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引进高温香菇品种的试验中,从中选育出了性状优良、耐高温、生物转化率高的变异菌株,将该变异菌株定名为“莒香1号”。为考察“莒香1号”菌株的性状、产量及适应性,在莒县招贤鑫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后石汪峪基地设置了栽培试验,为下一步推广打好基础。
关键词:香菇;品种;莒香1号;选育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A
日照地区种植香菇较晚,夏季栽培较少,更无适宜夏季推广的高温香菇品种。在引进高温香菇品种的试验中,从中选育出了性状优良、耐高温、生物转化率高的变异菌株,将该变异菌株定名为“莒香1号”。为考察“莒香1号”菌株的性状、产量及适应性,在莒县招贤鑫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后石汪峪基地设置了栽培试验,以武香1号为对照,与引种的香菇808、香菇378等品种进行对比,为下一步大面积推广打好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株
武香1号(CK)、莒香1号、香菇808、香菇378。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该试验于2014年2月开始,在莒县招贤鑫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后石汪峪基地进行。设香菇菌株品种武香1号(CK)、莒香1号、香菇808、香菇378,共4个处理。每个菌株3次重复,每个重复100袋,每袋装干料1kg。
1.2.2 菌株栽培与管理
培养料各组分含量分别为木屑79%、麸皮20%、石膏1%。
出菇菌袋选用15cm×55cm、菌袋厚0.05cm的生产常用出菇菌袋,培养料现拌现装,菌袋采用常压灭菌温度达100℃后保持14h,继续保温10h。自然冷却至60℃以下时出锅冷却,温度降至30℃以下时接种。
接种室清洁卫生后,用5%克霉灵溶液进行喷雾,地面保持湿润,避免灰尘飘起。将菌棒移入接种室,再用克霉灵溶液喷雾,尤其注意喷到菌棒四周。30min后开始接种,接种完成后移入发菌室进行培养。
菌袋发菌管理、脱袋下地和出菇管理,均按常规方法进行。
当菌盖边缘尚未完全展开,已达到70%~80%成熟时,可以进行采摘。采摘时拇指和食指紧捏住菌柄基部,轻轻旋转、上拉即可采下,尽量减少带下的培养料。一潮菇全部采收后,停止喷水,要大通风3~5d,经15~20d,让菌丝充分复壮,重复出菇管理。
1.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当接种块开始吃料、生长圈直径>4cm时,开始调查菌丝的生长情况。每次选取10袋菌棒,采取划线法测量菌丝的日生长量(菌丝总生长长度/生长天数),并检查被污染的栽培袋,计算污染率(污染菌袋数/总菌袋数×100%)。
按照鲜销采收标准,子实体70%~80%成熟时采收并观察生长发育情况、出菇产量记录前3潮产量,计算出单袋产量,并分别测量菌柄的长度以及菌盖的直径和厚度,记录其颜色。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的发菌情况
参试香菇菌株的菌丝长势与CK相当,且满袋时间较一致,其中莒香1号污染率较低,现蕾时间最早,与对照菌株武香1号同为5月24日现蕾,且菌丝日生长量最大。表明菌株莒香1号发菌快、現蕾早、抗杂菌能力强。
2.2 菌株的子实体性状
莒香1号的子实体综合性状最好,其菌盖直径和厚度均最大,子实体颜色为灰白色,适合市场要求。菌株武香1号、香菇808、香菇378的子实体性状表现一般,且子实体颜色为微黄色或黑红色,与市场要求相差甚远。
2.3 菌株的鲜菇产量
菌株莒香1号、香菇378的鲜菇产量较高,且差异不显著,但二者产量均极显著>CK,分别较CK增产20.0%和17.8%;香菇808菌株产量极显著 3 试验结果
4个拱试香菇菌株中,菌株“莒香1号”污染率较低,为3.4%,现蕾时间最早,为5月24日,且菌丝日生长量较高,为10.2mm;子实体综合性状最好,其菌盖直径最大,为50.0mm,子实体颜色为灰白色,适合市场要求,且鲜菇产量最高,较CK增产20.0%。
4 小 结
试验结果表明,课题组选育的“莒香1号”变异菌株与对照及其他2个引进香菇品种存在差异,该菌株发菌快、现蕾早、抗杂菌能力强、耐高温能力强、高温期出菇优质菇多、产量高、补水后出菇快,在我地夏季高温香菇生产中可以作为主栽品种进行推广。
作者简介:崔荣运(1974-),男,汉族,山东莒县人,莒县店子集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关键词:香菇;品种;莒香1号;选育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A
日照地区种植香菇较晚,夏季栽培较少,更无适宜夏季推广的高温香菇品种。在引进高温香菇品种的试验中,从中选育出了性状优良、耐高温、生物转化率高的变异菌株,将该变异菌株定名为“莒香1号”。为考察“莒香1号”菌株的性状、产量及适应性,在莒县招贤鑫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后石汪峪基地设置了栽培试验,以武香1号为对照,与引种的香菇808、香菇378等品种进行对比,为下一步大面积推广打好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株
武香1号(CK)、莒香1号、香菇808、香菇378。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该试验于2014年2月开始,在莒县招贤鑫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后石汪峪基地进行。设香菇菌株品种武香1号(CK)、莒香1号、香菇808、香菇378,共4个处理。每个菌株3次重复,每个重复100袋,每袋装干料1kg。
1.2.2 菌株栽培与管理
培养料各组分含量分别为木屑79%、麸皮20%、石膏1%。
出菇菌袋选用15cm×55cm、菌袋厚0.05cm的生产常用出菇菌袋,培养料现拌现装,菌袋采用常压灭菌温度达100℃后保持14h,继续保温10h。自然冷却至60℃以下时出锅冷却,温度降至30℃以下时接种。
接种室清洁卫生后,用5%克霉灵溶液进行喷雾,地面保持湿润,避免灰尘飘起。将菌棒移入接种室,再用克霉灵溶液喷雾,尤其注意喷到菌棒四周。30min后开始接种,接种完成后移入发菌室进行培养。
菌袋发菌管理、脱袋下地和出菇管理,均按常规方法进行。
当菌盖边缘尚未完全展开,已达到70%~80%成熟时,可以进行采摘。采摘时拇指和食指紧捏住菌柄基部,轻轻旋转、上拉即可采下,尽量减少带下的培养料。一潮菇全部采收后,停止喷水,要大通风3~5d,经15~20d,让菌丝充分复壮,重复出菇管理。
1.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当接种块开始吃料、生长圈直径>4cm时,开始调查菌丝的生长情况。每次选取10袋菌棒,采取划线法测量菌丝的日生长量(菌丝总生长长度/生长天数),并检查被污染的栽培袋,计算污染率(污染菌袋数/总菌袋数×100%)。
按照鲜销采收标准,子实体70%~80%成熟时采收并观察生长发育情况、出菇产量记录前3潮产量,计算出单袋产量,并分别测量菌柄的长度以及菌盖的直径和厚度,记录其颜色。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的发菌情况
参试香菇菌株的菌丝长势与CK相当,且满袋时间较一致,其中莒香1号污染率较低,现蕾时间最早,与对照菌株武香1号同为5月24日现蕾,且菌丝日生长量最大。表明菌株莒香1号发菌快、現蕾早、抗杂菌能力强。
2.2 菌株的子实体性状
莒香1号的子实体综合性状最好,其菌盖直径和厚度均最大,子实体颜色为灰白色,适合市场要求。菌株武香1号、香菇808、香菇378的子实体性状表现一般,且子实体颜色为微黄色或黑红色,与市场要求相差甚远。
2.3 菌株的鲜菇产量
菌株莒香1号、香菇378的鲜菇产量较高,且差异不显著,但二者产量均极显著>CK,分别较CK增产20.0%和17.8%;香菇808菌株产量极显著
4个拱试香菇菌株中,菌株“莒香1号”污染率较低,为3.4%,现蕾时间最早,为5月24日,且菌丝日生长量较高,为10.2mm;子实体综合性状最好,其菌盖直径最大,为50.0mm,子实体颜色为灰白色,适合市场要求,且鲜菇产量最高,较CK增产20.0%。
4 小 结
试验结果表明,课题组选育的“莒香1号”变异菌株与对照及其他2个引进香菇品种存在差异,该菌株发菌快、现蕾早、抗杂菌能力强、耐高温能力强、高温期出菇优质菇多、产量高、补水后出菇快,在我地夏季高温香菇生产中可以作为主栽品种进行推广。
作者简介:崔荣运(1974-),男,汉族,山东莒县人,莒县店子集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