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话中感悟知识内涵
【案例】
刘德武老师《认识厘米》一课,认识直尺上的“0”的环节。
师:(大屏幕上出示直尺)尺子上还有一个一个地数,大家一起读出来。
生:(齐读)0、1、2、3、4、5……
师:你们知道这些数中,哪个数是最小的?
生:(齐答)0。
师:(点头)谁知道,0通常表示什么呀?
生1:通常表示没有。
师:说得多好啊。0表示没有,而且他还会说“0通常表示没有”。比如说,老师手里有个盘子,盘子里一个苹果都没有,我们就说盘子里有0个苹果。其实,在尺子上,0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有学生举手)哦,还有人知道,谁来说说?
生2:在尺子上0代表起点。
师:说得真好!(板书“起”字的一截后停下)起点?哪个“起”呀?
生:(齐答)起床的“起”。
师:是的,我们一起床,新的一天就开始了。我们在尺子上通常从0开始来测量。
(生会意地笑了)
【赏析】
对于“0”,学生并不陌生。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0”表示“没有”,接着理解直尺上“0”还表示“起点”。在比较中区分“0”的含义,学生的认识更加明晰。接着刘老师“跳出数学教数学”,与学生展开对话。“哪个‘起’呀”,看似无意地追问“起”字的写法,其实是顺势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唤醒学生日常生活中“起床”的生活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起床,新的一天就开始了”开启了学生的心智,帮助学生理解刻度尺上“0表示起点”的含义。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易于感悟。在这散发着互动气息的师生对话中,数学学习是那么有趣有味。
二、对话中建构数学思想
【案例】
徐长青老师《退中的数学》一课。
师:(老师把一张纸撕成4片)如果每次只能把其中的一张纸撕成4片,能撕成2008片、2009片、2010片吗?
(学生展开猜想,结论不一)
师:猜想无罪。但是,怎么能证明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学生做撕纸的动作)让我们继续行动。这纸太小了,我们把这台上的幕布拿下来撕吧。
生:(齐笑)不行。
师:那怎么办?(稍顿,留待学生思考)华罗庚爷爷说,小朋友们别着急,当你们遇到较复杂的现象或较困难的数学问题时,要学会知难而——
生:(接着老师的话说)进!上!
师:知难而退!(教师板书“退”,学生大笑)好,同学们,下课!华罗庚爷爷说的,知难而退呀。
生:(着急)不是!不是!不是真的退!
师:那是什么“退”?
生1:我觉得这个“退”字,它表示换一种思考的方法。(全场自发鼓掌)
师:真棒!这个“退”不是真的退,而是另辟蹊径,以退为进。华罗庚爷爷是这样说的:“小朋友们,当你们遇到较复杂的现象或较困难的数学问题时,要学会知难而退。退、退、退,退到事物的最简单而又不丧失事物本质属性的地方,从头再来,进、进、进,在连续的‘进’中去寻找规律,最终用规律去解决问题。”这话的分量太重了。退到哪儿呢?
生2:退到开始。
生3:退到1。
(师生共同从简单的情况着手研究,直至解决问题)
【赏析】
徐老师借助撕纸这一操作活动,引发了学生的认知矛盾。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时,数学家华罗庚关于研究复杂数学问题的一段论述成为师生对话的素材。习惯上的“知难而上”怎么会变成“知难而退”了呢?学生生疑,徐老师导疑,师生之间展开深度对话,学生得以悟出“进”与“退”之间的辩证关系。如果说能赢来全场掌声的“生1”展示的是个别学生的悟性,那么“生2”“生3”以及全体学生能理解“知难而退”的思想,展示的则是课堂师生对话的魅力。在这灵动的对话中,学生主动建构了数学的思想方法。
三、对话中彰显人性光辉
【案例】
黄爱华老师执教的《垂直》一课,学生掌握了垂直的基本要素之后,“找垂线”的环节。(屏幕上出示了汉字“垂”,学生纷纷找起来)
师:在这个字中,你能找到几组互相垂直的线段?好像只要找——
生:(齐答)找垂足。
师:有几个?
生:10个。这个字中有10组互相垂直的线段。
师:老师姓“黄”,“黄”字里有几组这样互相垂直的线段呢?谁来打这个字?(一名学生到前面电脑上输入“黄”字)
生:13组。
师:你姓什么呢?你的姓里面有几组这样互相垂直的线段呢?
(学生踊跃地说出自己的姓氏,一名学生分别输入“曹”“张”“赵”“燕”……大家依次找出这些汉字中有几组互相垂直的线段)
师:这些汉字都有共同的特征——横平竖直。很多汉字里都有互相垂直的线段。黄老师很想再写三个字。(教师在这一行姓氏的下面输入“玉树县”三个字,箭头从一行姓氏指向“玉树县”)同学们看看老师写的这三个字里面有没有互相垂直的线段?
生:(齐答)有!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写这个吗?
生:玉树县地震了!
师:我相信,现在黄老师、曹同学、张同学、赵同学、燕同学……一定都惦记着玉树县。跟大家说说玉树县吧——(课件出示地震后玉树县的图片)此时此刻,不管是祈祷,还是哀叹,都不如关爱的行动使得我们离灾区的人们更近些。同学们,我们行动起来,好吗?
生:(心领神会地点头)好!
【赏析】
此段师生对话,扣人心扉。从“老师姓黄”到“你姓什么呢”,把师生联结在了一起,学生感受到课堂上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一体的,师生之间有了对话的平台;“这些汉字都有共同的特征”,把你、我、他和玉树县连在了一起,在灾难面前所有的炎黄子孙是一体的,同胞之间有了对话的平台。在这段犹如闲话家常的练习环节中,社会生活里的事件被黄老师巧妙地引入课堂,既完成了“互相垂直”知识点的巩固,又深入学生的心灵展开对话,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品德的教育。一段心灵交汇的对话,彰显出了人性的光辉。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上师生间平等的对话,会给学生以激励、呵护,让富有理性之美的数学教学闪耀着人文的光芒,充溢着智慧的生长。品悟名师课堂上对话细节的同时,我们更要借鉴、吸纳,在实践中不断的消化、锤炼,才能成就自己的魅力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曲塘小学)
【案例】
刘德武老师《认识厘米》一课,认识直尺上的“0”的环节。
师:(大屏幕上出示直尺)尺子上还有一个一个地数,大家一起读出来。
生:(齐读)0、1、2、3、4、5……
师:你们知道这些数中,哪个数是最小的?
生:(齐答)0。
师:(点头)谁知道,0通常表示什么呀?
生1:通常表示没有。
师:说得多好啊。0表示没有,而且他还会说“0通常表示没有”。比如说,老师手里有个盘子,盘子里一个苹果都没有,我们就说盘子里有0个苹果。其实,在尺子上,0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有学生举手)哦,还有人知道,谁来说说?
生2:在尺子上0代表起点。
师:说得真好!(板书“起”字的一截后停下)起点?哪个“起”呀?
生:(齐答)起床的“起”。
师:是的,我们一起床,新的一天就开始了。我们在尺子上通常从0开始来测量。
(生会意地笑了)
【赏析】
对于“0”,学生并不陌生。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0”表示“没有”,接着理解直尺上“0”还表示“起点”。在比较中区分“0”的含义,学生的认识更加明晰。接着刘老师“跳出数学教数学”,与学生展开对话。“哪个‘起’呀”,看似无意地追问“起”字的写法,其实是顺势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唤醒学生日常生活中“起床”的生活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起床,新的一天就开始了”开启了学生的心智,帮助学生理解刻度尺上“0表示起点”的含义。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易于感悟。在这散发着互动气息的师生对话中,数学学习是那么有趣有味。
二、对话中建构数学思想
【案例】
徐长青老师《退中的数学》一课。
师:(老师把一张纸撕成4片)如果每次只能把其中的一张纸撕成4片,能撕成2008片、2009片、2010片吗?
(学生展开猜想,结论不一)
师:猜想无罪。但是,怎么能证明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学生做撕纸的动作)让我们继续行动。这纸太小了,我们把这台上的幕布拿下来撕吧。
生:(齐笑)不行。
师:那怎么办?(稍顿,留待学生思考)华罗庚爷爷说,小朋友们别着急,当你们遇到较复杂的现象或较困难的数学问题时,要学会知难而——
生:(接着老师的话说)进!上!
师:知难而退!(教师板书“退”,学生大笑)好,同学们,下课!华罗庚爷爷说的,知难而退呀。
生:(着急)不是!不是!不是真的退!
师:那是什么“退”?
生1:我觉得这个“退”字,它表示换一种思考的方法。(全场自发鼓掌)
师:真棒!这个“退”不是真的退,而是另辟蹊径,以退为进。华罗庚爷爷是这样说的:“小朋友们,当你们遇到较复杂的现象或较困难的数学问题时,要学会知难而退。退、退、退,退到事物的最简单而又不丧失事物本质属性的地方,从头再来,进、进、进,在连续的‘进’中去寻找规律,最终用规律去解决问题。”这话的分量太重了。退到哪儿呢?
生2:退到开始。
生3:退到1。
(师生共同从简单的情况着手研究,直至解决问题)
【赏析】
徐老师借助撕纸这一操作活动,引发了学生的认知矛盾。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时,数学家华罗庚关于研究复杂数学问题的一段论述成为师生对话的素材。习惯上的“知难而上”怎么会变成“知难而退”了呢?学生生疑,徐老师导疑,师生之间展开深度对话,学生得以悟出“进”与“退”之间的辩证关系。如果说能赢来全场掌声的“生1”展示的是个别学生的悟性,那么“生2”“生3”以及全体学生能理解“知难而退”的思想,展示的则是课堂师生对话的魅力。在这灵动的对话中,学生主动建构了数学的思想方法。
三、对话中彰显人性光辉
【案例】
黄爱华老师执教的《垂直》一课,学生掌握了垂直的基本要素之后,“找垂线”的环节。(屏幕上出示了汉字“垂”,学生纷纷找起来)
师:在这个字中,你能找到几组互相垂直的线段?好像只要找——
生:(齐答)找垂足。
师:有几个?
生:10个。这个字中有10组互相垂直的线段。
师:老师姓“黄”,“黄”字里有几组这样互相垂直的线段呢?谁来打这个字?(一名学生到前面电脑上输入“黄”字)
生:13组。
师:你姓什么呢?你的姓里面有几组这样互相垂直的线段呢?
(学生踊跃地说出自己的姓氏,一名学生分别输入“曹”“张”“赵”“燕”……大家依次找出这些汉字中有几组互相垂直的线段)
师:这些汉字都有共同的特征——横平竖直。很多汉字里都有互相垂直的线段。黄老师很想再写三个字。(教师在这一行姓氏的下面输入“玉树县”三个字,箭头从一行姓氏指向“玉树县”)同学们看看老师写的这三个字里面有没有互相垂直的线段?
生:(齐答)有!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写这个吗?
生:玉树县地震了!
师:我相信,现在黄老师、曹同学、张同学、赵同学、燕同学……一定都惦记着玉树县。跟大家说说玉树县吧——(课件出示地震后玉树县的图片)此时此刻,不管是祈祷,还是哀叹,都不如关爱的行动使得我们离灾区的人们更近些。同学们,我们行动起来,好吗?
生:(心领神会地点头)好!
【赏析】
此段师生对话,扣人心扉。从“老师姓黄”到“你姓什么呢”,把师生联结在了一起,学生感受到课堂上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一体的,师生之间有了对话的平台;“这些汉字都有共同的特征”,把你、我、他和玉树县连在了一起,在灾难面前所有的炎黄子孙是一体的,同胞之间有了对话的平台。在这段犹如闲话家常的练习环节中,社会生活里的事件被黄老师巧妙地引入课堂,既完成了“互相垂直”知识点的巩固,又深入学生的心灵展开对话,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品德的教育。一段心灵交汇的对话,彰显出了人性的光辉。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上师生间平等的对话,会给学生以激励、呵护,让富有理性之美的数学教学闪耀着人文的光芒,充溢着智慧的生长。品悟名师课堂上对话细节的同时,我们更要借鉴、吸纳,在实践中不断的消化、锤炼,才能成就自己的魅力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曲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