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前些年的职能建设工作,大多数的农村信用社在管理工作中越来越重视职能建设了,本文从分工,协调以及有序管理方面阐述了管理职能建设的重要性,为今后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管理 职能建设 再思考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一、难点在基层
以前,许多农村信用联社管理岗位的人员普遍存在思想上力不从心,遇事应付,对分管工作顾虑,所以难点也在基层。
基层农信社处于农村信用社系统终端,事倍功半,便不能协助领导主创性地开展管理工作,第一线承担着繁重的经营管理任务。信用社决策机制不完善的管理是县级联社乃至各级行业管理部门对农信社主任授权制度不健全,导致事无巨细都交班子会讨论,使村信用社实施无有效管理。而长期以来,由主任定夺,造成主任事事亲抓,增加了基层农信社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传统模式和经营管理决策的难度,难以提高工作效率。再次,随着农信社机制滞后,管理水平低,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农信社业务的快速发展,当前的管理模式、管理力量与农信社其管理缺位、内控薄弱的问题更为突出,严重地制约社业务发展。当前,基层农信社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水平和运行模式,整体管理水平落后。最近这些年,都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几乎是不可能的,难以实现规模与效益的扩大,虽然在形式上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还是自我管理。因此,必须敢于打破旧框框,合理充实管理。追求人员精量,细分职能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强化管理职能,改变管理力量薄弱、管理力度不够的状况,专兼职负责辖内信、财务、稽核、安全保卫等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推动各项业务的快速推进。管理人员兼职多,名义上一身数健康发展。实际是职责不明确,责任不落实,精简不高效。
二、适应信贷管理和服务需求,提高支农服务水平
有的农信社副主任既担任信贷员, 又分管全社信贷管理和资产保全工作根据操作具体业务的需要,还兼管政治目标。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观任务,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党中央、国务院、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对农村信用社扶持“三农”发展寄予厚望,赋予重任。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水平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同时,部分国有商业银行陆续退出县域经济,农村信用社支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村多种经济以及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形式对农村信用社的资金需求日益增多。但是目前基层农信社信贷管理力量薄弱,每个农信社一般只配备一位副主任兼管信贷或担任信贷员,负责全社信贷管理工作。信贷员平时忙于应付上级检查、统计数据、上报报表,无法集中精力在管理上下功夫,对贷款审查把关不严,贷后检查不力,“三查”制度容易流于形式。由于农信社辖属地域广阔,贷款面向千家万户,具有额小、面广、笔数多的特点,虽然各基层分社也配备信贷人员,但是平均每个信贷人员需包干一个行政村经济联合社和几千户农户。如此,不仅导致“三农”资信信息掌握困难,不利于金融服务的开展而且信贷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对贷户难以实施有效的跟踪调查了解,贷户建档、建卡、信用评级工作马虎走过场,更谈不上贷款营销。因此,只有健全信贷管理机制,强化信贷管理职能,才能适应信贷管理和服务需求,更好地发挥农信社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三、加大资产保全力度,维护农信社利益
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农信社能否生存和发展。当前,社会信用环境差,恶意逃废债现象严重。基层农信社唯有严格执行信贷管理制度,加大资产清收保全力度,才能减少和避免损失,提高经营效益。然而由于管理力量不足,清收保全的职能部门没有相应配套,造成资产保全工作不能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清收工作忽冷忽热,缺乏连续性和持久性,清收方法机械,信息反应迟钝。贷款丧失诉讼时效、执行时效问题时有发生,抵债资产处置困难,变现不及时。因此,必须充分认识资产保全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强化资产保全职能,有效地组织清收保全工作,从而弱化经营风险,为农信社步入质量内涵型发展轨道打好基础。
四、将监督的关口前移,确保依法合规经营
管理松弛、内控薄弱、监督不力是有章不循、违规操作、问题频发的直接诱因。近几年来,虽然县级联社和上级管理部门不断加大检查监督力度,实行稽核特派员等制度,但这些检查监督的局限性是事后监督多,事前监督少,面对基层农信社点多面广、业务零星分散、员工素质不高的现实,往往不能及时将第一线各业务岗位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基层农信社由于没有配备专职的监督管理人员,因而被动应付检查多,主动实施监督少,未能及时查找薄弱环节,堵塞漏,使基层分社违规违纪问题屡禁不止,经济案件时有发生。因此,只有强化基层社监督管理职能,将管理的重心下移,监督的关口前移,才能化被动为主动,上下配合,保证稽核检查到位,强化对重要岗位和重要业务环节的监督,确保农信社依法合规经营。□
(作者单位:寿光农村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
[1]河北省农村信用社管理手册.2006年.
[2]农村信用社管理与职能建设思考.金融与经济.2003年.
关键词 管理 职能建设 再思考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一、难点在基层
以前,许多农村信用联社管理岗位的人员普遍存在思想上力不从心,遇事应付,对分管工作顾虑,所以难点也在基层。
基层农信社处于农村信用社系统终端,事倍功半,便不能协助领导主创性地开展管理工作,第一线承担着繁重的经营管理任务。信用社决策机制不完善的管理是县级联社乃至各级行业管理部门对农信社主任授权制度不健全,导致事无巨细都交班子会讨论,使村信用社实施无有效管理。而长期以来,由主任定夺,造成主任事事亲抓,增加了基层农信社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传统模式和经营管理决策的难度,难以提高工作效率。再次,随着农信社机制滞后,管理水平低,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农信社业务的快速发展,当前的管理模式、管理力量与农信社其管理缺位、内控薄弱的问题更为突出,严重地制约社业务发展。当前,基层农信社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水平和运行模式,整体管理水平落后。最近这些年,都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几乎是不可能的,难以实现规模与效益的扩大,虽然在形式上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还是自我管理。因此,必须敢于打破旧框框,合理充实管理。追求人员精量,细分职能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强化管理职能,改变管理力量薄弱、管理力度不够的状况,专兼职负责辖内信、财务、稽核、安全保卫等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推动各项业务的快速推进。管理人员兼职多,名义上一身数健康发展。实际是职责不明确,责任不落实,精简不高效。
二、适应信贷管理和服务需求,提高支农服务水平
有的农信社副主任既担任信贷员, 又分管全社信贷管理和资产保全工作根据操作具体业务的需要,还兼管政治目标。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观任务,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党中央、国务院、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对农村信用社扶持“三农”发展寄予厚望,赋予重任。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水平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同时,部分国有商业银行陆续退出县域经济,农村信用社支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村多种经济以及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形式对农村信用社的资金需求日益增多。但是目前基层农信社信贷管理力量薄弱,每个农信社一般只配备一位副主任兼管信贷或担任信贷员,负责全社信贷管理工作。信贷员平时忙于应付上级检查、统计数据、上报报表,无法集中精力在管理上下功夫,对贷款审查把关不严,贷后检查不力,“三查”制度容易流于形式。由于农信社辖属地域广阔,贷款面向千家万户,具有额小、面广、笔数多的特点,虽然各基层分社也配备信贷人员,但是平均每个信贷人员需包干一个行政村经济联合社和几千户农户。如此,不仅导致“三农”资信信息掌握困难,不利于金融服务的开展而且信贷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对贷户难以实施有效的跟踪调查了解,贷户建档、建卡、信用评级工作马虎走过场,更谈不上贷款营销。因此,只有健全信贷管理机制,强化信贷管理职能,才能适应信贷管理和服务需求,更好地发挥农信社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三、加大资产保全力度,维护农信社利益
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农信社能否生存和发展。当前,社会信用环境差,恶意逃废债现象严重。基层农信社唯有严格执行信贷管理制度,加大资产清收保全力度,才能减少和避免损失,提高经营效益。然而由于管理力量不足,清收保全的职能部门没有相应配套,造成资产保全工作不能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清收工作忽冷忽热,缺乏连续性和持久性,清收方法机械,信息反应迟钝。贷款丧失诉讼时效、执行时效问题时有发生,抵债资产处置困难,变现不及时。因此,必须充分认识资产保全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强化资产保全职能,有效地组织清收保全工作,从而弱化经营风险,为农信社步入质量内涵型发展轨道打好基础。
四、将监督的关口前移,确保依法合规经营
管理松弛、内控薄弱、监督不力是有章不循、违规操作、问题频发的直接诱因。近几年来,虽然县级联社和上级管理部门不断加大检查监督力度,实行稽核特派员等制度,但这些检查监督的局限性是事后监督多,事前监督少,面对基层农信社点多面广、业务零星分散、员工素质不高的现实,往往不能及时将第一线各业务岗位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基层农信社由于没有配备专职的监督管理人员,因而被动应付检查多,主动实施监督少,未能及时查找薄弱环节,堵塞漏,使基层分社违规违纪问题屡禁不止,经济案件时有发生。因此,只有强化基层社监督管理职能,将管理的重心下移,监督的关口前移,才能化被动为主动,上下配合,保证稽核检查到位,强化对重要岗位和重要业务环节的监督,确保农信社依法合规经营。□
(作者单位:寿光农村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
[1]河北省农村信用社管理手册.2006年.
[2]农村信用社管理与职能建设思考.金融与经济.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