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比较;文本;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3—0064—01
比较阅读是培养和考查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很有帮助,高考中主要是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一般是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等方面设题,有时也涉及意境和文学常识。下面略举几例谈谈一点体会。
一、 梅尧臣的《汝坟贫女》与王安石的《河北民》比较
从文本阅读中可以看出,两诗的立足点有所不同:梅尧臣的《汝坟贫女》全诗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首两句是第一部分。展现贫女踽踽独行,边行边哭的可怜形象,为全诗罩上一层悲惨气氛。接下来八句是第二部分,写郡吏滥施淫威的暴行及老人父女逼迫诀别时的惨景。后六句是第三部分,写老汉的惨死。末四句诗是第四部分,写贫女父死家破后悲痛欲绝的哀情。王安石的《河北民》诗中开头两句概括交待辽和西夏接界地区百姓长年辛辛苦苦的生活。接下四句概括交待百姓辛苦的原因:一是上缴税收供养辽和西夏;一是大旱之年,官府逼迫百姓从事防治黄河水患的河工。接着四句概写北地百姓往黄河以南地区逃荒要饭,但黄河以南地区的百姓丰年“自无食”,荒年更可想而知。结尾两句作者用辛辣的嘲讽语气把北宋仁宗的时政与唐代的“贞观之治”作对照,指出造成广大人民深重灾难的根源既不是天灾,也不是外患,而是弊政。和梅尧臣的诗相比,虽然都是反映民生疾苦的(梅诗反映的是官府抓丁的残酷民情,王诗反映的是弊政的灾祸),但梅尧臣立足于个人的苦难,通过个人的遭遇反映民生疾苦,写得比较深刻,王诗则立足于国家的弊政,高屋建瓴,全面揭露社会弊端,为他后来的力主变法革新制造舆论。故其立足点高于梅尧臣的《汝坟贫女》。
两诗的写作背景基本相同,但选材角度迥异。据历史记载,宋仁宗康定年间征集乡兵之举。造成了“闾里之间,惶惶犹愁怨” 、“骨肉流离,田园荡尽”(司马光《论义勇六札子》)的局面,人民受害者何止千万。梅诗只撷取其中一个特写镜头,用以点概面的方法反映现实,表达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关心与同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宋仁宗赵祯在位期间(1023—1063),对边境上两大外患辽和西夏始终采取忍辱求和的政策。每年向辽缴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又向西夏缴纳大量的银绢。这些负担全落在广大人民尤其是黄河以北人民的头上。王安石反对这一弊政,对北方人民的不幸深表同情,故作此诗,对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毫不隐晦地直书其事,大声疾呼,辞意激烈。在描绘场景方面,王安石采用广角镜头,以片概面,虽然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略逊于梅诗,但反映现实的面和层次则比梅诗更深广,更全面,更丰富,诗中不仅概写了河北民的疾苦,也写了河南民的不幸;不仅指出在荒年里是哀鸿遍野,而且还指出即使在丰年也同样民不聊生。依次类推,则天下之民在专制统治下总是难逃厄运这一事实就昭然若揭了。
两首诗在叙事语气方面也有所不同,各有千秋。梅尧臣的《汝坟贫女》用自述语气,自述体的长处在于能增强作品的真实感,亲切感,说服力,扩大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那个时代,贫穷,使人同情;弱小,让人体恤;孤苦,令人哀矜;死别,摧人心肠。在叙述语气方面,王安石的《河北民》采用客观直陈体,中间夹以议论。这样可使作者的视野更开阔,转换笔触更灵便,也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情。故它与梅尧臣的自述体各有千秋。
二、 陆游《卜算子·咏梅》与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比较
题材上都是写梅花。都是以卜算子为词牌名。陆游的词孤寂凄凉,借梅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死亦流芳之情;毛泽东的词豪迈自信,表达了自己乐观向上的情怀;陆词梅花生长在黄昏风雨中的驿外断桥边;毛词梅花生长在寒冷风雪中的悬崖边 “无意苦争春”。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却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
诗人(毛泽东)以诗言志,借梅寄志。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陆游则以梅自比,意在言外,像“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表现出标格独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 编辑:刘於诚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3—0064—01
比较阅读是培养和考查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很有帮助,高考中主要是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一般是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等方面设题,有时也涉及意境和文学常识。下面略举几例谈谈一点体会。
一、 梅尧臣的《汝坟贫女》与王安石的《河北民》比较
从文本阅读中可以看出,两诗的立足点有所不同:梅尧臣的《汝坟贫女》全诗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首两句是第一部分。展现贫女踽踽独行,边行边哭的可怜形象,为全诗罩上一层悲惨气氛。接下来八句是第二部分,写郡吏滥施淫威的暴行及老人父女逼迫诀别时的惨景。后六句是第三部分,写老汉的惨死。末四句诗是第四部分,写贫女父死家破后悲痛欲绝的哀情。王安石的《河北民》诗中开头两句概括交待辽和西夏接界地区百姓长年辛辛苦苦的生活。接下四句概括交待百姓辛苦的原因:一是上缴税收供养辽和西夏;一是大旱之年,官府逼迫百姓从事防治黄河水患的河工。接着四句概写北地百姓往黄河以南地区逃荒要饭,但黄河以南地区的百姓丰年“自无食”,荒年更可想而知。结尾两句作者用辛辣的嘲讽语气把北宋仁宗的时政与唐代的“贞观之治”作对照,指出造成广大人民深重灾难的根源既不是天灾,也不是外患,而是弊政。和梅尧臣的诗相比,虽然都是反映民生疾苦的(梅诗反映的是官府抓丁的残酷民情,王诗反映的是弊政的灾祸),但梅尧臣立足于个人的苦难,通过个人的遭遇反映民生疾苦,写得比较深刻,王诗则立足于国家的弊政,高屋建瓴,全面揭露社会弊端,为他后来的力主变法革新制造舆论。故其立足点高于梅尧臣的《汝坟贫女》。
两诗的写作背景基本相同,但选材角度迥异。据历史记载,宋仁宗康定年间征集乡兵之举。造成了“闾里之间,惶惶犹愁怨” 、“骨肉流离,田园荡尽”(司马光《论义勇六札子》)的局面,人民受害者何止千万。梅诗只撷取其中一个特写镜头,用以点概面的方法反映现实,表达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关心与同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宋仁宗赵祯在位期间(1023—1063),对边境上两大外患辽和西夏始终采取忍辱求和的政策。每年向辽缴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又向西夏缴纳大量的银绢。这些负担全落在广大人民尤其是黄河以北人民的头上。王安石反对这一弊政,对北方人民的不幸深表同情,故作此诗,对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毫不隐晦地直书其事,大声疾呼,辞意激烈。在描绘场景方面,王安石采用广角镜头,以片概面,虽然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略逊于梅诗,但反映现实的面和层次则比梅诗更深广,更全面,更丰富,诗中不仅概写了河北民的疾苦,也写了河南民的不幸;不仅指出在荒年里是哀鸿遍野,而且还指出即使在丰年也同样民不聊生。依次类推,则天下之民在专制统治下总是难逃厄运这一事实就昭然若揭了。
两首诗在叙事语气方面也有所不同,各有千秋。梅尧臣的《汝坟贫女》用自述语气,自述体的长处在于能增强作品的真实感,亲切感,说服力,扩大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那个时代,贫穷,使人同情;弱小,让人体恤;孤苦,令人哀矜;死别,摧人心肠。在叙述语气方面,王安石的《河北民》采用客观直陈体,中间夹以议论。这样可使作者的视野更开阔,转换笔触更灵便,也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情。故它与梅尧臣的自述体各有千秋。
二、 陆游《卜算子·咏梅》与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比较
题材上都是写梅花。都是以卜算子为词牌名。陆游的词孤寂凄凉,借梅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死亦流芳之情;毛泽东的词豪迈自信,表达了自己乐观向上的情怀;陆词梅花生长在黄昏风雨中的驿外断桥边;毛词梅花生长在寒冷风雪中的悬崖边 “无意苦争春”。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却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
诗人(毛泽东)以诗言志,借梅寄志。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陆游则以梅自比,意在言外,像“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表现出标格独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