡片,开辟“HAPPY回音壁”
毕竟与“开心姐姐”是初次相识,所以调查活动中署名者只有一小部分,再加上谈话内容属于绝密资料,不能外泄,而咨询者由于自身的原因也不会向同伴们去作宣传。如何在众多学生的心中提高“开心姐姐”的“可信性”呢?我想到了根据不署名的心事写回复卡并张贴出来的办法,这样既能帮助这些未署名的学生,更能给众多学生以启迪。回复卡如何设计才有新意?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联系我们的身份和工作内容,我设计了心形回复卡。然后安排了心理健康教育专用黑板,三分之一介绍心理健康知识,三分之二开辟为“Happy回音壁”——粘贴心形回复卡解答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和难题。“Happy”与“开心”遥相呼应,中英文结合,易让学生喜欢。果然,“Happy回音壁”第一次展出,就吸引了好多学生,课间、午间总有不少人会驻足细看。
四、巧取信件,及时回复热情相助
“Happy回音壁”在学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少儿健心房”中渐渐有了学生的来信。那么,什么时候是去“少儿健心房”取信的最佳时刻呢?
《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一书介绍:“个体在社会生活活动中,同伴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人们往往无意识遵循同伴的观点、意见、态度,这在青少年时期尤其明显。”我豁然开朗,决定每天午饭后去取信。因为这时是校园里最热闹的时候,许多学生会在前后教学楼穿梭往来,而“少儿健心房”是必经之处。“开心姐姐”当着众多学生的面,开锁,取信,关门,上锁,把信装进信封,让学生明白“开心姐姐”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更让学生明白有烦心事的同学不少,这样他们就会勇敢地给“开心姐姐”写信寻求帮助。
对于每封求助信,“开心姐姐”总是利用下午、晚上的时间认真地回复。碰到疑难问题,或是上网查找资料,或是集体坐下来认真探讨,力求每一张回复卡尽量能在第二天出现在“Happy回音壁”上。若学生所提问题不能用三言两语来回复时,就在末尾写上“希望你能光顾开心小屋,让我们更好地帮助你”的字样。
当然,“少儿健心房”里也会出现一些感谢信。每次收到感谢信,我们可高兴啦,因为这是最好的宣传材料,我们给它们裱上红纸,粘贴在“Happy回音壁”,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走进“开心小屋”。
五、巧解心事,“开心小屋”还“开心”
随着回复卡的不断增多和变换,“开心姐姐”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可信性不断提高。于是,个别大胆的学生在周四中午会主动前往“开心小屋找”“开心姐姐”述说心事,或者写信署名通过“少儿健心房”和“开心姐姐”相约。
对每个来访者,“开心姐姐”都会热情相待,一视同仁,做到倾心倾情倾听,从不厌烦。我们尽全力找出来访者的闪光点,对他们表示同感,取得他们的信任,科学地公正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处理烦心事,在他们的心田播下希望的种子。在“开心姐姐”的耐心帮助下,学生往往能找到满意答案,告别忧伤烦恼,轻松离去。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海的转变了。当初的她一进“开心小屋”就嚎啕大哭,认为父母给她的压力过大。经过一个月的连续辅导,她终于解开了心结。去年,她进入了初中,教师节那天还为“开心姐姐”送来了玫瑰。根据每个来访者的咨询情况,我们还会隔一段时间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回访,以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六、多感官参与,宣传活动巧延续
“交往频率”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说来,人们彼此之间交往频率越高,刺激对方的机会越多;“重复呈现”的次数越多,越容易形成较密切的关系。在人际关系形成的初期,交往频率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每年都要送走一批毕业生,迎来一批新学生。再加上寒暑假的休息,学生与“开心姐姐”的交往频率会大打折扣,所以我们会适时开展一些宣传活动。活动内容要“新”、“趣”,避免“老生重谈”。下面简单介绍几项活动:
1.巧手绘“开心姐姐”画像。每位学生选一张4开或8开铅画纸设计“开心姐姐”的形象,并在画幅上写上“开心姐姐,有事请找我”九个大字。各班选择优秀作品上交心理辅导站,“开心姐姐”每隔一段时间选一幅画粘贴在开心小屋大门上或“Happy回音壁”上。看到自己或同班同学的作品被张贴出来,学生心中可高兴了。
2.爱心捐赠玩偶。由“开心姐姐”写活动倡议书,号召大家给“开心小屋”捐赠玩偶。捐赠者根据玩偶的大小设计一张心形卡片,写上赠语和自己的姓名,或系或粘在玩偶上。“开心姐姐”邀请捐赠者一起来布置小屋,把玩偶放在自己喜欢的地方。
3.制作心理健康宣传语卡片。先让学生设计一卡通图案纸,任何形状都可,然后让学生将自己找寻或设计的心理健康宣传语(也可由教师提供)书写在图案卡纸上,通过评选张贴在开心小屋或校园宣传橱窗内。
4.传授心理小游戏。先由“开心姐姐”在团体辅导活动室将游戏教给各班心理联络员,再由他们传授给本班学生。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收获了快乐,也收获了不少心理健康小知识。
5.“太糟了”变“太好了”。先通过班级辅导让学生将认为“太糟了”的事写下来,再学做“开心姐姐”,从事情的另一方面去寻找积极意义,从而变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学会快乐生活。
6.“我也来当回‘开心姐姐’”。选择某学生的典型烦心事通过红领巾广播告知学生,动员学生讨论,代替“开心姐姐”给这位学生写回复卡,出一期专刊。
随着活动的不断延续,“有事请找我——开心姐姐”的形象已深入人心。如今,不论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事,不论是学校里的还是家庭里的事,学生遇到烦心事都会主动给“开心姐姐”写信,寻求帮助。有的来信甚至是为了好友或村里的伙伴而写的。
只要我们倾心关注,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精心设计,巧妙宣传,耐心辅导,用爱心织就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就能吸引学生主动求助,为他们撑起一方心理的晴空。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文苑小学,湖州,313000)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