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语教学如何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效果显著?我认为教师应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学生在较为逼真、形象的情境中,自然会引起心理共鸣,激发起学习兴趣。因为小学生年龄相对偏小,他们的学习绝大部分还是依靠兴趣进行的,关于这一点,不少教育家都有相当精辟的论述。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而创设教学情境也就是使学生能“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从而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有多种形式,我常用的有下面几种:
一、问题情境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先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通过自主学习或者交流探讨,问题解决了,学生就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也就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疑问情境的设置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是诸多情境设置中最方便实用的“经济型”情境之一。比如,我在讲《三打白骨精》时,在学生通读了课文以后,我分两个层次提出了四个不同的问题。第一层次:1.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三次摇身一变,变出了哪三种不同的模样?2.对白骨精的三变,孙悟空和唐僧各取什么态度?第二层次:1.你认为孙悟空和唐僧对白骨精的态度,哪一个正确?为什么?2.从这篇课文里你得到了怎样的启迪?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既有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有对人物行动的分析;既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机会,也让学生合作交流发散思维。好的疑问情境能引起学生多角度思维或创造性思维。学习《螳螂捕蝉》一课,当我跟同学们一起分析完课文,我设置了一个疑问情境: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少大臣都反对,但是,吴王不听,最后却被一个侍奉吴王的少年说服了,从这里你领悟到了什么?大家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方法和策略。有的说,答题也是如此,这一方法行不通,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
二、课件情境
我们都知道,课件制作比一般的情境设置要困难得多,但是,它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却最受小学生欢迎。因为屏幕上动态的画面和悠扬的音乐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由于课件的多功能使用,往往能将学习的重点难点通过回放、闪烁多次显示,能巩固所学知识,增强记忆效果。在具体教学中,我也常常运用。我在讲《负荆请罪》这一课时,就是运用课件设置的情境,我将书本中第一幕中蔺相如和韩勃的对话以及第二幕中廉颇和蔺相如的对话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虽然动画中的人物远没有电视动画中的人物那么逼真形象、鲜活精致,但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是起到了很好地疏通作用。通过观看学习,学生对蔺相如的豁达大度、廉颇的知错就改的品质都有了深刻的理解。需要指出的是,课件情境必须控制播放时间,不能因为学生感兴趣而延误了正常的教学进程。
三、故事情境
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小学生尤其如此。因此,故事情境也是颇受学生欢迎的情境之一。选择故事要讲究精当二字,所谓精当,是指要紧密结合课文内容选择合适的故事,切忌为了故事情境而随便拉一个故事来。如我讲《郑成功》一课,讲到了郑成功的生平,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前的准备工作,收复台湾以后的后续工作。因为郑成功的故事比较多,教师就要注意精选,不能一堂课全部都在讲郑成功的故事。毕竟故事情境只是课堂开头的引子,师生合作去理解课文内容才是教学的重点。学习《钱学森》,我举了钱学森历经坎坷艰难、辗转反复终于回到祖国的故事,以激励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莫泊桑拜师》,我以莫泊桑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作故事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坚持不懈;学习《三亚落日》,我就讲三亚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美好的自然风景,让学生享受南国风光的绮丽景色;学习了《长江之歌》,我简括地介绍了长江的发源地、长江蜿蜒东流所经过的省份和它的全长,让学生领略长江的迤逦雄姿。
故事情境也需要像课件情境那样,该停止的时候就要停止,不能因为讲得顺口、学生听得来劲就拖长时间,影响正常授课的进度。
巧妙地交错使用不同的教学情境,能有效提高小语教学质量。这一点,已为无数实践所证明。
(责编 黄桂坚)
一、问题情境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先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通过自主学习或者交流探讨,问题解决了,学生就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也就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疑问情境的设置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是诸多情境设置中最方便实用的“经济型”情境之一。比如,我在讲《三打白骨精》时,在学生通读了课文以后,我分两个层次提出了四个不同的问题。第一层次:1.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三次摇身一变,变出了哪三种不同的模样?2.对白骨精的三变,孙悟空和唐僧各取什么态度?第二层次:1.你认为孙悟空和唐僧对白骨精的态度,哪一个正确?为什么?2.从这篇课文里你得到了怎样的启迪?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既有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有对人物行动的分析;既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机会,也让学生合作交流发散思维。好的疑问情境能引起学生多角度思维或创造性思维。学习《螳螂捕蝉》一课,当我跟同学们一起分析完课文,我设置了一个疑问情境: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少大臣都反对,但是,吴王不听,最后却被一个侍奉吴王的少年说服了,从这里你领悟到了什么?大家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方法和策略。有的说,答题也是如此,这一方法行不通,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
二、课件情境
我们都知道,课件制作比一般的情境设置要困难得多,但是,它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却最受小学生欢迎。因为屏幕上动态的画面和悠扬的音乐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由于课件的多功能使用,往往能将学习的重点难点通过回放、闪烁多次显示,能巩固所学知识,增强记忆效果。在具体教学中,我也常常运用。我在讲《负荆请罪》这一课时,就是运用课件设置的情境,我将书本中第一幕中蔺相如和韩勃的对话以及第二幕中廉颇和蔺相如的对话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虽然动画中的人物远没有电视动画中的人物那么逼真形象、鲜活精致,但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是起到了很好地疏通作用。通过观看学习,学生对蔺相如的豁达大度、廉颇的知错就改的品质都有了深刻的理解。需要指出的是,课件情境必须控制播放时间,不能因为学生感兴趣而延误了正常的教学进程。
三、故事情境
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小学生尤其如此。因此,故事情境也是颇受学生欢迎的情境之一。选择故事要讲究精当二字,所谓精当,是指要紧密结合课文内容选择合适的故事,切忌为了故事情境而随便拉一个故事来。如我讲《郑成功》一课,讲到了郑成功的生平,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前的准备工作,收复台湾以后的后续工作。因为郑成功的故事比较多,教师就要注意精选,不能一堂课全部都在讲郑成功的故事。毕竟故事情境只是课堂开头的引子,师生合作去理解课文内容才是教学的重点。学习《钱学森》,我举了钱学森历经坎坷艰难、辗转反复终于回到祖国的故事,以激励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莫泊桑拜师》,我以莫泊桑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作故事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坚持不懈;学习《三亚落日》,我就讲三亚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美好的自然风景,让学生享受南国风光的绮丽景色;学习了《长江之歌》,我简括地介绍了长江的发源地、长江蜿蜒东流所经过的省份和它的全长,让学生领略长江的迤逦雄姿。
故事情境也需要像课件情境那样,该停止的时候就要停止,不能因为讲得顺口、学生听得来劲就拖长时间,影响正常授课的进度。
巧妙地交错使用不同的教学情境,能有效提高小语教学质量。这一点,已为无数实践所证明。
(责编 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