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论宣传是党报的重要优势之一,通过加强和改进理论宣传,树立党报的权威性,强化党报的主体功能,不仅是发挥党报主阵地作用的需要,而且也是增强党报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当前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在“夹缝”中生存的地市党报,纷纷在其新闻版上大做文章,并因其较强的时效性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以及强烈的贴近性,逐步得到大多读者的欢迎,而其生活版更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得到现代读者的青睐。相比之下,那些讲究逻辑性、思想性的理论版则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许多地市党报的理论专版面对新的冲击和挑战手足无措,不得不失去更多的读者,甚至“沦落”为报纸的“负担”,日益萎缩。面对新的竞争形势,地市党报的理论版必须革新。尽管理论版革新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其关键的是必须给以正确的定位,这是第一位的,是纲,是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抓住了,才能明确方向。
一、正视地市党报理论版面临的危机,增强科学定位的急迫性。
当前,有相当数量的地市党报的理论宣传处于弱化态势。许多地市党报的理论版版面萎缩,有的报社没有专职的理论编辑,更没有专门的理论工作部门。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因为大多地市党报的理论版办得整体水平不高,没有特色,吸引人的地方越来越少,读者也越来越少。个别报社的领导也认为,与其如此,不如将理论版版面转为他用。同时,在大多地市党报理论版的版面内容上表现为:内容枯燥,编排呆板,其中的许多文章更是存在着不足,难以满足广大读者的精神需求。概括地讲,其主要存在“五多五少”问题,即各部门的工作总结之类的文章多,解读有关社会热点难点的文章少;行文落笔空话、套话、大话多,联系实际朴实、生动的语言少;重复图解文件的多,以新的观点、新的角度和充分的说理来释惑解疑的少;参照大报、杂志文章的观点多,有自己真知灼见的理论观点少;板着面孔高高在上说教的多,把自己作为群众一员平等待人循循善诱的少。这样的理论文章、理论专版怎么能不令人敬而远之?这样的理论宣传造成的结果只能是“作者自写自看,编辑不得不看,广大读者不看”。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除编辑的水平外,最重要的还是对其理论版的定位问题,其核心在于背离了“三贴近”原则,远离了地市党报的实际。这一问题不解决,不仅造成地市党报理论版的生存危机,而且影响地市党报理论宣传的质量,损害地市党报的权威和形象。
二、立足地市实际,做足地方文章,打造地方特色。
地方特色是地市党报的整体要求,理论版作为地市党报的旗帜和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具有地方特色。而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如果地市党报的理论宣传仅仅停留在照抄照搬大报、大刊的文章上,不能结合本地实际,反映地方特色,那么地市党报的理论之树不会常青,上级精神就无法在实践中激发生机和活力,更无法解决当地生产生活中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地市党报理论版应有的舆论氛围和理论支持作用也无从谈起。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特别是在当前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报纸办得有个性,才会有吸引力和竞争力。我们经常讲办报要有地方特色,要有个性,实际上是在说要结合本地实际,有地方性。这种地方性是最具个性,其他区域所没有的。这既是地市党报的竞争优势,也是理论版吸引读者的关键所在。
要解决这些问题,地市党报的理论版在编辑思想确定、稿件编选中,首先,必须紧扣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本地读者,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指导基层实际工作。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理论宣传是地市党报区别于其他报纸的一个显著特征。地市党报通过理论宣传,使当地党委、政府把自己关于如何发展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意图告诉大家,同时也通过普通作者在理论文章中的思想交流和碰撞,探索出更好、更快发展本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好路子。其次,关注地市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力争在当地热点、难点问题的探索和引导中吸引读者,增强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使我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许多想而未想、始料不及的新鲜事物和社会现象不断在我们身边涌现。特别是位于基层的地市群众更面临着许多的新问题,有更多的新困惑。地市党报的理论版必须关注他们、服务他们,思他们所想,解他们所惑。因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是理论宣传的工作方针,而地市党报理论版所武装的“人”具有特定的区域,是地市群众。这些人亲身感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在密切关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新生事物,迫切希望弄清许多新问题,解除众多的新困惑。而地方特色正是宣传者与被宣传者沟通的桥梁。因此地市党报的理论版必须以当地社会政治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来论,把当地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作为论据,针对当地政治生活的实际进行论证,这样一来,地市党报的理论版不仅能使读者在亲近感中产生共鸣,而且文章内容也能有血有肉,生动鲜活,增强贴近性、可读性。
三、关注地市读者,贴近基层生活,增强吸引力。
虽然理论版的读者相对于生活娱乐版、社会新闻版的读者人数要少,但他们多属于干部队伍,文化水平较高。特别是地市党报理论版的读者,过去更相对集中于机关理论宣传、政策研究部门及各级学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更多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关心政治,关心国际、国内大事,而且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走向,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等方面,也有着越来越强烈的精神追求。关注他们、研究他们、服务他们也成为地市党报理论版增强影响力的重要内容。而更多的读者,都渴望理论版能让他们读得懂,愿意看。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地市党报的理论版首先必须解决办报理念问题,即理论工作者心中必须装着理论读者。理论版要想让读者读下去,关键在于走进实际,贴近生活。地市党报的理论宣传面对着更多的地市读者,更应如此。面对大报大刊的理论宣传强势,地市党报的理论宣传创新显得更为重要。努力使理论宣传入脑入耳,让正确导向落到读者心坎上,是地市党报理论版生存和竞争的关键,而在理论宣传上追求新、实、深则是重点。所谓“新”,就是所提论点要有“新”意,要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基础上敢讲别人没有讲过的话,亮人家没有亮过的观点。所谓“实”,就是所列论据要体现“实”,不管是反映的问题也好,关注的焦点也罢,其新闻源头均要来自实际社会生活,最好是地市读者了解和熟悉的生活,切不可让读者产生虚假或空中楼阁之感。所谓“深”,就是说理论宣传要有深度,讲别人想不到的层面,理别人理不清的问题,力争给读者“豁然开朗,顿开茅塞之感”。
(作者单位:濮阳日报社)
编校:杨彩霞
一、正视地市党报理论版面临的危机,增强科学定位的急迫性。
当前,有相当数量的地市党报的理论宣传处于弱化态势。许多地市党报的理论版版面萎缩,有的报社没有专职的理论编辑,更没有专门的理论工作部门。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因为大多地市党报的理论版办得整体水平不高,没有特色,吸引人的地方越来越少,读者也越来越少。个别报社的领导也认为,与其如此,不如将理论版版面转为他用。同时,在大多地市党报理论版的版面内容上表现为:内容枯燥,编排呆板,其中的许多文章更是存在着不足,难以满足广大读者的精神需求。概括地讲,其主要存在“五多五少”问题,即各部门的工作总结之类的文章多,解读有关社会热点难点的文章少;行文落笔空话、套话、大话多,联系实际朴实、生动的语言少;重复图解文件的多,以新的观点、新的角度和充分的说理来释惑解疑的少;参照大报、杂志文章的观点多,有自己真知灼见的理论观点少;板着面孔高高在上说教的多,把自己作为群众一员平等待人循循善诱的少。这样的理论文章、理论专版怎么能不令人敬而远之?这样的理论宣传造成的结果只能是“作者自写自看,编辑不得不看,广大读者不看”。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除编辑的水平外,最重要的还是对其理论版的定位问题,其核心在于背离了“三贴近”原则,远离了地市党报的实际。这一问题不解决,不仅造成地市党报理论版的生存危机,而且影响地市党报理论宣传的质量,损害地市党报的权威和形象。
二、立足地市实际,做足地方文章,打造地方特色。
地方特色是地市党报的整体要求,理论版作为地市党报的旗帜和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具有地方特色。而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如果地市党报的理论宣传仅仅停留在照抄照搬大报、大刊的文章上,不能结合本地实际,反映地方特色,那么地市党报的理论之树不会常青,上级精神就无法在实践中激发生机和活力,更无法解决当地生产生活中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地市党报理论版应有的舆论氛围和理论支持作用也无从谈起。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特别是在当前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报纸办得有个性,才会有吸引力和竞争力。我们经常讲办报要有地方特色,要有个性,实际上是在说要结合本地实际,有地方性。这种地方性是最具个性,其他区域所没有的。这既是地市党报的竞争优势,也是理论版吸引读者的关键所在。
要解决这些问题,地市党报的理论版在编辑思想确定、稿件编选中,首先,必须紧扣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本地读者,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指导基层实际工作。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理论宣传是地市党报区别于其他报纸的一个显著特征。地市党报通过理论宣传,使当地党委、政府把自己关于如何发展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意图告诉大家,同时也通过普通作者在理论文章中的思想交流和碰撞,探索出更好、更快发展本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好路子。其次,关注地市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力争在当地热点、难点问题的探索和引导中吸引读者,增强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使我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许多想而未想、始料不及的新鲜事物和社会现象不断在我们身边涌现。特别是位于基层的地市群众更面临着许多的新问题,有更多的新困惑。地市党报的理论版必须关注他们、服务他们,思他们所想,解他们所惑。因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是理论宣传的工作方针,而地市党报理论版所武装的“人”具有特定的区域,是地市群众。这些人亲身感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在密切关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新生事物,迫切希望弄清许多新问题,解除众多的新困惑。而地方特色正是宣传者与被宣传者沟通的桥梁。因此地市党报的理论版必须以当地社会政治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来论,把当地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作为论据,针对当地政治生活的实际进行论证,这样一来,地市党报的理论版不仅能使读者在亲近感中产生共鸣,而且文章内容也能有血有肉,生动鲜活,增强贴近性、可读性。
三、关注地市读者,贴近基层生活,增强吸引力。
虽然理论版的读者相对于生活娱乐版、社会新闻版的读者人数要少,但他们多属于干部队伍,文化水平较高。特别是地市党报理论版的读者,过去更相对集中于机关理论宣传、政策研究部门及各级学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更多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关心政治,关心国际、国内大事,而且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走向,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等方面,也有着越来越强烈的精神追求。关注他们、研究他们、服务他们也成为地市党报理论版增强影响力的重要内容。而更多的读者,都渴望理论版能让他们读得懂,愿意看。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地市党报的理论版首先必须解决办报理念问题,即理论工作者心中必须装着理论读者。理论版要想让读者读下去,关键在于走进实际,贴近生活。地市党报的理论宣传面对着更多的地市读者,更应如此。面对大报大刊的理论宣传强势,地市党报的理论宣传创新显得更为重要。努力使理论宣传入脑入耳,让正确导向落到读者心坎上,是地市党报理论版生存和竞争的关键,而在理论宣传上追求新、实、深则是重点。所谓“新”,就是所提论点要有“新”意,要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基础上敢讲别人没有讲过的话,亮人家没有亮过的观点。所谓“实”,就是所列论据要体现“实”,不管是反映的问题也好,关注的焦点也罢,其新闻源头均要来自实际社会生活,最好是地市读者了解和熟悉的生活,切不可让读者产生虚假或空中楼阁之感。所谓“深”,就是说理论宣传要有深度,讲别人想不到的层面,理别人理不清的问题,力争给读者“豁然开朗,顿开茅塞之感”。
(作者单位:濮阳日报社)
编校:杨彩霞