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针对当今普通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出几个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去提高普通中学学生的数学成绩。
关键词: 高中 课程改革 数学能力 培养
如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和高中数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如今的普通高中学生数学能力逐渐下降。他们越学越用功,却越学越吃力,出现了很大一部分学生严重偏科的现象,这一点可以从近几年来的普通高中文理分班就能看出来,选文科的学生越来越多,导致有些中学的文科教师不够用,而理科教师却出现闲余的情况。因此,对普通高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下面我就谈一谈在实际教学中探索出的几点方法,列举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树立自信
普通高中学生数学能力的下降,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不容忽视。当前,普通高中(特别是西部和农村的中学校)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矿区或农村,性格较为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所学知识大部分仅限于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思考不多,加上数学学科难度大。另外,家长多数在矿区上班或在外打工,对数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也不太注重教育孩子的方法,甚至有家长对孩子说:“学那么多数学干什么,会算帐就行了。”这样一些原因导致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淡化,能力下降。面对阻碍学生学习数学的这些现实条件,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多关心他们的思想和学习,应该更多地走近学生,与他们进行平等交流,了解他们思想上、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对策,使他们“敢问”、“多问”、“会问”,增强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要求家长积极配合,多鼓励、少指责,让孩子轻松、愉快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事实上,只要他们感兴趣,有信心,就会克服困难,达到提高数学能力的目的。
二、要求学生注重学习方法,提高效率
普通高中的学生多数不喜欢学数学,认为难,所以在学习数学时,他们只想接触一些简单题目,但是他们由于解综合题的能力较差,更是没有多大兴趣去做;上课时不爱主动去记笔记,复习时喜爱看课本,而不注重上课听讲和能力训练;他们注重条理性,按部就班,但是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差。所以,教师要指导他们严于解剖自己,让他们敢于面对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双基强化训练,对综合题,可以鼓励和引导他们利用化归、等价转换等数学思想,将复杂问题转化为基础问题加以解决。
在运算上速度相对较慢、技巧性不强;在逻辑思维能力上习惯于直接推理、死记公式、生搬硬套,但间接推理能力不够、思维方式过于单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以增加其自信心,使其有勇气战胜困难;对他们的弱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另外,日常教学中还可以多讲解一些通用方法和常用技巧,以强化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形结合思想;适当增加直观教学,增强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并且也要对他们进行初步的“建模”能力培养。
三、指导学生强化预习,打好“双基”
普通高中的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方面相对要差一些。所以,教师要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课前预习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进行课前预习,教师要教会他们“打记号”,就是在重点和难点的地方打上自己的标记,这样可以在上课时认真听老师讲,做到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也可以帮助他们制定预习提纲,对能力要求较高的内容,通过有系统的预习达到一定的认识,这样在听课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容易突破重、难点。预习是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认真的预习,能改变心理状态,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对数学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上,普通中学的学生,特别是西部的一些高中学生就表现出能力方面的不足了。因此只有巩固他们的基础知识才能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可以结合新知识组织复习;也可以通过对基础知识的训练,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提高和巩固,这样可以使学生具有对新知识学习和掌握的基本能力。
四、鼓励学生多做勤问,增强解题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普通高中的学生很少向老师提问题,同学之间也很少探讨一些习题;他们一般只是任务性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极少在课下再去做适当习题加强基础和提高能力。数学这一学科对基础要求较高,没有扎实的基础是不可能提高解题能力和运算能力的,而扎实的基础是需要通过定量的练习和积极的思考实现的,不做题或者很少做题,这样是很难提高数学能力的。另外,仅有适当的习题训练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积极的思考和启发式的讨论,学生要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和同学讨论,和老师讨论,这样才能学到自己不会的东西,学到其他同学优秀的方面,学到老师思考问题的独到之处。但是遗憾的是,我们普通高中的大部分学生是不愿这样做的,当然有的学生是因为基础的缘故想做也做不了,他们因为基础差,考虑问题也很单一,有时遇到问题,又羞于问老师和同学,总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而招致老师和同学的笑话。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数学老师更应该多鼓励他们大胆地提问,积极地思考,对那些提出问题的同学,无论其所提的问题难易程度如何,都要给予他们一定的表扬和充分的肯定,这样可以在班级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也可以营造出一种积极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问题想问,都能思考出问题来问。这样,学生在多做习题,强化训练和积极思考的前提下,他们一定会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
五、组织学生强化训练,总结提高
在教学岗位上工作的这几年,我经常听到学生这样的“心声”:上课能听懂,作业能完成,就是成绩提不高。我想这也是我市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数学时遇到的一种普遍现象。课堂教学45分钟,时间短,信息量小,知识单一,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一般可以听懂;而课后的练习大多过程简单且技能要求低,他们能完成。但由于受时间和速度等方面的影响,他们不太注重课后的理解和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选出知识性、技能性较强的题型,可以分基础类题,综合类题,方法类题;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结论等方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这有利于提高普通中学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将以上方法应用到课堂中,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当然,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只要我们数学教师积极探索,就一定能找到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 高中 课程改革 数学能力 培养
如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和高中数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如今的普通高中学生数学能力逐渐下降。他们越学越用功,却越学越吃力,出现了很大一部分学生严重偏科的现象,这一点可以从近几年来的普通高中文理分班就能看出来,选文科的学生越来越多,导致有些中学的文科教师不够用,而理科教师却出现闲余的情况。因此,对普通高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下面我就谈一谈在实际教学中探索出的几点方法,列举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树立自信
普通高中学生数学能力的下降,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不容忽视。当前,普通高中(特别是西部和农村的中学校)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矿区或农村,性格较为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所学知识大部分仅限于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思考不多,加上数学学科难度大。另外,家长多数在矿区上班或在外打工,对数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也不太注重教育孩子的方法,甚至有家长对孩子说:“学那么多数学干什么,会算帐就行了。”这样一些原因导致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淡化,能力下降。面对阻碍学生学习数学的这些现实条件,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多关心他们的思想和学习,应该更多地走近学生,与他们进行平等交流,了解他们思想上、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对策,使他们“敢问”、“多问”、“会问”,增强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要求家长积极配合,多鼓励、少指责,让孩子轻松、愉快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事实上,只要他们感兴趣,有信心,就会克服困难,达到提高数学能力的目的。
二、要求学生注重学习方法,提高效率
普通高中的学生多数不喜欢学数学,认为难,所以在学习数学时,他们只想接触一些简单题目,但是他们由于解综合题的能力较差,更是没有多大兴趣去做;上课时不爱主动去记笔记,复习时喜爱看课本,而不注重上课听讲和能力训练;他们注重条理性,按部就班,但是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差。所以,教师要指导他们严于解剖自己,让他们敢于面对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双基强化训练,对综合题,可以鼓励和引导他们利用化归、等价转换等数学思想,将复杂问题转化为基础问题加以解决。
在运算上速度相对较慢、技巧性不强;在逻辑思维能力上习惯于直接推理、死记公式、生搬硬套,但间接推理能力不够、思维方式过于单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以增加其自信心,使其有勇气战胜困难;对他们的弱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另外,日常教学中还可以多讲解一些通用方法和常用技巧,以强化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形结合思想;适当增加直观教学,增强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并且也要对他们进行初步的“建模”能力培养。
三、指导学生强化预习,打好“双基”
普通高中的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方面相对要差一些。所以,教师要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课前预习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进行课前预习,教师要教会他们“打记号”,就是在重点和难点的地方打上自己的标记,这样可以在上课时认真听老师讲,做到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也可以帮助他们制定预习提纲,对能力要求较高的内容,通过有系统的预习达到一定的认识,这样在听课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容易突破重、难点。预习是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认真的预习,能改变心理状态,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对数学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上,普通中学的学生,特别是西部的一些高中学生就表现出能力方面的不足了。因此只有巩固他们的基础知识才能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可以结合新知识组织复习;也可以通过对基础知识的训练,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提高和巩固,这样可以使学生具有对新知识学习和掌握的基本能力。
四、鼓励学生多做勤问,增强解题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普通高中的学生很少向老师提问题,同学之间也很少探讨一些习题;他们一般只是任务性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极少在课下再去做适当习题加强基础和提高能力。数学这一学科对基础要求较高,没有扎实的基础是不可能提高解题能力和运算能力的,而扎实的基础是需要通过定量的练习和积极的思考实现的,不做题或者很少做题,这样是很难提高数学能力的。另外,仅有适当的习题训练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积极的思考和启发式的讨论,学生要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和同学讨论,和老师讨论,这样才能学到自己不会的东西,学到其他同学优秀的方面,学到老师思考问题的独到之处。但是遗憾的是,我们普通高中的大部分学生是不愿这样做的,当然有的学生是因为基础的缘故想做也做不了,他们因为基础差,考虑问题也很单一,有时遇到问题,又羞于问老师和同学,总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而招致老师和同学的笑话。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数学老师更应该多鼓励他们大胆地提问,积极地思考,对那些提出问题的同学,无论其所提的问题难易程度如何,都要给予他们一定的表扬和充分的肯定,这样可以在班级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也可以营造出一种积极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问题想问,都能思考出问题来问。这样,学生在多做习题,强化训练和积极思考的前提下,他们一定会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
五、组织学生强化训练,总结提高
在教学岗位上工作的这几年,我经常听到学生这样的“心声”:上课能听懂,作业能完成,就是成绩提不高。我想这也是我市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数学时遇到的一种普遍现象。课堂教学45分钟,时间短,信息量小,知识单一,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一般可以听懂;而课后的练习大多过程简单且技能要求低,他们能完成。但由于受时间和速度等方面的影响,他们不太注重课后的理解和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选出知识性、技能性较强的题型,可以分基础类题,综合类题,方法类题;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结论等方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这有利于提高普通中学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将以上方法应用到课堂中,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当然,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只要我们数学教师积极探索,就一定能找到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