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某三甲医院具有乳头样核特征的非浸润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的患病情况分析

来源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h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运用2017年内分泌器官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标准重新诊断的包膜型滤泡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follicular variant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EFVPTC)及具有乳头样核特征的非浸润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noninvasive follicular thyroid neoplasm with papillary-like nuclear features, NIFTP)在贵阳市的流行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至2016年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甲状腺手术并经病理确诊为甲状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2004年WHO内分泌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标准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亚型乳头状癌(follicular variant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FVPTC),依据2017年内分泌器官肿瘤WHO分类标准对其中的甲状腺乳头状癌进行重新阅片,确诊EFVPTC及NIFTP,分析NIFTP的患病情况及预后。

结果

1 207例甲状腺癌中,乳头状癌为1 150例,占甲状腺癌的构成比为95.28%;FVPTC为72例,占甲状腺癌构成比为5.97%;2009至2016年FVPTC占甲状腺癌的构成比呈总体下降趋势(P<0.05)。经再次阅片后诊断无包膜侵袭性FVPTC为10例,占甲状腺癌构成比0.83%;EFVPTC为62例,占甲状腺癌构成比5.14%,包括经2017年内分泌器官肿瘤WHO分类标准证实为NIFTP的2例和发生包膜浸润的60例,占甲状腺癌的构成比分别为0.17%和4.97%。62例EFVPTC,除外失访的11例,对其余51例EFVPTC进行随访。将死亡、局部转移或远处转移、复发定义为不良事件。随访的49例浸润性EFVPTC中11例发生不良事件(包括2例死亡病例);NIFTP 2例存活且无明显疾病证据。

结论

2017年WHO内分泌器官肿瘤新分类标准中关于NIFTP的诊断对贵阳市的预期影响较小。

其他文献
本文报道1例以皮肤变黑、浮肿为主诉的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Addison病)中年男性患者,同时合并高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此外患者还有皮肤增厚、多毛和多浆膜腔积液。经检查发现M蛋白和VEGF水平升高,进一步明确诊断为POEMS综合征。其肾上腺CT提示肾上腺正常。对于成年起病的多内分泌腺体功能异常,除了考虑自身免疫性多腺体综合征(APS)以外,也需要考
目的研究糖尿病神经病理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RG)Nrf2表达的变化,探讨加巴喷丁(gabapentin,GBP)减轻大鼠糖尿病神经病理痛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模型组(DNP组)、生理盐水+DNP组(SC+DNP组)和加巴喷丁+DNP组(GBP+DNP组,n=15)。观察STZ注射前1 d及注射后3、7、10、14、21、28 d测定缩足反射机械刺激阈值(PW
目的探讨桦木酸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运用高脂小鼠模型,给予对照高脂饲料和含有桦木酸的高脂饲料喂食2个月。在此期间定期监测体重,并运用代谢监测系统监测两组小鼠相应代谢指标的变化。在处死小鼠后,对血清和组织中与肝脏相关的指标进行了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给予桦木酸处理的高脂小鼠组的体重明显减轻,非酒精性脂肪肝明显改善,各种血清指标以及肝脏组织指标也有相当程度的改善,代谢率明显升高,脂肪酸
目的研究大黄素(emodin, EM)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肾脏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C57bl/6小鼠根据饮食和给药不同分组。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小鼠肾脏Ⅳ型胶原(collagen Ⅳ,Col4),磷酸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ide 3-kinase, PI3K),磷酸化的磷酸肌醇3-激酶(phosphorylated phosphoinositol 3-kin
性发育异常疾病(Disorders of sexual development, DSD)是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异常的一组罕见病,主要表现为染色体性别、性腺性别和外生殖器性别之间不一致。DSD的分子病因极其复杂,以往认为这种疾病多数为孟德尔遗传的单基因突变所致,采用Sanger测序的方法可进行基因诊断,但仅有20%左右的患者可获得精确的分子诊断。近年来,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DSD潜在的致病基因
目的探讨胰升糖素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4例胰升糖素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归纳总结。结果(1)男性病例∶女性病例=1∶1。(2)中位起病年龄47岁(范围33~61岁);中位确诊年龄50岁(范围33~64岁)。(3)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坏死松解性游走性红斑(7/14,50%)。(4)确诊时最常见症状为高血糖(14/14,100%),其次为坏死松解性游走性红斑(13/14,92.9%)。(5)就诊我院前的误诊率
骨质疏松和骨折等骨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是造成患者瘫痪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是机体维持骨稳态的关键细胞,其功能的失衡将引起骨代谢障碍。传统观点认为骨代谢调节主要受机体内分泌和机械力等作用的影响。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系统包括中枢和外周在骨稳态维持中的重要性。神经肽Y(NPY)作为重要的神经肽,是连接神经系统和骨骼系统的重要桥梁。研究表明,NPY能够通过中枢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Wnt5a及Sfrp5水平与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男性T2DM患者67例,按照HbA1C水平分为3组(Ⅰ组:HbA1C<7%,Ⅱ组:7%≤HbA1C<9%,Ⅲ组:HbA1C≥9%),另选健康对照(NC组)65例,ELISA检测血清中Wnt5a及Sfrp5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二者与T2DM的相关性。结果与NC组相比,Ⅱ、Ⅲ组Wnt5a降低,Sfr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