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山水画艺术是中国画的重要门类,是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长期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山水画的笔墨,自中国山水画产生以来便贯穿其始终,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人们从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方面进行了无尽的探索,总结出了一系列的经验和理论,这些理论既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又独具中国的绘画特色,是中国山水画十分重要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 艺术特征 笔墨
中图分类号:J202文献标识码:A
一笔墨是中国山水画的血液,是山水画的灵魂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中国山水画长期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是中国文化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曾一度成为中国绘画史的主流,至今长盛不衰。正如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所说:“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峰在宋元,这里讲的绘画主要指山水画,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种类,它与相隔数千年的青铜礼器交相辉映,同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珍宝。”
自中国山水画产生以来,笔墨便贯穿其中,这成为中国山水画重要的艺术特征。隋唐山水画色彩富丽华贵,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山水画以崭新的姿态开始出现,清新淡雅。宋代山水画重诗意、重境界、重情意,笔墨大胜,融书法于山水画中。元代山水画笔墨酣畅、笔力雄厚、更是突出了“石如飞白木如籀”的书法意味。明清时期的山水画,画派林立,传统画派与创新画派争相斗艳,笔墨更是日新月异。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东方的美、民族的美,中国山水画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融汇了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形成了哲理深邃的完整艺术体系。从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南朝谢赫的“骨法用笔”,唐代张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清代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以及近代著名山水画家黄宾虹的“内美静中参”和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等等,包括了中国山水画的学养、立意、经营、笔墨等一系列山水画艺术创作的经验和理论。这些经验和理论,既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又独具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魄。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而且得到全世界人民的高度赞扬。
二中国山水画十分重要的艺术特征就是讲究笔墨
任何种类的绘画,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西画注重形体结构,讲究焦点透视,注重色彩及光影;而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手法是以线为主的笔墨,宣纸、毛笔、水墨是它的物质材料,追求艺术的韵味、笔墨和章法,在构图上以散点透视为主,尤其以笔墨为重。如果说西画是体面和色彩的交响,中国山水画则是线和水墨的协奏。清代大画家恽南田说:“有笔有墨谓之画。”有无笔墨,成为评价山水画的重要标准之一。
墨以笔为筋骨。中国山水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用笔方法,它既指中锋、侧锋、逆锋、拖锋等用笔方法,也包含了中国山水画的各种皴法、点法、染法。由于中国山水画具有很强的写意性,用笔与它所描绘的山水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依附关系,因而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画家可以独立地去追求线的质量及品格,即通过运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方圆粗细、疏密聚散等不同的运笔处理,去塑造出笔墨的节奏、韵律、动态、意趣之美。
笔以墨为血肉。中国山水画用墨有烘、染、破、积、泼等方法。墨色变化又分五色,即焦、浓、次浓、淡、次淡。如果墨不分干湿浓淡,就无黑白之分,就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就没有苍翠秀润;浓淡不辨,就无凹凸远近;墨无变化,则画无气韵,气韵要生动,必须以运墨先后而求之。但是,这些墨法归根到底还要“归乎用笔”。笔和墨的使用是两者的结合,相辅相成,如同骨肉不能截然分开。墨由笔出,笔由墨现,一幅好的山水画,其笔法和墨法是混然天成的。好的笔墨效果,精湛的笔墨功夫,是中国山水画家终生追求的目标。
中国山水画讲究笔墨,两千多年来润育出无数的旷世杰作。如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五代董源的《潇湘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王蒙的《青卞隐居图》,清代石涛的 《搜尽奇峰图卷》、清代龚贤《溪山无尽图》、李可染的《杏花春雨江南》、黄宾虹的《秋林图》,等等。
清代大画家石涛应好友之求谈论用笔用墨之法,他以三入、三格、三胜加以概括。三入为用笔之法,即立、侧、画;三格为落笔之法,即力、易、变,并认为“力过于画则神,不易于笔则灵,能变于画则奇”;三胜为笔墨关系,即变于水、运于墨、受于蒙,并认为“水不变不醒,墨不运不透,醒透不蒙则索”。可见石涛对笔墨的研究是颇为精深的。他的山水画笔法恣纵,以奔放取胜,既能细笔工写,又能“乱头粗服”,一幅之内,往往粗细互用,巧拙相生,轻重快慢发挥自由。其作品总的趋势是恣肆狂劲,泼辣而蕴藉的湿笔为多,如他的题画诗云:“此道见地透脱,只须放笔直扫,千岩万壑,纵目一览,望之若惊电奔云,屯屯自起。”他的《搜尽奇峰图卷》,长285.5cm,宽42.8cm,这幅画起首险峰绝壁,溪谷回抱,山势奇险;继而奇峦怪石,树木房屋,变化多端,层出不穷;最后山脉逶迤而去,与港湾交错,水波遥遥,以江景结束。其画法山用荷叶加雨点皴,树木房屋皆用墨线勾出,有的浓墨渗化,作烟云飘渺状;有的淡墨轻染,为空间遥远之隔;有的重笔勾出,山势陡然厚重;有的点苔托出,树木繁茂葱郁。整幅画皴法稠密,一气贯通,气势磅礴。所谓充实之美,实为用笔用墨之典范、密体山水之绝妙佳作。
清代金陵八大家之首的龚贤也是用笔用墨的高手,他的山水画《溪山无尽图》,画卷展开,水村舟桥、平林重山,一一映入我们的眼帘。整幅画面如杜甫所说“元气淋漓幛尤湿”,给人以清幽静寂、大气扑面之感。整幅画章法奇特,用笔落墨沉郁深厚、浓密润泽。全画以墨见长,在积墨的同时,注意通过“留白”来贯通全画气韵。所留白道,或为山腰之烟岚,或为直挂悬崖之瀑布,或为浓荫间之树干枝丫,或为山麓下的茅亭小桥,等等。使笔墨凝重处凝重,空灵处更空灵。龚贤此作的成功,并非侥幸的出奇制胜,而是画家对传统笔墨深刻的把握,并结合生活的体验而达到的绝妙佳境。
现代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底上,结合现代笔墨意识成功地塑造出光感山水。“杏花春雨江南”题材他画了许多幅,而每一幅都富于新的笔墨趣味和新的笔墨形式,产生新的造型语言和新的视觉感受。李可染的《杏花春雨江南》画中山脚错落分布着白墙瓦屋和繁茂的杏花,房子全以浓墨中锋画出,横平竖直,用力均匀,集点成线,在干湿浓淡的变化中,使房顶既有笔墨的疏密变化,又不失瓦顶的规律性排列。杏花以浓墨中锋描绘丰富的曲线,既表现了树的形态变化,也和房子的直线形成对比。后面山体更加浓重神秘,水面一片迷离,整幅画浑然一体地统一在一派江南阴雨的气氛之中。在水面亮处,又有一个撑船而归的打鱼人,闲适而自在。整幅作品可以看出李可染先生对形象的塑造、笔墨的运用、光影的表现都是烂熟于心,吃透了对象的规律,把握了从局部到整体的笔墨关系。李可染的另一可贵之处在于他善于从本质上理解书法的妙用,体会书法精神在山水画笔墨运用中的重要作用,在充分理解和掌握书法用笔的前提下,增强了对墨韵美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在极简的素材中获得了意境的独特性和笔墨造型的丰富性。
黄宾虹先生的笔墨浑厚华滋,墨法变化无穷,用笔注重疏密处理,黑白对比强烈,极富韵味,笔法可谓气象万千,追求笔墨内在美的最高境界。他系统地梳理前人对于笔墨运用的经验,晚年总结出“五笔七墨”之说——“五笔”为“平、留、圆、重、变”,他说:“用笔须平,如锥画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堕石。”用墨有浓、淡、破、泼、积、焦、宿,“七墨”即“浓墨、淡墨、破墨、积墨、泼墨、焦墨、宿墨”诸法。他又说:“国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有笔墨。”他的山水画代表作品《秋林图》,纸本设色,画中一眼望去,只见山峦层层叠叠,云雾缭绕,树木茂密。画中远景是山坡,山上古松苍郁,松林中有几间平房,前后错落有致。山腰树木丛生,树枝欹斜,往上高山耸峙,岿然独立。左侧为一片广阔的湖面,有两只帆船顺风行驶于两山之间,以山衬水,以水烘山,使山水之间相互衬托关系密切。这幅画尽管崇山峻岭,山路曲折盘旋,林木丛生,层次繁多,但画面仍然清新润秀,意趣横生。构思平中见奇,远取其势,近取其质,不落俗套,画中笔墨苍润相间,有虚有实,繁而不乱,变化丰富。这与画家长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密不可分。这幅画充分体现了其山水画笔墨浑厚华滋的艺术风格。
总之,近现代中国山水画家的笔墨异彩纷呈,从中不难看出画家们从不同的角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山水画的笔墨。
三中国山水画的笔墨当随时代谱写出新的篇章
笔墨是中国山水画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古到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丰富创新。特别是当前,中国山水画正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笔墨形态的发展和转化,起到了关键作用,只有突破旧的笔墨形式,去创造新的笔墨形式,笔墨才有新的发展和提高。当代中国山水画家们变古通今、承上启下地向着这一目标努力拼搏着。
山水画家放眼古今中外,努力探索,广为借鉴,极大地丰富了山水画笔墨的表现力。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传统笔墨的再认识、再发掘;二是引进现代审美观念及其相应的表现方法,如肌理效果、平面构成、光影明暗等;三是借鉴版画、水彩、油画、民间工艺等其他画种或艺术门类来丰富笔墨。这三个方面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谱写出中国山水画笔墨创新的新篇章。例子很多,如陈平对传统笔墨再发掘的新文人画色彩;陈向讯笔墨分解再构成山水;罗平安强化由点与线组成的平面构成的山水,从新的角度表现陕北半沙漠景色;于志学巧妙地运用胶矾水结合水墨在宣纸上创造出全新的表现东北冰雪山水为主的冰雪山水画;贾又福创造出全新的笔墨程式,表现出中国北方大气磅礴的山水,等等。巨大的成就令世人瞩目。
中国山水画笔墨的发展,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我们不可能斩断它的源头,更不可能堵住它前进的方向。中国山水画家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在对笔墨把握非常纯熟的情况下,才能达到表现阶段的更大自由。历代的中国山水画大师们在笔墨方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同时中国山水画特有的媒介材料决定了山水画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山水画如果没有笔墨这一血液的滋养,它的艺术生命就会枯竭。正如现代山水画大师关山月所说:“否定了笔墨,中国画等于零。”因此,中国山水画必须重视笔墨。作为中国画最主要的画种之一的山水画,长期以来对世界艺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继承和弘扬中国山水画笔墨的优秀传统,使中华民族传统的山水画艺术更加灿烂辉煌,是我们当代中国山水画家的神圣使命。中国山水画的笔墨将兼收并蓄,更加丰富多彩;中国山水画的笔墨将永放光芒,永远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1] 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2] 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 李一、田敦、李朝阳:《石涛山水画风》,重庆出版社,1995年版。
[4] 王伯敏:《黄宾虹画语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
[5] 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6] 商守善:《土家族民居建筑与山水画艺术》,《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作者简介:商守善,男,1962—,湖北恩施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山水艺术,工作单位:湖北民族学院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 艺术特征 笔墨
中图分类号:J202文献标识码:A
一笔墨是中国山水画的血液,是山水画的灵魂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中国山水画长期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是中国文化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曾一度成为中国绘画史的主流,至今长盛不衰。正如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所说:“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峰在宋元,这里讲的绘画主要指山水画,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种类,它与相隔数千年的青铜礼器交相辉映,同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珍宝。”
自中国山水画产生以来,笔墨便贯穿其中,这成为中国山水画重要的艺术特征。隋唐山水画色彩富丽华贵,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山水画以崭新的姿态开始出现,清新淡雅。宋代山水画重诗意、重境界、重情意,笔墨大胜,融书法于山水画中。元代山水画笔墨酣畅、笔力雄厚、更是突出了“石如飞白木如籀”的书法意味。明清时期的山水画,画派林立,传统画派与创新画派争相斗艳,笔墨更是日新月异。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东方的美、民族的美,中国山水画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融汇了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形成了哲理深邃的完整艺术体系。从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南朝谢赫的“骨法用笔”,唐代张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清代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以及近代著名山水画家黄宾虹的“内美静中参”和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等等,包括了中国山水画的学养、立意、经营、笔墨等一系列山水画艺术创作的经验和理论。这些经验和理论,既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又独具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魄。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而且得到全世界人民的高度赞扬。
二中国山水画十分重要的艺术特征就是讲究笔墨
任何种类的绘画,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西画注重形体结构,讲究焦点透视,注重色彩及光影;而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手法是以线为主的笔墨,宣纸、毛笔、水墨是它的物质材料,追求艺术的韵味、笔墨和章法,在构图上以散点透视为主,尤其以笔墨为重。如果说西画是体面和色彩的交响,中国山水画则是线和水墨的协奏。清代大画家恽南田说:“有笔有墨谓之画。”有无笔墨,成为评价山水画的重要标准之一。
墨以笔为筋骨。中国山水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用笔方法,它既指中锋、侧锋、逆锋、拖锋等用笔方法,也包含了中国山水画的各种皴法、点法、染法。由于中国山水画具有很强的写意性,用笔与它所描绘的山水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依附关系,因而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画家可以独立地去追求线的质量及品格,即通过运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方圆粗细、疏密聚散等不同的运笔处理,去塑造出笔墨的节奏、韵律、动态、意趣之美。
笔以墨为血肉。中国山水画用墨有烘、染、破、积、泼等方法。墨色变化又分五色,即焦、浓、次浓、淡、次淡。如果墨不分干湿浓淡,就无黑白之分,就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就没有苍翠秀润;浓淡不辨,就无凹凸远近;墨无变化,则画无气韵,气韵要生动,必须以运墨先后而求之。但是,这些墨法归根到底还要“归乎用笔”。笔和墨的使用是两者的结合,相辅相成,如同骨肉不能截然分开。墨由笔出,笔由墨现,一幅好的山水画,其笔法和墨法是混然天成的。好的笔墨效果,精湛的笔墨功夫,是中国山水画家终生追求的目标。
中国山水画讲究笔墨,两千多年来润育出无数的旷世杰作。如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五代董源的《潇湘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王蒙的《青卞隐居图》,清代石涛的 《搜尽奇峰图卷》、清代龚贤《溪山无尽图》、李可染的《杏花春雨江南》、黄宾虹的《秋林图》,等等。
清代大画家石涛应好友之求谈论用笔用墨之法,他以三入、三格、三胜加以概括。三入为用笔之法,即立、侧、画;三格为落笔之法,即力、易、变,并认为“力过于画则神,不易于笔则灵,能变于画则奇”;三胜为笔墨关系,即变于水、运于墨、受于蒙,并认为“水不变不醒,墨不运不透,醒透不蒙则索”。可见石涛对笔墨的研究是颇为精深的。他的山水画笔法恣纵,以奔放取胜,既能细笔工写,又能“乱头粗服”,一幅之内,往往粗细互用,巧拙相生,轻重快慢发挥自由。其作品总的趋势是恣肆狂劲,泼辣而蕴藉的湿笔为多,如他的题画诗云:“此道见地透脱,只须放笔直扫,千岩万壑,纵目一览,望之若惊电奔云,屯屯自起。”他的《搜尽奇峰图卷》,长285.5cm,宽42.8cm,这幅画起首险峰绝壁,溪谷回抱,山势奇险;继而奇峦怪石,树木房屋,变化多端,层出不穷;最后山脉逶迤而去,与港湾交错,水波遥遥,以江景结束。其画法山用荷叶加雨点皴,树木房屋皆用墨线勾出,有的浓墨渗化,作烟云飘渺状;有的淡墨轻染,为空间遥远之隔;有的重笔勾出,山势陡然厚重;有的点苔托出,树木繁茂葱郁。整幅画皴法稠密,一气贯通,气势磅礴。所谓充实之美,实为用笔用墨之典范、密体山水之绝妙佳作。
清代金陵八大家之首的龚贤也是用笔用墨的高手,他的山水画《溪山无尽图》,画卷展开,水村舟桥、平林重山,一一映入我们的眼帘。整幅画面如杜甫所说“元气淋漓幛尤湿”,给人以清幽静寂、大气扑面之感。整幅画章法奇特,用笔落墨沉郁深厚、浓密润泽。全画以墨见长,在积墨的同时,注意通过“留白”来贯通全画气韵。所留白道,或为山腰之烟岚,或为直挂悬崖之瀑布,或为浓荫间之树干枝丫,或为山麓下的茅亭小桥,等等。使笔墨凝重处凝重,空灵处更空灵。龚贤此作的成功,并非侥幸的出奇制胜,而是画家对传统笔墨深刻的把握,并结合生活的体验而达到的绝妙佳境。
现代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底上,结合现代笔墨意识成功地塑造出光感山水。“杏花春雨江南”题材他画了许多幅,而每一幅都富于新的笔墨趣味和新的笔墨形式,产生新的造型语言和新的视觉感受。李可染的《杏花春雨江南》画中山脚错落分布着白墙瓦屋和繁茂的杏花,房子全以浓墨中锋画出,横平竖直,用力均匀,集点成线,在干湿浓淡的变化中,使房顶既有笔墨的疏密变化,又不失瓦顶的规律性排列。杏花以浓墨中锋描绘丰富的曲线,既表现了树的形态变化,也和房子的直线形成对比。后面山体更加浓重神秘,水面一片迷离,整幅画浑然一体地统一在一派江南阴雨的气氛之中。在水面亮处,又有一个撑船而归的打鱼人,闲适而自在。整幅作品可以看出李可染先生对形象的塑造、笔墨的运用、光影的表现都是烂熟于心,吃透了对象的规律,把握了从局部到整体的笔墨关系。李可染的另一可贵之处在于他善于从本质上理解书法的妙用,体会书法精神在山水画笔墨运用中的重要作用,在充分理解和掌握书法用笔的前提下,增强了对墨韵美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在极简的素材中获得了意境的独特性和笔墨造型的丰富性。
黄宾虹先生的笔墨浑厚华滋,墨法变化无穷,用笔注重疏密处理,黑白对比强烈,极富韵味,笔法可谓气象万千,追求笔墨内在美的最高境界。他系统地梳理前人对于笔墨运用的经验,晚年总结出“五笔七墨”之说——“五笔”为“平、留、圆、重、变”,他说:“用笔须平,如锥画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堕石。”用墨有浓、淡、破、泼、积、焦、宿,“七墨”即“浓墨、淡墨、破墨、积墨、泼墨、焦墨、宿墨”诸法。他又说:“国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有笔墨。”他的山水画代表作品《秋林图》,纸本设色,画中一眼望去,只见山峦层层叠叠,云雾缭绕,树木茂密。画中远景是山坡,山上古松苍郁,松林中有几间平房,前后错落有致。山腰树木丛生,树枝欹斜,往上高山耸峙,岿然独立。左侧为一片广阔的湖面,有两只帆船顺风行驶于两山之间,以山衬水,以水烘山,使山水之间相互衬托关系密切。这幅画尽管崇山峻岭,山路曲折盘旋,林木丛生,层次繁多,但画面仍然清新润秀,意趣横生。构思平中见奇,远取其势,近取其质,不落俗套,画中笔墨苍润相间,有虚有实,繁而不乱,变化丰富。这与画家长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密不可分。这幅画充分体现了其山水画笔墨浑厚华滋的艺术风格。
总之,近现代中国山水画家的笔墨异彩纷呈,从中不难看出画家们从不同的角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山水画的笔墨。
三中国山水画的笔墨当随时代谱写出新的篇章
笔墨是中国山水画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古到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丰富创新。特别是当前,中国山水画正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笔墨形态的发展和转化,起到了关键作用,只有突破旧的笔墨形式,去创造新的笔墨形式,笔墨才有新的发展和提高。当代中国山水画家们变古通今、承上启下地向着这一目标努力拼搏着。
山水画家放眼古今中外,努力探索,广为借鉴,极大地丰富了山水画笔墨的表现力。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传统笔墨的再认识、再发掘;二是引进现代审美观念及其相应的表现方法,如肌理效果、平面构成、光影明暗等;三是借鉴版画、水彩、油画、民间工艺等其他画种或艺术门类来丰富笔墨。这三个方面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谱写出中国山水画笔墨创新的新篇章。例子很多,如陈平对传统笔墨再发掘的新文人画色彩;陈向讯笔墨分解再构成山水;罗平安强化由点与线组成的平面构成的山水,从新的角度表现陕北半沙漠景色;于志学巧妙地运用胶矾水结合水墨在宣纸上创造出全新的表现东北冰雪山水为主的冰雪山水画;贾又福创造出全新的笔墨程式,表现出中国北方大气磅礴的山水,等等。巨大的成就令世人瞩目。
中国山水画笔墨的发展,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我们不可能斩断它的源头,更不可能堵住它前进的方向。中国山水画家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在对笔墨把握非常纯熟的情况下,才能达到表现阶段的更大自由。历代的中国山水画大师们在笔墨方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同时中国山水画特有的媒介材料决定了山水画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山水画如果没有笔墨这一血液的滋养,它的艺术生命就会枯竭。正如现代山水画大师关山月所说:“否定了笔墨,中国画等于零。”因此,中国山水画必须重视笔墨。作为中国画最主要的画种之一的山水画,长期以来对世界艺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继承和弘扬中国山水画笔墨的优秀传统,使中华民族传统的山水画艺术更加灿烂辉煌,是我们当代中国山水画家的神圣使命。中国山水画的笔墨将兼收并蓄,更加丰富多彩;中国山水画的笔墨将永放光芒,永远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1] 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2] 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 李一、田敦、李朝阳:《石涛山水画风》,重庆出版社,1995年版。
[4] 王伯敏:《黄宾虹画语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
[5] 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6] 商守善:《土家族民居建筑与山水画艺术》,《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作者简介:商守善,男,1962—,湖北恩施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山水艺术,工作单位:湖北民族学院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